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6 21:2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能够对人生作出经验的总结和思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悬崖上的经验得出人生经验的总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希沃白板5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从生活中的小事,对人生作出经验的总结和思考是不分国度的,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莫顿 亨特通过在悬崖上的经历,得出了什么样的人生经验和总结。好的,那请同学们翻开地十四课,我们一起学习莫顿 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首先,先了解一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齐读: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能够对人生作出经验的总结和思考。
第二,了解作者。莫顿·亨特(1927—1983),美国作家 。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
二、整体把握
(一)默读5分钟
要求:理清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画出揭示中心的句子
(二)完成抢答题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一个城市
2、故事发生距今多久?
3、故事发生在当时的什么时间?
4、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5、“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
6、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7、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8、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架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9、“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10、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11、“我”是怎样脱险的?
12、“我”现在多少岁?
(三)人物分析
本文出现了三个重要人物,请问是哪三个?
1、分析父亲:循循善诱,教导有方。
2、分析杰里:关爱他人,重视友情。
3、分析“我”:听从教导,善于借鉴。
(四)事件分析
1、提问:你能用简单的两个环节来概括故事情节吗?
明确:冒险——脱险
2、小组探讨:“我”脱险的过程?
杰利带来了我父亲。(听见)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
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
(我顿时有了信心)
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动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
(我的信心大增)
我每次只移动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
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啜泣了一会,产 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小组探讨:“我”爬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
最初:“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毫无信心
继而:“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信心萌发
随后:“我做到了” ——信心大增
最后:迈出了最后一步扑进爸爸强壮的臂弯里 ——产生巨大成就感
提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展现我由害怕困难到战胜困难的全过程。
(五)继续探讨
1、我在悬崖上取得什么经验?
“走一步,再走一步”既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又是文章产生主题哲理的关键环节。“一步”比喻小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表明把困难分解,十分生动形象。
运用反复与比喻的手法,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经验: ①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
②不要害怕困难,而要冷静分析困难,把一个大困难化为一个一个小困难,再各个击破,从而取得成功。
2、获得的人生经验有哪些?
父母要懂得鼓励和引导孩子成长。
路要自己走,不能由别人搀着走。要学会借鉴大人的经验。
互相帮助分解难题,容易成功。着眼现实,从眼下做起。
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
三、课堂小结
人生如同攀登,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意 想不到的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把大山踩在脚下,能不能战胜他,关键看我们的毅力和方法。
  我们要坚信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聪明的方法,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我们就一定会成功!
我祝愿大家都可以攀上你们梦想中的顶峰!
四、拓展思维
请学生发挥想象,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挖掘思维潜力,张扬思维个性,续写故事。
例如:杰利找到的是“我”的母亲……
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
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助“我”……
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踵而至时,不要放弃继续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的成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