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 (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 (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7 07:2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导入】
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时时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叩击我们的心扉。在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下,我们不断地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聆听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选自《论语译注》
教学目标
1.【文学素养】
了解孔子及《论语》有关知识,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知识素养】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思想素养】
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论语》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
·宋儒把 合称为“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论语》体式归纳起来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另: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
一、知人论世
意外不意外?惊不惊喜?开心不开心?吾又回来了
赶紧回忆一下
我的信息...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通晓六艺,实行有教无类,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二、全文梳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对工作勤勉,说话却小心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学习第一章
食: 求: 安: 敏:
而: 就: 有道: 而: 正: 已:
状语后置:
于事敏而于言慎
动词,吃饭
追求
安逸
勤勉
表并列
表顺承
靠近
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匡正
同“矣”,了
君子应,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
第一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什么是好学 ——
第一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做到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排除干扰)
第二条“敏于事而慎于言”
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实践锻炼)
第三条“就有道而正焉”
行动上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并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虚心请教)
安贫乐道
谨言慎行
虚心谦卑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的集中体现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学习第二章
而:
如……何:
表假设,如果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呢
周代天子用的舞乐。舞队由纵横各八人,共六十四人组成
《论语 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固定句式:
如……何
第二章讲了什么内容?
“仁”与“礼”“乐”的关系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仁是礼和乐的基础,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
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学习第三章
朝、夕:
道: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道理、真理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第三章强调什么内容?
强调“道”的重要性以及孔子执着追求真理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学习第四章
喻: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第四章强调什么内容?
孔子用对比的手法提出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义利观” 的不同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义利观:重义轻利。
状语后置:
于义喻,于利喻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学习第五章
贤:
齐: 焉:
内:
省:
形容词作名词,贤人,有德行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看齐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反省,检查
第五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而思齐的重要性。
兼词,于之,向他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学习第六章
质: 文:
野: 史:
彬彬:
质朴、朴实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配合适当的样子
质:先天的、朴实无华、质朴本性。
文:后天的、经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例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等)
处理好质、文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表现。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配合适当,达到“质”与“文”的平衡。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学习第七章
弘: 毅:
而: 以为:
已:
广、大,志向远大
坚强,意志坚强
停止
把……作为
宾语前置:
以仁为己任
曾子表达了对读书人的要求:要立志高远,意志坚强,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的勇气。
表并列
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大意为:为社会构建精神价值观,赋予民众生命的意义,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为万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社会责任与担当
(作文素材)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学习第八章
譬如: 篑:
平: 虽: 覆:
进:
比如,好比
盛土的竹筐
形容词作动词,填平
虽然
倾倒
前进,指继续推土
孔子用 的手法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强调成功与失败的根源都在于自己。所以我们做事要学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比喻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疑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学习第九章
知:
者:
同“智”,智慧。
……的人
第九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具备智、仁、勇的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学习第十章
克: 克己复礼:
一日: 归: 由: 目:
事: 斯:
约束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旦
称赞,赞许
依靠
条目,细则
实践,从事

第十章阐释了什么是“仁”,以及实现“仁”的途径。
强调“仁”的核心是“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学习第十一章
言: 行:
其:
于:

奉行,实践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第十一章阐释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的核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 《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学习第十二章
小子: 夫: 兴: 观: 群:
怨: 迩: 何莫: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激发人的感情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讽刺时政
表反问句式,为什么不……呢?

第十二章论述了《诗经》的价值,呼吁大家学习《诗经》。
三、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讨论)
1.论语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在《〈论语〉十二章》中,君子有着什么样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120
讨论进行时
礼、乐以仁为基础
“道”重于生,执着追求“道”
君子重义轻利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成功失败在于自己,要持之以恒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诗》的价值
任务一:明确君子之道
活动探究1: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又颇接地气。比如关于君子之道,历来有诸多论述,尤以孔子的论述最为简明扼要。
你能从文本中读出孔子提倡的君子之道吗?请填写表格,以“‘我’读出的君子之道”为话题,与同学分享。
章序 关于君子之道的内容概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章序 关于君子之道的
内容概要
1
2
3
4
5
6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礼、乐以仁为基础
执着追求“道”(真理)
君子重义轻利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章序 关于君子之道的
内容概要
7
8
9
10
11
12
“仁”以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都是因为自己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在《〈论语〉十二章》中,君子有着什么样的品质?
 
《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
①君子敏慎好学,慎言与敏行。如“就有道而正焉”。
②君子重义轻利,有正确的义利观。如“君子喻于义”。
③君子见贤思齐,于己内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待人宽恕,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④君子热爱真理,追求真理,持之以恒。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⑤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
⑥君子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⑦君子勇于担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任务一:明确君子之道
活动探究2:找到事物的联系,分类是个办法。复杂的、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通过分类,可以找到其中的联系。
这十二章内容如果要分类,你会如何划分呢?试着和你的同学分分类。
注意:分类要有标准,先商定标准再分。
1.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12.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分类标准—学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分类标准—君子
2.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1.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分类标准—仁
任务二:探究为何要做君子
活动探究1:“君子”人格思想的形成是受其社会背景影响的结果,也是“君子”追求内在超越的结果。
你能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角度,探求到相关原因吗?
时势造英雄,时代求君子。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当时,社会矛盾急剧转化,奴隶主贵族阶级由统治地位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正在蓬勃兴起和壮大的新兴地主贵族阶级。社会在变革,新事物也在萌生,“士”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产生了。
处在“士”阶层的人物,在政治上的地位都比较低下,从当时高阶层的诸侯卿相养“士”就可以窥其全貌。
而所谓的“士”也争相寻找“明君”“贤主”,企图能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推行并实施其政治主张。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致力于为当时社会“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以仁者之心,矢志推行仁、礼、乐的主张。
“君子”人格思想的形成是受其社会背景影响的结果,也是“君子”追求内在超越的结果。你能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角度,探求到相关原因吗?
任务二:探究为何要做君子
活动探究2:打铁还需自身硬,儒家对自身的要求历来很高。从这十二章看,儒家的“君子”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要求自身?
请你和同学一起归类,并依托文本合作完成一个思维导图。
儒家的“君子”主要从为政、为人、为学、军事等方面来要求自身,尽管儒家反对战争与杀伐,但儒家也强调“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从这十二章看,儒家的“君子”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要求自身?请你和同学一起归类,并依托文本合作完成一个思维导图。
君子之道
文质彬彬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勤敏好学
克己复礼
追求真理
躬行忠恕
重义轻利
总结
《<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理解性默写
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
中的“ , 。”这两句话来概括。
朝闻道 夕死可矣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
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 ”。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3.《〈论语〉十二章》中,“ , ”反映了
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
么用的句子是“ , ?”。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
去做的句子是“ ”。
克己复礼为仁
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
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 ”。
人而不仁 如礼何
8. 《增广贤文》有言“知已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
的“ , ”所讲的道理相似。。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9.《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
语·子罕》中说“ , , 。”,希望自
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7.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
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
“ ,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0.在《〈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最能体现孔子
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
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朝闻道 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