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的变迁2、社会政局变动1、衣食住行(一)背景:1、西方文化入侵和冲击(二)内容:传统文化受冲击单元导语一、鸦片战争后2、民俗风情二、新中国成立后3、左倾思想的干扰1、生活水平很大提高1、改变了半殖民地状态2、人口多,国家底子薄(二)内容(一)背景2、贫穷状态未根本改变三、改革开放后(一)背景人民辛勤劳动、物质极大丰富(二)内容根本改观(衣食住行、物质、精神、风情)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1840至1949年)(一)背景1、外部: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和冲击2、内部:(1)经济:通商口岸的设立,城市的发展(3)思想:1、物质生活(衣、食、住、行)(1)衣着:①变化前:长袍马褂、布衣②变化后:出现洋装、中山装、学生装、西装、旗袍、仿欧裙子等(2)政治:新兴进步力量的推动;政治运动的影响维新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二)变化概况①变化前:②变化后:(2)饮食①变化前:传统民居、建筑②变化后:出现西式建筑、中西合璧豪宅2、社会风俗(1)断发易服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3)居住:传统饮食维新派(倡导)、革命派(反清色彩)、民国政府(法令)(3)婚丧仪式民国(法令)维新派(倡导)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4)社交礼仪平等文明由等级分明到(2)废止缠足(5)历法节日法令上公历取代传统历法增添新节日(国庆、元旦)(三)变化特点1、新旧并存,中西结合2、地区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人民的物质生活概况(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1949至1978年)(1)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相比过去)原因:①政治: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就业问题。(2)差距不大,总体水平不高表现:①衣着朴素;②食物简单;③住房简陋。原因:②思想:左倾错误的干扰,经济发展不快③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凭票供应①国情:人口多、底子薄(1)勤俭节约(2)无私奉献2、社会风尚(二)改革开放后1、人民生活概况:根本改观(1)表现①衣:由单调单一到多样化(2)原因②食:③住:由简单匮乏到解决温饱再到丰富(副食品)很大改善:人均面积;安居工程;家电普及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③党和国家关注民生,小康目标⑤科技的进步⑥全球化的趋势④思想的解放(1)休闲方式多样化2、社会风尚概况(2)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西餐、面包、咖啡、统购统销,使用粮票解决了温饱问题,实行“菜篮子”工程西式的住宅、花园式的楼房安居乐业、“安居工程”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婚丧仪式、社交礼仪等勤劳节约,无私奉献注重休闲、环保;讲究卫生;赈灾导致变化的重要因素1、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2、政治制度的变革3、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思想启蒙;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冲击女装(旗袍)男装(长袍、西服、中山装)朴素为主服饰多姿多彩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住房拥挤,
陈设简单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近代中国服饰变革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中山装礼义廉耻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三民
主义以文治国三省吾身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八大菜系川菜徽菜鲁菜苏菜闽菜湘菜粤菜浙菜西餐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中国传统建筑:
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 。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四层。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男子留辫剪辫易服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剪去辫子。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干部装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前:人们凭票购买商品改革开放后:人们自由挑选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小区安居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