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全球最大的风险,最可能来源于一个传染性极高的病毒,而不是一场战争。
——2015年,比尔盖茨在一次TED演讲
有学者研究发现,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的2154年里,我国发生重大疫情共352次,平均6.1年发生一次。每次瘟疫暴发,导致几万、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死亡,这当中不乏社会精英、文化名人。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植
疠气流行,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历史上的疫病
许慎《说文解字》说:“疫,民皆疾也。”
吴有性《瘟疫论》说:“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异气所感”。(“异气”称为“疠气”)
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泛指流行性的传染病,区别于普通病。
1、什么是疫病?有何特点?
特点:①频繁性、周期性②时空分布不均衡 ③突发性、持续性④危害大、范围广⑤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 ——莱德博格(美国遗传学家)
快速浏览教材P80-81,完成下列表格
2、疫病带给人类的挑战
天花 古埃及时期
18世纪
中国清朝
鼠疫 6世纪
14世纪
斑疹伤寒 20世纪早期
西班牙流感 1918-1919年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人口死亡,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称为黑死病。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严重饥荒。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史学观点: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纵然历史存在必然性,但是突如其来的疫病爆发也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试用事实说明。
【答案提示】
有一定道理。历史存在具有必然性与偶然性,疫病的爆发就是人们不能忽视的偶然性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例如,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时,雅典鼠疫横行导致军队大量死亡;亚历山大大帝死于疫病,亚历山大帝国分崩离析。但是人类并不是坐以待毙的,而是能够认识规律,对许多疫病进行防治。
3.疫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材料2:爱德华·琴纳,英国医生。受牧场挤奶女工的启发。经过20多年的探索、研究,找到预防天花的正确而有效的途径,牛痘疫苗从此产生了。他的成功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免疫学,他是在科学基础上征服传染病的先驱。
材料1:“14世纪中叶,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 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黑死病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不只瘟疫造成死亡,长久以来在宗教束缚中麻木生活,活着也形同于死亡。在死神笼罩的黑暗中,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为人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Ⅲ长沙:岳麓书社,2004.
★史料解读: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历史上的疫病所带来的影响
经济: 政治:
思想: 社会:
医学:
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 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衰落;
精神冲击,信仰危机,新思想的酝酿与传播 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卫生意识加强
促进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快速浏览教材P80-81,梳理历史上人类对疫病的应对措施。
4、人类对疫病的应对措施
措施 时期 具体实施
重视公 共卫生 古罗马
古代中国
探索疫病防治方法 东晋
明代
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 。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此法在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人痘接种法
葛洪
项目 时期 措施
建立救治机构 西汉后期
隋唐时期
古罗马
近代医学的进步 18世纪 晚期
19世纪
1928年
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牛痘接种法
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
思考:古代哪些防疫措施值得今天借鉴?
1、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清理污水,隔离患者,及时掩埋尸体
2、依赖中医药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
3、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
材料: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古罗马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特点。
【答案提示】政府主导; 立法保障;注重疾病预防;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重神学,轻科学。
【问题探究一】罗马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特点
材料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
【答案提示】政府消极应对;防疫重点主要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浓厚。
【问题探究二】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
材料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
革命”的意义。
背景:宗教观念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封建王权的发展。
意义:促进城市化发展;提高公民卫生意识;
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问题探究三】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和意义。
年代 人物 医学著作 成就
战国 扁鹊
汉代 不详
东汉 不详
张仲景
华佗
东晋 葛洪
唐代 孙思邈
政府
明代 李时珍
1.阅读P82--83概括中国古代中医学和中药学主要成就,完成表格。
“望、闻、问、切”
中国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
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 “医圣”
“麻沸散”(麻醉药物) “五禽戏”(健身操)
《肘后备急方》
《千金方》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
二 “中医药”OR“西医学”——中医药的成就与西医的传播
记载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书影
针灸铜人
2.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明末清初,西方很多传教士怀着传播基督教的信念来到中国,以医学为名宣扬宗教教义。著名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
明末清初时期,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入中国,但是影响有限。
鸦片战争后,西医追随殖民者而来,集中于通商口岸。西医加速在中国传播。
华西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湖南湘雅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起源于近代的教会医院
具体表现
西式医院建立 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 麻醉术 、放射技术陆续被引入中国
西医院校的建立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1)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积极:(1)西式医院的建立,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利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
(2)西医院校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医学人才。
(3)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问题探究四】阅读教材,分析西医传入中国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对中国的影响
消极:这是一种文化侵略现象,传教士在中国发展医学的根本目的是为西方殖民入侵服务。而部分西医拥护者的过于否定中医,甚至提出废除中医,这种现象不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发展,中医的危机贯穿整个民国时期。期间,中西医的学理讨论溢出医学界而进入言论界,并进一步触动了政界乃至整个民国社会,饭碗问题与学理问题交织一起,学界人物与政界人物互为激荡。中西医之争,仅影响极大的就有四次:1920年……;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的争论;1934年《大公报》上的“所谓国医问题”的争论;l941年……——邓文初:《“失语”的中医——民国时期中西医论争的话语分析》
关系:民国时期,中医与西医发生激烈争论。
原因:生存和学理问题。
实质:近代中国新旧文化之争在医学上的体现。
【问题探究五】 据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并分析原因并指出其实质。
2015年10月8日,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创受《肘后备急方》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对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西医结合的完美典范!
课堂小结:建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