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1人口与人种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1人口与人种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07 13:0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人口与人种
一.选择题
1.同学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经常可以看见黑人明星,如篮球巨星科比、“拳王”泰森等,虽然他们现在是美国人,但是他们的祖先却是(  )
A.南美洲人 B.大洋洲人
C.欧洲人 D.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
2.由“人口分布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如图)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南半球中、高纬度
C.南半球中、低纬度 D.北半球中、高纬度
3.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零”的含义是(  )
A.表示该地区不出生婴儿
B.表示该地区出生率等于零
C.表示该地区死亡率等于零
D.表示该地区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4.黄种人主要分布的地区是(  )
A.东亚和东南亚 B.欧洲 C.非洲 D.大洋洲
5.“肤色较白,头发天生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他是(  )
A.黑种人 B.白种人 C.黄种人 D.混血种人
6.有关世界人口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的密度大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高
B.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C.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D.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7.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
A.英语 B.法语 C.俄语 D.汉语
8.小明于2016年8月去巴西里约热内卢观看第31届夏季奥运会,他看到的人种和听到的语言主要是( )
A.白种人,葡萄牙语 B.混血种人,西班牙语
C.白种人,西班牙语 D.黑种人,葡萄牙语
9.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以下属于人口分布稀疏区的是( )
A.亚马逊热带雨林
B.亚洲东部和南部
C.欧洲
D.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
10.学习了《世界的人种》后我们将知道( )
A.肤色是划分人种的重要标志
B.白种人主要生活于欧洲、北美、北非、西亚、东亚和大洋洲
C.黑色人种都生活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D.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混血人种
11. 非洲的人口出生率高达4%,死亡率⒈4%,其自然增长率为:
A.1.8% B.4% C.1.4% D.2.6%
12. 下列关于世界居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白色人种都信奉基督教 B.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快
C.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人口稠密
D.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
13. 下列关于人口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增加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因此不必限制人口的数量
B.为了满足增加人口所需的粮食,乱垦滥伐会加重水土流失
C.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国家一般都是发展中国家
D.目前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
14.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北美洲
15.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增大,为了生产更多粮食,人类_____会加重水土流失。
A.在干旱地带垦荒种粮 B.在山坡上垦荒种粮
C.在田地上连续种粮 D.围湖造田
16.下列现象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无关的是(  )
A.劳动力短缺 B.就业困难 C.环境污染 D.生态破坏
17.读“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回答世界人口变化的总趋势是(  )
A.不断增长 B.缓慢下降 C.迅猛增长 D.不增不减
18.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是(  )
A.极圈地区 B.沙漠地区
C.雨林地区 D.中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9.下列平原地区人口分布最为稠密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B.亚马孙平原地区
C.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区 D.澳大利亚中部平原地区
20.如图中的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地区,他们属于什么人种(  )
黑色人种 B.白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混血人种
21.下图中,人口稀疏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2.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由“人口分布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如图)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南半球中、高纬度
C.南半球中、低纬度 D.北半球中、高纬度
读图“人口增长模式与总人口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4.阶段Ⅰ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25.阶段Ⅱ总人口的变化特点是
A.迅速增长 B.缓慢增长 C.迅速下降 D.保持不变
26. 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是:( )
A.住房拥挤 B.环境污染 C.交通拥挤 D.兵员短缺
27. 下列不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
A.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B欧洲的西部C.非洲和大洋洲 D南、北美洲的东部
28. 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D.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
29. “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长,多分布于较寒冷的地区”的人种是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人种
30. 目前,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
A.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 C.沿海国家 D.内陆国家
二、综合题
31.读图(1991﹣1999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是   洲,增长率最低的是   州.
(2)非洲与欧洲人口增长差别最大的是   率,最小的是   率.
(3)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而人口自然增长率过低则会造成国防兵员不足、   短缺.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等问题.
32.读下面世界简图,回答问题。
(1)A处地区人们信仰的宗教是 ,其教徒被称作 ;使用的语言是 ;该地所在的大洲大部分位于 带(温度带)。
(2)B处所在的 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3)C大洲的居民人种以 (人种)为主,通用语言是 ,居民主要信仰 (宗教)。
(4)D所在的大洲人种以 为主,因此被称作是“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材料二 人口迁移示意图。
(1)简述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2)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会产生哪些社会问题?
(3)谈谈你对城市人口过快增加有哪些建议?
34.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人口增长数据表:
年份 1853年 1930年 1960年 1975年 1987年 1999年 2011年
人口总数 10亿 20亿 30亿 40亿 50亿 60亿 70亿
材料二:妇产医院里就缺婴儿
德国首都柏林一家妇产医院拥有先进的设备、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及超过1000张的病床.然而,每天只有几个婴儿在这里出生.
据德国统计局统计,自1975年以来出生率基本低于死亡率.据推测,到2050年,人口得从现在的8200万下降到7080万,一半以上的人口将超过50岁,三分之一的人口将超过60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工作压力使许多德国年轻人不愿建立家庭,很多已婚夫妇也不想要孩子.
德国是最早创建养老保险体制的国家.按照一般规律,最合理和有效的比例应该是每3个在职员工养活一个退休人员.可再过20年,德国每100个在职员工就须养活78个退休者.
(1)根据材料一,自1975年以来人口增加10亿大约需要   年,这说明了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
(2)根据材料二,你能说出德国为什么会出现妇产医院里缺婴儿的现象吗?   .
(3)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这种变化趋势,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问题?   .
(4)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请你设计2014年“世界人口日”的宣传主题   .
30. 阅读下列材料和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30年世界人口仅有10亿人,1930年增加到20亿,1975年为40亿,1987年为50亿,1999年为60亿,2011年达到70亿。目前,每年仍以7800万人左右的速度增加。
材料二:漫画
(1)材料一反映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
(2)给漫画配上合适的名字 。漫画反映出的人口问题有 等。
(3)我国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赠长,因此,我国政府把实行 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答案
1-5DADAB 6-10ADAAA 11-15DDAAB 16-20AADAB 21-25DCAAA 26-30DCCAB
(1)非;欧;(2)出生;死亡;(3)劳动力.
32、(1)伊斯兰教 穆斯林 阿拉伯语 热带
(2)阿拉伯
(3)白种人 英语 基督教
(4)混血种人 世界人种大熔炉
33、 (1)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条件,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等。
(2)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医疗、升学压力大,犯罪率上升等。
(3)有组织、有计划合理地向城市流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消化过剩的农村劳动力等。(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4、(1)12;越来越快;(2)人口出生率低;
(3)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4)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5、(1)加快、 (2)地球在呻吟(合理即可)、 耕地减少、水资源缺乏、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住房紧张(任写三条) (3)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