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转折)(1978年)(一)背景1、经济: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改善原因:(1)长期动乱的破坏,积累的问题未解决(2)指导思想为发生根本性变化2、政治:(1)广大人民要求纠正文革左倾错误(2)邓小平等人的复出。3、思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三)内容“以阶级斗争为纲”(二)召开:时间、地点3、转移国家工作重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四)意义2、重新确立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路线1、抛弃左倾错误方针:1、是中国历史上的2、标志着重大转折。改革开放拉开序幕二、经济体制改革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国情:1、背景(首先在农村改革的原因和条件)农村人口占主体,农业农村的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示范作用。3、是开辟(2)体制:人民公社体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经济性,束缚了农村生产力(3)必要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指明了方向。(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概况②前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③生产方式:包产到组,包干到户④分配方式:留足国家、集体的;按劳分配①开始时间、试点:1978年;安徽、四川(2)农村基层行政单位改革⑤实质: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普遍推行①背景:1983年②时间:③内容:a、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b、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委会3、意义(1)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3)促进了城市的改革(3)城市企业政企不分,管理僵化,影响企业活力(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城市准备了条件1、背景(1)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决策的推动2、概况(1)时间:1984年以后(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管理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公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4)所有制:(5)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3、城市改革意义(P56)(1)增强了企业活力和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2)有效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三)经济体制改革意义(P56)1、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2、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3、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必要性(原因)(一)背景(1)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改革面临国内外复杂形势2、可能性(条件)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二)过程邓小平南巡讲话1、提出1992年初(1)时间:(2)内容②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③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 确立目标:中共十四大①社会主义本质问题(1)时间:1992年10月(2)内容:①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②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确立基本框架(1)时间:1993年(2)内容十四届三中全会①通过了《决定》4、理论完善②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1)时间:1997年(2)内容a、提出公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同发展b、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时间5、基本建立体系(2)内容21世纪初①商品资源绝大部分由市场配置②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③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1、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2、使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奇迹3、使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