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之对比衬托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之对比衬托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7 09:0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表现手法” 突破之对比·衬托
MU LU
表现手法详解篇
对比衬托
1
1
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
作用: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
1
1
对比的类型
横向对比(不同的人或物之间)
【例一】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老舍《济南的冬天》
文章开头把北平的冬天、伦敦的冬天和济南的冬天进行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表达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纵向对比(同一个人或物前后发生变化)
【例一】鲁迅的小说《故乡》,写了故乡的环境和人的变化,就是运用了纵向对比。
环境:“我的美丽的故乡”→“萧索的荒村”
闰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杨二嫂:“豆腐西施” →“圆规”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是李白在游览越中的时候有感而发,所作的一首怀古诗。
讲述的是越王勾践成功灭了吴国,使得众多将士得以衣锦封官。当初的宫殿里满是如花似玉的宫女,如今却只有鹧鸪在断壁残垣上停留。
这首诗将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没落进行对比,从前的熙熙攘攘,到今日的冷冷清清,抒发了作者感慨岁月流逝、盛衰无常。这就是运用了纵向对比的表现手法。
1
1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的风景,处处可爱,江南的人事,事事堪哀。你看,在这一个秋尽冬来的寒月里,四边的草木,岂不还是青葱红润的么?运河小港里,岂不依旧是白帆如织满在行驶的么?还有小小的水车亭子,疏疏的槐柳树林。平桥瓦屋,只在大空里吐和平之气,一堆一堆的干草堆儿,是老百姓在这过去的几个月中间力耕苦作之后的黄金成绩,而车辚辚,马萧萧,这十余年中间,军阀对他们的 强取豪夺、掳掠奸淫……从头细算起来,哪里还算得明白?江南原说是鱼米之乡,但可怜的老百姓们,也一并的作了那些武装同志的鱼米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案】①江南风景“处处可爱”,人事“事事堪哀”,风景的可爱与人事的堪哀形成对照比较。
②用江南可爱的景物与堪哀的人事相对照,起到了“乐景衬哀情”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作者伤感、苦痛的心情。
所谓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衬托的特点是,诗人描写的两种或几种事物,有一为“主”,余者为“宾”,“宾”为“主”而存在,为“主”服务,“宾”主要起陪衬烘托作用。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通俗地理解:“绿叶配红花”是“正衬”。“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反衬”
作用:使要表现的主要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2
1
衬托
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
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又如: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动静相衬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
1
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白居易的《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暗相衬
明写主客,暗写琵琶女,明暗相间,互相映衬,天衣无缝,真乃妙笔!
2
1
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姜夔的《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虚实相衬
“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2
1
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以景衬情
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2
1
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白居易《琵琶行》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2
1
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含山店梦觉作
韦 庄[注]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达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1、审题
2、手法
3、分值
2
1
小试牛刀
〖诗意赏析〗
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也绝不轻易还家,所以必须坚忍地前行。在此背景下,韦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使之成为生活常态。
与其他诗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等闲挥袂客天涯”,诗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切之感。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的气度。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之情表露无遗。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亮着,诗人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
审题
题干要求分析表达情感的方法,“简要分析”隐含着必须结合诗句的要求。
文本
前两句说“流离”成“惯”,“客天涯”也不过“等闲挥袂”之事,再结合后两句理解,可知此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诗人洒脱的胸襟,反衬其月夜思乡念亲的感伤与惆怅。
分条
分层作答,叙述要有条理。点对点有序出答案
2
1
衬托
①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达感情的。(判定)
②“流离”本应生悲,但“惯”则尽显洒脱,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又不禁油然而生。(分析诗歌怎么样运用衬托这一表现手法)
③这里是用“惯”“等闲”等表现的洒脱之意反衬出思乡的伤感惆怅。(回归主旨)
MU LU
对比VS衬托
1.对比,就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图为例,两个同样大小的圆,一个是黑色的,另一个是白色的,两种相反的颜色进行比较。
两个对立的事物进行对比,能够揭示好坏善恶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同一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能够让人们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
2. 衬托,即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者相反的、相异的事物作陪衬。衬托可以分为正衬与反衬。所为正衬,就是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做陪衬。还是观察上面那张图,正衬中,用小的黑圆圈,去衬托大的黑圆圈之大;反衬中,则用小的白圆圈,去衬托大的黑圆圈,凸显其之大与黑。通过衬托,能够更加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正是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更加突出。
总结:区分对比与衬托,关键就在于看两种事物是否有主次之分。若有,应为衬托;若无,应为对比。
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衬托必须是两个事物。
区别
3
2
对比与衬托
MU LU
沙场秋点兵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 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题目】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4
1
沙场试炼
4
1
沙场试炼
【参考答案】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作简要说明。
4
1
沙场试炼
4
1
沙场试炼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比。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九旬高龄的吴冠中,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第二段画线句子中“小”和“大”的对比很有意味,请简要分析。
4
1
沙场试炼
分析①由原文“‘穷’得布衣素食”“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可知,“小老头”的“小”是指吴冠中的生活朴素、平易近人;由原文“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可知,“大画家”的“大”是指吴冠中的艺术造诣之高、声望之大。
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当有人与吴冠中谈起他的画价值连城时,他神色平静,并认为这都与他无关,这一神态描写表现了吴冠中淡泊名利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吴冠中高尚人格的赞美。“小”与“大”的对比凸显吴冠中淡泊名利的伟大人格。
答案:
①“小”是指吴冠中的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大”是指吴冠中的艺术造诣之高、声望之大;
②“小”与“大”的对比凸显吴冠中淡泊名利的伟大人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