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生物答案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无机盐是生物体内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 Fe 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C. 钙离子浓度过高会导致肌肉抽搐
D. 无机盐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A错误;
B、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缺Fe2+会导致贫血发生,B错误;
C、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C错误;
D、无机盐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D。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绿茶,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历史。苏轼曾以“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来描述杭州西湖龙井。
2. 解读茶之密码,先从茶的化学成分开始。下列绿茶所含物质中,与其他三种组成元素不同的是()
A. 淀粉 B. 脱氧核糖
C. 脱氧核糖核酸 D. 脂肪酸
3. 茶叶与水的关系密切,种植、储藏、品饮,都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水分子的性质使得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可形成脂双层结构
B. 一定条件下,茶树细胞内的自由水和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
C. 晒干茶树种子使细胞丧失全部结合水,从而抑制种子新陈代谢
D. 适当减少对越冬茶树的灌溉,可提高抗寒能力
4. 龙井茶在制作方法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采摘后的鲜叶需要经过杀青、揉捻、炒制等工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新鲜茶叶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
B. 茶树细胞壁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是植物细胞的边界
C. 采摘的茶叶经高温炒制处理破坏相关酶活性后可保持绿色
D. 茶叶细胞和人体细胞所含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差异很大
【答案】2. C 3. C 4. B
【解析】
【分析】按照元素的含量不同,细胞中的元素分成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Ca、Mg,微量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无论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是细胞的必需元素。不同的化合物元素组成有差别,磷脂、DNA、RNA含有C、H、O、N、P;糖类、脂肪、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有C、H、O;蛋白质主要含有C、H、O、N,一般还含有S。
【2题详解】
淀粉和脱氧核糖都属于糖类,元素组成是C、H、O,脱氧核糖核酸的元素组成为C、H、O、N、P,脂肪酸的元素组成为C、H、O,故组成元素不同的是脱氧核糖核酸,C符合题意。
故选C。
【3题详解】
A、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形成脂双层结构更温度,水分子的性质使得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可形成脂双层结构,A正确;
B、自由水和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温度高的时候结合水容易转化成自由水,温度低的时候自由水容易转化成结合水,B正确;
C、晒干种子的过程中失去的是大部分自由水,C错误;
D、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增大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适当减少对越冬茶树的灌溉,可提高结合水的含量,故可提高抗寒能力,D正确。
故选C。
【4题详解】
A、新鲜茶叶细胞中由于含有的水多,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A正确;
B、细胞壁没有生命活性,不是植物细胞的边界,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B错误;
C、高温破坏酶的结构,酶失活后可保持绿色而不被分解,C正确;
D、不同生物细胞所含元素的种类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含有的化合物不同,含量差别很大,D正确。
故选B。
5.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下列关于细胞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具有生命,所以细胞中具有非生命环境中没有的特殊元素
B. 微量元素含量很少,作用也很微小
C. 脂质通常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D. 无糖面包没有甜味,所以不含糖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详解】A、细胞中存在的元素在非生命环境中都能找到,这属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A错误;
B、细胞中微量元素含量很少,但很重要,不能缺少,B错误;
C、脂质通常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性的有机溶剂,C正确;
D、面包的成分主要是淀粉,无糖面包虽然没有甜味,但含糖类-淀粉,D错误。
故选C。
6.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 糖类、蛋白质、细胞 B. 核酸、蛋白质、糖类
C. 蛋白质、核酸、细胞 D. 蛋白质、核酸、糖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蛋白质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自然界中的生物除病毒外,其它生物均是由细胞构成的。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 邹承鲁院士曾说:“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需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下列关于细胞大分子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组成糖原的基本单位不同于淀粉
B.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C. 纤维素进入人体后不易被消化,因此饮食中可减少摄入
D.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过程往往会消耗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1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等;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多聚体,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聚合形成的多聚体。·
【详解】A、糖原和淀粉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A错误;
B、组成生物大分子的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因此,生物大分子也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B正确;
C、纤维素进入人体后不易被消化,但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C错误;
D、生物大分子的形成过程往往会产生水,如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8.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10倍物镜换成40倍物镜后,观察到的装片面积缩小了4倍
B. 用高浓度的KNO 溶液做质壁分离和复原,一定能观察到自动复原现象
C. 常用西瓜汁作为鉴定还原性糖的实验材料
D. 加热煮沸的蛋清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仍可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把正在质壁分离的细胞移到低渗溶液或水中时,或在比较容易透过的物质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时,或由于分离而透性增大并半透性减低时,以及分离后发生增渗现象时,都可以看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详解】A、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因此由40倍物镜换成10倍物镜后,在原来的基础上长度和宽度缩小了4倍,因此观察到的装片面积缩小了16倍,A错误;
B、用高浓度的KNO3溶液可以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又可以吸收K+和NO3-使细胞液浓度升高,因此也可以发生复原,但是浓度过高也可能使植物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不能复原,B错误;
C、西瓜汁有颜色,会造成颜色干扰,不能作为鉴定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实验材料,C错误;
D、加热煮沸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但其中肽键没有断裂,因此仍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正确。
故选D。
9. 建立于19世纪的细胞学说,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电子显微镜发挥了重要作用
B.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C. 细胞学说主要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胡克提出的
D. “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是在细胞学说的修正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由老细胞经过分裂产生。
【详解】A、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光学显微镜发挥了重要作用,A错误;
B、细胞学说提出了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没有揭示生物的多样性,B错误;
C、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细胞学说的创立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完成的,C错误;
D、其他科学家发现“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D正确。
故选D。
10.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在细胞膜内外侧均匀分布,且与细胞识别有关
B. 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与③有关
C. 质膜中②有运动性,④无运动性
D. ④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可能具有控制某些离子进出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对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分析可知,①是糖蛋白,②是磷脂分子,③胆固醇,④是蛋白质。
【详解】A、糖蛋白(①)分布在质膜的外侧,与细胞间的识别有关,A错误;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与④蛋白质有关,B错误;
C、质膜中②磷脂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绝大多数的④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
D、蛋白质(④)是贯穿蛋白,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作为载体时,可控制某些离子出入细胞,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有关动植物细胞结构比较,正确的是()
A. 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中心体只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B. 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一定是动物细胞
C.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动植物细胞普遍共有的结构
D. 脱氧核糖和葡萄糖都是植物和动物细胞共有的多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细胞膜作为生命系统的边界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详解】A、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A错误;
B、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B错误;
C、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动植物细胞普遍共有的结构,C正确;
D、脱氧核糖和葡萄糖都是植物和动物细胞共有的单糖,D错误。
故选C。
12. 下列有关“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叶绿体的运动可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
B. 实验中,可选用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C. 若以黑藻为实验材料,实验前应放在黑暗条件下培养
D. 若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逆时针环流则实际方向也是逆时针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细胞质流动的观察以叶绿体作为参照物。
【详解】A、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时,由于叶绿体有颜色,因此,可用细胞质基质中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A正确;
B、实验中,选择的材料是稍带叶肉的菠菜叶下表皮,因为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只有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下表皮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数目少,个体大,便于观察,B正确;
C、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实验前要将黑藻放在光照、温度适宜的环境下培养,C错误;
D、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相反的虚像,观察到细胞质逆时针环流则实际方向也是逆时针,D正确。
故选C。
13.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的水解过程是吸能反应
B. 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就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C. 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中ATP的水解要比ATP的合成快
D. ATP是“能量通货”,所以细胞中含有大量的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1、ATP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
2、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详解】A、ATP的水解过程特殊化学键会释放能量,故ATP的水解是放能反应,A错误;
B、ATP由1个腺嘌呤、一个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故脱去2个磷酸基团就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正确;
C、ATP的水解与ATP的合成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故机体剧烈运动时ATP合成速率依然等于ATP水解速率,只不过两者的速度都加快,C错误;
D、ATP是“能量通货”,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转化速率很快,D错误。
故选B。
14. 康奈尔大学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装置的作用机制,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形成,将细胞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溶酶体,降解并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溶酶体内的水解酶通常不会分解自身膜物质
B. 被溶酶体分解后的某些产物可以被细胞再度利用
C. 溶酶体行使功能时,可能会伴随膜组成成分的更新
D. 溶酶体是由双层膜包被构成的小泡
【答案】D
【解析】
【分析】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详解】A、溶酶体内的水解酶通常不分解自身的膜结构,可能与溶酶体膜上的特殊结构有关,A正确;
B、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对细胞有益的可再度利用,B正确;
C、溶酶体发挥功能时需要与囊泡融合,伴随着膜成分的更新,C正确;
D、溶酶体是由单层膜包被构成的小泡,D错误。
故选D。
15. 下列关于细胞骨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交错组成的网架结构
B. 变形虫形态的改变依赖于细胞骨架
C. 细胞骨架中的微管是一种永久性结构,不会解体和重排
D. 细胞骨架具有控制遗传和代谢的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骨架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
【详解】A、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的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A错误;
B、变形虫是真核生物,形态的改变依赖于细胞骨架,B正确;
C、细胞骨架中的微管是一种暂时性结构,会解体和重排,C错误;
D、细胞核具有控制遗传和代谢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16. 小明发现刚采摘的玉米立即放入沸水中煮片刻,可较好地保持甜味。请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加热会()
A. 提高淀粉酶活性
B. 防止玉米粒霉变
C. 促进玉米中淀粉形成
D. 催化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失活
【答案】D
【解析】
【分析】酶作用的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反应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和pH)。
【详解】将玉米立即放入沸水,由于温度过高会使酶失去活性,可溶性糖转变为淀粉是酶促反应,高温可以使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可溶性糖不能转化成淀粉,从而保持其甜味,D正确。
故选D。
17.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实验中,透析膜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在透析袋中加入淀粉,蒸馏水中加入适量碘-碘化钾溶液,透析袋外的溶液变蓝色
B. 若在透析袋中加入葡萄糖,蒸馏水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透析袋内外的溶液颜色变红黄色
C. 装有葡萄糖或淀粉溶液的透析袋不断以相同的速率吸水膨胀
D. 实验中使用的透析膜具有一定大小的孔径,只允许小分子和离子通过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透析袋具有一定大小的孔径,只允许小分子和离子通过;又由于透析袋内外溶液存在浓度差,所以该装置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
【详解】A、蒸馏水中加入适量碘-碘化钾溶液水,由于透析袋可以控制物质进出,淀粉分子较大,无法透过半透膜,所以透析袋外的溶液不变色;碘-碘化钾可以透过透析袋,与袋中淀粉反应,袋内的溶液变蓝色,A错误;
B、若在透析袋中加入葡萄糖,葡萄糖可以透过透析袋进入蒸馏水中,蒸馏水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需水浴加热才能反应使透析袋内外的溶液颜色变红黄色,B错误;
C、装有葡萄糖或淀粉溶液的透析袋与透析袋外溶液存在浓度差,可以渗透吸水,但随着吸水量的增多,透析袋中溶液浓度与袋外溶液浓度差逐渐减小,透析袋吸水膨胀的速率越来越慢,C错误;
D、该实验中使用的透析膜具有一定大小的孔径,只允许小分子和离子通过,淀粉等大分子物质无法通过,D正确。
故选D。
18. 下列关于蓝细菌和黑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都有染色质
B. 都含有叶绿体
C. 都含有核糖体
D. 都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蓝细菌是原核生物,黑藻是真核生物。蓝细菌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黑藻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详解】A、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染色质,A错误;
B、蓝细菌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但不含叶绿体,黑藻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有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错误;
C、蓝细菌和黑藻都是细胞结构生物,均含有核糖体细胞器,C正确;
D、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错误。
故选C。
19. 今年6月以来,国内本土猴痘确诊病例数骤增。该病是由猴痘病毒(一种DNA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染。下列有关猴痘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通过高温处理或酒精消毒来杀死猴痘病毒
B. 猴痘病毒在体外可存活数月,说明病毒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 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可有效阻止病毒的传播
D. 与大肠杆菌相比,猴痘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由题意可知,猴痘病毒是一种DNA病毒。
【详解】A、猴痘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高温和酒精都能使蛋白质因空间结构改变而变性失活,从而杀死猴痘病毒,A正确;
B、猴痘病毒在体外环境可存活数月,只是处于未侵染状态,但其增殖过程离不开活细胞,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B错误;
C、猴痘病毒通过飞沫和接触等途径传播,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可有效阻止猴痘病毒的传播,C正确;
D、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猴痘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D正确。
故选B。
20.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命观念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内膜凹陷折叠形成嵴,有利于酶的附着
B. 核孔周围镶嵌有许多蛋白质,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自由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C. 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区室化,保证了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D. 腹肌细胞比心肌细胞具有更多的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膜系统(1)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功能:(a)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b)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c)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形成嵴,有利于酶的附着,叶绿体是通过类囊体膜堆叠增大膜面积,A错误;
B、和孔是大分子进出的通道,但具有选择性,不会让蛋白质、RNA等大分子自由进出细胞核,B错误;
C、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区室化,使各种生化反应互不干扰,保证了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C正确;
D、心肌细胞需要更多的能量,故心肌细胞比腹肌细胞具有更多的线粒体,D错误。
故选C。
21. 下图为伞藻“嫁接”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由图可知伞藻是单细胞生物,具有一个细胞核
B. 该实验说明伞藻伞帽形状由假根控制
C. 该实验说明细胞质与细胞核是相互影响的
D. 选择伞藻为材料的优点有体积大、易操作、伞帽差异明显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伞形帽的伞藻细胞和菊花帽的伞藻细胞进行细胞核互换,并且同时去除原来的伞帽,一段时间后,丙长出的新伞帽是伞形状,丁长出的新伞帽是菊花状,这说明伞藻的伞帽形状由细胞核控制。
【详解】A、结合题图可知,伞藻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具有一个细胞核,A正确;
B、图示实验伞形帽的伞藻细胞和菊花帽的伞藻细胞进行细胞核互换,并且同时去除原来的伞帽,一段时间后,丙长出的新伞帽是伞形状,丁长出的新伞帽是菊花状,该实验说明伞藻的伞帽形状由假根控制,B正确;
C、该实验没有进行去除细胞质后细胞核的生长、生活状况的实验,因而不能说明细胞质与细胞核是相互影响的,C错误;
D、本实验选择伞藻为材料的优点有伞藻是单细胞生物、细胞体积大、容易操作,且伞帽形态差异明显,易于观察和操作,D正确。
故选C。
22.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RNaseP酶,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的,如果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剩余物质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一结果表明()
A. 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B. 酶都是由R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
C. 某些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D. RNA的催化效率与浓度呈正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AC、据题意可知,该酶中蛋白质除去后,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说明剩余的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即这些RNA也是酶,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A错误,C正确;
B、题干只说明RNaseP酶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的,没有说明其它酶是由R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酶不都是由R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如淀粉酶的本质为蛋白质,B错误;
D、题干没有体现RNA浓度变化时催化效率的变化,因此不能说明RNA的催化效率与浓度呈正相关,D错误。
故选C。
23. 研究叶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取匀浆或上清液依次提高离心转速,从而将不同的结构分开,其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P1~P4表示沉淀物,S1~S4表示上清液。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起始离心速率较高,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管底
B. DNA仅存在于P1、P2和P3中
C. S1、S2、S3和P4均能合成蛋白质
D. P1、P2、P3和P4中均有具膜细胞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A、差速离心法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起始离心速率较小,较大的颗粒沉降到管底,A错误;
B、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中,P1为细胞核、P2为叶绿体、P3为线粒体,而S1(含有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S2(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DNA也存在于P1、P2、P3、S1和S2中,B错误;
C、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P2、P3、P4、S1、S2、S3中均存在核糖体,C正确;
D、植物体内含膜结构的细胞器包括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等,P1为细胞核、P2为叶绿体、P3为线粒体,但P4(只含核糖体)不含有膜结构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C。
【分析】据图分析,各个部分中所含有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P1为细胞核、细胞壁碎片,S1为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S2为除叶绿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P2为叶绿体;S3为除叶绿体、线粒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P3为线粒体;S4为除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P4为核糖体;S1包括S2和P2;S2包括S3和P3;S3包括S4和P4。
点睛】
24. 为探究种植番茄时施用锌肥的最佳浓度范围,科研人员将多株长势相同的番茄幼苗均分为8组,分别喷施不同浓度的硫酸锌溶液,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SO4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硫酸锌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平均果实产量
B. 每组幼苗培养的条件包括温度等应相同且适宜
C. 由实验结果分析,施用硫酸锌溶液的最佳浓度范围是12~16mg/L
D. 高浓度的硫酸锌溶液处理后,番茄幼苗可能因为失水萎蔫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柱形图:图示为锌肥施用量与番茄果实产量的关系图,硫酸锌溶液的浓度在0mg/L~16mg/L时,随着硫酸锌溶液浓度的升高,果实产量逐渐增多;硫酸锌溶液的浓度在16mg/L时,果实产量最高;硫酸锌溶液的浓度在16mg/L~28mg/L时,随着硫酸锌溶液浓度的升高,果实产量逐渐减少。
【详解】A、结合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硫酸锌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平均果实产量,A正确;
B、幼苗培养的条件包括温度等在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B正确;
C、由实验结果分析,施用硫酸锌溶液的最佳浓度范围是12~20mg/L,C错误;
D、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失水,高浓度的硫酸锌溶液处理后,番茄幼苗可能因为失水萎蔫,D正确。
故选C。
25. 温度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图中曲线a表示反应物分子具有的能量与温度的关系,曲线b表示温度与酶空间结构稳定性的关系。将这两个作用叠加在一起,使得酶促反应速率与温度关系呈曲线c。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a可表示温度升高,反应物分子能量增加,反应速度加快
B. t1条件下的酶分子活性与t2条件下的酶分子活性不相同
C. 曲线b可表示温度升高,酶变性速率变快
D. 高温和低温都会降低酶的活性,且都不可恢复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性,酶活性与温度、pH等有关,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低温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会升高。
2、酶促反应速率指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表示,温度和pH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加热也可以为底物分子提供能量,提高反应速率。
【详解】A、曲线a表示反应物分子具有的能量与温度的关系,由图可知温度升高,反应物分子能量增加,反应速度加快,A正确;
B、t1条件与t2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相同,但温度不同,底物分子具有的能量不同,所以t1条件下的酶分子活性与t2条件下的酶分子活性不相同,B正确;
C、曲线b表示温度与酶空间结构稳定性的关系,由图可知,温度越高,酶空间结构越不稳定,酶变性速率变快,C正确;
D、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不可恢复,但低温不会导致酶变性失活,且由图可知低温条件下酶空间结构稳定性较高,D错误。
故选D。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下图是人体某信息分子的结构简式,其中三字母为氨基酸的缩写,“―S―S―”为二硫键,由两个―SH(巯基)脱氢连接而成。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此化合物由______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表示为______。
(2)此化合物由______种氨基酸组成,不同氨基酸的______基不同,据图可以推测氨基酸______(填缩写)上肯定携带两个氨基或羧基。
(3)若图中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则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______。
【答案】26. ①. 9 ②.
27. ①. 8 ②. R ③. Asn
28. 1006
【解析】
【分析】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小问1详解】
由“三字母为氨基酸的缩写,“―S―S―”为二硫键”可知,该化合物由9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表示为
【小问2详解】
此化合物由Cys、Tyr、Phe、Gln、Asn、Pro、Arg、Gly这8种氨基酸组成,不同氨基酸的R基,由图可知,Asn连接了两个氨基酸,故可推测Asn上肯定携带两个氨基或羧基。
【小问3详解】
若图中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则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128×9-18×8-2=1006。
27. 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膜蛋白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请回答问题:
(1)细胞膜以______为基本骨架,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______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②漂白区域内膜蛋白分子______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该实验结果支持(2)中的推测______(填“①”或“②”)。若细胞活性越强,荧光恢复的速率越______。
【答案】(1) ①. 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 ②. 膜蛋白(蛋白质)
(2)运动或流动(流动性也给分)
(3) ①. ② ②. 快
【解析】
【分析】由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都涉及到细胞膜或细胞器膜,所以通常称此系统为生物膜系统,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说明膜上有荧光的区域可能流动至漂白的区域。
【小问1详解】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其中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小问2详解】
由题意分析可知,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 ②漂白区域内膜蛋白分子运动或流动的结果。
【小问3详解】
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则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相互运动增强,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这就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限制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②;若细胞活性越强,细胞的流动性强,荧光恢复的速率越快。
28. 模型是一种对研究的实体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适当的形式把它的主要特征描述出来的思维方式。下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细胞结构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模型中A、B共同构成一层单位膜,并且A侧含有多糖,则该模型表示的结构是______,且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细胞能在该结构上进行细胞呼吸。
(2)若该模型中A、B的基本骨架均为磷脂双分子层,则在植物根尖细胞中该细胞结构可表示______(填细胞器),A、B结构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是______。
(3)若该模型中A结构表面积为SA,B结构表面积为SB,并且测得面积SA与SB比较接近,电镜下观察该结构可见A、B并不是连续的,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环形开口,则该模型表示______结构,下列哪些细胞中有该结构______。
①哺乳动物如猪的成熟红细胞;②鸟类如鸡的红细胞;③大肠杆菌;④高等植物韧皮部成熟的筛管细胞;⑤横纹肌细胞
【答案】28. ①. 细胞膜 ②. 原核
29. ①. 线粒体 ②. B
30. ①. 细胞核##核膜 ②. ②⑤
【解析】
【分析】细胞膜、核膜及细胞器膜统称生物膜。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为磷脂双分子层,生物膜的功能与膜蛋白有关,膜蛋白种类与数量越多,生物膜的功能越强大。
【小问1详解】
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且细胞膜的外侧有糖蛋白,因此该模型可表示细胞膜,原核细胞的细胞膜有与呼吸有关的酶附着,故原核细胞在细胞膜上进行细胞呼吸。
【小问2详解】
若该模型中A、B的基本骨架均为磷脂双分子层,说明该模型表示双层膜结构,在植物根尖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线粒体,线粒体的内膜(B)上附着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关的酶,故B结构中的蛋白质含量较B结构高。
【小问3详解】
由“A、B并不是连续的,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环形开口”可知,该表型表示细胞核(或核膜)。
①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①不符合题意;
②鸟类的红细胞有细胞核,②符合题意;
③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无核膜为解析的细胞核,③不符合题意;
④高等植物韧皮部成熟的筛管细胞无细胞核,④不符合题意;
⑤横纹肌细胞有细胞核,⑤符合题意。
故选②⑤。
29. 下图表示生物膜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示意图,COPI、COPII是被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含3H标记的亮氨酸的培养液培养胰腺腺泡细胞,研究发现胰蛋白酶合成、加工、分泌过程中需要经过的有膜细胞器依次是______(填名称),此种研究方法称为______。
(2)若定位在甲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乙中,则图中的______(填“COPI”或“COPII”)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3)生物膜面积广阔其意义是为______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利于细胞内化学反应进行。
【答案】29. ①. 内质网、高尔基体 ②. 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标记法
30. COPI 31. 酶
【解析】
【分析】改图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其中甲是内质网;乙是高尔基体;COPI、COPII是被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
【小问1详解】
胰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大致是:游离的核糖体中合成一段多肽链,这段肽链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边继续合成多肽链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经内质网囊泡运输至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加工,最后由胞吐分泌到细胞外,因此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分泌过程中需要经过的有膜细胞器依次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用3H标记亮氨酸用以观察蛋白质合成和分泌过程,是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标记法)。
【小问2详解】
结合题干信息及图可知,COPI负责将乙的蛋白质运往甲,若定位在甲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乙中,COPI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小问3详解】
生物膜面积广阔,这样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点,利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30. 在淀粉-琼脂块上的5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该实验装置放入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h后,用碘液冲洗淀粉-琼脂块,其结果记录于下表。请仔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淀粉圆点 实验处理方法 碘液处理后的颜色反应
A 新鲜唾液与盐酸混合 ?
B 经过煮沸的新鲜唾液 蓝黑色
C 只有新鲜唾液 红棕色
D 接种面包霉 红棕色
E 只有2%蔗糖酶溶液 蓝黑色
(1)圆点A应该呈现______色,理由是______。
(2)圆点C与圆点E对照,能说明酶具有______性。圆点D呈现红棕色,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30. ①. 蓝黑色 ②. pH过低(酸性过强)使淀粉酶失活,淀粉不被水解
31. ①. 专一 ②. D中面包霉能够分泌淀粉酶,将淀粉水解(写到“产生淀粉酶”就给分)
【解析】
【分析】1、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点。
2、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结构更稳定,不会失活。图中A点、B点中唾液中淀粉酶已经失去了活性。
【小问1详解】
淀粉圆点A实验处理方法是将新鲜唾液与盐酸混合,在酸性条件下淀粉酶失活,不会分解淀粉,用碘液处理后,碘液和淀粉反应,颜色为蓝黑色。
【小问2详解】
圆点C新鲜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分解,碘液处理后由于没有淀粉,呈现出碘液的颜色;圆点E用蔗糖酶和淀粉反应,碘液处理后颜色为蓝黑色,说明蔗糖酶不能将淀粉分解;圆点C与圆点E对照,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圆点D接种面包霉后碘液处理,颜色为红棕色,说明淀粉被面包霉分解,有可能是面包霉能够分泌淀粉酶,将淀粉水解。
1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生物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无机盐是生物体内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 Fe 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C. 钙离子浓度过高会导致肌肉抽搐
D. 无机盐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绿茶,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历史。苏轼曾以“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来描述杭州西湖龙井。
2. 解读茶之密码,先从茶的化学成分开始。下列绿茶所含物质中,与其他三种组成元素不同的是()
A. 淀粉 B. 脱氧核糖
C. 脱氧核糖核酸 D. 脂肪酸
3. 茶叶与水的关系密切,种植、储藏、品饮,都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水分子的性质使得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可形成脂双层结构
B. 一定条件下,茶树细胞内的自由水和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
C. 晒干茶树种子使细胞丧失全部结合水,从而抑制种子新陈代谢
D. 适当减少对越冬茶树的灌溉,可提高抗寒能力
4. 龙井茶在制作方法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采摘后的鲜叶需要经过杀青、揉捻、炒制等工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新鲜茶叶细胞中含量最多化学元素是氧
B. 茶树细胞壁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是植物细胞的边界
C. 采摘的茶叶经高温炒制处理破坏相关酶活性后可保持绿色
D. 茶叶细胞和人体细胞所含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差异很大
5.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下列关于细胞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具有生命,所以细胞中具有非生命环境中没有的特殊元素
B. 微量元素含量很少,作用也很微小
C. 脂质通常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D. 无糖面包没有甜味,所以不含糖类
6.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 糖类、蛋白质、细胞 B. 核酸、蛋白质、糖类
C. 蛋白质、核酸、细胞 D. 蛋白质、核酸、糖类
7. 邹承鲁院士曾说:“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需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下列关于细胞大分子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组成糖原的基本单位不同于淀粉
B.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C. 纤维素进入人体后不易被消化,因此饮食中可减少摄入
D.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过程往往会消耗水
8.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10倍物镜换成40倍物镜后,观察到的装片面积缩小了4倍
B. 用高浓度的KNO 溶液做质壁分离和复原,一定能观察到自动复原现象
C. 常用西瓜汁作为鉴定还原性糖的实验材料
D. 加热煮沸的蛋清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仍可产生紫色反应
9. 建立于19世纪的细胞学说,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电子显微镜发挥了重要作用
B.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C. 细胞学说主要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胡克提出的
D. “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是在细胞学说的修正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
10.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在细胞膜内外侧均匀分布,且与细胞识别有关
B. 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与③有关
C. 质膜中②有运动性,④无运动性
D. ④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可能具有控制某些离子进出的功能
11. 下列有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正确的是()
A. 液泡主要存于植物细胞中,中心体只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B. 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一定是动物细胞
C.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动植物细胞普遍共有的结构
D. 脱氧核糖和葡萄糖都是植物和动物细胞共有的多糖
12. 下列有关“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叶绿体的运动可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
B. 实验中,可选用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C. 若以黑藻为实验材料,实验前应放在黑暗条件下培养
D. 若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逆时针环流则实际方向也是逆时针
13.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水解过程是吸能反应
B. 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就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C. 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中ATP的水解要比ATP的合成快
D. ATP是“能量通货”,所以细胞中含有大量的ATP
14. 康奈尔大学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装置作用机制,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形成,将细胞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溶酶体,降解并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溶酶体内的水解酶通常不会分解自身膜物质
B. 被溶酶体分解后的某些产物可以被细胞再度利用
C. 溶酶体行使功能时,可能会伴随膜组成成分的更新
D. 溶酶体是由双层膜包被构成的小泡
15. 下列关于细胞骨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交错组成的网架结构
B. 变形虫形态的改变依赖于细胞骨架
C. 细胞骨架中的微管是一种永久性结构,不会解体和重排
D. 细胞骨架具有控制遗传和代谢的功能
16. 小明发现刚采摘的玉米立即放入沸水中煮片刻,可较好地保持甜味。请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加热会()
A. 提高淀粉酶活性
B. 防止玉米粒霉变
C. 促进玉米中淀粉形成
D. 催化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失活
17.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实验中,透析膜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在透析袋中加入淀粉,蒸馏水中加入适量碘-碘化钾溶液,透析袋外的溶液变蓝色
B. 若在透析袋中加入葡萄糖,蒸馏水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透析袋内外的溶液颜色变红黄色
C. 装有葡萄糖或淀粉溶液的透析袋不断以相同的速率吸水膨胀
D. 实验中使用的透析膜具有一定大小的孔径,只允许小分子和离子通过
18. 下列关于蓝细菌和黑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都有染色质
B. 都含有叶绿体
C. 都含有核糖体
D. 都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19. 今年6月以来,国内本土猴痘确诊病例数骤增。该病是由猴痘病毒(一种DNA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染。下列有关猴痘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通过高温处理或酒精消毒来杀死猴痘病毒
B. 猴痘病毒在体外可存活数月,说明病毒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 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可有效阻止病毒传播
D. 与大肠杆菌相比,猴痘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20.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命观念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内膜凹陷折叠形成嵴,有利于酶的附着
B. 核孔周围镶嵌有许多蛋白质,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自由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C. 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区室化,保证了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D. 腹肌细胞比心肌细胞具有更多的线粒体
21. 下图为伞藻“嫁接”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由图可知伞藻是单细胞生物,具有一个细胞核
B. 该实验说明伞藻的伞帽形状由假根控制
C. 该实验说明细胞质与细胞核是相互影响的
D. 选择伞藻为材料的优点有体积大、易操作、伞帽差异明显等
22.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RNaseP酶,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的,如果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剩余物质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一结果表明()
A. 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B. 酶都是由R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
C. 某些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D. RNA的催化效率与浓度呈正相关
23. 研究叶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取匀浆或上清液依次提高离心转速,从而将不同的结构分开,其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P1~P4表示沉淀物,S1~S4表示上清液。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起始离心速率较高,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管底
B. DNA仅存在于P1、P2和P3中
C. S1、S2、S3和P4均能合成蛋白质
D. P1、P2、P3和P4中均有具膜细胞器
24. 为探究种植番茄时施用锌肥的最佳浓度范围,科研人员将多株长势相同的番茄幼苗均分为8组,分别喷施不同浓度的硫酸锌溶液,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SO4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硫酸锌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平均果实产量
B. 每组幼苗培养的条件包括温度等应相同且适宜
C. 由实验结果分析,施用硫酸锌溶液的最佳浓度范围是12~16mg/L
D. 高浓度的硫酸锌溶液处理后,番茄幼苗可能因为失水萎蔫
25. 温度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图中曲线a表示反应物分子具有的能量与温度的关系,曲线b表示温度与酶空间结构稳定性的关系。将这两个作用叠加在一起,使得酶促反应速率与温度关系呈曲线c。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a可表示温度升高,反应物分子能量增加,反应速度加快
B. t1条件下的酶分子活性与t2条件下的酶分子活性不相同
C. 曲线b可表示温度升高,酶变性速率变快
D. 高温和低温都会降低酶的活性,且都不可恢复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下图是人体某信息分子的结构简式,其中三字母为氨基酸的缩写,“―S―S―”为二硫键,由两个―SH(巯基)脱氢连接而成。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此化合物由______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表示为______。
(2)此化合物由______种氨基酸组成,不同氨基酸的______基不同,据图可以推测氨基酸______(填缩写)上肯定携带两个氨基或羧基。
(3)若图中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则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______。
27. 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膜蛋白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请回答问题:
(1)细胞膜以______为基本骨架,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______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②漂白区域内膜蛋白分子______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该实验结果支持(2)中的推测______(填“①”或“②”)。若细胞活性越强,荧光恢复的速率越______。
28. 模型是一种对研究的实体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适当的形式把它的主要特征描述出来的思维方式。下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细胞结构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模型中A、B共同构成一层单位膜,并且A侧含有多糖,则该模型表示的结构是______,且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细胞能在该结构上进行细胞呼吸。
(2)若该模型中A、B的基本骨架均为磷脂双分子层,则在植物根尖细胞中该细胞结构可表示______(填细胞器),A、B结构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是______。
(3)若该模型中A结构表面积为SA,B结构表面积为SB,并且测得面积SA与SB比较接近,电镜下观察该结构可见A、B并不是连续的,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环形开口,则该模型表示______结构,下列哪些细胞中有该结构______。
①哺乳动物如猪的成熟红细胞;②鸟类如鸡的红细胞;③大肠杆菌;④高等植物韧皮部成熟的筛管细胞;⑤横纹肌细胞
29. 下图表示生物膜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示意图,COPI、COPII是被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含3H标记的亮氨酸的培养液培养胰腺腺泡细胞,研究发现胰蛋白酶合成、加工、分泌过程中需要经过的有膜细胞器依次是______(填名称),此种研究方法称为______。
(2)若定位在甲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乙中,则图中的______(填“COPI”或“COPII”)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3)生物膜面积广阔其意义是为______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利于细胞内化学反应进行。
30. 在淀粉-琼脂块上的5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该实验装置放入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h后,用碘液冲洗淀粉-琼脂块,其结果记录于下表。请仔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淀粉圆点 实验处理方法 碘液处理后的颜色反应
A 新鲜唾液与盐酸混合 ?
B 经过煮沸的新鲜唾液 蓝黑色
C 只有新鲜唾液 红棕色
D 接种面包霉 红棕色
E 只有2%蔗糖酶溶液 蓝黑色
(1)圆点A应该呈现______色,理由是______。
(2)圆点C与圆点E对照,能说明酶具有______性。圆点D呈现红棕色,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