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质量检测(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质量检测(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7 15:20:40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质量检测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3·山东临沂期中)从公元前二千纪中叶迄公元13世纪,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世界诸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D )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民族特性 D.政治环境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环境,即受到战争以及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迁移等政治因素的影响,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为了生存而向北或者向南迁徙,D项正确;地理环境只是客观环境,并不是影响迁徙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农耕民族的生产方式是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并不需要迁徙,排除B项;农耕民族的特性是安土重迁,即不喜欢到处迁徙,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山东郓城一中)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并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建立了赫梯等王国,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这说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A )
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影响
B.加剧了印度被征服居民的不平等
C.对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D.导致西亚农耕文明遭受严重破坏
解析: 根据材料“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建立了赫梯等王国,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等可知,印欧人迁徙对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印度被征服居民的社会不平等,排除B项;据“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可知,其对希腊文化有一定影响,但并非最深远影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印欧人迁徙对迁入地区文明的影响,没有反映D项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河南平顶山一中)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B )
史料1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
史料2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史料3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可知,人口的迁徙和流动,推动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信息“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认同上出现“宗黄现象”,将本民族溯源为与汉民族同源异流的炎黄贵胄,这不仅巩固了政权,也推动了文化认同,综合以上材料,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开发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乱频繁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黑龙江双鸭山)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亡了商朝。据此可知( B )
A.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并建立了农耕文明的周朝
B.区域文化的融汇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
C.周与商之间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对决
D.华夏文明的产生打下了民族大迁徙的烙印
解析: 根据材料,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用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亡了商朝,可见区域文化的融汇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B项正确;周朝并非印欧人建立,排除A项;周与商都是农耕文明,排除C项;华夏文明在印欧人的迁徙前就已经起源,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而非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江西赣州)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汪达尔人征服北非,并大肆破坏罗马文化的痕迹。汪达尔王国灭亡后,北非逐渐变成沙漠民族的地区。此后,统治北非的拜占庭人也无法改变这一趋势。由此可知,汪达尔人的迁徙( D )
A.恶化了北非的生态环境
B.促进罗马文化中心转移
C.导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
D.改变了区域文化的形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汪达尔人破坏了北非的罗马文化痕迹后,即使拜占庭的统治也无法改变当地的文化形态,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汪达尔人改变了北非的文化形态,而非生态环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北非地区文化的发展变化,未涉及罗马文化中心的演变,排除B项;公元4世纪,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且材料未体现罗马帝国分裂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福建漳州期末)16—17世纪,西班牙统治墨西哥时,规定西班牙人、梅斯蒂索人(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后代)不能居住在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区,并限制印第安人出现在城市。上述规定( A )
A.意欲维护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
B.旨在扩大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C.使墨西哥城市呈现殖民化特征
D.淡化了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在墨西哥实行种族歧视、限制种族融合和文化同化的政策,目的是维护欧洲人的特权地位和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A项正确;材料所述政策与种族融合有关,与种植园经济关系不大,排除B项;墨西哥城的殖民化与上述规定无关,是先实现殖民统治,然后出台上述规定,排除C项;西班牙这一政策会强化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江西九江统考)据不完全统计,16—19世纪,每年平均有5000名欧洲(或北美)白人被劫掠到北非,阿尔及尔、的黎波里、班加西等城市都有稳定而庞大的白人族群。他们大多数地位比黑奴更低,却为北非国家打造了欧式火药武器库,使劫掠欧洲船只的行为持续不断。这说明( A )
A.人口流动促进了技术传播
B.近代北非文化多元性特征突出
C.战争促进了北非文化发展
D.欧洲殖民者破坏了非洲的传统
解析: 根据材料“却为北非国家打造了欧式火药武器库,使劫掠欧洲船只的行为持续不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白人被劫掠到非洲,促进了北非武器制造业的进步,这说明人口流动促进了技术传播,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北非文化多元性特征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战争促进了武器制造技术的进步,而不是文化发展,排除C项;“欧洲殖民者破坏了非洲的传统”与本题主旨“人口流动促进了技术传播”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甘肃白银期末)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 C )
A.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
B.促进了拉美社会自由平等发展
C.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
D.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
解析: 据材料“……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可知,西班牙通过国王命令和颁布法律,促进了不同种族间的融合,有利于推动拉美混合文明的形成,C项正确;印第安文明已经遭到西班牙等国的严重破坏,并未正常发展,排除A项;西班牙在拉美地区实行的是殖民统治,不会促进拉美社会自由平等发展,排除B项;启蒙运动的时间是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福建泉州期末)中国人去南洋区域(东南亚地区)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之为“下南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下南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这一时期的“下南洋”( D )
A.开启了中华文明对南洋的影响
B.开始改变了东南亚的人口结构
C.根源于国内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
D.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
解析: 据材料“出现了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由此掠夺和诱骗大量华工出国,说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下南洋”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D项正确;在中国古代,中华文明就已经对“南洋”产生了一定影响,排除A项;“下南洋”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并非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改变”说法错误,排除B项;此时“下南洋”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国内战乱不是中国人“下南洋”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3·天津期末)“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由此可知,“下南洋”( C )
A.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
B.缓解了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
C.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解析: 近代中国三次移民浪潮中“下南洋”指的是中国向东南亚地区的移民,据材料“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可知,中国移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移民对东南亚地区开发产生的影响,但并没有体现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下南洋”的原因,不能体现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排除B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3·山西朔州期末)二战后,在英国,因社会需要而相继出现了三波次的移民进入浪潮,即第一波次是来自东欧、意大利等地的白种移民,第二波次是来自爱尔兰的移民,第三波次是主要来自英属殖民地与英联邦国家及地区的有色人种移民。至1965年底,定居英国的有色人种移民已达85万人。这种现象( B )
A.是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根源
B.加剧了英国本土的社会问题
C.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失灵
D.敦促英国政府完善福利制度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二战后向英国移民的主体是欧洲白人,也有殖民地的有色人种,这会加剧英国本土内的民族、种族矛盾,B项正确;“根源”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国家宏观调控,排除C项;二战后,英国建立了“福利国家”,这并不能有效缓解大量移民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湖北武汉期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民族矛盾的爆发(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和非洲国家内部冲突而造成的数以百万计难民,纷纷涌向西欧国家,对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和国际关系等各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欧洲的难民问题最终形成。欧洲难民问题( B )
A.推动了联合国难民救助体系完善
B.一定程度影响了欧盟内部的团结
C.致使冷战后西欧局部战争频发
D.有利于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解析: 冷战结束后,欧洲面临严重的难民问题,难民问题会使欧盟内部出现不同的意见,一定程度影响了欧盟内部的团结,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难民问题对欧洲国家的影响,与联合国难民救助体系完善关系不大,排除A项;冷战后西欧地区保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难民问题未在西欧国家引发频繁的局部战争,排除C项;欧洲国家对待难民问题的分歧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河北邢台期末)在建国之初,美国各州都采取了积极吸引移民的政策。1924年,美国颁布移民法,保护“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纯洁性”。1995年,美国移民改革委员会提出美国移民政策,为外国遭受宗教、民族或政治压迫的人提供庇护。这说明美国的移民政策( D )
A.促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尊重民族文化差异
C.有效维系移民社会安定
D.呈现鲜明实用色彩
解析: 题干材料介绍了美国不同时期的移民政策,这些政策同美国的现实需求有密切联系,说明美国的移民政策呈现鲜明的实用色彩,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不同文化的相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对民族文化态度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移民政策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3·河南驻马店期末)有学者论及美国文化时说:“在一个乐团中,每一种乐器在整个交响乐中都有它适当的主题与旋律。在社会中,每一族群都是一种天然的乐器,它的精神和文化就是它的主题和旋律,它们的谐音、非谐音和不协调和弦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这一观点( D )
A.旨在说明美国多元文化是由殖民活动造成的
B.强调美国不同族群间存在着文化认同的问题
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D.体现了尊重美国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
解析: 根据材料,学者将美国文化比作交响乐,各族群比作不同的天然乐器,虽然存在差异,但却演奏出了文明的交响乐,这体现了尊重美国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D项正确;美国文化是多元的,但材料看不出是殖民活动造就的,排除A项;材料观点是尊重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强调族群的文化认同问题,排除B项;材料正视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尊重这一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3·重庆西南大学附中)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配合国家发展计划,华文教育的规范进步是其中一项内容。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了团结华族社群,新加坡开始推广华语运动。华文运动和华语运动反映出新加坡政府( A )
A.努力创造现代的国家文化
B.突出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C.突出本区域文化的重要性
D.努力打造多样的现代文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华文华语是新加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开展华文华语运动最终目的是塑造新加坡国家文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儒家文化,且儒家文化并非新加坡的主流文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新加坡突出本区域文化的重要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新加坡努力打造多样的现代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2023·北京顺义期末)中国古代人口
材料一 西汉末年至西晋中期人口对比图
材料二 从东汉桓帝年间开始的人口减少现象一直延续到赤壁之战前后,在这一时期,大小战争可以说是此起彼伏,战乱对生产力的破坏相当严重,大片良田变成荒野。而这一时期疾疫的蔓延并未停止,前一时期疾疫猖獗的地区仅限于中原地区,而到了这一时期,疾疫已流行到长江流域,甚至进入了成都平原。
材料三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末年到西晋中期人口的变化。(6分)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对人口的变化进行简要解释。(8分)
答案:(1)变化:西汉末年及东汉中后期,王朝疆域外的少数民族人口有所增加;从东汉中后期至三国末期,王朝疆域内人口大量减少;从三国末期至西晋中期,王朝疆域内人口又逐步稳定增长。
(2)解释:东汉中后期至三国末期,战乱及疾疫使人口减少;280年西晋完成统一,大量内迁少数民族被编入户籍,统计人口增加;人口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情况;王朝统一、社会稳定、生产力发展,人口就会大量增加。反之战乱、朝代更替,人口就会大量减少。
解析:(1)变化:据图示信息,从西汉末年至东汉中后期分析,得出西汉末年至东汉中后期,王朝疆域外的少数民族人口有所增加;从东汉中后期至三国末期分析,得出从东汉中后期至三国末期,王朝疆域内人口大量减少;从三国末期至西晋中期分析,得出从三国末期至西晋中期,王朝疆域内人口又逐步稳定增长。
(2)解释:首先,据材料“大小战争可以说是此起彼伏,战乱对生产力的破坏相当严重,大片良田变成荒野。而这一时期疾疫的蔓延并未停止”,说明战乱及疾疫对人口的影响。其次,据材料“八百七十余万口”,说明西晋完成统一,大量内迁少数民族被编入户籍,统计人口增加。再者,从国家统一、稳定和生产力发展角度,分析与人口之间的关系即可。
17.(2023·河北保定期中)
15—19世纪,上图中的甲乙丙丁各地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请选择其中两个地区,概括其人口迁徙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答案:示例1:人口从丙地(欧洲)迁往甲地(北美洲或新大陆)。
说明:原因:新航路开辟及“地理大发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西欧各国国民具有冒险精神;欧洲人口增长导致人口压力加大;为躲避欧洲的宗教和政治迫害,16世纪末17世纪初大量新教徒选择迁徙北美;西欧各国推行鼓励殖民的政策;北美洲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工业革命扩展的影响。
影响:人口流动加快,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推动了北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拓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进一步密切;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示例2:人口从丁地(非洲)迁往甲、乙两地(美洲或新大陆)。
说明:原因:资本主义的扩张;新航路开辟及“地理大发现”;西欧各国推行鼓励殖民的政策;非洲地区的落后,奴隶买卖现象严重;美洲新大陆种植园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殖民者进行的“黑奴贩运”。
影响: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社会倒退;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黑奴们把古老的非洲文化带到美洲,这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进一步密切。
示例3:人口从丙地(欧洲)迁往乙地(南美洲)。
说明:原因:新航路开辟及“地理大发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西欧各国国民具有冒险精神;欧洲人口增长导致人口压力加大;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热衷于传播天主教;西葡两国推行鼓励殖民的政策;南美洲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影响:人口流动加快,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影响了南美洲的经济生活;促进了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拓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进一步密切;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可以多角度提取信息,言之有理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人口从丙地(欧洲)迁往甲、乙两地(美洲或新大陆)可参考示例1与示例3,人口从丁地(非洲)迁往甲地(北美洲)或人口从丁地(非洲)迁往乙地(南美洲),可参考示例2。]
解析:题目要求从图中的甲乙丙丁四处选择其中两个地区,概括其人口迁徙的信息,可以多角度提取信息,言之有理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信息可以答人口迁徙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就是要从原因和影响等方面作答。结合图中内容可得出人口从丙地(欧洲)迁往甲地(北美洲或新大陆)、人口从丁地(非洲)迁往甲、乙两地(美洲或新大陆)、人口从丙地(欧洲)迁往乙地(南美洲)等相关信息。
示例1:人口从丙地(欧洲)迁往甲地(北美洲或新大陆)。
说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欧洲、世界和北美洲等方面作答。欧洲方面,新航路开辟及“地理大发现”,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西欧各国国民具有冒险精神,欧洲人口增长导致人口压力加大,为躲避欧洲的宗教和政治迫害,16世纪末17世纪初大量新教徒选择迁徙北美,西欧各国推行鼓励殖民的政策;世界方面,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北美洲方面,可以答出北美洲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扩展的影响。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世界、对北美洲、对欧洲等角度作答。对世界,人口流动加快,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拓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进一步密切;对北美洲而言,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推动了北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欧洲,促进了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示例2:人口从丁地(非洲)迁往甲、乙两地(美洲或新大陆)。
说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非洲、美洲、欧洲等方面作答。非洲方面,地区的落后,奴隶买卖现象严重;美洲方面,种植园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方面,资本主义的扩张,新航路开辟及“地理大发现”,西欧各国推行鼓励殖民的政策,欧洲殖民者进行“黑奴贩运”。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非洲、对欧洲、对美洲、对世界等角度作答。非洲方面,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社会倒退;欧洲方面,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美洲方面,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黑奴们把古老的非洲文化带到美洲,这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方面,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进一步密切。
示例3:人口从丙地(欧洲)迁往乙地(南美洲)。
说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欧洲、南美洲、世界等方面作答。欧洲方面,新航路开辟及“地理大发现”,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西欧各国国民具有冒险精神,欧洲人口增长导致人口压力加大,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热衷于传播天主教,西葡两国推行鼓励殖民的政策;南美洲方面,南美洲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世界方面,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欧洲、对南美洲、对世界等方面作答。欧洲方面,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促进了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南美洲方面,影响了南美洲的经济生活,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世界方面,人口流动加快,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拓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进一步密切。
18.(2023·江西九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6世纪,葡萄牙人曾劫掠中国的“苦力”到葡属殖民地去做工。19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将华人贩卖到南洋、美洲,从事繁重的劳役,逐渐形成了贩卖华人的高潮。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允许华工出国,使华人出国合法化。在这一贸易中,作为活动主体的华人,一开始便不属于订立契约的一方,而是被诱骗与欺诈的对象。从其被掳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沦为奴隶,与人所共知的非洲奴隶贸易所强加于受害者的奴役毫无二致,因而,一般称之为苦力贸易。
——摘编自陆浩书《近代华工东行记
——谈罪恶的苦力贸易》等
材料二 1848年,美国旧金山发现金矿,急需劳工,华工骤增。1868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雇佣8000名华工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许多华工为修建这条铁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1860年至1890年之间,加州农业的各个部门都有华人在做工,他们有的在葡萄园里做工,有的填筑沼泽地等;此外,加州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如毛纺业、卷烟业、拖鞋厂、洗衣房,也是华工的主要集中地。
——摘编自侯苗丽《试论近代华工对
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苦力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简评华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活动。(4分)
答案:(1)特点:贸易主要方向为南洋和美洲;华工是苦力贸易主体,遭受欺诈和残酷的剥削;逐渐合法化;是列强殖民掠夺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背景:欧美列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殖民扩张需要大量劳动力;黑奴贸易受到限制;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劳动力。
(2)简评:推动了加州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美国交通、工业、农业的发展,加快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华工在加州多个行业工作,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加州文化的发展;华工在美国遭受残酷的剥削,其命运悲惨,为美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欧洲殖民者将华人贩卖到南洋、美洲,从事繁重的劳役”可概括出贸易主要方向为南洋和美洲;根据材料一“而是诱骗与欺诈的对象”可概括出遭受欺诈和残酷的剥削;根据材料一“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允许华工出国,使华人出国合法化”可得出逐渐合法化;根据材料一“葡萄牙人曾劫掠中国的‘苦力’到葡属殖民地去做工”“开始沦为奴隶,与人所共知的非洲奴隶贸易所强加于受害者的奴役毫无二致”可得出是列强殖民掠夺的重要方式和内容。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黑奴贸易受限、鸦片战争的影响等角度可得出,欧美列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殖民扩张需要大量劳动力;黑奴贸易受到限制;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劳动力。
(2)简评:根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从华人在加利福尼亚的活动入手,分析出华人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传播的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华人在当地的悲惨命运。一方面,根据材料二“美国旧金山发现金矿,急需劳工,华工骤增”“华工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加州农业的各个部门都有华人在做工”可得出,推动了加州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美国交通、工业、农业的发展,加快了美国西部的开发;根据材料二“加州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如毛纺业、卷烟业、拖鞋厂、洗衣房,也是华工的主要集中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工在加州多个行业工作,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加州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根据材料二“许多华工为修建这条铁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得出华工在美国遭受残酷的剥削,其命运悲惨,为美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19.(2023·山东济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战后的欧洲移民潮
近代以来,欧洲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移民浪潮就持续不断;二战之后,这一潮流呈现出新的趋势。下表为二战后欧洲移民的基本状况。
国家 时间 移民状况
意大利 1940—1960年 至少有55万来自原殖民地的外国移民,再加上从非洲返回的,估计数量最高可达85万人
法国 1946年 成立了国家移民局,专门组织招聘发展工业所急需的外国劳工
德国 1946年 成立了“招募委员会”,共有1400万外国人来到德国,期满后虽有1100万人返回自己的祖国,但仍有300万人滞留德国
德国 1949—1961年 大约310万德国人从东德来到了西德
英国 1953—1962年 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英联邦国家的移民越来越多,在1953—1962年间就有39.1万人
法国 1963年 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签署和平协议后,大约有100万外国移民来到法国
德国 1978年 第一批越南“船民”到达汉诺威的时候,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德国媒体将他们视为不堪忍受“社会主义独裁统治”的逃亡者
——摘编自宋全成《简析欧洲移民历史
进程及移民类型》等
(1)概括二战后欧洲移民潮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8分)
(2)应如何认识二战后欧洲移民潮的历史影响。(7分)
答案:(1)特点:欧洲主要作为移民输入地;移民类型呈现出多样性,包括劳动力移民、政治移民和原殖民地移民。
成因: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亟需劳动力进行战后重建;受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两大阵营尖锐对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五六十年代欧洲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亚非拉地区民众有很大吸引力。(任答出其中2点)
(2)影响:移民的迁入有利于战后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和重建;促进世界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但大量移民的滞留也增加了政府负担,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政治移民加剧了冷战双方的矛盾,不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表格信息“近代以来欧洲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移民浪潮就持续不断”可以得出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欧洲主要作为移民输入地;根据表格“法国成立了国家移民局,专门组织招聘发展工业所急需的外国劳工”“英国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英联邦国家的移民越来越多”等信息可知,存在劳动移民、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原殖民地移民、难民和非法移民等类型,可得出移民类型呈现出多样性,包括劳动力移民、政治移民和原殖民地移民。成因: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亟需劳动力进行战后重建;根据材料“1949—1961年大约310万德国人从东德来到了西德”等信息可知,战后德国的分裂和冷战时期的政治压力,促使大量德国人迁徙,可见受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结合所学可知,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分治,形成亚洲人口最大的一次国际迁徙,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被迫遣返人口回国,可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二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发展迅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待遇,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外籍工人,成为人口的迁入地区,可知五六十年代欧洲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亚非拉地区民众有很大吸引力。
(2)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移民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高素质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为欧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移民的迁入有利于战后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和重建;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移民的大量涌入也会对本地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文化的冲击也会影响本地人的民族认同感和价值观念,还可能引起政治问题,增加政府负担,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根据表格信息“德国媒体将他们视为不堪忍受‘社会主义独裁统治’的逃亡者”可知,政治移民加剧了冷战双方的矛盾,不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第三单元质量检测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3·山东临沂期中)从公元前二千纪中叶迄公元13世纪,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世界诸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民族特性 D.政治环境
2.(2023·山东郓城一中)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并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建立了赫梯等王国,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这说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
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影响
B.加剧了印度被征服居民的不平等
C.对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D.导致西亚农耕文明遭受严重破坏
3.(2023·河南平顶山一中)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史料1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
史料2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史料3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4.(2023·黑龙江双鸭山)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亡了商朝。据此可知( )
A.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并建立了农耕文明的周朝
B.区域文化的融汇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
C.周与商之间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对决
D.华夏文明的产生打下了民族大迁徙的烙印
5.(2023·江西赣州)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汪达尔人征服北非,并大肆破坏罗马文化的痕迹。汪达尔王国灭亡后,北非逐渐变成沙漠民族的地区。此后,统治北非的拜占庭人也无法改变这一趋势。由此可知,汪达尔人的迁徙( )
A.恶化了北非的生态环境
B.促进罗马文化中心转移
C.导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
D.改变了区域文化的形态
6.(2023·福建漳州期末)16—17世纪,西班牙统治墨西哥时,规定西班牙人、梅斯蒂索人(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后代)不能居住在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区,并限制印第安人出现在城市。上述规定( )
A.意欲维护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
B.旨在扩大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C.使墨西哥城市呈现殖民化特征
D.淡化了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
7.(2023·江西九江统考)据不完全统计,16—19世纪,每年平均有5000名欧洲(或北美)白人被劫掠到北非,阿尔及尔、的黎波里、班加西等城市都有稳定而庞大的白人族群。他们大多数地位比黑奴更低,却为北非国家打造了欧式火药武器库,使劫掠欧洲船只的行为持续不断。这说明( )
A.人口流动促进了技术传播
B.近代北非文化多元性特征突出
C.战争促进了北非文化发展
D.欧洲殖民者破坏了非洲的传统
8.(2023·甘肃白银期末)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 )
A.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
B.促进了拉美社会自由平等发展
C.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
D.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
9.(2023·福建泉州期末)中国人去南洋区域(东南亚地区)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之为“下南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下南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这一时期的“下南洋”( )
A.开启了中华文明对南洋的影响
B.开始改变了东南亚的人口结构
C.根源于国内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
D.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
10.(2023·天津期末)“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由此可知,“下南洋”( )
A.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
B.缓解了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
C.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11.(2023·山西朔州期末)二战后,在英国,因社会需要而相继出现了三波次的移民进入浪潮,即第一波次是来自东欧、意大利等地的白种移民,第二波次是来自爱尔兰的移民,第三波次是主要来自英属殖民地与英联邦国家及地区的有色人种移民。至1965年底,定居英国的有色人种移民已达85万人。这种现象( )
A.是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根源
B.加剧了英国本土的社会问题
C.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失灵
D.敦促英国政府完善福利制度
12.(2023·湖北武汉期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民族矛盾的爆发(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和非洲国家内部冲突而造成的数以百万计难民,纷纷涌向西欧国家,对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和国际关系等各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欧洲的难民问题最终形成。欧洲难民问题( )
A.推动了联合国难民救助体系完善
B.一定程度影响了欧盟内部的团结
C.致使冷战后西欧局部战争频发
D.有利于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13.(2023·河北邢台期末)在建国之初,美国各州都采取了积极吸引移民的政策。1924年,美国颁布移民法,保护“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纯洁性”。1995年,美国移民改革委员会提出美国移民政策,为外国遭受宗教、民族或政治压迫的人提供庇护。这说明美国的移民政策( )
A.促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尊重民族文化差异
C.有效维系移民社会安定
D.呈现鲜明实用色彩
14.(2023·河南驻马店期末)有学者论及美国文化时说:“在一个乐团中,每一种乐器在整个交响乐中都有它适当的主题与旋律。在社会中,每一族群都是一种天然的乐器,它的精神和文化就是它的主题和旋律,它们的谐音、非谐音和不协调和弦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这一观点( )
A.旨在说明美国多元文化是由殖民活动造成的
B.强调美国不同族群间存在着文化认同的问题
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D.体现了尊重美国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
15.(2023·重庆西南大学附中)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配合国家发展计划,华文教育的规范进步是其中一项内容。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了团结华族社群,新加坡开始推广华语运动。华文运动和华语运动反映出新加坡政府( )
A.努力创造现代的国家文化
B.突出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C.突出本区域文化的重要性
D.努力打造多样的现代文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2023·北京顺义期末)中国古代人口
材料一 西汉末年至西晋中期人口对比图
材料二 从东汉桓帝年间开始的人口减少现象一直延续到赤壁之战前后,在这一时期,大小战争可以说是此起彼伏,战乱对生产力的破坏相当严重,大片良田变成荒野。而这一时期疾疫的蔓延并未停止,前一时期疾疫猖獗的地区仅限于中原地区,而到了这一时期,疾疫已流行到长江流域,甚至进入了成都平原。
材料三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末年到西晋中期人口的变化。(6分)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对人口的变化进行简要解释。(8分)
17.(2023·河北保定期中)
15—19世纪,上图中的甲乙丙丁各地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请选择其中两个地区,概括其人口迁徙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18.(2023·江西九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6世纪,葡萄牙人曾劫掠中国的“苦力”到葡属殖民地去做工。19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将华人贩卖到南洋、美洲,从事繁重的劳役,逐渐形成了贩卖华人的高潮。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允许华工出国,使华人出国合法化。在这一贸易中,作为活动主体的华人,一开始便不属于订立契约的一方,而是被诱骗与欺诈的对象。从其被掳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沦为奴隶,与人所共知的非洲奴隶贸易所强加于受害者的奴役毫无二致,因而,一般称之为苦力贸易。
——摘编自陆浩书《近代华工东行记
——谈罪恶的苦力贸易》等
材料二 1848年,美国旧金山发现金矿,急需劳工,华工骤增。1868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雇佣8000名华工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许多华工为修建这条铁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1860年至1890年之间,加州农业的各个部门都有华人在做工,他们有的在葡萄园里做工,有的填筑沼泽地等;此外,加州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如毛纺业、卷烟业、拖鞋厂、洗衣房,也是华工的主要集中地。
——摘编自侯苗丽《试论近代华工对
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苦力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简评华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活动。(4分)
19.(2023·山东济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战后的欧洲移民潮
近代以来,欧洲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移民浪潮就持续不断;二战之后,这一潮流呈现出新的趋势。下表为二战后欧洲移民的基本状况。
国家 时间 移民状况
意大利 1940—1960年 至少有55万来自原殖民地的外国移民,再加上从非洲返回的,估计数量最高可达85万人
法国 1946年 成立了国家移民局,专门组织招聘发展工业所急需的外国劳工
德国 1946年 成立了“招募委员会”,共有1400万外国人来到德国,期满后虽有1100万人返回自己的祖国,但仍有300万人滞留德国
德国 1949—1961年 大约310万德国人从东德来到了西德
英国 1953—1962年 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英联邦国家的移民越来越多,在1953—1962年间就有39.1万人
法国 1963年 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签署和平协议后,大约有100万外国移民来到法国
德国 1978年 第一批越南“船民”到达汉诺威的时候,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德国媒体将他们视为不堪忍受“社会主义独裁统治”的逃亡者
——摘编自宋全成《简析欧洲移民历史
进程及移民类型》等
(1)概括二战后欧洲移民潮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8分)
(2)应如何认识二战后欧洲移民潮的历史影响。(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