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新课设计讲解以及拓展练习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新课设计讲解以及拓展练习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7 13:5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论语>十二则》教学设计
课题 《<论语>十二则》 单元 3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7年级
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 1.掌握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2.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 理解性默写、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课标语段文意理解。
难点 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跟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分组代表谈论自己了解的孔子 了解孔子
讲授新课 一.孔子简介1.孔子的出生: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注:姓孔,名纥,字叔梁)有九个女儿但没有儿子,好不容易有个儿子孟皮,但是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对此很不满意。于是,年满六十六的叔梁纥娶了十五岁的少女颜徵(zhēng)在。他们为生子到尼丘山祷告,最终颜徵在在9月28日诞下了虽长相怪异(外形:圩(xū)顶)但十分健康的男孩——孔子。受遗传因素影响,孔子身长九尺六寸,约等于现在的一米九以上(当时的绰号叫“长人”),可谓是一位长腿欧巴。2.孔子的姓名由来:名丘,字仲尼。孔子为何名丘?关于孔子的父母给他取名为“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孔子出生的时候,脑袋中间低四周高,看起来就好像两个小山头,于是取名叫丘;另一说是因为孔子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孔子为何字仲尼?孔子有个大哥,在家排行第二,因此字仲。(注:古代兄弟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孟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因为孔子父母曾在尼丘山求子,所以孔子的字中有一个“尼”字。3.孔子的人生经历及个人成就简介:★个人经历:①孔子3岁,他的父亲去世。和母亲一起搬到曲阜城中一条叫作阙里的小巷子,学谋生之学。②15岁,已经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的本领,但是立志于学问。③30岁时,博学多才,收徒授业。很多远道而来的人都希望孔子给他们一些学问和政治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后来,因为前来求教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孔子无法一对一地讲解,于是就开办私学,进行了我们现在所谓的班级式授课。④55岁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其实也就是在今天的山东一带游历),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等地,然而均未受到重用。⑤颠沛流离十四年,年近70岁的孔子被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是未受到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时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他整理修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所获成就:1.弟子三千,贤者72人。这72人是孔子思想的坚定践行者,如:颜回、子路、子夏等。2.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讲求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等。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教育方面,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3.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至圣先师”。和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并称为“孔孟”。二.《论语》简介1.《论语》得名的由来 《论语》:论(lún),是“论纂”(zuǎn)(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言语编纂起来。2.《论语》的内容、体裁、编纂者、体例(20章分为哪些)、地位:①内容: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②体裁:《论语》以语录体(语录体多是对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也不讲究段落之间的联系,因此称为语录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其实就是孔子和学生的聊天记录)为主。③编纂者:编纂者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孔子是老师,他在讲台上讲课,他的弟子在台下听课。当孔子讲到精彩之处,他的弟子一定会记录下来。这样的话,《论语》的编纂者不就是孔子的弟子吗?然后等到孔子的弟子在台上讲课时,孔子的弟子的弟子,也就是再传弟子也一定会把孔子的弟子讲课的精彩之处记录下来,这样《论语》的编纂者不就成了孔子的再传弟子吗?④体例:通行本《论语》共20篇,492章。每篇以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为篇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⑤地位: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一书内容丰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原则、教学思想等。尤其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学习态度及方法篇】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述而》)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知识解析】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注释】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②温:温习 ③故:学过的知识。 ④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⑤可以:可以凭(这一点)。可,可以。以,凭借(这一点)。⑥为:成为,做。⑦为政:和下文的“学而”“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自第一篇文章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句子理解】这一句论述的是学习方法。孔子强调,要善于温习已有的知识,并从中得出新的见解,这样就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注意经常复习。经常复习,就可以对知识有新的理解和体会。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注释】①学:学习。 ②思:思考。 ③则:就。 ④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⑤殆(dài):疑惑。(注:和“罔”的意义比较相近,都是指的一种迷茫的精神状态。)【译文】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是一味)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句子理解】这一句论述的是学习方法。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说的是只知道一味地读书而从来不思考,就不能理解书本的内涵,从而感到茫然,最后可能会变成书呆子;但是只知道味地空想而不去踏踏实实地读书和钻研,使想的东西没有理论依据,心里也会疑惑,最后可能会变成不切实际的空想家。所以,对我们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思结合。 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注释】①子夏(公元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博学:广泛地学习。 ③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④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⑤仁:仁德。【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志向坚定,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中间。”【句子理解】这句话论述到了学习的方法,即要在坚定志向的基础上广泛地学习。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注释】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②者:代词,……的人。 ③好(hào):喜爱,爱好。④乐:以……为快乐。【译文】孔子说:对于学问和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句子理解】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做学问和事业有三重境界,分别是知、好、乐。孔子认为,“乐”是做学问和事业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5.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注释】①三人:几个人。(注:古代汉语里的“三”和“九”往往不是指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表示数量比较多。) ②行:行走。③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④善者:好的方面,优点。⑤从:跟从,这里指学习。⑥之:两个“之”都是代词,第一个“之”指“善者”、优点,第二个“之”是“不善者”、缺点。【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他们的缺点就改正。【句子理解】这句话是孔子对学习态度的阐释。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看到他们的优点,我们应该主动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我们就要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毛病,然后就逐渐改正过来。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注释】①川上:河边。 弯曲的河流中有一些波浪,川的本义是河流。 ②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③斯:代词,这,指河水。④夫(f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⑤舍:舍弃,放弃,这里指停止。⑥昼夜:白天和夜晚。昼,白天。【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句子理解】这句话论述的是学习态度。时光如流水,在我们身边静静淌过,稍不注意,我们就便会失去大把的美好时光。因此,我们更要在有限的青春岁月里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修身做人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知识解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注释】①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②之:代词,指学习过的东西。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④朋:志同道合的人。⑤乐:快乐。⑥知:了解 。⑦愠(yùn):生气、恼怒。⑧君子:指有才德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了,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句子理解】这段文字总体上论述的是修身做人。孔子列举了人生的三大乐事,第一件事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也可以看做在阐释学习方法,即要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与“温故而知新”比较相似。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②吾(wú):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注:此处的“三”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三”都是泛指。⑤为(wèi)人谋:替人谋划事情。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注:按照字形来看,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就是忠,古人以尽心任事为忠,如:受人之托,忠人之事。)⑦信:诚信。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⑨习:温习。【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过呢?”【句子理解】曾子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如何修身做人。“为人谋”、“与朋友交”、“习”这三者之间包含着一个内在的逻辑,“为人谋”主要是为统治者谋划事情;“与朋友交”,指的是与志趣相投的人交往;“习”则指向的是自身了。可见,儒家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注释】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注:“八十有三”是多少岁?八十三岁。)②而:表顺承,就。③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④惑:迷惑,疑惑。⑤天命:上天的旨意。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⑥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进不同的意见。⑦从心所欲:顺从意愿。⑧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到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就不再有疑惑,到五十岁就知道了上天的旨意。到六十岁就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就能顺从意愿,不会越过法度。”【句子理解】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孔子的一生。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注释】①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②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这里指竹筐。③堪:能忍受(注:不堪一击——不能经受一丝重击;不堪重负——不能承受繁重的负荷。)【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也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啊!”【句子理解】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的高度赞赏和认可。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这里的“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注:“汤”在唐代以前指热水,后来才指菜汤。古代的“羹”是带汁的食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汤”。)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③于:介词,对,对于。④如浮云:像浮云一样。(现代人喜欢说:“一切都是浮云”,出于此处。)【译文】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做不道义的事情而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句子理解】上一篇是在说颜回的安贫乐道,这一篇说的是孔子的安贫乐道。孔子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耗费心力的,就算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同样可以自得其乐。同时,通过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情而得到的富贵,在孔子看来,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不值一提,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的这种富贵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注释】①三军:指军队。(注:吾日三省吾身)②夺:改变。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不能改变志气。”【“匹夫不可夺志也”的事例】司马迁立志著史书,后来虽惨遭宫刑,但是依旧不改初衷、不丧其志,最终得以完成传世巨著《史记》。再回到现代,“匹夫不可夺志”在今天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生而为人,一定要有志气。有志气的人,往往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绝不退缩。拿我们学生来说,有志气的学生往往会在考试失利后痛定思痛、更加认真勤奋地学习,最终在考试中取得进步。没有志气的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考试中总会原地踏步甚至越来越倒退。【议学】1.如何理解“温故而知新”?温故,温习学过的知识,它与知新不是并列关系,关键是要“知新”,作者强调的是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2.如何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理解: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喜欢学习, 并且发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学。3.如何理解“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过着别人不能忍受的清苦生活,却仍然能乐在友交其中,这是一种贤者风范,是种勤俭、乐观的生活态度。4.《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 ,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 说说你的理解。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5.如果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自主发言,论述。
课堂练习 1.理解性默写。(1)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论语>十二章》 中阐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4)《论语》中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劝人珍惜时光的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解析下列加点字词。 (1)温故而知新 ( 温习 ) (2)博学而笃志 ( 坚定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好的方面,优点)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4.简答题。(1)《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三个出自选文的成语。 温故知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三人行必有我师)(2)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四个方面) ①要按时温习,不断实践;②要把“学”和“思”结合起来;③要培养学习的兴趣;④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或:要相互切磋、鼓励、交流)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选文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注: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是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诉了我要珍惜时间,趁着青春年少多学一些知识。) (4)请写出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2个)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课内巩固(二)1.理解性默写。(1)当别人不理解我们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孔子告诉我们不义之财不可取,要安贫乐道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七零一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第一场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2.选择题。(1)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吾日三省吾身 (泛指多次) B.不逾矩( 越过 )C.人不堪其忧 ( 难堪 ) 能忍受 D.曲肱而枕之( 弯着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A.有朋自远方来 B.为人谋而不忠乎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不亦乐乎解析:A项,朋:今义——朋友,古义——志趣相投的人。B项,忠:今义——忠诚、忠心,古义——竭尽自己的心力。C项,善:今义——善良的,古义——好的方面,优点。D项,乐:古今义——快乐。3.简答题。(1)张宇同学想用对联活跃班级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 博学愉, 笃志欢,近思兴。 (2)“吾日三省吾身”是从哪几个方面反省自己?这些自省的内容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_忠、信、习三个方面,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承担的工作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二是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三是是否知行一致。我认为这些内容在今天有意义。帮人做事时,就应当尽心尽力,才能对得起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朋友交往就应当讲诚信,不然朋友都会离开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就应该经常复习,否则学过的知识就会忘记,在考试中不能取得高分。(3)在众多的弟子中,孔子最赞赏颜回。选文第四章,孔子赞扬了颜回的什么精神 颜回的这种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颜回在这样贫困恶劣的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给我的启示是:我处在优越的环境中更应该勤奋学习,即使今后遇到了艰难险阻也要坚持学习。 4.综合练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公冶长》)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答案】选A, 尔:代词,你们的2.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怀念我。3. “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我认为颜渊很谦虚忠厚。一般人在有功劳的时候都喜欢大肆宣扬,而颜渊不同,他的志向是即便有功劳,也不会随便夸耀,可见其谦虚忠厚。
课堂小结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 ,字 仲尼 ,春秋 时期 鲁国 人,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 儒家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孔子并称“ 孔孟 ”。2、《论语》是 儒家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_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_编纂而成,它以 语录 体为主,记录了_孔子及其弟子_的言行。通行本 《论语》共20篇,492章。《论语》 与 《__大学__》《__中庸__》《__孟子__》并称为“四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