6.1 《老子》四章(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 《老子》四章(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7 06:4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6.1 《老子》四章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辩证哲学。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和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纷争,于是各学派对当时的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老子就是在这样种背景下总结出了自己的道家学说。精华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作者介绍】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通广博。
【层次结构】
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第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学习课文】
1.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自矜者不长。”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2.第三十三章中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富”与“志”各有什么含义?
“富”即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的需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志”即志向,志向只限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只有将志向付诸实践,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
3.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
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
4.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已、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5.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
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伯夷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B.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C.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D.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隐君子,原指隐居逃避尘世的人,是隐士与君子的结合。
C.玄孙,曾孙的孙子,自身以下的第五代。泛指远孙。
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起始于西周,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君王老师(辅弼官,君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十分愚钝。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的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记》记载了周朝的太史儋会见秦献公的事情,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有人说不是。
D.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家学说,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5.请简要概括文段中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高贵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去”是“抛弃、去除”的意思,后面的“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对称的语句,作宾语,排除C、D两项;第一个“是”是代词,代指前文,“无益于子之身”中“于”引出对象,其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2.答案:C
解析:玄孙指曾孙的儿子。
3.答案:C
解析:文中“史记”是“史书记载”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司马迁的《史记》。
4.答案:(1)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驾着风云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2)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又分开,分开了五百年而又重新合并在一起,合并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解析:(1)句主要考查两个“其”的用法,“其乘风云而上天”中的“其”为代词,代指龙;“其犹龙邪”中的“其”表推测语气,大概。(2)句的“始”意为“当初”,“合”意为“合并”,“离”意为“分开”,“霸王者”意为“称霸称王的人”。
5.答案:①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②老子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③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
解析: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是而已”“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等,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