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20 17:3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仁者的叮咛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治国思想?
孔子的鬼神观?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的地位? 老君岩(宋代建于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治国思想 智者的低语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关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
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
生了儒、道、墨、法、兵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
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文化自由活跃)。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材料三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战争。时代变化,士阶层兴起,使得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原因经济根源:
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局面。
政治状况: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
阶级基础:
士人阶层崛起,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社会环境:
私学兴起;各诸侯国君招揽人才,礼贤下士社会大变革一、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孟子 荀子 孟子生平战国邹国儒家学派重要奠基
人,被尊称为“亚圣”《孟子》孟子的思想学说政治观:人性观:人格观:“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核心)主要内容:以仁对民、以德服人、
争取民心、民贵君轻“性善论”---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的影响《孟子》为四书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荀子生平战国赵国儒家学派重要代表《荀子》荀子的思想学说自然观:人性观:政治观:“性恶论”---人性本恶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荀子
的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目好色、耳好觉、口好味 、心好利”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为)也。
——《荀子·性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二、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小生产者)
关于墨的说法:
其一:受过墨刑的人,即面额刺字纹,抹以黑,罚为工匠。
其二:是平民的通称,因平民称“黥首”,平民无冠,头是黑色。墨子
生平战国鲁国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墨子的思想学说“兼爱”尚力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墨子
的影响代表下层劳动者,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的显学,战国后不再受重视非攻: 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厌恶战争,希望有安定生产生活环境。反映了劳动人民主张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节用、节葬(热爱劳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兼爱中》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也
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
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爱”“非攻”等主张有利于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地位的上升。三、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朝 三 暮 四 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他对猴子说:每天早晨给你们三个橡子,晚上给你们四个橡子,怎么样?猴子听了,都怒气冲冲。老人改口说:那么早晨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怎么样?猴子听了,都很高兴。名称和数量没有改变,为什么猴子会先怒后喜呢?
这则故事体现了庄子什么思想主张?“齐物”观点庄子生平战国宋国战国时期道家主要
代表人物《庄子》庄子的思想学说宇宙观:自然观:“逍遥”人生观:“齐物”,万物本质相同“无所恃” ,即不受限制“天与人不相胜”,
人要顺从自然,“天人合一” 三、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
年),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曾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著作有《孤愤》、《五蠹》、《说难》等。其文章深受秦王嬴政赞赏。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其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生平战国韩国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韩非的思想学说韩非的
影响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
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1、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观,法、术、势顺应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2、法治观3、改革观课堂释疑 韩非所说的“法”,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它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韩非说的“术”, 是指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也就是权术;韩非所谓的“势”,其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用的权威。 历史观四、战国时期兵家代表人物——孙膑 “围魏救赵”想象图
(坐于椅上指挥者为孙膑)“围魏救赵”作战示意图图说历史:《三十六计》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百 家 争 鸣 的 影 响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
德准则(礼)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无为)
法家: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孔子 仁、礼、德治、教育 创始人孟子 仁政、义利观、性善论 亚 圣荀子 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法并施 集大成者老子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创始人依据表格思考问题(一分钟):
1.在人性论上观点分歧的两位思想家是谁?
2.儒、道、法三家的治国主张分别有哪些?
依据表格思考问题(一分钟):
1.在人性论上观点分歧的两位思想家是谁?
2.儒、道、法三家的治国主张分别有哪些?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一定能成为英雄。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