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质量检测(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质量检测(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7 15:18:36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质量检测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3·广东汕尾期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说道:“非洲是一个仍处于‘幼年时代’的地方……自然不可能会有什么发展,什么文化。”随着非洲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非洲发现的人类早期演变的头盖骨化石系列最为齐全。由此可见,人们对非洲文化的认识体现了( D )
A.继承性 B.阶级性
C.地域性 D.时代性
解析: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方进行殖民活动的时期,对于非洲文化的否定为西方殖民非洲提供了“合法”的依据,而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于非洲文化不断深入研究,即体现了时代性,D项正确;前期否定,后期肯定,存在差异而不是继承,排除A项;欧洲人对非洲文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与阶级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时期对非洲文化的认识不同,不存在地域性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安徽滁州定远中学)《汉谟拉比法典》第23条规定:“如果没有抓住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这一规定( D )
A.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B.蕴涵人人平等原则
C.体现贵族意志 D.强调政府责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如果政府不尽责,没有抓到强盗,就要赔偿遭抢劫者的损失,故《汉谟拉比法典》的这一规定是在强调政府的责任,D项正确;材料中该规定具体而有操作性,不是形式主义,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人平等,且此法典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排除B项;这一规定并不只是保护贵族,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江西吉安宁冈期末)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图是某学者整理的埃及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的演变对照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B )
A.希腊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
B.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鼻祖
C.西方的字母文字起源于古罗马
D.埃及文化是对古希腊文化的借鉴
解析: 根据材料“埃及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的演变对照表”中的信息可知,学者意在强调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形成和发展的源头,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及相关史实,说西方文字源于古罗马,没有充分史实依据,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学者认为腓尼基字母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字的演变,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黑龙江哈尔滨期中)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如表为不同地区文化中对斯芬克斯形象的描述,它反映出( D )
地区 斯芬克斯形象
古埃及 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
亚述、波斯 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
希腊 雌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
A.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
C.中东文明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
D.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传播开来后多个地区文化中都有斯芬克斯这一传说,但是其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和含义,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D项正确;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但各地文化各异,并非是多元一体,排除A项;B项“决定”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不在于文明的一脉相承,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河南驻马店期中)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计算之书》,系统介绍和运用了印度数字,标志着新数字正式在欧洲得到认可,它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由于是阿拉伯人将印度数字带来的,所以欧洲人一直称其为“阿拉伯数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
A.意大利人发明了这套数字
B.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根据材料“意大利出版了《计算之书》,系统介绍和运用了印度数字,标志着新数字正式在欧洲得到认可,它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由于是阿拉伯人将印度数字带来的,所以欧洲人一直称其为‘阿拉伯数字’”可知,阿拉伯人将印度数字带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科学的发展,体现了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D项正确;印度人发明了这套数字,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阿拉伯人传播东方文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伊斯兰教,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安徽滁州统考)柏拉图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实际上“是一种没有节制的自由散漫的无政府状态的管理形式,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的雅典民主,不过是穷人的权利不断上升并压迫富人的历史。这说明古希腊的民主实践( D )
A.维护了平民阶层的利益
B.存在着严重的舞弊现象
C.有利于公民权利的落实
D.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
解析: 据材料“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过是穷人的权利不断上升并压迫富人的历史”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政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D项正确;古希腊民主实质是维护公民的权益,公民不等于平民,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古希腊民主的舞弊现象,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公民权利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福建三明期末)罗马法是古典的、精致的法律体系的代名词,而日耳曼民族习惯法则是粗俗的表现。中世纪早期,罗马法在日耳曼王国内得到一定程度保留,并逐渐为日耳曼法所吸收,这一过程又导致罗马法本身的日耳曼化,也即粗俗化。这一现象表明( C )
A.游牧民族的落后 B.人口结构的变化
C.文化的双向交融 D.罗马法走向衰败
解析: 据题干可知,中世纪,罗马法在日耳曼王国得到一定保留,并逐渐被日耳曼法所吸收,罗马法也日耳曼化,这一现象表明了罗马法与日耳曼习惯法之间的双向交融,C项正确;材料反映罗马法与日耳曼法之间双向交融,而不是指日耳曼人的落后性,也没有提及人口结构的变化,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了罗马法适应日耳曼王国的统治需要而变化,说明罗马法并没有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湖北联考期中)中世纪,13、14世纪的修道院保留和研究古代文献,不少教会热衷于高等教育和艺术事业,教会学校教授“七艺”,众多修士从事科学、哲学活动,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D )
A.基督教垄断欧洲教育和文化
B.推动欧洲近代科学产生
C.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中世纪,基督教修道院保留、研究古代文献,用古希腊哲学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推动近代科学思维方式产生,反映出基督教传承并发展了传统文化,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基督教对欧洲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垄断和控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基督教推动了近代科学思维方式而非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和世俗文化关系的信息,不能得出“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福建厦门期末)拜占庭皇帝自号为“爱莎波斯特罗”(传道者),有权挑选或否决主教人选;主教人选一经确定,须在就职仪式上宣布“根据上帝和皇帝的旨意”当选。由此可见,拜占庭帝国( B )
A.王权彻底摆脱教会牵制
B.形成二元政治格局
C.皇帝是教会的最高领袖
D.教会从属国家政权
解析: 根据材料“有权挑选或否决主教人选;主教人选一经确定,须在就职仪式上宣布‘根据上帝和皇帝的旨意’当选”可知,拜占庭帝国形成了独特的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B项正确;“王权彻底摆脱教会牵制”表述有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教皇是教会的最高领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教会从属国家政权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3·辽宁沈阳期中)1453年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一种“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意识在俄罗斯盛行,这种思想认为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由于背叛基督教而崩溃。最后一个俄罗斯帝国,则是真正的基督教——东正教信仰的保护者,永不泯灭。这一思想后来对俄罗斯民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情况反映了( A )
A.俄罗斯文化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传统
B.东正教信仰决定俄罗斯的国家走向
C.俄罗斯文化的源头主要来自罗马文化
D.东正教信仰因苏联建立而遭到抛弃
解析: 根据材料“莫斯科是第三罗马”“最后一个俄罗斯帝国,则是真正的基督教——东正教信仰的保护者,永不泯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认为俄罗斯背负着基督教救世的使命,说明俄罗斯文化有浓厚的宗教文化传统,A项正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俄罗斯国家走向,东正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排除B项;俄罗斯文化的源头是斯拉夫文化,排除C项;苏联建立后,东正教信仰并未被抛弃,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3·安徽阜阳)隋朝前期,已有中国数学家将二次内插法运用到天文数据计算当中;几乎同时,古印度的《历算书》(《婆罗摩历算书》)中也出现了使用二次内插法计算三角函数的案例。但直到19世纪,才有中国人通过《历算书》的英译本对该书内容有所了解。这说明古代中国和印度文明的发展具有( B )
A.继承性与发展性 B.独立性与相似性
C.同源性与封闭性 D.扩展性与创新性
解析: 据材料“隋朝前期,已有中国数学家将二次内插法运用到天文数据计算当中;几乎同时,古印度的《历算书》(《婆罗摩历算书》)中也出现了使用二次内插法计算三角函数的案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古代中国和印度各自独立地将二次内插法运用于天文学和其他数学问题的计算当中,这体现了两大文明发展具有独立性和相似性,B项正确;古代中国的数学与古印度的数学没有继承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中国和印度文明的发展具有独立性而不是封闭性,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古代中国和印度文明拓展与创新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黑龙江牡丹江二中)有学者说:《三国史记》中的三国与“三国鼎立”中的“三国”不同,它不是由一个国家分裂形成的,是三国独立发展而形成的,直至最后也未统一成为同一个国家。其记载了( B )
A.魏晋前后的历史发展
B.朝鲜半岛的发展演变
C.日本的诞生和发展史
D.东亚三国交流合作史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史记》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百济、高丽历史的高丽官修正史,反映了朝鲜半岛的发展演变,B项正确;《三国史记》记载了朝鲜半岛的发展演变,与中国魏晋前后的历史发展无关,排除A项;《三国史记》记载了朝鲜半岛的发展演变,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三国史记》中的三国指的是新罗、百济、高丽,而不是中日韩三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山西朔州)玛雅各城邦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习惯把国家的重大事件刻在石碑或石柱上,一般每隔20年就立石记事一次,现已发现的石碑或石柱就有数百个。这些历史碑铭( C )
A.使人们全面了解玛雅文化
B.主要记载了玛雅的政治事件
C.有助于人们了解玛雅文明
D.主观地记载了玛雅的历史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玛雅各城邦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习惯把国家的重大事件刻在石碑或石柱上,这些历史碑铭有助于人们了解玛雅文明,C项正确;据材料,这些历史碑铭记载的是国家重大事件,每隔20年记事一次,记载的不是所有的事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并不能使人们全面了解玛雅文化,排除A项;据材料“把国家的重大事件刻在石碑或石柱上”,但没说记录的具体内容,所以,不能得出“主要记载了玛雅的政治事件”,排除B项;历史碑铭是人刻的,必然带有主观性,但不是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材料的主要意思是“玛雅各城邦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通过刻写这些历史碑铭来保存历史,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3·河南郑州)从迄今为止的发掘来看,阿兹特克雕刻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帝国用于祭祀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雕刻,它们借助巨大的规模、繁缛的象征图案、骚动的生命力和狂热的宗教感情产生一种深沉的、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缘于( A )
A.政教合一的体制环境
B.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C.对外扩张的好战心理
D.高超的艺术审美能力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阿兹特克的雕刻艺术与祭祀有关,渗透着狂热的宗教感情,这缘于阿兹特克政教合一的体制环境,A项正确;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影响雕刻技术而非艺术风格,排除B项;阿兹特克的雕刻与祭祀有关,看不出好战心理,排除C项;阿兹特克独特的雕刻艺术主要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非主要由创作者审美能力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3·江西宜春)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时( A )
A.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但并没有全盘接受
B.广泛传播了中国的儒家经典
C.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幕府政治统治的机制
D.以锁国统治,抵御中国的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日本模仿盛唐制度”“抄袭我国典章”“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表明日本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但“不取道教”“不用宦官”“不学缠足”,表明日本没有全盘接受中华文明,日本对中华文明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的儒家经典在日本的传播状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未涉及“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幕府政治统治的机制”,排除C项;日本在“锁国”期间,仍与中国、荷兰和朝鲜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2023·河北邯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象形文字对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之风。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
——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
明的传统特点》
材料二 在“埃及学”出现以前,人们对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脑海里都仅把埃及和金字塔联系在一起。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进行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宫殿,然后发现了凯尔奈克的神庙。由于大多数人读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毫无进展。直到1822年,商博良发现一块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腊文对译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腊文的,通过希腊文,他了解这是记录托勒密及克娄巴特拉的爱情故事。从一再出现的文字及其特殊位置,他找出了11个埃及字母——他用这几个字母去读拿破仑部队拖倒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Rosetta)石碑,他竟毫无困难地读通了。就这样一块又一块碑文地读下去,20余年工夫,他居然读通了所有发现的埃及碑文,而且还找出了古埃及的其体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门就此被打开了。
——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
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埃及文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埃及学出现的历史因素。(6分)
答案:(1)特点:传承悠久;厚葬风气浓厚;艺术自成体系。
(2)历史因素:拿破仑远征埃及;埃及文明留有大量历史遗存,刻有文字的碑文不断发现;法国学者和技术人员的探索发现;商博良的敬业态度和钻研精神。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在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可知,古埃及文明传承悠久;根据材料一“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之风”可知,古埃及厚葬风气浓厚;根据材料一“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艺术自成体系。
(2)历史因素:根据材料二“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进行较深刻的了解”可知,拿破仑远征埃及;根据材料二“1822年,商博良发现一块方尖碑”可知,埃及文明留有大量历史遗存,刻有文字的碑文不断发现;根据材料二“他竟毫无困难地读通了。就这样一块又一块碑文地读下去”可知,商博良的敬业态度和钻研精神;根据材料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进行较深刻的了解”可知,法国学者和技术人员的探索发现。
17.(2023·甘肃临夏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高度文明。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
论述:大河流域由于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人类早期,更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居住,由此决定了各区域人类最早的文明往往诞生在各大河流域。如西亚的两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就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他们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其中有大量的“大麦”和“鱼”的文字,《吉尔伽美什》中著名的洪水故事,则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则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其莎草纸文书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对后世历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大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往往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
解析:根据“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等信息可概括出观点为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论述时可从大河流域在地理环境方面的优势进行概括。最后再进行总结得出大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往往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
18.(2023·河北保定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破晓歌,属于普罗旺斯抒情诗的一部分,普罗旺斯抒情诗的起源与拉丁抒情诗关系密切。探其本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罗马诗人奥维德那里。该诗被认为是现存唯一一首描绘破晓时分恋人即将分别、充满不舍和抱怨的古典拉丁抒情诗。
中世纪欧洲贵族骑士阶层推崇一种典雅的爱情观念:骑士崇拜一位贵夫人,并且效忠贵夫人。这些骑士提倡爱情至上、两性平等、身心快乐等,这种观念因为行吟诗人和贵族骑士的广泛传播和宣传,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习俗。人们通常认为,破晓歌歌颂的是骑士与贵族妇女之间的爱情,虽然这种爱情并不具备正当性,但是,在中世纪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封建婚姻制度背景下,这些爱情诗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破晓歌流传广泛,很多诗人后来流落到意大利,从而推动了那里的抒情诗的发展,而意大利又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祥地,因此,破晓歌算得上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源起或发端。
——摘编自曾艳兵《“破晓歌”:普
罗旺斯爱情歌的精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破晓歌”在中世纪盛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井结合“骑士文学”的相关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破晓歌”这一文化现象。(10分)
答案:(1)原因:“破晓歌”继承了拉丁抒情诗的文学传统;行吟诗人和贵族骑士的广泛传播和宣传;人们对禁欲主义和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不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
(2)评价:“破晓歌”属于骑士文学中的爱情抒情诗,骑士精神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之一。骑士文学代表英雄对荣誉的追求,扶危济贫的高尚精神、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对浪漫爱情的渴望,都体现了西欧封建时代理想化的生活方式;骑士精神所包含的崇武好斗、爱情至上、浪漫主义等特点,迎合了中世纪的审美需求。中世纪末期,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骑士制度走向消亡,骑士精神与西方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之间存在严重冲突,传统的价值体系不断走向消亡。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破晓歌,属于普罗旺斯抒情诗的一部分,普罗旺斯抒情诗的起源与拉丁抒情诗关系密切”可概括出“破晓歌”继承了拉丁抒情诗的文学传统;根据材料“这种观念因为行吟诗人和贵族骑士的广泛传播和宣传,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可概括出行吟诗人和贵族骑士的广泛传播和宣传;根据材料“在中世纪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封建婚姻制度背景下,这些爱情诗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可概括出人们对禁欲主义和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不满;根据材料“意大利又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祥地”“这些爱情诗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可概括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
(2)评价:根据材料“中世纪欧洲贵族骑士阶层推崇一种典雅的爱情观念”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破晓歌”属于骑士文学中的爱情抒情诗,骑士精神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之一。根据材料“这些骑士提倡爱情至上、两性平等、身心快乐等”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骑士文学代表英雄对荣誉的追求,扶危济贫的高尚精神、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对浪漫爱情的渴望,都体现了西欧封建时代理想化的生活方式;骑士精神所包含的崇武好斗、爱情至上、浪漫主义等特点,迎合了中世纪的审美需求。根据材料“破晓歌歌颂的是骑士与贵族妇女之间的爱情,虽然这种爱情并不具备正当性,但是,在中世纪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封建婚姻制度背景下,这些爱情诗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中世纪末期,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骑士制度走向消亡,骑士精神与西方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之间存在严重冲突,传统的价值体系不断走向消亡。
19.(2023·辽宁鞍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舍卫城,有个姓名叫尼提的旃陀罗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时,赶快躲开。但佛陀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尼提大惊,答道:“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你出家吗?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佛陀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
——摘编自《佛陀传》
结合世界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故事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古代印度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15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情节:旃陀罗尼提遇到佛陀赶快躲开。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
概述: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其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旃陀罗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贱民。
评价:这一制度通过严格规定社会等级,适应了古代印度专制统治的需要;但等级之间权利和地位的严重不平等,必然激化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促使佛教的产生。
解析: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从多个角度理解与概括。如选取情节:旃陀罗尼提遇到佛陀赶快躲开。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信息可概括出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概述时可结合所学,从印度古代的种姓制度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概括。第二单元质量检测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3·广东汕尾期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说道:“非洲是一个仍处于‘幼年时代’的地方……自然不可能会有什么发展,什么文化。”随着非洲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非洲发现的人类早期演变的头盖骨化石系列最为齐全。由此可见,人们对非洲文化的认识体现了( )
A.继承性 B.阶级性
C.地域性 D.时代性
2.(2023·安徽滁州定远中学)《汉谟拉比法典》第23条规定:“如果没有抓住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这一规定( )
A.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B.蕴涵人人平等原则
C.体现贵族意志 D.强调政府责任
3.(2023·江西吉安宁冈期末)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图是某学者整理的埃及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的演变对照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希腊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
B.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鼻祖
C.西方的字母文字起源于古罗马
D.埃及文化是对古希腊文化的借鉴
4.(2023·黑龙江哈尔滨期中)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如表为不同地区文化中对斯芬克斯形象的描述,它反映出( )
地区 斯芬克斯形象
古埃及 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
亚述、波斯 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
希腊 雌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
A.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
C.中东文明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
D.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
5.(2023·河南驻马店期中)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计算之书》,系统介绍和运用了印度数字,标志着新数字正式在欧洲得到认可,它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由于是阿拉伯人将印度数字带来的,所以欧洲人一直称其为“阿拉伯数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意大利人发明了这套数字
B.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6.(2023·安徽滁州统考)柏拉图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实际上“是一种没有节制的自由散漫的无政府状态的管理形式,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的雅典民主,不过是穷人的权利不断上升并压迫富人的历史。这说明古希腊的民主实践( )
A.维护了平民阶层的利益
B.存在着严重的舞弊现象
C.有利于公民权利的落实
D.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
7.(2023·福建三明期末)罗马法是古典的、精致的法律体系的代名词,而日耳曼民族习惯法则是粗俗的表现。中世纪早期,罗马法在日耳曼王国内得到一定程度保留,并逐渐为日耳曼法所吸收,这一过程又导致罗马法本身的日耳曼化,也即粗俗化。这一现象表明( )
A.游牧民族的落后 B.人口结构的变化
C.文化的双向交融 D.罗马法走向衰败
8.(2023·湖北联考期中)中世纪,13、14世纪的修道院保留和研究古代文献,不少教会热衷于高等教育和艺术事业,教会学校教授“七艺”,众多修士从事科学、哲学活动,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
A.基督教垄断欧洲教育和文化
B.推动欧洲近代科学产生
C.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9.(2023·福建厦门期末)拜占庭皇帝自号为“爱莎波斯特罗”(传道者),有权挑选或否决主教人选;主教人选一经确定,须在就职仪式上宣布“根据上帝和皇帝的旨意”当选。由此可见,拜占庭帝国( )
A.王权彻底摆脱教会牵制
B.形成二元政治格局
C.皇帝是教会的最高领袖
D.教会从属国家政权
10.(2023·辽宁沈阳期中)1453年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一种“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意识在俄罗斯盛行,这种思想认为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由于背叛基督教而崩溃。最后一个俄罗斯帝国,则是真正的基督教——东正教信仰的保护者,永不泯灭。这一思想后来对俄罗斯民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情况反映了( )
A.俄罗斯文化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传统
B.东正教信仰决定俄罗斯的国家走向
C.俄罗斯文化的源头主要来自罗马文化
D.东正教信仰因苏联建立而遭到抛弃
11.(2023·安徽阜阳)隋朝前期,已有中国数学家将二次内插法运用到天文数据计算当中;几乎同时,古印度的《历算书》(《婆罗摩历算书》)中也出现了使用二次内插法计算三角函数的案例。但直到19世纪,才有中国人通过《历算书》的英译本对该书内容有所了解。这说明古代中国和印度文明的发展具有( )
A.继承性与发展性 B.独立性与相似性
C.同源性与封闭性 D.扩展性与创新性
12.(2023·黑龙江牡丹江二中)有学者说:《三国史记》中的三国与“三国鼎立”中的“三国”不同,它不是由一个国家分裂形成的,是三国独立发展而形成的,直至最后也未统一成为同一个国家。其记载了( )
A.魏晋前后的历史发展
B.朝鲜半岛的发展演变
C.日本的诞生和发展史
D.东亚三国交流合作史
13.(2023·山西朔州)玛雅各城邦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习惯把国家的重大事件刻在石碑或石柱上,一般每隔20年就立石记事一次,现已发现的石碑或石柱就有数百个。这些历史碑铭( )
A.使人们全面了解玛雅文化
B.主要记载了玛雅的政治事件
C.有助于人们了解玛雅文明
D.主观地记载了玛雅的历史
14.(2023·河南郑州)从迄今为止的发掘来看,阿兹特克雕刻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帝国用于祭祀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雕刻,它们借助巨大的规模、繁缛的象征图案、骚动的生命力和狂热的宗教感情产生一种深沉的、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缘于( )
A.政教合一的体制环境
B.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C.对外扩张的好战心理
D.高超的艺术审美能力
15.(2023·江西宜春)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时( )
A.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但并没有全盘接受
B.广泛传播了中国的儒家经典
C.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幕府政治统治的机制
D.以锁国统治,抵御中国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2023·河北邯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象形文字对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之风。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
——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
明的传统特点》
材料二 在“埃及学”出现以前,人们对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脑海里都仅把埃及和金字塔联系在一起。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进行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宫殿,然后发现了凯尔奈克的神庙。由于大多数人读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毫无进展。直到1822年,商博良发现一块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腊文对译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腊文的,通过希腊文,他了解这是记录托勒密及克娄巴特拉的爱情故事。从一再出现的文字及其特殊位置,他找出了11个埃及字母——他用这几个字母去读拿破仑部队拖倒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Rosetta)石碑,他竟毫无困难地读通了。就这样一块又一块碑文地读下去,20余年工夫,他居然读通了所有发现的埃及碑文,而且还找出了古埃及的其体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门就此被打开了。
——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
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埃及文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埃及学出现的历史因素。(6分)
17.(2023·甘肃临夏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高度文明。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18.(2023·河北保定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破晓歌,属于普罗旺斯抒情诗的一部分,普罗旺斯抒情诗的起源与拉丁抒情诗关系密切。探其本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罗马诗人奥维德那里。该诗被认为是现存唯一一首描绘破晓时分恋人即将分别、充满不舍和抱怨的古典拉丁抒情诗。
中世纪欧洲贵族骑士阶层推崇一种典雅的爱情观念:骑士崇拜一位贵夫人,并且效忠贵夫人。这些骑士提倡爱情至上、两性平等、身心快乐等,这种观念因为行吟诗人和贵族骑士的广泛传播和宣传,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习俗。人们通常认为,破晓歌歌颂的是骑士与贵族妇女之间的爱情,虽然这种爱情并不具备正当性,但是,在中世纪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封建婚姻制度背景下,这些爱情诗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破晓歌流传广泛,很多诗人后来流落到意大利,从而推动了那里的抒情诗的发展,而意大利又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祥地,因此,破晓歌算得上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源起或发端。
——摘编自曾艳兵《“破晓歌”:普
罗旺斯爱情歌的精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破晓歌”在中世纪盛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井结合“骑士文学”的相关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破晓歌”这一文化现象。(10分)
19.(2023·辽宁鞍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舍卫城,有个姓名叫尼提的旃陀罗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时,赶快躲开。但佛陀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尼提大惊,答道:“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你出家吗?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佛陀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
——摘编自《佛陀传》
结合世界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故事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古代印度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15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