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第16课 抗日战争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
1894—1895年 发动侵华甲午战争,割占台湾
1897年 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1900年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一战期间 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
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一、全民族的抗战战争爆发的原因全民族的抗争1、爆发原因:日本为什么会走上侵略的道路,
并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中国? 日本根本原因: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冲击,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历史原因:“大陆政策” (蓄谋已久)现实原因: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侵略野心膨胀中国中国近、弱、肥
国共对峙十年: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国际英法美的绥靖之风盛行日本局部侵华,民族危机加深(课文及历史纵横) 列强的态度 哈哈,这些家伙不会阻止的。咱们放手大干一场吧!(1)九· 一八事变 1931.9.18 攻占沈阳,侵占东北(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最主要矛盾)(2)一· 二八事变 1932.1.28 袭击上海 (3)建立伪满洲国 1932.3(4)华北事变 1935 日军入关,威逼平津日本局部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局部抗战 抗日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战统一战线组织抗日义勇军,进而组成抗日联军(核心)十九路军;长城抗战;收复多伦;西安事变工人罢工、募捐;抵制日货;“一二九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日军的侵华战争日军攻占卢沟桥美丽的卢沟桥(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 1937.7.7 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2、全民族的抗战(2)抗战史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1)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国共两党为何能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①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表示准备抗战 。
④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⑤ 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1)制订:
时间:1937年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2)实施: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3)战果: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内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毛泽东《论持久战》必要性:
1、敌强我弱
2、有效地积聚、发展人民群众的 抗日力量 1、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
2、广大农村是自然经济,生存能力强
3、有利的地形,人民的支持可能性: 背景:日军占领平津以后,继续向华北和华中发动攻击,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 ①淞沪会战 1937.8—1937.11(姚子青、谢晋元)上海失守
②太原会战 太原失守
平型关大捷 1937.9 抗战首次胜利
③徐州会战1937.9—1937.11 时间最长的会战
台儿庄大捷 1938.3
④武汉会战 1937.12—1938.5战役: 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上海失守 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日占太原 1937年12月——1938年5月,徐州失守 1938年6——11月,武汉失守 意义: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平型关大捷——首次胜利 台儿庄战役——最大胜利 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
(1)内容: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2)原因: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 第一,抗战初期,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抗战比较努力,是防御阶段的主战场,广大官兵也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
第二,由于敌强我弱以及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造成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沦陷;
第三,正面战场的抗战,迟滞了日军进攻,消耗了日军部分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1,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致破裂;
2,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全民族抗击日寇的持久战。1、南京大屠杀 1937.12
2、潘家峪惨案 1941
3、七三一部队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暴行之一:南京大屠杀屠杀中国百姓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目黑辎重兵联队兵站汽车第十七中队村濑守保拍摄的南京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的场面南京大屠杀中被杀害的儿童刀劈 —— 砍杀训练战争使人变成“魔鬼”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过,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他们身上的血共重一千两百吨。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到七十四层高。
—张纯如《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1937年浩劫》 ( the RAPE of NANKING)焚烧杀害的潘家峪村民人头示众日军轰炸后尸体遍野的街头为掩盖滥杀罪行,封存此照半个世纪之久潘家峪惨案731部队用于放人肉的铁槽731部队用的骨锯用于挂人肉的铁钩被日军细菌弹杀死的中国青年思考:731部队的滔天罪行让你想起了什么?1)军国主义的罪恶;
2)国力不强,百姓遭殃;
3)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 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历史原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爱惜的人怎会珍惜别人的生命;
现实原因:日军意在灭亡中国因而意在用屠杀泯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日军进攻南京后物资及其不足。日军的侵略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历史不容忘却和平居民—杀!拒不合作—杀!用于实验—杀!军事侵略罪行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 胡锦涛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今天我们怎么处理中日关系?牢记历史,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死灰复燃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
尊重历史,崇尚和平,面向未来三、抗战的胜利1、抗战史实(1)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1940年下半年
彭德怀
为了克服投降危险,振奋抗战军民的信心,打破日军的封锁保围
华北地区两千多千米的战线
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达到了打击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时间:
指挥者:
目的:
战线:
战果:
意义: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境内。
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三、抗战的胜利1、抗战史实(1)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2)远征缅甸(1942——1945年)2、胜利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三、抗战的胜利1、抗战史实2、胜利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3、胜利意义:国内: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抗战胜利不仅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
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中国反侵略斗争史看从世界范围看历史地位第一次完全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日本:
其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中国: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日本失败的根本原因。
②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国际: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抗日精神(1)民族利益至上、宁死不屈的民族自尊品格;
(2)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3)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4)百折不挠、自强自立的民族自强信念;
(5)开拓创新、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6)坚持正义、维护和平的民族奉献精神。一对矛盾: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三个阶段:三个政权:中日矛盾中 共——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中 共:敌后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8)战略反攻阶段(1945、8——1945、9、2)国民党政府日扶植的傀儡政权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伪满洲国汪伪政权 抗战结束64年了,但战争遗留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南京大屠杀、遗留的化学武器、慰安妇、强制劳工、无差别轰炸、细菌战、钓鱼岛等等问题,留下了太多伤痛和争端,当年的受害者及遗属,为讨说法四处奔波。无数律师、学者和民间人士,为还历史的公正和真实,付出了艰辛劳动。谨在此向这些为讨公道锲而不舍的人们致敬。 http://www.77china.org.cn/
http://njdts.china1840-1949.net.cn/抗日战争纪念馆延伸拓展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推荐影片《亮剑》、《血战台儿庄》、《紫日》、《战争子午线》、《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 《拉贝日记》、《小兵张嗄》等 推荐书籍张纯如《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1937年浩劫》《东史郎战地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