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2.情景再现,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读好对话。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体会,明白其中蕴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物的心理,读好对话。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体会,明白其中蕴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猜故事,引课题
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图猜猜寓言故事。
2.像这样蕴含寓意的故事在这一单元还有很多,同学们看着目录读一读本单元的故事。
3.今天要读的故事有个特别的名字,叫——生读:寓言。寓言中含着的道理就叫?——生读:寓意。
4..这节课我们就先读亡羊补牢这个故事。“亡”字该怎么理解?字典里有这样几种解释
(逃,失去)牢字最早长这样,你猜猜它表示什么?(牛圈。圈养牲畜的地方)在这个故事里表示什么?(羊圈)这个字是多音字,它另一个读音是,你能组个词吗?(圆圈)。课题中这两个字有两个要写的生字,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亡”第二笔的横要长,“牢”字宝盖头下面的牛第二横是长横,悬针竖要直正。)一起读课题。
二、读课文,理情节
1.抓紧时间打开课文,去读读这个故事吧!(出示读书要求:一共读两次,第一次读,要大声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要默读,边读边思考: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你是怎么知道的?)
2.自由读词语。请三个孩子读三组词,分别用一句话把每一组词连起来说?生挑战说,教师从旁引导协助:
①羊圈破了一个窟窿,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师小结: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羊圈破了,羊丢了一只,对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②街坊劝告养羊人赶紧把羊圈修一修,但是养羊人不听,羊又丢了一只。
(师:这是故事的经过,对应的是2-4自然段)
③养羊人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赶紧堵上了那个窟窿,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
(师:这就是故事的?生接——结果)这样,我们就把故事的大概内容读出来了。【相机板贴故事的脉络】
3.现在你知道这个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两次)为什么会丢两次呢?我们走进第一次丢羊的场景吧!
三、品故事,走进人物心理
1.读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养羊人发现羊丢了以后,心里会想什么?(羊去哪儿了?羊怎么丢了?怎么回事?)他观察了一下羊圈,明白
了,读——哦,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你知道什么是窟窿吗?(就是指洞)在课文插图中找到这个窟窿。看来这个窟窿就是丢羊的原因啊!我们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老师读第一句,你们读后面丢羊的原因,还要把他的心里话也读出来。这样读,生动有趣。
2.理解狼的这两个动作,一个“钻”,一个“叼”。同学们演一演这两个动作,你们瞧,“钻”这个动作比较费力气,这个字最早表示人们用金属做成的工具打洞,瞧,这只鼹鼠正准备钻进洞里睡觉。“叼”的动作,我们在上学期曾经学过一个类似的动作。(衔)它们是近义词。
3.这时候,谁来了?(街坊)“街坊”的“坊”单个字读第一声,在这个词里读轻声,再读。“街坊”就是?(邻居)是的,住在同一条街巷里的人,就可以叫街坊。如果你是他的街坊,看到他的羊丢了一只。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自由说)那他会怎么劝养羊人?谁来演一演?谁也来劝一劝?我们一起劝劝他。
4.养羊人的回答呢?这句话是一个普通的问句吗?种葫芦的人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看。这是反问句。你能换种说法吗?从这句话你可以感觉到这人什么心态?
5.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窟窿,第二次丢羊还只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板书:不听劝,不补洞】
6.这时候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后悔的事情?这个养羊人后悔的是?
7.“赶紧”这个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再读体会。
四、解寓意,表达看法
1.孩子们,这个人现在去补羊圈,还来得及吗?(来得及)不补会怎么样?羊会越丢越多。是啊,所以我们有句话就叫: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羊丢了以后马上补羊圈,还不算晚。
【板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2.这个小故事里就蕴含着这样一个大道理。
【板贴:小故事大道理】
3.出示一幅图片(当地政府把开放栏杆换成封闭护栏,再也没有孩子被淹死),对比谈看法。
4.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呢。你能用这个道理来劝劝身边哪些人?(老师适当提供几个例子。)
五、回归任务,演绎故事
同桌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试着把故事中人物的心里话也说出来。回家去再把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推荐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
亡羊补牢 为时未晚(小故事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