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7 07:5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驳论文,识记“渺茫”“麻醉”“诓骗”“舍身
求法”等重点字词。
2.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论证思路。
3.品味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力和讽刺性的语言。
4.学写驳论文。
第一课时
鲁迅(1881—1936),原名 ,后改为
,字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
的 、 、 。其作品有白话小
说《 》,小说集《 》《 》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 》,杂文集《 》《 》
《 》《 》《 》等。
周樟寿
周树人
豫才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狂人日记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热风
华盖集

【作家作品】
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和“文明
批评”两类,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
作品特点:
本文写于1934年9 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
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
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奴
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
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
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
“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
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这
篇著名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写作背景】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文体知识
议论文分类:
立论文、
驳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立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
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摆敌观点——批驳——树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思路:
思路: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实际是
“他信力”;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4.理清课文思路。
3.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主张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思考批注:

第一部分( 段):
由对方的论据引出对方的论点。
对方论据:
对方论点:
第二部分( 段)
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观点。
失去的是“他信力”
发展的是自欺力
【直接反驳】
第三部分( 段)
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间接反驳】
第四部分( 段)
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
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2
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5
6-8
9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提出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
点,并论证其合理性、正确性。
(二)文体知识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
直接批驳
间接批驳——
正面立论——
二、巩固练习
(一)辨析字音字形
xuán( )虚 kuānɡ( )骗 xǐnɡ( )悟
jǐ liáng( ) ( )慨叹 wū miè( )
miǎo( )茫 ( )抹杀 ( )宰相
cuī( )残 tǎnɡ( )若 ( )搽粉
前( )后( )



脊梁
kǎi
诬蔑

mǒ
zǎi


chá


(二)重点词语
1. :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2. :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3. :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4. :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5. :常用以不肯面对事实,含贬义。
6. :指事情或言论不能成为凭据。
怀古伤今
埋头苦干
舍身求法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不足为据
这篇驳论文先摆出对方的 和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然后进行有条有理的 ,最后
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
即 。
【全文主旨】
论据
错误论点
批驳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三、课后延伸——微写作
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深深震撼了
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使他们从沉睡中觉醒。我想问:中国人
的自信力在哪?中国人真的失去自信力了吗?——我们有并
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
钱学森……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和民族的
信心,他们是飘扬的旗帜、是不朽的丰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用话题方向:自信、爱国、历史等。
【片段范例】
第二课时
一、文段分析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
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
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讽刺语言。“总”表现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只”表现出一副仰人鼻息、抓紧救命稻草的样子,“一味”
表现出一副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地大物博”
加引号既表引用,又含讽刺,这是国人盲目自大、外强中干、
自欺欺人的自夸。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漫画式地刻画出悲观
论者的嘴脸,把当时政府的软弱无能揭露得淋漓尽致。
2.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
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大搞求
神拜佛活动是在蒙骗群众、转移视线,以掩盖其向日本侵略者
妥协、自我麻醉的反动实质。鲁迅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求
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
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要删
去这部分文字。
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指 。
排比。列举了中国历史上的四种人,从正面立论,证明
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
埋头苦干的人指 ;
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
反对剥削阶级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
拼命硬干的人指 ;
为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吁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指 ;
追求真理不惜献身的人
4.完成下表。
类型 事例
埋头苦 干的人
拼命硬 干的人
为民请 命的人
舍身求 法的人
司马迁为了搜集史料遍游南北,在牢狱之中仍不忘撰写著作,最终写出《史记》;
李时珍尝遍百草,耗尽心血,终于著成《本草纲目》。
林则徐从英国人那里收缴大量鸦片并当众销毁,成功领导了虎门销烟;
“铁人”王进喜用自己的身体制止井喷。
包拯刚正不阿、不怵权贵、执法公正;
海瑞一生清正廉洁,
多次上书议论朝政,被贬乃至被罢官多次,仍正气不改。
谭嗣同为维新变法而牺牲;
李大钊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
二、思考探究
(一)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
过程。读课文第3-5 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
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本文采用驳论证的直接批驳方式。
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
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
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
错误的。
①自夸“地天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
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
②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信”。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
②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
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运用“仿拟”修辞格,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
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
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
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
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
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
“要自已去看地底下”呼应——
上文中提到的“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嚣“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等的谬论。
上文提到的那些“埋头苦干的人”等四类人以及“这一
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
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
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状元宰相”指 。
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
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
作所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
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
的中国人。
含义:
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 。
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
三、积累拓展
(一)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
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
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
的脊梁。
1.“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模仿这个语段的句式,
用排比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
特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
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形象地揭示出有自
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
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热爱和平的人,有一身正气的人,
有为民谋利的人,有舍身为国的人……即使岁月流逝,也
掩不住他们明珠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精神。
仿写:
四、跟着教材学写作
【写作方法】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本文开头即列出对方论据,摆出对方论点,树立起
批驳的靶子。
树立靶子后,通过驳论证(还可驳论点、驳论据)
的方式,直接驳倒对方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证明自己
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允许细节上存在缺憾,顾全大局才是
睿智的处世态度。秦穆公执意伐晋而惨败于崤山,但这也不能抹
杀他壮大秦国,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原铺平了道路的功绩。由此
可知,抓住大局和问题根本,不过分纠结细节,才是成功的关键。
如果人们把焦点仅仅放在细节上,往往会忽略一个更重要的
因素——大局,即对方向的把控。再万无一失的细节,若在方向
把握上出了偏差,就好像把一辆装备精良的坦克开到了水沟里。
“细节决定成败”是很多人信奉的真理,上至各种企业家,下
至孜孜求学的学生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他们认为,见微知著,细
节可以折射人的品性、能力等,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一)用“驳论”的论证方式,批驳“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
(一)请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为论题,学习如何
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
逆境有利于人成长。逆境不但可以锻炼、提高人应对
各种难题、挫折的能力,而且可以磨炼人的心志,使人更
加坚强理性。
逆境不利于人成长。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消磨人的斗志,
使人失去自信,甚至可能使人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正方:
反方:
四、课后延伸
(一)写一段文字,批驳“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写作示范】
有人说,如今大学生一抓一大把,毕业后就业也困难,读书
一点儿用都没有。诚然,现在大学生多是事实,有人找不到工作
也是事实。但是,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或是社会对某类人
才的需求暂时趋向饱和;或是自身没本事,没人看得上;或是有
本事却不懂得推销自己。这都与“读书无用”无关。如果读书真
的无用,国家何必每年投入大笔资金去办教育?为何许多家长宁
可省吃俭用、起早贪黑,也要支持孩子读书?现在已是信息化时
代,小到科学种田,大到卫星上天,都离不开科学知识。因此,
我认为说“读书无用”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