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一语文(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一语文(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7 06:48:51

文档简介

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第七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顾”字的本义是“回头看”来说,与“望”字相比,它们的视线方向一个是向前,一个是向
后。同时,“回头看”有时候也包含着一种留恋的感觉。
“望”字所表示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前,“望”眼前的事物;“顾”所表示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后,
“顾”身后的场景。
曹植的《白马篇》中有:“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其中“左顾凌鲜卑”译为回师扫鲜卑驱逐
敌骑,正因为“顾”有一个回头的含义,才能翻译成回师。李延年的《李延年歌》:“一顾倾人城,再
顾倾人国。”这里的“顾”字写出了见到倾国倾城的美貌女子忍不住一顾再顾,不住回头看的情
态。“顾”字单用时便可以表示一个回头的方向,但“望”字往往需要借助与“回”连用才可以达到
这种感觉,如在寇准的《春日登楼怀旧》“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一句中,我们绝不会认为诗人
是在高楼上回头望川;但在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句中,我们
便知道诗中所表是站在长安回首远望锦绣骊山。
“望”字多表示向远处看,或是站在高处遥望远方;“顾”字多表示视线落在近处。
“望”字给人向远处看、登高望远的感觉,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
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人站在高高的楼台上,极目远望,直望到路与地平线的交界
消失在天际。王昌龄《九江口作》中的“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中的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鹅孤”,韦庄《绥州作》中的“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等
这些诗句都给人望向远方之感。
【高一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第1页(共8页)】
241186Z
而在北宋韦踱《多景楼》中的“江山远顾穷千里,风月平分入两州”,明人李攀龙《公燕诗九
首·其五》中的“登台远顾望,高下见原畴”,其中“顾”字只有依附于“远”字这类形容词或与“望”
连用才能表示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单单一个“顾”字是无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望”宇多给人平视远方或是抬头仰望的视角;“顾”字多是一种平视或略微低头俯视的视
角,而极少表示仰视的视角。
“望”字给人抬头仰望的感觉,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诗人抬起头来仰望夜空
中高悬的明月。又如,岳飞《满江红》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仿佛看到了岳飞心痛山
河破碎,仰头望天发出悲愤长啸的画面。却少有“抬顾”“举顾”之类用“顾”表仰望的用法。
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中的“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刘长仰《江州重别薛六柳
八二员外》中的“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等表示诗人看自己的影子往往使用“顾影”
二字,表示一个低头的俯视视角,同时有一丝因愁情而垂头的郁郁之感,却没有“望影”一说,因
为影子就在自己脚下。
清人沈德潜的《说诗晬语笺注》有载:“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
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归根到底是“意”的传达,是一种让人咀嚼诗词时品味到的
氛固感,是我们中华文学美学观念中那种传种的感觉。通过比较“望”与“顾”给我们带来不同的
视角感和空间感,我们可以认识到,哪怕是意思极为相近的两个字,在诗词中也传递着细微不同
的神韵。在鉴赏中华古典诗词时,我们要善于发现是什么带给我们独特的感受,细细体味诗词
中的事外远致,言外之意。
(摘编自张文璐《浅论“望”与“顾”在古典诗词中的视角与空间感》)
材料二: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
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蒿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
就叫作炼字。古人创作诗歌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
容。或者说使刻画的意象更准确生动,使描摹的意境更富有韵味,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注动词。因为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能够写活画面,让意境
特点更加鲜明,传递感情。它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
二要关注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它主
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侧重对象的静态。
三、要关注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
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
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
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摘编自林能监《一字一词总关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望”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前,看眼前的事物;“顾”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后,看身后的场景。
【高一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第2页(共8页)】
241186Z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古诗词中的字句都具有美的价值”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
2.C(“‘望’与‘顾'的视角完全不同”错误,根据原文“‘顾’字多是一种平视或略微低头俯视的视角,而极少表示
仰视的视角”,可知“顾”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表示仰视的视角,与“望”的视角不是完全不同。)
3.A(材料二主要谈论的是古代诗词的炼字,A项是文章,并非诗词。且“皆”是一个文言副词,也没有“顿挫有
力”的效果。)
4.①总体上采用“分一总”的论证结构:先逐层论述“望”与“顾”在古典诗词中的视角与空间感,最后总结“望”与
“顾”传递着细微不同的神韵,鉴赏诗词时应细细体味。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列举大量诗词来
阐述观点;对比论证,将“望”与“顾”进行对比,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二者的细微差别。(每点2分,意对
即可)
5.①刘容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江汉遥相望”一句中的“相望”,指的是江汉这种庞大而又相距甚远的自然
景物的对望,这里的“望”字表示向远处看;②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兄弟笑相顾”一句中的“相
顾”,表现的是一种近距离的对视,这里的“顾”字表示视线落在近处;③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阳城驿》“醉
貌红怡怡”一句中的“怡怡”是特殊词,运用叠字写醉后兄弟之间喜悦和乐的样子。(每点2分,意对即可)
6.D(“烘托出环境的热闹和嘈杂”错误。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和听觉有机地融为一体,表现
荷香若有若无、清幽淡雅的特点,烘托了环境的静谧,而不是嘈杂。)》
7.A(“酣眠”指月光朗照,“小睡”指月光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
8.二者并不矛盾。①正是因为作者的“心里频不宁静”,所以他才到月光下的荷塘边去寻求宁静,寻求超脱。月
下荷塘里的美景,正是作者所寻求的,他心中的哀愁不禁变得淡淡的,同时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也油然而生:
②可是这宁静与喜悦只是暂时的,蝉叫与蛙鸣已把它打得粉碎,剩下的是内心更为深重的苦恼和烦闷。作者
的思绪就是经过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的过程而抒发出来的。(每点2分,的情给分)》
9,①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
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②“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
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
么也没有”,正是作者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每点3分,酌情给分)
10.ACF(原文标点为: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11.B(“师”不可指国都。)
【高一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1186Z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