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工
业
革
命
的
影
响
1.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各国经济空前繁荣;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2.生产关系:使生产组织与管理形式出现了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管理日益科学化;出现了垄断组织。
3.社会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推动欧美各国相继进行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4.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改善;体育与文化发展;女性地位提高,女权主义逐渐兴起;人口增长;价值观念的转变……
5.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突出;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6.世界格局: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肆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7.国际秩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崛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一战”)
8.思想领域:产生自由主义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出现、民族主义。
课前背诵:工业革命的影响
特别关注:工业革命中蕴含的唯物史观
(1)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君主立宪制),国内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这是工业革命的前提,这种情况反映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比如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提高,政府社会职能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还要管理经济文化西方国家实行文官制度。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斗争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同时西方国家为缓和阶级矛盾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这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高度集中调整了生产关系(采用工厂制度------垄断组织),生产组织形式变化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结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这反映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
生产力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
政治
工厂、垄断组织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完善、扩展
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思想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工人运动兴起
单元思维导图: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理解历史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1.结合文本,进一步理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马克思主义主义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2.研读图片及文字史料,从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等角度概括近代世界发展趋势。
3.结合本单元所学,运用唯物史观举例说明思想发展与政治、经济的逻辑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卢德运动
宪章运动
1.依据图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傅立叶
欧文
圣西门
马、恩在《新莱茵报》编辑部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爆发,工人阶级已觉醒,迫切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
3.理论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继承优秀的思想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空想”: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脱离社会现实。
人物卡片
圣西门(1760-1825)
出身:贵族
社会主义理论:实行实业制度,平均分配产品,财产共有
手段:劝拿破仑“仁政”
请大富豪“慈善”
人物卡片
傅立叶(1772-1837)
出身: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理论:建立“法郎吉”人人都可按兴趣爱好从事,没有城乡差别
手段:期待富人投资,
建立“法郎吉”社会
人物卡片
欧文(1771-1858)
出身: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理论:建立“新和谐公社”,按劳分配,人人平等,民主管理
手段:自己出资进行实验
“空想社会主义”是由“空想”和“社会主义”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根据材料对以上两个要素进行合理解释。
“空想社会主义”
他们看到了阶级对立,但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他们拒绝……一切革命行动,想通过和平途径达到自己目的。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人物 主张 途径 结果
圣西门 实业制度 指望国王或富人 落空
傅立叶 法郎吉 同上 落空
欧文 新和谐公社 个人出资实验 落空
请思考:“空想社会主义”是由“空想”和“社会主义”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根据材料对以上两个要素进行合理解释。
相同点 都讴歌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都认为,私有制、竞争是导致社会灾难的根源,在不同程度上主张对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对社会财富进行公正的或较平均的分配
社会主义: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空想”: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脱离社会现实。
他们看到了阶级对立,但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他们拒绝……一切革命行动,想通过和平途径达到自己目的。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
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它(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打击了资产阶级,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同时,它也证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才能取得胜利。
——马世力《世界史纲》
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
19世纪人类优秀文化三大成果
德意志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材料: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人类知识的精华,再加上自己的解释与发挥,创造出来的。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标志: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地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第一版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内容
材料: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会是整个世界。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1、革命实践:
1848年,欧洲普遍发生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投入实际的革命斗争。他们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2、理论探索
核心内容:剩余价值理论。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结论。
提出唯物史观。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
三大理论来源
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法)
欧文(英) 傅立叶(法)
马克思主义
3、第一国际
(1)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
(2)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上的领袖。第一国际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在第一国际存在的12年中,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它所建立的支部几乎遍布整个欧洲,继而越过大洋扩展到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1876年7月15日,第一国际宣布解散。
后来在恩格斯领导下建立了第二国际(1889–1916),列宁领导下建立共产国际(1919~1943),它们在国际工人运动史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
理论
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
(1)时间:1871 年3月——5月
(2)性质:第一个工人政权
(3)措施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
B.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
C.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D.经济: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八小时工作制;
巴黎人民起义
巴黎公社成立
(4)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五、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巴黎公社
阅读课本65—66页,思考:巴黎公社为什么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它是在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府的基础上建立的
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成员,大多数是工人;其中有些委员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被公认是工人阶级的代表。
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做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尝试;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巴黎公社不是一个全国性的政权,而是一个城市自治组织。巴黎公社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一个民主的政权。
五、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在普法战争失败下,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即外有普军侵略,内有临时政府投敌卖国、偷袭国民自卫军阵地,而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因此具有偶然性。
19世纪70年代初的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因此巴黎公社不具有必然性。即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巴黎公社事实上并没有完整的工农联盟组织,其指导思想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具有自发性。
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偶然性,从某种程度上决定其失败的必然性!
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当时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
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缺乏工农联盟,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客观原因:普法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寡不敌众
教训
★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经济发展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必须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必须有巩固的工农联盟
★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拓展: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有哪些?
经验:坚持暴力革命--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基本经验)
精神财富--爱国、革命、民主精神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诞生
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没有受其指导)
一国到多国----亚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发展到挫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与教训
挫折到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想到现实----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工业
革命
资种种弊端暴露
学习活动二:阐释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关系
单元框架体系
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人阶级的反抗
理想主义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诞生
科学理论指导
历史影响
世界意义
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前程,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科学理论的来源
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失败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