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图书馆中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很多,我们怎样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图书呢?将图书分类摆放,并形成标签体系,这样在使用的时候根据图书类别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图书。
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和创造的物质种类近亿种,
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些物质的性质,实现物质之间的
转化呢?
答案:将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原理分析:同一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掌握物质的通性、了解物质的个性,这样研究物质的性质会更高效。
2.离子反应
世界各地都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你知道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吗?
答案: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然后从洞顶上滴落下来时,又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
3.氧化还原反应
天然气是一种燃料,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将其输送到千家万户可用于烹饪食物。
燃料不仅可以在燃烧的时候释放热能,还可以将燃料设计成燃料电池,释放出电能,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答案:燃料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利用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可以将其设计成原电池释放电能。
原理分析:在学习必修第二册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选择性必修1也将继续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2.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体会日常生产、生活中分类法的应用。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和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1.通过对“物质分类”的学习,培养证据推理和宏观辨识能力。
2.通过对“分散系”的学习,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意识。
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
(1)物质的元素组成
根据___________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础。
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元素组成
同种元素
同一种元素
性质不同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不同的方式
①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_____元素形成的单质,是碳元素的_____________。氧元素也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②碳和氧两种元素可形成两种化合物,其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氢和氧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是H2O和H2O2;H、C、O三种元素能形成多种化合物,举例写出两种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
同素异形体
氧气(O2)
臭氧(O3)
CO
CO2
H2CO3
CH3CH2OH(酒精)
(2)物质分类的常用方法
分类有一定的_______,根据不同的_______,人们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的分类。
标准
标准
①树状分类法
对同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方法。
根据物质的组成可对物质进行如下分类
指出上图中字母所示物质的分类依据: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
按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
按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按是否含有碳元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除外)
按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②交叉分类法
从不同的角度(即分类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同一种物质可能属于不同的___________,如碳酸钠:
分类标准 所属类别
组成的阳离子 _____盐
组成的阴离子 _______盐
溶解性 _________盐
物质类别
钠
碳酸
可溶性
2.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
(1)根据物质的性质对氧化物进行分类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定义 能与_____反应生成_____和_____的氧化物 能与_____反应生成_____和_____的氧化物
实例 _________________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属类 大多数_________氧化物 大多数_______氧化物
碱
盐
水
酸
盐
水
CO2、SO3
CaO、Fe2O3
非金属
金属
(2)氧化物的交叉分类
正误判断
(1)CuSO4·5H2O属于混合物。( )
(2)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3)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4)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5)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酸。( )
×
×
×
×
×
应用体验
1.日常生活中常用到下列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
B.做饭用的不锈钢锅
C.餐饮用的某品牌凉茶
D.消毒用的碘酒
解析: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不锈钢、凉茶、碘酒都是混合物。
A
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
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重叠关系
B.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D.钠盐与碳酸盐属于并列关系
C
解析: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包含关系,金属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属包含关系,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钠盐和碳酸盐属于交叉关系,故选C。
1.定义及组成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2.分类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类
(2)按照分散剂的状态分类
胶体 气溶胶 液溶胶 固溶胶
分散剂状态 气体 液体 固体
实例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云、雾
Fe(OH)3胶体
有色玻璃
3.胶体
(1)Fe(OH)3胶体的制备
将4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_______中逐滴加入5~6 滴_______ 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______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沸水
FeCl3
饱和溶液
红褐
(胶体)+3HCl
(2)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
①实验探究
②应用:区分_______和_______。
一条光亮的“通路”
1~100
散射
小于1
胶体
溶液
4.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种类 分子、离子 大量分子聚集体或大分子 大量粒子聚集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 _______1 nm __________________ 大于______________
小于
1~100 nm
100 nm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外部特征 均一、透明、稳定 较均一、_______、较_______ 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久置_______(或_______)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_______
鉴别方法 胶体(或溶液)和浊液通过静置鉴别;胶体和溶液可通过_____________鉴别 透明
稳定
沉淀
分层
不能
丁达尔效应
正误判断
(1)所有分散系均属于混合物。( )
(2)直径在1~100 nm的粒子称为胶体。( )
(3)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
(4)根据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
(5)将稀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即可得到Fe(OH)3胶体。( )
√
×
√
×
×
应用体验
1.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报告,他们用DNA制造出了一种臂长只有7 nm的纳米级镊子,这种镊子能够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与纳米级镊子可能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
A.糖水 B.石灰乳
C.氢氧化铁悬浊液 D.淀粉溶液
解析:糖水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小于1 nm,石灰乳为悬浊液,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于100 nm,氢氧化铁悬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淀粉溶液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故选D。
D
2.现有如下各实验:(已知淀粉分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① 将1 g KCl加入99 g水中。
② 将1 g可溶性淀粉加入100 g水中,搅拌均匀后煮沸。
③ 将1 g CaCO3粉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振荡。
④ 将0.1 g植物油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荡混合。
⑤ 将96 mL酒精与5 mL水充分混合。
其中所得到的分散系,属于溶液的有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胶体的有______,属于浊液的有________。
①⑤
②
③④
解析:①KCl溶于水后以离子形式存在,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属于溶液;②可溶性淀粉分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溶于水后,形成的是胶体;③CaCO3不溶于水,振荡后所形成的是不稳定的体系,久置会沉淀,所以属于悬浊液;④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是乳浊液;⑤中二者以任意比混溶,形成的是溶液。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1.化学在国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上,某隐形飞机表面就涂有一种由铁氧体、金属和金属氧化物超细粉末组成的涂料。上述这种涂料属于( )
A.纯净物 B.混合物
C.有机物 D.胶体
解析: 该涂料由铁氧体、金属和金属氧化物超细粉末组成,组成物质不只一种,故为混合物。
B
2.碳酸钠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其中正确的是( )
①碱 ②含氧酸盐 ③钠盐 ④碳酸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D
3.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饱和氯化铁溶液分别滴入下列物质中,能形成胶体的是_____(填字母,下同)。
A.冷水 B.沸水
C.氢氧化钠浓溶液 D.氯化钠浓溶液
B
(2)甲、乙、丙三名同学进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操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_____。
A.甲同学取一小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混合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B.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氯化铁溶液
C.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为了使反应进行充分,煮沸10分钟
(3)证明有氢氧化铁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让一束可见光通过制得
的液体,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制得的是胶体
4.下图是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图示。
(1)上图应用的分类法是____________法。
树状分类
(2)下表是利用上述图中涉及的元素组成的几种常见的物质,请你按照“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类别 物质 酸 碱 盐 氧化物
H2SO4
Cu(OH)2
MgSO4
CuO
√
√
√
√
(3)请利用图中展示的物质,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说明CO2和MgO分别属于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2NaOH===Na2CO3+H2O,MgO+2HCl===MgCl2+H2O
解析:(1)由图示可知,该分类方法是树状分类法。
(2)根据酸、碱、盐、氧化物的定义进行区分。H2SO4属于酸,Cu(OH)2属于碱,MgSO4属于盐,CuO为氧化物。
(3)CO2属于酸性氧化物是因为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MgO属于碱性氧化物是因为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方程式为MgO+2HCl===MgCl2+H2O。(共30张PPT)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2课时 物质的转化
1.总结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和反应类型。
2.掌握物质间转化的规律和方法。
3.认识工业生产中物质的制备途径和要求。
1.通过对“酸、碱、盐”的学习,培养变化观念和证据推理能力。
2.通过对“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学习,增强变化观念的应用能力。
3.通过对“物质制备”的学习,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1.酸
(1)酸的通性
一、酸、碱、盐的性质
化学性质 化学方程式或现象 反应类型
与酸碱指示 剂作用 多数酸能使紫色石蕊变为_____色;无色酚酞遇酸_________
与活泼金属反应 锌与稀硫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反应
红
不变色
Zn+H2SO4=== ZnSO4+H2↑
置换
化学性质 化学方程式或现象 反应类型
与碱性氧化 物反应 盐酸除铁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反应
与碱的中和反应 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反应
与某些盐反应 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反应
(2)酸具有通性的原因:所有的酸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
注意: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NaHSO4属于盐,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Fe2O3+6HCl===2FeCl3+3H2O
复分解
HCl+NaOH=== NaCl+H2O
复分解
HCl+AgNO3=== AgCl↓+HNO3
复分解
H+
2.碱
(1)碱的通性
化学性质 化学方程式或现象 反应类型
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碱能使紫色石蕊变为_____色;使无色酚酞变为_____色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蓝
红
CO2+Ca(OH)2=== CaCO3↓+H2O
(2)碱具有通性的原因:所有的碱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
化学性质 化学方程式或现象 反应类型
与酸的中和反应 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反应
与某些盐反应 氢氧化钠与FeCl3溶液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反应
H2SO4+Ba(OH)2=== BaSO4↓+2H2O
复分解
FeCl3+3NaOH=== Fe(OH)3↓+3NaCl
复分解
OH-
3.盐
(1)盐的通性
化学性质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与活泼金属反应 Fe丝插入CuSO4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反应
与酸反应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反应
Fe+CuSO4=== FeSO4
+Cu
置换
CaCO3+2HCl=== CaCl2+H2O+CO2↑
复分解
(2)盐具有某些通性的原因:不同的盐溶液中含有相同的金属离子或酸根离子。
化学性质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与碱反应 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反应
与某些盐的反应 氯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钠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
复分解
BaCl2+Na2SO4===BaSO4↓+2NaCl
复分解
正误判断
(1)Cu可与AgNO3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
(2)由H2SO4可以与BaCl2反应,可类推HCl也可以与BaCl2反应。( )
(3)利用稀硫酸或盐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
(4)Na2CO3溶液遇酚酞变红,所以Na2CO3是碱。( )
√
×
×
×
应用体验
1.碱溶液中都含有O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Ba(OH)2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 ( )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
C.能与Na2SO4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
D.能与CO2反应生成水
C
2.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及反应均正确的是( )
A.碳酸钙属于盐,可用于实验室制CO2:CaCO3+H2SO4=== CaSO4+H2O+CO2↑
B.铁属于较活泼金属,可用于实验室制H2:2Fe+6HCl=== 2FeCl3+3H2↑
C.纯碱属于碱,可与稀盐酸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D.烧碱属于碱,可与稀硫酸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
D
解析: A项,实验室制CO2是利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B项,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C项,纯碱属于盐。
1.基本依据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_______是不会改变的。即化学反应中_______守恒。
二、物质的转化
元素
质量
2.实例
(1)以钙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钙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并指明反应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a+O2===2CaO,化合反应
CaO+H2O===Ca(OH)2,化合反应
CaO+CO2===CaCO3,化合反应
Ca(OH)2+Na2CO3===CaCO3↓+2NaOH(含理即可),复分解反
应
Ca(OH)2+2HCl===CaCl2+2H2O,复分解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
(2)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写出图中序号所示转化所需反应物的化学式:
①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答案合理即可)。
O2
H2O
Ca(OH)2
CaO
Ca(OH)2
3.工业生产中制取某物质需考虑的问题
除要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因素。
如制备NaOH主要采用的方法为电解饱和食盐水,过去也曾采用盐与碱反应的方法,如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不采用反应:Na2O+H2O===2NaOH,原因是Na2O来源少、_________。
原料来源
成本高低
设备要求
Ca(OH)2+Na2CO3===CaCO3↓+2NaOH
成本高
正误判断
(1)可用Fe2O3与H2O反应制取Fe(OH)3。( )
(2)只有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才能生成盐。( )
(3)工业上利用Na2O与水反应制取NaOH。( )
(4)非金属单质与O2反应一定得到酸性氧化物。( )
(5)碱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碱,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酸。( )
×
×
×
×
×
应用体验
1.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后,不会发生反应的是( )
A.Na2SO4溶液和MgCl2溶液
B.Na2CO3溶液和稀硫酸
C.NaOH溶液和Fe2(SO4)3溶液
D.Ca(OH)2溶液和盐酸
A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简单表示。限选择铁、碳、氧气、盐酸、氧化钙、二氧化碳、水、氢氧化钙8种物质作为反应物,将图中指定序号的转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写化学方程式不得重复)。
CO2+Ca(OH)2===CaCO3↓+H2O
Fe+2HCl===FeCl2+H2↑
CaO+2HCl===CaCl2+H2O
Ca(OH)2+2HCl===CaCl2+2H2O
CaO+H2O===Ca(OH)2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1.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
A.某些金属与酸反应有气体产生,则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金属
B.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单质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
2.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如图中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是( )
选项 X Y Z
A CO CO2 H2CO3
B Cu CuO Cu(OH)2
C CaO Ca(OH)2 CaCO3
D CuSO4 Cu(OH)2 CuCl2
C
3.铜器久置于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H2O、CO2、O2作用产生“绿锈”,该“绿锈”俗称“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CO2和H2O。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一系列反应实现了“铜→铜绿→……→Cu”的转化。
(1)从三种不同分类标准回答,“铜绿”属于哪类物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
(4)写出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铜盐、碳
酸盐、碱式盐、含氧酸盐(任选三个即可)
Cu2(OH)2CO3+4HCl===2CuCl2
+CO2↑+3H2O
①
置换反应(共33张PPT)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1.以变化的思想领会电离的概念,从而掌握电解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概念。
3.学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
1.通过对“电离概念”的学习,逐步提升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
2.通过对“电离方程式书写”的学习,培养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意识。
1.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探究
(1)实验操作:将如图装置中的样品依次更换为NaCl固体、KNO3固体、蒸馏水、NaCl溶液、KNO3溶液。
一、电解质及其导电性
(2)实验现象及结论
烧杯中物质 现象 结论
NaCl固体 灯泡不亮 NaCl固体、KNO3固体都_________
KNO3固体 蒸馏水 导电能力非常弱,上述实验装置不能测出
NaCl溶液 灯泡亮 NaCl溶液、KNO3溶液都_______
KNO3溶液 不导电
导电
(3)导电原因分析:物质导电必须具有能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粒子。
①NaCl固体、KNO3固体不导电的原因是固体中含有阴、阳离子,但这些离子不能___________。
②NaCl溶液、KNO3溶液导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NaCl固体受热熔化时,因温度升高,离子的运动加快,克服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能够___________的Na+与Cl-,所以熔融状态的NaCl可以_______。
结论:化合物在________或__________下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自由移动
带电荷
自由移动
在水溶液中,存在着能
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
自由移动
导电
水溶液
熔融状态
2.电解质
(1)电解质
(2)非电解质
正误判断
(1)铜丝、NaCl溶液和盐酸都能导电,所以三者都是电解质。( )
(2)NH3、CO2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 )
(3)NaCl是电解质,所以NaCl固体可以导电。( )
(4)BaSO4难溶于水,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所以BaSO4不是电解质。( )
(5)HCl溶于水后能导电,但熔融状态下不导电。( )
×
×
×
×
√
应用体验
1.下列物质中属于能导电的电解质的是( )
A.KNO3固体 B.石墨
C.熔融的MgCl2 D.NaCl溶液
解析:KNO3固体是电解质,但不导电,A项错误;石墨是单质,不是电解质,B项错误;熔融的MgCl2属于电解质,也能导电,C项正确;NaCl溶液是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D项错误。
C
2.下列关于溶液的导电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硝酸钾溶液能导电,所以硝酸钾溶液是电解质
B.固态氯化钾不导电,所以氯化钾不是电解质
C.氯化氢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D.SO2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2是电解质
解析:硝酸钾溶液不是化合物,不属于电解质,A项错误;固体氯化钾是电解质,B项错误;氯化氢是电解质,C项正确;SO2溶于水生成的H2SO3电离而导电,SO2不属于电解质,D项错误。
C
归纳总结
(1)电解质与导电性的关系
①有些电解质溶于水能导电,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如HCl、H2SO4等。
②有些电解质只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如BaSO4、CaCO3等。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石墨、盐酸等,电解质本身也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固体、HCl气体等。
④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本身不一定是电解质,如SO2、NH3等。
(2)电解质与溶解性的关系
电解质不一定易溶于水(如硫酸钡等),易溶于水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酒精等)。
1.电离
电离是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1)含义: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_______过程的式子。
(2)举例(写出电离方程式)
①酸的电离,如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碱的电离,如Na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盐的电离,如Na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电解质电离的条件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
二、电解质的电离
电离
HCl===H++Cl-
NaOH===Na++OH-
NaCl===Na++Cl-
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1)酸
①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_______的化合物是酸。
②实例
H+
(2)碱
①定义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_________的化合物是碱。
②实例
OH-
(3)盐
①定义
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___________的化合物是盐。
②实例
点拨:NaHSO4溶于水时能电离出H+,但阳离子还有Na+,故NaHSO4属于盐。
酸根阴离子
正误判断
(1)电解质发生电离,是在通电条件下才发生的。( )
(2)KHSO4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出H+,所以KHSO4属于酸。( )
(3)液态硫酸无法电离,只有在溶于水形成水溶液时才发生电离。( )
(4)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
×
×
√
√
应用体验
1.下列电离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
2.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Ba(O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KH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N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a2C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a(OH)2===Ba2++2OH-
归纳总结
从电离角度理解电解质的分类和酸、碱、盐的分类
1.电解质的分类
2.酸的分类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1.下列物质都属于电解质的一组是( )
A.CO2、NH3、HCl
B.H2SO4、HNO3、BaCl2
C.H3PO4、H2O、Cu
D.液态KNO3、NaOH溶液、C2H5OH
解析:CO2、NH3属于非电解质,A选项不正确;Cu属于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选项不正确;NaOH溶液属于混合物,C2H5OH属于非电解质,D选项不正确。
B
2.已知:CO2+Ca(OH)2===CaCO3↓+H2O,CaCO3+CO2+H2O===Ca(HCO3)2,且Ca(HCO3)2易溶于水。若有一定浓度的Ca(OH)2溶液,向该溶液中逐渐通入CO2,则下列四个图中,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溶液的导电能力和通入CO2气体量的关系(x轴表示CO2通入的量,y轴表示导电能力)的是( )
D
解析:由于通入CO2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逐渐减小,所以一开始导电能力逐渐下降,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逐渐增大,导电能力也逐渐增大,当反应进行完全后,溶液导电能力基本保持不变,所以选D。
3.松花蛋于明朝初年问世,其腌制配方有多种,但主要配料为生石灰、纯碱和食盐。将一定比例的配料用水和黏土调成糊状,敷于蛋上,密封保存,数日后可食用。
(1)腌制松花蛋的配料用水调制时,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考虑黏土中的物质可能参加的反应)。
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
(2)松花蛋外的糊状物经溶解、过滤后,滤液中肯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_____(填“是”或“不是”)电解质。
(3)已知松花蛋上的“松花”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锰(+2价)结晶。由此可知氢氧化锰_________(填“溶于”或“不溶于”)水,写出氢氧化锰在
熔融状态下电离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Cl、NaOH
是
不溶于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主要由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数决定。某兴趣小组同学在测定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时,采用如图所示的串联装置,闭合电键时,发现灯泡不亮。
(1)判断上述四个烧杯中的溶质的电解质类型。
(2)上述四个烧杯中哪个烧杯中的物质发生了电离?写出Cu(NO3)2和KOH溶液的电离方程式。
(3)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共30张PPT)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2课时 离子反应
1.利用实验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正误判断。
3.结合电解质知识,掌握常见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方法。
1.通过对“离子反应”的学习,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2.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学习,培养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能力。
3.通过对“离子共存知识”的学习,培养证据推理能力。
1.离子反应
(1)概念
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之间的反应。
一、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离子
(2)实验探究
(3)实质:离子反应使溶液中某些离子浓度_______。
无明显现象
有白色沉淀
BaSO4
减小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
(2)置换型离子反应
溶液中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如活泼金属与酸(锌与稀H2SO4)、活泼金属与盐(铁与CuSO4溶液)的反应等。
3.离子反应的应用
离子反应在物质制备和分离、物质提纯和鉴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
×
√
应用体验
1.下列物质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且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
A.NaOH溶液和K2SO4溶液混合
B.锌片投入稀硫酸中
C.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加热制O2
D.H2和O2反应生成水
解析:NaOH溶液与K2SO4溶液混合不反应,A项错误;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B项正确;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加热制O2不是离子反应,C项错误;H2和O2反应生成水不是离子反应,D项错误。
B
2.(2023·海口高一检测)加入适量的硫酸溶液,可使溶液中下列离子数量显著减少的是( )
B
3.下列溶液混合能否发生离子反应,能发生离子反应的写出参与反应的离子(微粒),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的写出原因。
①NaCl溶液与AgNO3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KNO3溶液与NaOH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盐酸与Na2CO3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NaOH溶液与稀HNO3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稀H2SO4和NaCl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Zn与CuSO4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Ag+与Cl-反应生成AgCl沉淀
不能,无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能,H+与OH-反应生成H2O
不能,无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能,Zn与Cu2+发生置换反应
1.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___________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如:Na2SO4溶液和BaCl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离子符号
Ba2++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氯化钡与硫酸钠溶液反应为例)
写—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拆—把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拆成离子的形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aCl2+Na2SO4===BaSO4↓+
2NaCl
易溶于水且易电离
Ba2++2Cl-
删—删去方程式两边_______________的离子: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否相等
点拨:不参加反应的离子指方程式两边完全相同的离子。
不参加反应
BaSO4↓
原子个数
电荷总数
3.意义
(1)讨论
反应物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两种方程式的异同
HCl+ NaOH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但其离子方程式却_____
HCl+ KOH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H2SO4+ NaOH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H2SO4+ KOH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HCl+NaOH===
NaCl+H2O
H++OH-===H2O
HCl+KOH===KCl
+H2O
H++OH-===H2O
H2SO4+2NaOH===
Na2SO4+2H2O
H++OH-===H2O
H2SO4+2KOH===
K2SO4+2H2O
H++OH-===H2O
不同
相同
(2)结论: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强酸电离出的_______与强碱电离出的_________结合生成_________。
(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
OH-
H2O
某个具体的化学反应
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
√
×
×
C
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锌片插入稀硫酸中:Zn+H+===Zn2++H2↑
B.CO2通入Ba(OH)2溶液中:Ba(OH)2+CO2===BaCO3↓+H2O
C.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Fe+3Cu2+===2Fe3++3Cu
D.氢氧化铜加到盐酸中:Cu(OH)2+2H+===Cu2++2H2O
D
解析:锌片插入稀硫酸中,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故A错误;氢氧化钡完全电离,故CO2通入Ba(OH)2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CO2===BaCO3↓+H2O,故B错误;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故C错误;氢氧化铜难溶于水,不能拆成离子形式,离子方程式为Cu(OH)2+2H+===Cu2++2H2O,故D正确。
3.书写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CO3+2H+===Ca2++CO2↑+H2O
Fe+2H+===Fe2++H2↑
Ca2++2OH-+CO2===CaCO3↓+H2O
归纳总结
离子方程式中的“拆”与“不拆”
(1)能拆写成离子的物质
(2)不能拆写成离子的物质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1.下列溶液混合后,不会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
A.硝酸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
B.铁与硫酸铜溶液
C.碳酸钾溶液和硫酸氢钠溶液
D.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铜溶液
D
A.碳酸盐与盐酸反应
B.可溶性碳酸盐与稀硫酸反应
C.二氧化碳与酸溶液反应
D.盐酸与可溶性银盐溶液反应
B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OH-+H+===H2O
B.金属铁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C.碳酸钡与盐酸反应:BaCO3+2H+===Ba2++CO2↑+H2O
D.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Cl-+Ag+===AgCl↓
解析:金属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Fe+2H+=== Fe2++H2↑,故选B。
B
4.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酸氢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氢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CuO+2H+===Cu2++H2O
CH3COOH+OH-===CH3COO-+
H2O
Fe(OH)3+3H+===Fe3++3H2O
Ca2++2OH-+CO2===
CaCO3↓+H2O(共38张PPT)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1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1.掌握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2.运用元素化合价的升降,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3.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意识。
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特征”的学习,培养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
3.通过对“电子转移表示”的学习,培养模型认知的能力。
1.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反应2CuO+C===2Cu+CO2↑
(1)氧化铜_______氧,发生_______反应,被碳_______。
(2)碳_______氧,发生_______反应,被氧化铜_______。
(3)结论: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得到氧发生_______反应,必然有一种物质失去氧发生_______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一、从多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失去
还原
还原
得到
氧化
氧化
氧化
还原
2.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①铜元素化合价_______,发生_______反应。
②碳元素化合价_______,发生_______反应。
(2)对于无氧得失的反应Fe+CuSO4===FeSO4+Cu
①铜元素化合价_______,发生_______反应。
②铁元素化合价_______,发生_______反应。
降低
还原
升高
氧化
降低
还原
升高
氧化
(3)结论:①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③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有元素_________的变化(升降)。
升高
降低
化合价
在有些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原子_______电子,该物质发生氧化反应;_______电子,该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失去
得到
在有些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原子间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偏离和偏向)。
共用电子对_______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共用电子对_______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3)结论:①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②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则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物质被_______,发生_______反应;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则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物质被_______,发生_______反应。
③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____。
偏离
偏向
升高
氧化
氧化
降低
还原
还原
电子转移
正误判断
(1)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氧元素的得失。( )
(2)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
(3)氧化还原反应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一定发生变化。( )
(4)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必定另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
(5)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一定相等。( )
×
√
×
×
√
应用体验
1.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B.氧化还原反应前后一定有氧的得失
C.Fe3+→Fe2+的变化过程一定是氧化反应
D.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有升必有降,不一定有氧的得失,化合价降低的变化过程是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故选A。
A
2.下列变化过程只有通过氧化反应才能实现的是( )
A.HCl→H2 B.HCl→FeCl2
C.H2SO4(浓)→SO2 D.Fe→Fe2O3
解析:HCl→H2氢元素化合价降低;HCl→FeCl2若是由反应FeO+2HCl===FeCl2+H2O实现,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H2SO4(浓)→SO2硫元素化合价降低;Fe→Fe2O3,铁元素化合价升高,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故选D。
D
C
H
O
Cl
SO2
H2S
S
S
HCl
MnO2
Cl
Mn
归纳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1.双线桥法
(1)基本步骤
二、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2)示例
用双线桥法表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电子转移情况:
(3)注意事项
①箭头、箭尾必须对应化合价变化的同种元素;
②必须注明“得”“失”;
③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数目要相等。
2.单线桥法
(1)基本步骤
(2)举例
用单线桥法表示铁与盐酸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3)注意事项
①单线桥表示反应物中变价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
②不需标明“得”或“失”,只标明电子转移总数目;
③箭头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
④单线桥箭头从失电子的元素原子指向得电子的元素原子。
点拨:(1)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总数是得到的电子数或失去的电子数,而不是二者的加和。
(2)用双线桥法标电子转移时,电子转移数用a×be-形式表示。a表示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的原子个数,b表示每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当a或b等于1时,要省略。
应用体验
1.下列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B
解析: A项, SiO2得到4e-;C项,Zn失去2e-;D项电子转移的方向不正确。
2.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情况,其中④同时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情况。
③Cl2+2NaOH===NaCl+NaClO+H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2H2S+SO2===3S↓+2H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A.KClO3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失电子
B.反应中H2SO4体现了酸性,发生还原反应
C.反应中H2C2O4被氧化
D.H2C2O4既被氧化又被还原
C
解析:由方程式可知:KClO3中氯元素从+5价变为+4价,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A错误;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未发生还原反应,B错误;H2C2O4中碳元素从+3价变为+4价,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故C正确,D错误。
2.每逢南方的梅雨季节,盒里的饼干就很容易受潮变软,不再酥脆了。有一种食品干燥剂——泡沫铁粉,是铁粉在高温炉里加入发泡剂,使铁粉变成疏松多孔的物质。饼干盒里有了它,铁粉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自己变为铁锈,这样食品的保质期可以大大延长,味正如初。铁单质是由铁矿石冶炼得到的。
(1)铁粉可以吸收水分和氧气,被称为双吸收剂。发生的化学反应为4Fe+3O2+6H2O===4Fe(OH)3,2Fe(OH)3===Fe2O3+3H2O。上述变化过程中,铁的化合价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发生__________ (填“还原反应”或“氧化反应”,下同),氧元素发生___________。
(2)假设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Fe2O3,写出Fe2O3与CO在高温条件下
发生反应生成铁单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下同)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_置换反应。
升高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属于
不属于
解析:(1)铁粉发生的化学反应为4Fe+3O2+6H2O===4Fe(OH)3,该反应中铁的化合价从0升高到+3价,发生氧化反应,氧元素化合价从0降低为-2价,发生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
降低
得到
Al
Fe2O3
(2)在反应H2SO3+2H2S===3H2O+3S↓中,被氧化与被还原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在反应3S+6KOH===2K2S+K2SO3+3H2O中,被还原的硫与被氧化的硫的质量比为_________;利用双线桥法标出上述两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2︰1
解析:(1)该反应为置换反应,铁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铝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共30张PPT)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2课时 氧化剂和还原剂
1.会判断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会比较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
1.通过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学习,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
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的学习,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1.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相关概念
(1)用“双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
一、氧化剂、还原剂及相关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关概念
①氧化剂与还原剂
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即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
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即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
降低
升高
②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的产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的产物。
③氧化性与还原性
氧化性:物质得电子的性质或能力。
还原性:物质失电子的性质或能力。
2.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1)常见的氧化剂
①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Cl2、O2等。
②变价元素的高价态化合物
a.某些酸:如浓H2SO4、HNO3、HClO等;
b.某些氧化物、过氧化物:如MnO2、H2O2、Na2O2等;
c.某些盐:如KMnO4、FeCl3、NaClO等。
(2)常见的还原剂
①活泼的金属单质:如Al、Fe、Zn等。
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S、C等。
③变价元素的低价态化合物
a.某些氧化物:如CO、SO2等;
b.某些氢化物:如HCl、H2S等;
c.某些盐:如KI、Na2S、FeCl2等。
正误判断
(1)氧化剂得电子被氧化为还原产物。( )
(2)非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做氧化剂。( )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金属单质做反应物时一定是还原剂。( )
(4)还原剂失去电子具有氧化性。( )
(5)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不可能是同一物质。( )
(6)某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氧化产物,则必然有另一物质是还原产物。( )
×
×
√
×
×
×
应用体验
1.(2023·海口高一检测)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失去电子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B.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
C.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氧化剂
D.作氧化剂的物质不能作还原剂
解析:失去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还原剂,作氧化剂的物质也可能作还原剂,故选B。
B
A.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
B.N2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
C.NaN3是氧化剂
D.KNO3发生氧化反应
B
解析:NaN3中N元素化合价升高,是还原剂,KNO3中N元素化合价降低,是氧化剂,则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故A错误;反应中只有N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N2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故B正确;NaN3中N元素化合价升高,是还原剂,故C错误;KNO3中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故D错误。
1.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与得失电子的关系
(1)氧化性:物质越易得电子,氧化性越强。
(2)还原性:物质越易失电子,还原性越强。
特别提醒: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与得失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2.物质的氧化性及还原性与核心元素化合价的关系
氧化性
氧化性
还原性
还原性
3.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方法
(1)根据元素的活动性顺序比较
如:Fe+CuSO4===FeSO4+Cu
金属还原性:Fe>Cu
在反应中Fe是_______剂,Cu是_______产物。
还原
还原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比较
氧化性:氧化剂_____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_____还原产物
即比什么性,找什么剂,产物之性小于剂。
>
>
(4)根据反应条件来判断
当不同的氧化剂(或还原剂)与同一还原剂(或氧化剂)反应时,反应越易进行,则对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反之越弱。如:
4.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1)预测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处于高价态的物质一般具有_________,处于低价态的物质一般具有_________,处于中间价态的物质可能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中,其中金属的冶炼、电镀、燃料的燃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是正面影响;易燃物的自燃、食物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是负面影响。
氧化性
还原性
正误判断
(1)元素处于最高化合价时一定具有还原性。( )
(2)碘化氢中碘为最低价,故碘化氢只具有还原性。( )
(3)阳离子只能得电子被还原,阴离子只能失电子被氧化。( )
(4)失电子数越多的物质还原性越强。( )
×
×
×
×
应用体验
1.(2023·北京丰台高一检测)下列微粒中,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是( )
A.Mg B.Cu2+
C.Cl- D.Fe2+
解析:Mg只有还原性,A项错误;Cu2+只有氧化性,B项错误; Cl-只有还原性,C项错误;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D项正确。
D
2.根据反应:O2+2H2S===2S↓+2H2O,Na2S+I2===2NaI+S↓,4NaI+O2+2H2SO4===2I2+2Na2SO4+2H2O,判断下列物质的氧化性强弱,正确的是( )
A.O2>I2>S B.H2S>NaI>H2O
C.S>I2>O2 D.H2O>NaI>H2S
解析:判断依据是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在第一个反应中,O2是氧化剂,S是氧化产物,所以氧化性:O2>S;在第二个反应中,氧化性:I2>S;在第三个反应中,氧化性:O2>I2,所以A项正确。
A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1.在含有Cu(NO3)2、Mg(NO3)2、AgNO3的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首先置换出的是( )
A.Mg B.Cu
C.Ag D.H2
解析:氧化性Ag+、Cu2+、Mg2+依次减弱,加入锌粉,Ag+先反应,先置换出Ag,故选C。
C
2.已知下列三个离子反应方程式如下:
①X2++Y===X+Y2+
②Y2++W===W2++Y
③W2++Z===Z2++W
则氧化性最弱的粒子是( )
A.X2+ B.Y2+
C.W2+ D.Z2+
解析:根据反应①,氧化性X2+>Y2+;根据反应②,氧化性Y2+>W2+;根据反应③,氧化性W2+>Z2+;可见上述四种阳离子中,氧化性最弱的是Z2+。
D
3.下列微粒中,具有氧化性的是( )
①S2- ②Fe2+ ③Fe3+ ④S ⑤H+ ⑥Na+ ⑦Mg
A.①⑦ B.②④
C.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
解析:金属阳离子和H+都有氧化性,S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S2-只有还原性,故选D。
D
4.从下列各组反应对比中,判断哪种粒子的氧化性最强,哪种粒子的还原性最强。
(1)铁钉浸入CuSO4溶液后,表面会附有红色物质;铜丝浸入AgNO3溶液后,表面会附有银白色物质。则在Cu、Fe、Ag中,_______的还原性最强,在Cu2+、Fe2+、Ag+中,_________的氧化性最强。
(2)铁钉在氯气中被锈蚀为棕褐色物质(FeCl3),而在盐酸中生成淡绿色溶液(FeCl2)。则在氯气分子(Cl2)、氯离子、氢离子中,____________具有氧化性,_________的氧化性更强。
Fe
Ag+
Cl2、H+
Cl2
解析:(1)涉及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Fe+CuSO4===FeSO4 + Cu
还原剂 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②Cu+2AgNO3===Cu(NO3)2+2Ag
还原剂 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根据①知,还原性:Fe>Cu,氧化性:Cu2+>Fe2+;
根据②知,还原性:Cu>Ag,氧化性:Ag+>Cu2+;
故还原性:Fe>Cu>Ag,氧化性:Ag+>Cu2+>Fe2+。
(2)发生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Fe+2HCl===FeCl2+H2↑
由上可知,Cl2将Fe氧化为Fe3+,而HCl将Fe氧化为Fe2+,所以Cl2、H+有氧化性,且Cl2的氧化性更强。(共31张PPT)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3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计算
1.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2.能有意识运用所学的知识或寻求有关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
1.能书写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并能进行配平,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能力。
2.能设计实验证明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大小的比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1.配平原则
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4)配系数: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C+4HNO3(浓)—— 4NO2↑+CO2↑+2H2O
(5)查守恒:检查电荷是否守恒,原子个数是否守恒,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标注反应条件。
3.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常用技巧
(1)逆向配平法:分解反应、歧化反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一般用逆向配平法,即从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开始配平。
(2)氧化还原型离子方程式的配平
首先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在此基础上根据电荷守恒,配平两边离子所带电荷数,最后根据质量守恒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3)缺项配平类[一般缺的为酸(H+)、碱(OH-)、水]
①先将得失电子数配平,再观察两边电荷。若反应物这边缺正电荷,一般加H+,生成物一边加水;若反应物这边缺负电荷,一般加 OH-,生成物一边加水,然后进行两边电荷数配平。
②当方程式中有多个缺项时,应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找准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4)信息型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书写步骤:
①一判:据题给信息,联想所学知识,判断主要的反应物、生成物。
若反应物、生成物中主要元素化合价不一致的,要考虑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就要写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②二平:据质量守恒定律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配平主要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③三补:根据溶液的介质条件以及电荷守恒补足反应物或生成物,一般酸性环境可以消耗或生成酸,碱性环境可以消耗或生成碱。
3
6
2
1
3
2
2
3
3
6
5
1
3
3
4
3
1
6
1
6
1
3
3
4
1
1
1
2
2
10
8
1
2
5
8
5
2
1
5
1
1
1
(4)_____Au2O3+_____Na2S2O3+_____NaOH===_____Au2O+_____Na2SO4+_____H2O
(5)_____FeS+_____O2===_____Fe2O3+_____SO2
(6)_____KI+_____KIO3+_____H2SO4===_____I2+_____K2SO4+_____H2O
2
1
2
2
2
1
4
7
2
4
5
1
3
3
3
3
2
1
2
2
1
4
5
2
16
10
2
8
2
5
6H+
2
5
8
3
2
4OH-
3
2
5
5
2
4
5
1
8H+
(12)某高温还原法制备新型陶瓷氮化铝(AlN)的反应体系中的物质有:Al2O3、C、N2、AlN、CO。
请将AlN之外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别填入以下方框内,并配平。
3.(1)某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有K2Cr2O7、KCl、CrCl3、Cl2、HCl、H2O,已知氧化性:K2Cr2O7>Cl2,写出并配平该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价铬的化合物毒性较大,常用NaHSO3将废液中的Cr2O还原成Cr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K2Cr2O7+14HCl===3Cl2↑+2KCl+2CrCl3+7H2O
(3)在稀盐酸中,NaNO2会与Fe2+反应生成一种无色气体M,气体M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其催化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①反应过程Ⅱ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变化,则M的化学式为_______,过程Ⅱ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图示信息,写出反应过程Ⅰ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在酸性条件下,O2氧化Fe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
Fe2++NO===Fe(NO)2+
O2+4Fe(NO)2+
+4H+===4Fe3++4NO+2H2O
4Fe2++O2+
4H+===4Fe3++2H2O
计算依据
(1)守恒规律即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2)化学方程式中计量系数之比等于物质个数之比。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应用体验
1.已知aM2++bO2+4H+===cM3++dH2O,则化学计量数c的值为( )
A.1 B.2
C.3 D.4
解析:据电荷守恒得2a+4=3c,据质量守恒得a=c,则c=4,故选D。
D
2.(1)在反应3Cl2+8NH3===6NH4Cl+N2中,被氧化的NH3与未被氧化的NH3质量之比为_________。
(2)在氧化还原反应:3S+6KOH===K2SO3+2K2S+3H2O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硫原子数目之比是_________。
(3)在反应2H2O+Cl2+SO2===H2SO4+2HCl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
1︰3
1︰2
98︰73
(4)在反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个数之比为_________,浓HCl表现出的性质是_______(填字母)。
A.还原性 B.酸性
C.氧化性
1︰5
AB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1.已知OCN-中氮元素显-3价,在反应OCN-+OH-+Cl2―→ CO2+N2+Cl-+H2O(未配平)中,如果有6分子Cl2完全反应,则被氧化的OCN-的微粒数是( )
A.2 B.3
C.4 D.6
解析:N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0价,Cl元素化合价由0价降为-1价,设被氧化的OCN-的微粒数为x,由得失电子守恒可知,x×[0-(-3)]=6×2×[0-(-1)],解得x=4,故选C。
C
C
C
4.(2023·西安高一检测)凡是养鱼的人都知道一种很不错的消毒剂,这就是被称为当今第四代消毒产品的二氧化氯。其属于A1级别安全高效消毒剂之一,并且可以在极低的浓度下对病菌有杀灭作用,功效显而易见。
KClO3和浓盐酸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黄绿色的易爆物二氧化氯。其变化可表述为
(1)请完成该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未知物化学式填在横线上,系数填入框内)。
2
4
2
2
1
2
H2O
(2)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_____(填序号)。
①只有还原性 ②还原性和酸性
③只有氧化性 ④氧化性和酸性
(3)产生1分子Cl2,转移的电子为_____个。
(4)ClO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因此常被用作消毒剂,其消毒效率(以单位质量得到的电子数表示)是Cl2的__________倍(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②
2
2.63(共31张PPT)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微专题1 离子反应的三大热点题型
一、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五个角度”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如铁与稀硫酸的反应不能写成2Fe+6H+===2Fe3++3H2↑,应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2H+===Fe2++H2↑
注意:微溶物在生成物中当成沉淀,不拆写,若为反应物且为澄清溶液则拆成离子,如Ca(OH)2。
CaCO3+2H+===Ca2++
H2O+CO2↑
+Ba2++2OH-===Cu(OH)2↓+BaSO4↓
Cu+2Ag+===Cu2++
2Ag
跟踪训练
1.判断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①稀硫酸滴在铜片上:
Cu+2H+===Cu2++H2↑( )
②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③稀硝酸滴在大理石上:
CaCO3+2H+===Ca2++H2CO3( )
④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
Fe2O3+6H+===2Fe3++3H2O( )
×
×
×
√
⑤氢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
OH-+H+===H2O( )
⑥镁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Mg+Ag+===Mg2++Ag( )
⑦碳酸氢钠溶液与稀H2SO4反应:
⑧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过量CO2:
Ca2++2OH-+CO2===CaCO3↓+H2O( )
×
×
×
×
二、溶液中离子大量共存的判断
1.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方法
判断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事实上是看离子之间能否反应,若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若不反应,则能大量共存。
2.“三看”突破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问题
(1)看要求
是“能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是“一定大量共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
(2)看条件
题干是否有“隐含条件”
①“无色”溶液不能大量存在有色离子,如:
②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酸性”溶液的不同描述:
a.酸性溶液;
b.常温下,pH<7的溶液;
c.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溶液。
③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碱性”溶液的不同描述:
a.碱性溶液;
b.常温下,pH>7的溶液;
c.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的溶液。
跟踪训练
2.实验室需配制一种仅含四种离子(不包括水电离出的离子)的无色溶液,且溶液中四种离子的数目相同。下列四个离子组能满足要求的是( )
D
3.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D
4.(2023·东莞高一检测)在无色透明的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5.(2023·济南高一检测)某溶液遇石蕊试液显红色,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该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6.(2023·济宁高一检测)在透明的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D
三、常见离子的检验与推断
1.三种离子的检验方法
跟踪训练
7.重金属离子有毒性。实验室有甲、乙两种废液,均有一定毒性。甲废液经化验呈碱性,主要有毒离子为Ba2+,若将甲、乙两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毒性明显降低。乙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A
步骤 操作 现象
(1) 向溶液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
(2) 向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3) 将(2)中所得沉淀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无法确定是否含有③
B.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②⑥
C.可能含有的离子是①③
D.肯定不含的离子有④⑤⑦
B
Cl-、Fe3+
含有Fe3+的溶液是有颜色的,而Cl-与Ag+会产生
沉淀
10.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g+、Mg2+、Cu2+、Fe3+、 Na+中的几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确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Cu2+、Fe3+
Ag+
Ag++Cl-===AgCl↓
(3)取(2)中的滤液,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_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溶液可能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_____(填字母)。
Mg2+
Mg2++2OH-
===Mg(OH)2↓
B(共24张PPT)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微专题2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四种规律
1.守恒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原子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即有关系式:
还原剂失电子的总数=氧化剂得电子的总数。
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总数。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典例1 (1)在一定条件下,PbO2与Cr3+反应,产物是Cr2O和Pb2+,则Cr3+与PbO2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_________。
(2)已知Na2SO3溶液能与K2Cr2O7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Na2SO3被氧化为Na2SO4,Na2SO3与K2Cr2O7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1,则铬元素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_______。
2︰3
+3
2.价态规律
(1)高低规律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即“高价氧,低价还,中间价态两边转”。
应用: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3)歧化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某物质发生歧化反应时,中间价态―→高价态+低价态。
(4)同种元素相邻价态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3+和Fe2+不反应,H2SO4和SO2不反应等。
典例2 (1)已知氯元素有-1、0、+1、+3、+5、+7价等多种常见化合价,氯气跟氢氧化钾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①Cl2+KOH―→KX+KY+H2O(未配平)。
②KX―→KY+KZ(氯元素歧化反应,未配平),KX、KY、KZ均是含氯元素的钾盐, Cl元素在a.KX、b.KY、c.KZ中的价态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填字母)。
cab
(2)已知氮元素有多种可变化合价,常见的有-3、+2、+3、+4、+5价等。某同学写出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未配平):
①NO+HNO3―→N2O3+H2O
②NH3+NO―→HNO2+H2O
③N2O4+H2O―→HNO3+HNO2
根据价态规律,判断上述反应是否有可能实现,说明判断的理由。
解析:(2)①可能,反应物中的氮元素为+2价、+5价,生成物中为+3价,符合归中反应规律。②不可能,反应物中的氮元素为-3价、+2价,生成物中为+3价,N元素的化合价只升不降。③可能,反应物中的氮元素为+4价,生成物中为+3价、+5价,符合歧化反应规律。
3.强弱规律
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强还原性)(强氧化性)(弱氧化性) (弱还原性)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即“强制弱”或“前强后弱”。
应用: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或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和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反应。
典例3 已知下列反应:
①Cl2+2NaBr===2NaCl+Br2
②2KI+Br2===2KBr+I2
③Na2S+I2===2NaI+S↓
(1)Cl-、Br-、I-、S2-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______。
(2)Cl2、Br2、I2、S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3)判断Cl2与Na2S能否反应?_____ (填“能”或“否”)。
(4)判断I2与NaCl能否共存?_____(填“能”或“否”)。
S2->I->Br-
>Cl-
Cl2>Br2>I2>S
能
否
4.先后规律
(1)同一氧化剂与多种还原剂混合时,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例如,已知还原性:I->Fe2+>Br-,当把氯气通入FeBr2溶液时,因为还原性:Fe2+>Br-,所以氯气的量不足时首先氧化Fe2+;把氯气通入FeI2溶液时,因为还原性:I->Fe2+,所以氯气的量不足时首先氧化I-。
(2)同一还原剂与多种氧化剂混合时,氧化性强的先被还原。例如,在含有Fe3+、Cu2+、H+的溶液中加入铁粉,因为氧化性:Fe3+>Cu2+>H+,所以铁粉先与Fe3+反应,然后再依次与Cu2+、H+反应。
应用: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或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
典例4 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洗涤后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液中一定存在( )
A.Fe2+ B.Cu2+、Fe2+
C.Ag+、Fe2+ D.Ag+、Cu2+、Fe2+
A
跟踪训练
1.针对二氧化硫的以下反应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SO2+2NaOH===Na2SO3+H2O
②SO2+2H2S===3S↓+2H2O
③SO2+Cl2+2H2O===H2SO4+2HCl
A.①反应由于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B.②反应中二氧化硫作氧化剂
C.②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2︰1
D.③中二氧化硫作氧化剂
D
解析:反应①中所有元素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正确;反应②中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因此作氧化剂,B正确;反应②中产物中的3个硫原子其中两个是化合价升高得到,一个是化合价降低得到,因此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2︰1,C正确;反应③中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化合价升高在反应中作还原剂,D错误。
2.一定条件下,氨气与一氧化氮发生反应:NH3+NO―→N2+H2O(未配平)。在该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 )
A.2︰3 B.3︰2
C.4︰5 D.5︰6
解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相等。NH3中N的化合价为-3,反应后变为0,作还原剂被氧化;NO中N的化合价为+2,反应后变为0,作氧化剂被还原。为保持得失电子数目相等,则应为2个NH3和3个NO反应,所以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的个数比为2︰3。
A
3.多种氧化剂和还原剂相遇时,存在“争先恐后,强者优先”的现象。请预测,在含FeCl2、MgCl2和HCl的溶液中加入适量Zn粉,首先置换出来的是( )
A.Fe B.H2
C.Mg D.不能确定
解析: 氧化性:H+>Fe2+>Zn2+>Mg2+,所以Zn粉先跟氧化性最强的H+发生置换反应,然后再与Fe2+发生置换反应。
B
4.(2023·广东普宁第二中学高一检测)稀硫酸中几种离子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1中氧化剂是Mn3+
B.氧化性:Mn3+>Ce4+>Fe3+>I2
C.能发生反应:2Mn3++2I-===I2+2Mn2+
D.反应2的还原产物为Fe3+
C
解析:由图像可知,反应1为Ce4++Mn2+===Ce3++Mn3+,反应2为Mn3++Fe2+===Mn2++Fe3+,反应3为2Fe3++2I-===2Fe2++I2。反应1中的氧化剂为Ce4+,Mn3+是氧化产物,A错误;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反应1可知氧化性:Ce4+>Mn3+,由反应2可知氧化性:Mn3+>Fe3+,由反应3可知氧化性:Fe3+>I2,故有氧化性:Ce4+>Mn3+>Fe3+>I2,B错误;氧化性:Mn3+>I2,因此可以发生反应:2Mn3++2I-===I2+2Mn2+,C正确;反应2为Mn3++Fe2+=== Mn2++Fe3+,还原产物为Mn2+,D错误。
5.某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有AsH3、H2SO4、KBrO3、K2SO4、H3AsO4、H2O和一种未知物质X。
(1)已知KBr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则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____。
(2)已知0.2 mol KBrO3在反应中得到1 mol电子生成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3)根据上述反应可推知_______。
a.氧化性:KBrO3>H3AsO4 b.氧化性:H3AsO4>KBrO3
c.还原性:AsH3>X d.还原性:X>AsH3
AsH3
Br2
ac
解析:(1)已知KBrO3为得电子物质,故其化合价一定降低,作氧化剂,那么还原剂只能是题目所提供的AsH3,AsH3中As的化合价为-3价,反应后变为含+5价As的H3AsO4 ,故还原剂为AsH3。
(2)0.2 mol KBrO3在反应中得1 mol电子,故1 mol KBrO3得5 mol电子,即反应后Br的化合价应从+5价降为0价,故X为Br2。
(3)此题的考点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基本规律: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故选ac。
(4)因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已知,可直接进行配平。
As:-3价→+5价 升8价
Br:+5价→0价 降5价
根据化合价升降相等,在AsH3前配系数5,在KBrO3前配系数8,在Br2前配系数4;再根据K原子守恒,K2SO4应在生成物中,系数为4;则H2SO4应在反应物中,系数为4;H2O在生成物中,系数为4;配平后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共4张PPT)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章末总结
知识体系构建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二、两类重要的化学反应
CONFUCT MANAGEMENT
ANDPRO表M SOLVING
FID
交叉分类法
分类方法一
树状分类法
金属单质
单质
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
酸
纯净物
碱
按性质一
酸性氧化物
盐
成盐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无机化合物
化合物
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一有机化合物
-不成盐氧化物
物质一物质分类-
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是否导电一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溶液
性质一丁达尔效应
一混合物一分散系根据分散质微
胶体
制备:Fe(OH)3胶体的制备
粒直径大小
应用
浊液
金属
非金属
盐
金属
酸
转化关系
酸
碱性氧化物
盐
酸性氧化物
碱
碱
盐
碱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本质:反应物的某些离子的浓度减小
有离子参与离子反应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
书写步骤:写一拆一删一查
正误判断
离子共存及离子推断
化学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还原剂
升、失、氧
氧化产物
概念间的关系
反应前后
降、得、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
→还原产物
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双线桥法
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一
单线桥法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规律:守恒规律、强弱规律、价态规律、先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