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由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化过程或转化之后的状态。 ——杨玉民《我国是否已迈入工业化社会》
1.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国家带来的人口增长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大众教育发展状况和影响。
2.通地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知道城市化的表现和进步性,以及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的加剧等问题。
3.通过对近代欧美工业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思考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启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壹
人口增长和
大众教育
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
结合下列信息,说一说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变化?
工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
为什么这些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数量会迅速增长呢?
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迅速。
(1)概况: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为什么这些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数量会迅速增长呢?
材料: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
①工业革命促进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②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
③政局稳定。
1.人口增长:
原因:
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2.劳动力结构变化:
分析图表中,英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英国
美国
19世纪英国工厂工作的女工
美国宣传画报
劳动力结构变化: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更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3.大众教育: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时是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时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时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
(1)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2)表现:欧美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德国、法国最早建立国家教育体系。
法国教育体制
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3.大众教育:
系统教育体系
中等教育
免费义务教育
①1802年,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③1870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②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近代英国乡村学校
近代法国课堂
(3)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贰
城市化
贰·城市化
(1)概念: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背景:
工业革命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材料二:工业集中促进了人口的集中,工厂周围形成了村镇。村镇变成小城市,小城市变成大城市。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工业化
城市化
推进
工业
城市
农业
乡村
促进
工业革命
贰·城市化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英国曼彻斯特
美国纽约
贰·城市化
想一想:早期的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
相关史事 19世纪40年代的一份调查报告
这样描述英国城镇的卫生状况:“在城镇的最
热闹地区,也正是在商业中心区,堆满了从肉
铺、厕所、垃圾箱和便池中倒出来的垃圾和烂
肉烂鱼等。”
美国大域市处理污物的方式,也只是在半
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城市人口増长太快,住房也就变得拥挤不堪,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更差。1850年的巴黎街道狭窄而幽暗,许多居民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贫民窟,很容易引发流行病。
贰·城市化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1881年,第一辆由电力驱动的电车在德国柏林周边的里特希菲尔德问世
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
叁
环境污染和
贫富分化加剧
叁·化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1.环境污染:
雾都
工业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机器时代的享受
大气
污染
1952年12月5日至9日,伦敦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市民不仅生活被打乱,健康也受到严重侵害。许多市民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直至12月9日,一股强劲的西风吹散烟雾才告终。据统计,当月因这场大烟雾而死的人多达4000人。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
叁·化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2.贫富分化加剧:
观察左边两幅图片和材料,说明其反映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你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现象:贫富分化
成因:资本家通过对资源的控制和市场垄断,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
这一现象加剧会带来什么后果?
1867年英国不同阶层家庭在总人口和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图
材料:1801年,1.1%最富有的人占有国民总收入的25%,到1812年,1.2%最富有的人就取得35%的国民收入。1867年,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总收入的40%。 ——郭家宏《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及其化解策略》
叁·化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3.社会矛盾激化:
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失业,工资下跌。
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
卢德运动:英国工人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自发工人运动。首领称为卢德王,故名。相传,莱斯特郡一个名叫卢德的工人,为抗议工厂主的压迫,第一个捣毁织袜机。
工人反抗斗争激烈
工人运动兴起
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工业革命
工业
资产阶级
工业
无产阶级
《共产党宣言》
剥削和反抗
“卢德分子”破坏机器的场景漫画
叁·化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材料研读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纯金。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
一方面,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大众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加快了殖民掠夺的步伐,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①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合理调整好人口结构问题;
②解决好民工进城与治安问题;
③加强城市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⑤注意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合作探究: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过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课堂小结
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进步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推广大众教育,提高欧美各国大众文化水平
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人口迅速增长
环境污染
贫富分化加剧
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社会劳动力结构变化,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促使妇女角色转变,为妇女地位提高创造条件
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工人反抗斗争激烈
工人运动兴起
随堂训练
1.(江苏盐城·16)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应该是( )
A.社会进步 B.社会矛盾
C.社会变化 D.政治制度
2.(四川自贡·20)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 )
A.西欧封建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C
D
随堂训练
3.(安徽省·13)图3是英国约 莱齐的漫画。科学家法拉第递给:“泰晤士河老爹”一张白纸,用来检测河水的不透明度。这幅漫画讽刺的是( )
A.工业化造成环境污染 B.城市化带来出行拥堵
C.现代化加剧温室效应 D.全球化导致贫富分化
4.(河南省·16)在1750—1850年间,欧洲人口从1.4亿增加到2.35亿,到1900年猛增到4亿。这主要是由于( )
A.欧洲城市扩大与发展 B.欧洲开放的移民政策
C.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欧洲国家联合的结果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