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7 11:0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71年3月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教学主题:
分析从十月革命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提升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探究一 根据教材和材料,探究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42.1%。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 ……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有封建剥削形式。 ——(美)莫斯《俄国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全俄的工人阶级连同家属的总人数已达到2200万人,占俄国人口的18%,其中产业工人的人数为300万……
材料三 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但是,大会没有制定出党纲党章,也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 1900年12月,列宁在国外创办了《火星报》,通过秘密方式运回国内,在工人群众中散发,它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背景
(1)经济基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基础: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基础: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基础: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诞生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确定“布尔什维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即列宁主义。
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从而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列入党纲,反对建立有严格纪律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3.主要内容
4.意义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探究二 马克思说,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为什么首先发生在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42.1%。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材料二 俄国在备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制约的同时,国内垄断资本对无产阶级的无情剥削、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以及俄罗斯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高压统治,都使阶级矛盾和民族尖锐起来,再加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也是此起彼伏……革命运动一触即发。
——选自人民版教材必修一
经济因素: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政治因素: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材料三 俄国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发展不断壮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的无产阶级具有较强的革命性。
——王斯德主编的《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这是一个新型的、与西欧的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吴于廑、齐世荣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五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强
政党基础:成熟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
思想基础:列宁主义的诞生
国际条件: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1.历史条件
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1)客观:
①经济因素: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②政治因素: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③国际条件: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
(2)主观: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强。
②政党基础:成熟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
③思想基础:列宁主义的诞生。
2.进程: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和材料,描述十月革命的过程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实际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二月革命倒沙皇
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四月提纲指方向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七月事件抛幻想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政权
十月革命现曙光
易错辨析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革命性质
革命结果
两者联系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3.意义
探究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对俄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2)对人类:划时代事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材料三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8-1923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在东方,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从1918年-1923年间,中国、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印尼、土耳其、伊朗等国都兴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材料四 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对世界: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追随理想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材料一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材料二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1.背景:
(1)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内容:
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带有军事、行政干预色彩、强制性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绝对的平均主义
3.特点:
(1)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2)采用军事与行政手段;
(3)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材料一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材料 1920年的耕地面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比,减少7%,谷物产量为战前的54%,棉花产量为6%,甜菜产量为8%。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二)面对现实的退却——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目的
内容
意义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引入外国资本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特点:
(1)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3)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 (1928——1953年)
1.背景:
材料一
苏联地图(1940年)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1991年12月25日解体。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1)苏联建立(联邦制);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材料二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三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2)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3)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4)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内容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1929—1937年)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斯大林模式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农业集体化 + 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1925年联共14大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什,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927年联共15大为配合工业化,决定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结果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
3.特点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表现为:①生产资料公有制,②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③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4.评价:
丘吉尔评价斯大林: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但是也有人说,“他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苏联模式
材料一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发展表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 3 4 3
钢 5 5 5 4 3 3
材料二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积极作用:
(1)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2)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材料三 粮食产量在1927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平均每年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轻工业产值虽然1940年比1913年增加3.6倍,但同期重工业却增长12.4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消极作用: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2)排斥市场经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3)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合作探究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提供了哪些启示
肩负的
责任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尊重国情。
(2)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尊重经济规律。
(3)坚持改革,适时调整,与时俱进。
(4)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成果要惠及人民
观点1认为非洲文明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
观点2认为非洲文明是开放的、与外界有联系。
同意观点1:非洲文明是封闭的。
撒哈拉沙漠与苏德沼泽地使得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较少,相互影响较少;平直的海岸线使得非洲与其他大陆的联系困难,较少受到其他大洲文明的影响,保持独立发展,并持续到近代以来,非洲受到殖民以及殖民者客观上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影响晚于美洲,导致非洲现代化进程慢于美洲。
同意观点2:非洲文明是开放的。
外部联系: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非洲,影响非洲历史文化发展;10—15世纪东非国家发展环印度洋对外贸易,8—15世纪西非诸帝国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1324年,曼萨·穆萨带领商队前往麦加朝圣。
内部关系:西非居民班图人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7—9世纪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本课小结
背景:经济、政治、组织、思想
标志:
主要内容:
意义:
列宁主义的形成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历史条件:客观、主观
进程: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
事件—彼得格勒起义
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斯大林模式 (1928——1953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