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赤壁赋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赤壁赋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2019)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7 15:2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寻山水文化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入狱的苏轼获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两篇游记,即《赤壁赋》(也称《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所游的黄州赤壁,并非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作者只是游览时触景生情,借“赤壁”一题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宇宙的感悟。
《赤壁赋》记述作者的一次夜游赤壁的经历。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描写了月色下长江的优美景色,心情由舒畅到悲咽,再到达观解脱,表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第1段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第2段写作者饮酒纵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第4段是苏子针对客之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见解;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观点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这篇作品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运用自如。骈散结合,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堪称绝唱。
乾隆三十九年(1774)冬,姚鼐从北京前往泰山游览,随后写下《登泰山记》。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写了作者携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全过程。生动地表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第1段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第2段写登山的经过;第3段描写观日出的情景,是全文的一个重点;第4段介绍名胜古迹;第5段介绍泰山的名胜古迹。文章善于取舍,叙事写景简洁明快,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充分写出了雪后泰山的独特景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两篇文言文从赤壁到泰山,描写了山水意义上的自然。文言文需要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然后再赏析优美的文字。
1. 朗读《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文章,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
2. 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从情景关系的分析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3.理清《赤壁赋》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和缘由,体会情、景、理三者有机融合的特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特点,了解两篇文章包含的思想文化。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背诵两篇经典文章,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思考、想象等方法,体味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提升发展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语言,从古人眼中的山水景观中汲取写作养分,提升审美鉴赏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赤壁、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情境导入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赤壁赋》《登泰山记》,一乐水,一乐山,均为名篇,各具意趣:语文组要开展“走进自然 感悟生命”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活动。
学习任务一: 初读感悟 寻找美景
任务活动一 读《赤壁赋》,寻找我最喜欢的风景
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文意。
在文中标出自己喜欢的写景段落,简单做批注。
完成下面表格,写出你的初读印象和困惑
段落 正音 重点词句 内容情感
第1段
第2、3段
第4、5段
初读困惑
参考:
段落 正音 重点词句 内容情感
第1段 壬戌( ren xu )之秋 举酒属( zhu )客 窈窕( yao tiáo ) 少( shao )焉 斗( dou )牛之间 冯( ping )虚御风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 属客:劝客人饮酒。属:通“嘱”,引申为劝酒。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脱离人世,升入仙境。 自然之水月--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乐)
第2、3段 扣舷( xian )而歌 桂棹( zhao ) 溯( su )流光 嫠( li )妇 苏子愀( qiao )然 山川相缪( liao ) 舳鲈( zhu lu )千里酾( shi )酒临江 横槊( shuo )赋诗 举匏樽而相属( zhu )蜉蝣( fu you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为使动用法。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危坐,端正地坐着。 缪:通“缭”,盘绕、围绕。 横槊:横持着长矛。 挟:持,带。这里指偕同。 抱:环绕。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均为意动用法,以……为……。 历史之水月--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悲)
第4、5段 曾不能以一瞬( shun )无尽藏( zang )也 洗盏更( geng )酌 相与(yu)枕籍(jie ) 斯:这,指水。 彼:那,指月。 盖:假若。 枕籍:互相枕着垫着。 狼籍:即狼藉,凌乱。 哲理之水月 欣赏大自然山水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喜)
初读困惑
任务活动二读《登泰山记》,寻找我最喜欢的风景
朗读全文。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文意。
完成表格。在文中标出自己喜欢的写景段落,简单做批注。
段落 重点语句 概括内容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5段
参考:
段落 重点语句 概括内容
第1段 1.泰山之阳……其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山之北水之为阴。 西流……东流: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当,处在。 总写泰山的地理位置
第2段 1.余以乾隆:以,于、在。 2.越长城之限:限,界限,指城墙。 3.余始循以入:循,沿着、顺着,“循”后省略“之”,即中谷;以,连词,而,来。 4.崖限当道者:限,门坎;崖限,像门坎一样的悬崖。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苍,青色;负,背、覆盖;烛,名词用作动词,照亮;天南,南边的天空。 描绘登山之所见。
第3段 1.戊申晦: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稍见云中白若糯蒲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稍,渐渐;樽蒲,一种赌具,骰子。 3.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天,天极,天边。 4.或得日或否:或,有的地方。 5.而皆若偻:偻,弯腰,意为向日观峰鞠躬致敬。 描绘观看日出的景象。
第4、5段 1.尽漫失:漫,磨灭,模糊;失,缺失。 2.少園:圆,通“圆”。 3.生石罅,皆平顶:罅,石缝;平顶,树顶都是平的。 交代泰山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学习任务二:寄情山水,自具意趣
任务活动一
感受景观 如在眼前
《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富有层次地写了赤壁所见、历史之中、哲理感悟的江(水)月。《登泰山记》按照时间顺序写登泰山全程,先写登临景象,而后浓墨重彩写日出景象,之后写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试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并概括景物的各自特点。
《赤壁赋》 赤壁之水月 历史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登泰山记》 登泰山经过 观日出景象 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任务活动二
涵咏诵读 各得其趣
《赤壁赋》有一种“纯净出尘的美感”。极赋声韵之美,特别适于诵读,根据下表的押韵字,注意用韵、换韵及随之产生的情感起伏变化,在此基础上背诵文章。
《赤壁赋》押韵 用韵换韵情况 表达的情感
第1段 间 天 然 仙
第2段 桨 光 方 慕 诉 缕 妇
第3段 稀 飞 诗 昌 苍 郎 东 空 雄 鹿 暑 粟 穷 终 风
第4段 往 长 瞬 尽 主 取 月 竭 色 适
第5段 酌 藉 白
《登泰山记》重点朗读第3段。五幅画面有层次地写泰山日出,请从以下角度赏读,也可自选角度赏析。
画面 远望与俯视 动态与静态 全景与特写 自选角度
待日出 坐待日出图
稍见 云雾弥漫图
须臾 云天一线图
日上 壮观日出图
回视 诸峰回视图
任务活动三
语言艺术 点评领略
《赤壁赋》为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登泰山记》用笔俭省,精炼雅洁,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仿照示例,从两篇中各选精要传承文字加以品评。将点评文字在班内交流,并加工编辑,集结为“班级微点评”。
示例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点评:写出自身融于自然之中的超然之感,仿佛遗世独立,与万物化为一体。从中可以感受到“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快乐、适意,还有在广阔天地之间超脱世俗羁绊的自由、从容。
示例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点评:写出初至山头一刹那的感受: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冰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感,一个“负”字,赋予“苍山”以生命,使之人性化,新颖传神,境界全出;而苍山上的雪反照的日光照亮着天南,形象生动地写出积雪的光彩。
学习任务三:赋体游记,各臻其妙
任务活动一
1.《赤壁赋》:主客问答,自我辩论
“主客问答”是赋体文章的特色,在本文中实际上是苏轼内心两个自我、两种人生态度的辩论。请结合主客辩论中的具体语句,体会苏轼的复杂情思。
《赤壁赋》 语句 情思


任务活动二
2.《登泰山记》:学者游记,丰赡博雅
姚鼐在《惜抱轩尺赎 与陈硕士》中说:“以考证累其文,则是必耳。以考证著文之镜,正有佳处。”桐城派的文章有“重学问和考据”!的特色。这是一篇学者游记,请找出文中的考证文字,并说明其作用。
学习任务四:登山临水 心灵远游
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有云:"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游览胜迹,总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登山临水,是心灵的远游,这些在山水中获得灵魂诗意和精神超越的篇章组成了中国文学的灿烂一页。
任务活动一
自然山水,观照人生
查阅《赤壁赋》和《登泰山记》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文中的人生感悟。
任务活动二
审美传统,文化积淀
赤壁是古代战场,当年的“舶鲈千里,旌旗蔽空”,引发无数人的怀古之情;泰山为五岳之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再搜集一些写泰山或赤壁的诗文,探讨文人寄托在泰山和赤壁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任务活动三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永州八记”的作者柳宗元曾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中指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涧之愧。”山水之美,需要审美化的眼光才能彰显。请试着发现你周边的山水之美,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最终文稿投给语文组征文活动。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
2.苏东坡、姚鼐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了解苏轼的黄州作品
3.观看视频:资料一: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
资料二:电视音乐风光片《泰山》
收获 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