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对圆柱有了一些表面的认识,对圆柱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知;五六年级又学习了圆,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积累了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教具,问: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体。
师: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
生:正方体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
师:正方体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体。
2、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还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生:不是。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圆柱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圆柱。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入,本节课要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简洁明了。通过生活中的圆柱形物品,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二、操作交流,探究特征
师: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见过圆柱?(学生自主回答)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1)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2)圆柱由几个面组成?
(3)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4)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什么?
(5)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2)小组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生1: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2: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
师:回答得真棒!归纳得真仔细!
观察:比较圆柱底面,侧面的特征。
师: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生: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师:你是怎么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生:通过测量两个圆的直径。
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两个底面是否重合。
师:真棒!你们简直是小小智多星啊!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吧?用你们的小手摸摸感受一下。
生:曲面。
小结:圆柱周围的这个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3)圆柱的高
师:观察看看,那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呢?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想一想,圆柱两个底面之间可以画出多少条高
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之间相互补充完善,逐步建立圆柱体的表像特征,将表象的特征与数学本质上的描述进行对接,形成圆柱特征的完整概念。
(4)生活中的圆柱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知道了圆柱的特征,还理解了为什么有这些特征,那这些特征在生活中又是怎样描述的呢?我们到生活中去看看。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实现圆柱数学特征描述与生活当中的描述对接,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四.课后思考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