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温州市八上科学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拔高培优训练试卷(浙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温州市八上科学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拔高培优训练试卷(浙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07 08:52:01

文档简介

2023年温州市八上科学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拔高培优训练试卷(浙教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0八上·滨江期末)一株幼苗上下倒置,它的根会重新定向而向下生长,茎会弯曲向上生长。根、茎的重新定向可能与重力有关。如何找到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说呢?19世纪的科学家难以找到无重力的实验环境。英国植物学家奈特把几株蚕豆幼苗沿不同方向绑在木板上,木板以每分钟150转的速度旋转,制造了一个方向由中心向外的“人造重力”,抵消地球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创造性的实验设计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证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蚕豆幼苗的根向旋转木板外生长,说明根的生长向着“人造重力”方向
B.蚕豆幼苗的茎向旋转木板中心生长,说明茎的生长背着“人造重力”方向生长
C.植物感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这个实验无法说明植物的感应性
D.根和茎能弯曲生长的本质原因是蚕豆幼苗的根和茎上的生长素分布不均
2.(2020八上·拱墅月考)甲、乙、丙和丁四个图分别表示有关量的变化规律。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Ⅰ是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B.乙图中,若a处是茎的向光侧,则b处一定是茎的背光侧
C.丙图中,曲线表示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户外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
D.丁图中,饭后1﹣2小时内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升高
3.冬泳是集冷水鱼、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一般情况下,游泳爱好者在冬泳过程中(  )
A.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
B.产热量始终小于散热量
C.通过激素调节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通过神经调节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4.(2022八上·温州月考)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5.(2023八上·婺城期末)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其表现形式有向性运动、感性运动。下列现象中属于感性运动的是( )
A.盆景向窗外伸长
B.含羞草叶受触碰合拢
C.植物根向水生长
D.植物茎背地生长
6.繁殖季节,雄棘鱼腹部颜色由银白色变成红色,并会对入侵其领地的其他雄棘鱼发动攻击性行为。某人为研究引发雄棘鱼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做了如下实验:在雄棘鱼活动的水域中放置了多种颜色的鱼形蜡制模型,观察并记录雄棘鱼在单位时间内对这些模型进行攻击的次数,实验结果如表:
模型特征 攻击频率
腹部银色 低
腹部红色 高
腹部有红色条纹 高
根据实验结果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A.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射
B.有条纹的模型更容易引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C.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先天性的,由基因决定
D.腹部为红色的模型更容易引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7.(2023八上·南浔期末)在接种新冠疫苗时,小浔做出反应的神经系统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针刺手,人在未感觉到痛就马上缩回,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①→②→⑤→③→④
B.针刺手而手不缩,说明大脑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
C.打针时,小浔感觉到的疼痛是在⑧处形成
D.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8.(2022八上·临海期末)含羞草受到触碰时会合拢。下列植物的感应性类型与此相同的是(  )
A.郁金香白天开放,傍晚闭合 B.窗台上植物的茎向窗外生长
C.根向水生长 D.茎背地生长
9.(2023八上·嘉兴期末)干燥的冬天,手触及金属门把手有时会感觉“麻”一下,“麻”这种感觉形成于(  )
A.皮肤 B.脑干 C.脊髓 D.大脑
10.(2023八上·椒江期末)如图所示,单侧光引起了植物幼苗的向光生长。下列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茎在单侧光下向光生长是感性运动
B.单侧光促使植物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
C.该茎A处的生长素浓度比B处高
D.茎的向光性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11.(2023八上·青田期末)11月9日,某校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119”消防演习。如图是某同学在逃生演练中作出的部分反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表示感受器
B.若传出神经②受损,则肌肉无法收缩
C.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
D.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12.(2023八上·拱墅期末)将培养在琼脂培养基上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入四个暗箱中一段时间(如图所示),其中②号和④号暗箱分别在项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能射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选择②④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以了解蚕豆茎的生长与光的关系
B.选择①③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以了解茎和根的生长与重力的关系
C.装置②的实验结果表明植物具有向光性
D.若在装置④的幼苗培养基底部放一个匀速旋转器,茎将会向右侧生长
13.(2023八上·嘉兴期末)放在阳台上的滴水观音叶片都向外生长,体现了植物的向性运动。以下不属于向性运动的是(  )
A..菊花的茎总是背着地面生长
B.桂花树的根在土壤中朝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C.郁金香的花通常在温度升高时开放,温度降低时闭合
D.梧桐树的根在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时会朝水多的一侧生长
14.(2023八上·椒江期末)新冠奥密克戎毒株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患者不可过量服用退烧药
C.患者居家休息时,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D.患者某段时间体温维持在39℃,该时间段内人体产热大于散热
15.(2023八上·椒江期末)如图是人体反射弧结构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是感受器,Q是效应器
B.O是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
C.若N受损,反射不能完成,但能产生痛觉
D.由O控制的反射活动不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
16.(2023八上·义乌期末)如图是人体某一反射活动的模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B.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
C.该反射活动与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相同
D.该反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
17.(2023八上·拱墅期末)动物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两者的共同特点,下列可表示阴影部分内容的是(  )
A.有利于生存和繁衍
B.与生俱有的行为
C.通过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D.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18.(2022八上·义乌期中)走在街道上,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叫你的名字,你立刻转过头。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结构如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鼓膜
B.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转头这个动作要依赖多个系统的配合
D.完成该反射的途径是③→②→④→①→⑤
19.(2022八上·温州月考)荷兰科学家温特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2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下图).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  )
A.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B.单侧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C.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D.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
20.(2022八上·柯桥期中)科学小组同学在做植物茎的向性实验时,原来放置在暗箱中的直立幼苗生长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图的弯曲生长情况。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暗箱当初可能在甲侧开有一通光孔
B.暗箱当初可能在丙侧开有一通光孔
C.暗箱当初放置时可能接触水平地面的一侧是乙
D.暗箱当初放置时可能接触水平地面的一侧是丁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31分)
21.(2020八上·温州期末)下图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
(1)图甲中“?”处内容为   。
(2)图乙是人脑纵剖面图,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图中   (填序号)
(3)图丙是不同体表温度下血管口径变化情况图。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   。(填字母)
22.(2020八上·拱墅月考)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某位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的检查过程:①禁食12小时;②配制适宜的葡萄糖溶液;③抽取其血液(血样品号:0h),然后在5分钟内口服完步骤②配制的葡萄糖溶液;④开始服糖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抽取其血液(血样品号分别为1h、2h和3h),测定所采集各血样品中的血糖浓度,检测结果如表所示;⑤判断孕妇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判断依据:如果4个样品中有3个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参考值即可判定为患妊娠期糖尿病。
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该孕妇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
(2)在1h~3h的时间段内,该孕妇血糖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3)该孕妇口服大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会有“尿意”。产生“尿意”的过程是: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传入排尿中枢,并进一步传到   产生“尿意”。
(4)该孕妇大量饮水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减少,并通过相应的反射弧排出尿液,象这样调节人体内水平衡的机制属于   (选填“神经”“激素”或“神经-激素”)调节。
23.(2020八上·萧山竞赛)下图所示为某女士的手指不小心碰到火焰后的缩手反应。请据图分析作答:
(1)“手碰到火焰后立即缩回”的反应是一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    。
(2)如果用“→”表示的是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请你试着将该反射弧补充完整:
[1]感受器→[2]传入神经→[3]   →[4]传出神经→[5]   。
(3)手被烫到后立即缩回,在缩手后会感觉到疼痛,缩手和产生痛觉的中枢分别位于   和   内。
(4)有人患脑於血失去说话能力,可能压迫了大脑皮层的   中枢。
24.为研究动物的行为,某同学进行了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该同学的实验记录,图甲为“迷宫”示意图,图乙为实验中小鼠找到食物所花时间的柱形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次数 找到食物的时间/秒
第一次 267
第二次 193
第三次 90
(1)请在图乙中绘出小鼠第三次找到食物所花时间的柱形图。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   行为,通常小鼠找到食物后会发出一种叫声,引来其他小鼠,这种叫声起到了传递   的作用。
(3)在上述实验中,若把小鼠换成蟑螂,蟑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   ,学习能力越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   决定的。
25.(2023八上·椒江期末)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共同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的人进入一定海拔高度的地区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但一段时间后会有所好转,在这段时间内人体发生了一些变化。
(1)人体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下降,体内的化学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     (选填“大脑”、“小脑”或“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再通过     使呼吸肌运动加强,使得氧分压回升。
(2)同时,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     分泌增加,使得心跳加快,以更快的速度输送氧气。同时为了抵御寒冷,皮肤血管    ,减少散热。
26.(2022八上·温州期末)胰岛素的发现经历了百余年时间。.
材料一:1776 年,马修通过实验发现糖尿病人的尿和血液都是甜的。
材料二:1889年,科夫斯基发现狗的胰腺里含有一种能维持血糖浓度正常的物质。
材料三:1921年,班廷从狗的胰腺中提取到低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在之后的胰岛素提取研究中,科利普将捣碎的猪胰腺与稀的酒精溶液混合,当他继续添加酒精至一定量后,发现原先溶解在溶液中的胰岛素析出,从而得到纯度较高的胰岛素。
材料四: 1965 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从马修的实验可知,糖尿病人的血糖含量应是右图中的   。
(2)从科利普的实验推测,胰岛素的溶解能力与   有关。
(3)医学的进步源于一代代人不懈地努力。通常一次注射的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为24小时左右,只能暂时性的控制血糖,为达到根治糖尿病的目的,下 列研究方向合理的 。(可多选)
A.研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机理,以确定治疗方案
B.研究利用细菌产生胰岛素的基因技术,以提高胰岛素的产量
C.研究诱导普通细胞分化成胰岛细胞的技术,使患者胰岛素分泌增加
D.研究延长人工合成的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以减少注射胰岛素的频率
27.(2022八上·温州月考)如图甲为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过程部分示意图,图乙是在同一坐标图上绘制出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请回答:
(1)当AB段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使其分泌胰岛素,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   .
(2)饭后1小时(AB段),血糖含量出现大幅度上升,其原因是   ;糖尿病患者B点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原因往往是   。
(3)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中,随着血糖浓度的升高,胰岛素浓度随之升高。图乙中,代表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选填“C”或“D”)
28.某同学利用青菜幼苗进行了植物向光性实验。他把等量、已发芽的青菜种子均匀地排列在4个培养皿中,当青菜幼苗长高至1.5 cm左右时,对各培养皿中的幼苗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并都用单向光连续照射一段时间,如图所示。
(1)青菜幼苗在单向光照射下,向光源弯曲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分布   引起的。
(2)观察①②③,能得出的结论是   可以产生生长素。
(3)增加④的实验目的是研究   是否能产生生长素。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 22分)
29.(2022八上·定海期末)植物自身产生的植物激素含量很少,分离提取困难,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大规模使用。1941年美国人R 波科尼发表了可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的2,4﹣D的合成方法。某兴趣小组为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5只烧杯,分别编成①~⑤号,分别装不同浓度的2,4﹣D溶液;
②选取的插条若干支随机均分成5份,分别插入5只烧杯中;
③每天测量每根枝条的生根数,记录测量数据并计算平均值。
【实验结果】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4﹣D溶液浓度 0 a1 a2 a3 a4 a5
根的平均数目(条) 1.8 6.4 7.8 10.2 7.8 1.3
注:a1、a2、a3、a4、a5溶液浓度依次增大
【过程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能促进根的数量生长最适宜的浓度为    。
【实验结论】分析表中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拓展交流】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它的作用与植物生长素相同。植物的向光性也与生长素有关,请解释盆载植物向光源弯曲生长的原因    。
30.(2023八上·拱墅期末)蓝莓里面含有丰富的花色素苷,经常食用可以促进人体健康。某研究小组想探究乙烯利(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蓝莓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开展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5株长势基本一致且处于蓝莓着色初期的植株,分别标为A、B、C、D、E;
步骤二:每隔6天,分别对标号为B、C、D、E的蓝莓果穗均匀喷洒500毫升相应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向A组喷洒等量清水;
步骤三:在第三次喷洒后,过10天采摘蓝莓;
步骤四:测出采摘的蓝莓中花色素苷的含量,如下表所示。
组别 A B C D E
乙烯利溶液浓度(mg/L) —— 100 200 400 600
花色素苷的含量(mg/g) 0.71 1.00 1.41 1.12 0.80
(1)设置A组的目的是   ;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用浓度为600mg/L的乙烯利溶液喷洒后,蓝莓中花色素苷的含量比自然生长时   (选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3)实验中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
(4)针对”提高蓝莓花色素苷含量”这一目的,若要进一步寻找乙烯利溶液的最适浓度,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应补充的步骤是   。
31.(2022八上·定海期末)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甲),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乙。从图乙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分别在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并用蒸馏水配制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分别处理A、B叶片,实验结果用B叶面积相对值来表示B叶的生长状况。
(1)植物枝条培养中通常会用到营养液,内含营养物质有利于生长,本实验    (填“能”或“不能”)用营养液来替换蒸馏水(图甲)。
(2)实验Ⅰ、II、III、IV都需要设置对照组,其中实验Ⅰ设置的对照组是:取与实验组相同的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在A1、A2叶片涂上   ,其他条件都与实验组相同。由图乙分析可知,在实验I中对A1、A2叶进行实验处理后,导致B叶生长受到   (选填“促进”或“抑制”)。
(3)实验II、III、IV的结果表明,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   (选填“快”或 “慢”)。
四、解答题(每空1分,共7分)
32.(2023八上·婺城期末)干燥的秋冬季节,当手接触金属体时常会发生放电现象而缩回。如图甲为手指、门把手上的电荷分布示意图,图乙为缩手反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干燥的秋冬季节”描述的是现象是   (填“天气”或“气候”)特点。
(2)手指触碰到门把手发生放电,产生的电流方向是人   (填“→”或“←”)门把手。
(3)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立即缩回,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图中的   (填字母)。
(4)若图中仅d处损伤,其它部位正常,当手受到放电刺激时,人的表现为   。
33.(2023八上·德清期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如图甲)是一名渐冻症患者,近期他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渐冻症研究。渐冻症是由于效应器的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运动功能逐渐丧失,从而不能完成正常的反射活动。如图乙所示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
(1)图乙中2的名称是   。
(2)人体生理活动时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的传导方向是   (用图中序号表示)。
(3)“渐冻人”不能完成正常的反射活动,因为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完整的   来实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解答时从植物的感应性知识特征切入。
【解答】据图可见:蚕豆幼苗的根向着旋转木板由于转动产生的“人造重力”方向生长;蚕豆幼苗的茎背着旋转木板由于转动产生的“人造重力”方向生长.蚕豆幼苗的根和茎上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根与茎弯曲生长,从而说明生物体具有应激性,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体温的控制;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1)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2)植物的向光性的实质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低于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
(3)人之所以能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
【解答】A、甲图中,I是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A不符合题意;甲图中,酶的催化效率最高的是20℃的影响,而人体淀粉人体淀粉酶催化效率的影响最适宜的温度是37℃,A错误;
B、由于b点的生长素含量比最高点低,并不一定是茎的背光侧,也可能是介于背光侧和向光侧之间的部位,B不符合题意;
C、 丙图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在寒冷的环境时,人的血液量减少,在温暖环境中人的血液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
D、饭后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即体温不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
【解答】冬天环境温度较低,冬泳爱好者入水后,身体散热较多。但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达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同时还将刺激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其细胞内有机物 (包括脂肪)分解速率加快,增加产热来抵御寒冷,以使体温保持恒定。
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当产热大于散热时,温度升高;当产热小于散热时,温度下降;当产热等于散热时,温度不变;
【解答】A. 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正确;
B. 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正确;
C. 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正确;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错误;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植物的运动方式有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两种。向性运动:是指外界因素对植物单方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感性运动是指无一定方向的外界因素均匀地作用于整体植物或某些器官所引起的运动。
【解答】A:盆景向窗外伸长,是植物的向光性,属于向性运动,故A错误。
B:含羞草叶受触碰合拢是植物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属于感性运动,故B正确。
C:植物根向水生长,是植物的向水性,属于向性运动,故C错误。
D:植物茎背地生长,是植物的负向地性,属于向性运动,故D错误。
所以选:B。
6.【答案】D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根据对实验条件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腹部红色或腹部有红色条纹的模型,被攻击的频率偏高。
【解答】分析题意可知,此实验中设置了不同颜色的模型鱼,通过比较表中的实验现象,雄棘鱼对银色的模型鱼攻击率较低,不管是有条纹还是无条纹,对红色的模型鱼的攻击率都很高,由此现象可得出如下结论:雄棘鱼更容易攻击腹部为红色的模型鱼。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射,以及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先天性的,由基因决定的等内容虽然正确,但不是本实验的结论。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解答】
A.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包括由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⑤神经中枢、③传出神经、④效应器组成,故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为:①→②→⑤→③→④,故A正确;
B.脊髓具有传到和反射的功能,脊髓将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后,针刺手而手不缩,说明大脑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故B正确;
C.感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故C正确;
D.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细胞,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①我们把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②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有时能控制一些大脑以下的低级神经中枢。如在缩手反射中,有时手可以不一下子缩回。
③图中结构②具有神经结,故②是传入神经,从而可以找到完整的反射弧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
8.【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
含羞草受到触碰时会合拢,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立即作出的反应;
A.郁金香白天开放,傍晚闭合,是生物对外界刺激立即作出的反应,与题目所给的感应性类型相同,故A正确;
B.窗台上植物的茎向窗外生长,是生物对外界长期刺激作出的反应,与题目所给的感应性类型不相同,故B错误;
C.根向水生长,是生物对外界长期刺激作出的反应,与题目所给的感应性类型不相同,故C错误。
D.茎背地生长,是生物对外界长期刺激作出的反应,与题目所给的感应性类型不相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受器;脑干是协调和控制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结构;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具有反射和传导两个作用;大脑是所有感觉形成的地方,是高级的神经中枢,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
【解答】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中形成,所以 “麻”这种感觉形成于大脑;
故答案为:D.
10.【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得植物向光一侧的生长素移向背光一侧,使得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长得快,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这种现象叫做植物的向光性,属于植物的向性运动;
【解答】A. 茎在单侧光下向光生长是向性运动,刺激方向与运动方向有关,A错误;
B. 单侧光使得植物向光一侧的生长素移向背光一侧,所以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长得快,B错误;
C. 单侧光使得植物向光一侧的生长素移向背光一侧,所以该茎A处的生长素浓度比B处低,C错误;
D. 茎的向光性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解答】A. 图中X表示感受器,A正确;
B. 若传出神经②受损,则肌肉能够收缩,但是内分泌腺没办法促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 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 ,正确;
D. 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所以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时,对照组的设置应该只有一组变量,其余变量许都相同。
【解答】A.探究蚕豆茎的生长与光的关系,则单一变量是单侧光,则选择①②或③④两个装置进行实验,故A错误;
B.蚕豆幼苗的茎与根的生长与重力的关系,则单一变量是重力,选择①③两个装置进行实验,故B正确;
C.装置②缺少对照组,同时还会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故C错误;
D.如果将④装置放在匀速旋转的旋转器上,则茎尖能从窗口处均匀感受光的照射,所以茎尖直立生长,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3.【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 向性运动是指外界因素对植物单方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感性运动是指无一定方向的外界因素均匀地作用于整体植物或某些器官所引起的运动。不难看出向性运动是单方向刺激引起定向运动,而感性运动是不定向刺激引起的整体或局部运动。
【解答】A. 菊花的茎总是背着地面生长,茎的负向地性,属于向性运动;
B. 桂花树的根在土壤中朝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根的向肥性,属于向性运动;
C.郁金香的花通常在温度升高时开放,温度降低时闭合,属于感性运动;
D. 梧桐树的根在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时会朝水多的一侧生长,向水性。属于向性运动;
故答案为:C.
14.【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在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人的体温在产热和散热情况下维持动态平衡;当人的产热大于散热时,人的温度会升高;当人的产热小于散热时,温度会下降;人主要的散热方式是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两种;
【解答】A. 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正确;
B. 患者不可过量服用退烧药 ,正确;
C. 患者居家休息时,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正确;
D. 患者某段时间体温维持在39℃,该时间段内人体产热等于散热,错误;
故答案为:D.
15.【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M是感受器,N是传入神经,O是神经中枢,P是传出神经,Q是效应器;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答】A. M是感受器,Q是效应器 ,正确;
B. O是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正确;
C. 若N受损,信息无法传递到脊髓,脊髓有传导和反射两个作用,所以反射不能完成,也不能将信息传递到大脑产生痛觉,错误;
D. O是脊髓,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属于低级反射,不需要后天学习的反射,所以由O控制的反射活动不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正确;
故答案为:C.
16.【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膝跳反射是低级反射,不需要后天的学习,也称为非条件反射,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
【解答】A. 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正确;
B. 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正确;
C.该反射活动与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相同,错误;
D. 该反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正确;
故答案为:C.
17.【答案】A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学习行为使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先天性行为是一种本能,不会消失,能伴随动物一生;学习行为可以减弱或消失,不能伴随动物一生。
【解答】A.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与繁衍,故A正确;
B.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后天学习行为是需要学习获得的,故B错误;
C. 先天性行为通过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后天学习行为需要学习获得,故C错误;
D.后天学习行为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8.【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①是传出神经,②是传入神经,③是感受器,④是神经中枢,⑤是效应器。 一条完整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该反应属于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解答】A.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耳蜗,所以A错误;
B. 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正确;
C. 转头这个动作要依赖多个系统的配合 ,需要依赖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的配合,正确;
D. 完成该反射的途径是③→②→④→①→⑤ ,正确;
故答案为:A.
19.【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温特的实验能证明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该物质能从顶端向下运输,运输到下部并能促进下面部分的生长;
【解答】A. 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正确;
B.单侧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错误;该实验中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没有单侧光的实验,无法得出该结论;
C. 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正确;
D. 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 ,正确;
故答案为:B.
20.【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植物感受刺激并能够做出反应的过程,叫做植物的感应性,感应性分为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向光性是向性运动,是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体内的生长素向背光一侧移动,使得背光一侧的生长的比向光一侧快。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弯向甲生长,所以暗箱当初可能在甲侧开有一通光孔;
故答案为:A.
21.【答案】(1)增加产热
(2)②
(3)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寒冷时,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兴奋性增强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
【解答】(1)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出现“战栗”,增加产热量,进而维持体温恒定,因此图甲中“?”处内容为增加产热。
(2)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②下丘脑。
(3)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A,即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量。
故答案为:(1)增加产热(2)②(3)A
22.【答案】(1)是
(2)胰岛素分泌增多,血糖被分解
(3)大脑皮层
(4)“神经-激素”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尿液刺激→膀胱壁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尿道括约肌→大脑感觉中枢(产生尿意)。
(2)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参与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的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影响。
【解答】(1)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该孕妇是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2)在1h~3h的时间段内,该孕妇血糖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增多,血糖被分解。
(3)该孕妇口服大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会有“尿意”。产生“尿意”的过程是:膀
胱壁内的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传入排尿中枢,并进一步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4)该孕妇大量饮水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减少,并通过相应的反射弧排出尿液,
像这样调节人体内水平衡的机制属于“神经-激素” 调节。
故答案为:(1)是(2)胰岛素分泌增多,血糖被分解(3)大脑皮层(4)“神经-激素”
23.【答案】(1)反射
(2)神经中枢;效应器
(3)脊髓;大脑(大脑皮层)
(4)语言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1)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解答】(1)“手碰到火焰后立即缩回”的反应是一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反射。
(2)如果用“→”表示的是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该反射弧为:[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
(3)感受痛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神经冲动能到达神经中枢,是因为脊髓有传导功能,因此手被烫到后立即缩回,在缩手后会感觉到疼痛,缩手和产生痛觉的中枢分别位于脊髓和大脑皮层内。
(4)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人类特有的大脑皮层功能区是人的语言中枢,因此若是有人患了“脑血栓”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这是由于血栓压迫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故答案为:(1)反射(2)神经中枢;效应器(3)脊髓;大脑(大脑皮层)(4)语言中枢
24.【答案】(1)
(2)后天学习;信息
(3)高等;遗传物质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按照其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我们称之为先天性行为。除了先天性行为,动物的有些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这些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后天学习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动物群体中的成员可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方式来交流信息。
【解答】(1)
(2)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学习而获得的后天学习行为,通常小鼠找到食物后会发出一种叫声,引来其他小鼠,这种叫声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3)蟑螂比小鼠低级,蟑螂难以像小鼠那样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故答案为:(1)如上图;(2)后天学习;信息;(3)高等;遗传物质
25.【答案】(1)脑干;传出神经
(2)肾上腺素;收缩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脑干中有控制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中枢,小脑控制人的身体平衡和动作协调,大脑是人语言和感觉的控制中枢;一条完整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人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在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人的体温在产热和散热情况下维持动态平衡;当人的产热大于散热时,人的温度会升高;当人的产热小于散热时,温度会下降;人主要的散热方式是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两种;
【解答】(1)脑干中有控制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中枢,小脑控制人的身体平衡和动作协调,大脑是人语言的控制中枢;所以人体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下降,体内的化学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一条完整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在通过传出神经使呼吸肌运动加强,使得氧分压回升。
(2)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能够扩张通往心脏和和肌肉的血管,体温调节时,为了抵御寒冷,经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所以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得心跳加快,以更快的速度输送氧气。同时为了抵御寒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故答案为:(1)脑干、传出神经(2)肾上腺素,收缩
26.【答案】(1)甲
(2)溶剂的性质(或溶剂的种类或酒精溶液的浓度)
(3)A;C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可以调节血液中血糖的浓度;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有关,如果是气体的话,海域温度有关;
【解答】(1) 从马修的实验可知,糖尿病人的血糖含量应是右图中的甲;因为缺少胰岛素,血糖浓度偏高;
(2)班廷从狗的胰腺中提取到低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在之后的胰岛素提取研究中,科利普将捣碎的猪胰腺与稀的酒精溶液混合,当他继续添加酒精至一定量后,发现原先溶解在溶液中的胰岛素析出,从而得到纯度较高的胰岛素。从科利普的实验推测,胰岛素的溶解能力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3)为了达到根治糖尿病的目的,所以AC都是合理的研究方向;BD都是起不到根治糖尿病的作用的;
故答案为:(1)甲(2) 溶剂的性质(或溶剂的种类或酒精溶液的浓度) (3)AC;
27.【答案】(1)效应器
(2)消化道吸收了葡萄糖;胰岛素分泌不足
(3)D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浓度的作用,在血糖浓度升高时会分泌增加,起降低血糖的作用;
【解答】(1)胰岛分泌胰岛素,所以胰岛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2) 饭后1小时(AB段),血糖含量出现大幅度上升,其原因是消化道吸收了葡萄糖;糖尿病患者B点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原因往往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3)代表胰岛素变化趋势的曲线应该是D,胰岛素是在进食后一顿时间,食物经消化吸收后进入血糖,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以后开始增加的;
故答案为:(1) 效应器 (2)消化道吸收了葡萄糖、胰岛素分泌不足;(3) D
28.【答案】(1)不均匀
(2)顶芽
(3)子叶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茎的生长具有向光性.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顶芽。
【解答】(1)单侧光使青菜幼苗产生的生长素在体内分布不均匀.生长素在背光侧含量升高,细胞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激素含量减少,细胞生长较慢.从而使①盆青菜幼茎向光源弯曲生长.
(2)根据①②组实验可得出去掉顶芽和子叶的青菜,单侧光照射尖端,不会引起向光弯曲,说明顶芽或子叶可能产生生长素;根据②③组,说明顶芽产生生长素;所以综合①②③,得出结论是顶芽可以产生生长素.
(3)因为去掉子叶和顶芽后青菜苗不会出现弯曲,去掉子叶的青菜单侧光照射实验出现弯曲;
如果去掉顶芽后青菜苗不出现弯曲,说明子叶不产生生长素;如果去掉顶芽后青菜苗出现弯曲,说明子叶产生生长素;
29.【答案】a3;其他条件相同时,2,4﹣D溶液浓度高对根的生长会产生抑制作用;植物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所以植物会向光一侧弯曲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又叫对照比较实验或单一变量实验,是探究实验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指在研究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有何影响,处理意义(究果)或作用(析因)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简述为: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有何影响的实验.
【解答】【过程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④组实验中根的平均数目最多,能促进根的数量生长最适宜的浓度为a3;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 2,4﹣D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生根是有促进作用,但是当浓度过高时,反而会抑制植物的生根;
【拓展交流】 植物具有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使得背光一侧比赏光一侧长得快,所以植物会向光一侧弯曲;
故答案为:a3、其他条件相同时,2,4﹣D溶液浓度高对根的生长会产生抑制作用、植物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所以植物会向光一侧弯曲
30.【答案】(1)设置对照实验
(2)增多
(3)每组的实验植株树太少了存在很大偶然性。
(4)将乙烯利溶液的浓度在100mg/L~400mg/L 之间(或200mg/L左右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范围再进行实验。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1)从A~C,随乙烯利溶液浓度增加,蓝莓花色素苷含量逐渐升高;C处浓度,蓝莓花色素苷含量最高;从C~E,随乙烯利溶液浓度增加,蓝莓花色素苷含量逐渐降低。
(2)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为了让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需要多个实验对象并进行多次实验。
【解答】(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乙烯利对蓝莓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A组没有添加乙烯利,因此A为对照组。
(2)由表可知:在不添加乙烯利时,花色素苷的含量是0.71, 用浓度为600mg/L的乙烯利溶液喷洒后 花色素苷的含量是0.80>0.71,所以含量是增多的。
(3) 该实验选取的是长势基本一致且处于蓝莓着色初期的植株5株,说明每组的实验植株树太少了,对于实验中应当注意的是实验样品少而导致实验存在很大偶然性,并且该实验也没有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4)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为乙烯利溶液浓度为 200mg/L是最有利于对蓝莓果花色素苷生成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寻找更合适、有效提高花色素苷含量的乙烯利溶液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应补充的步骤是将乙烯利溶液的浓度在100mg/L~400mg/L 之间(或200mg/L左右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范围再进行实验。
31.【答案】(1)不能
(2)细胞分裂素;抑制
(3)越慢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甲中 A1、A2、B分别代表不同部位的叶片,图乙中黑色表示用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叶片,Ⅱ、Ⅲ、Ⅳ组区别是去除的叶片的数量不同,据此可判断实验的自变量有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叶片的部位,以及去除叶片的数量,因变量是B叶面积相对值,据此分析。
【解答】(1)本实验不能用营养液来替换蒸馏水,因为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2)该研究的对照组应该是用蒸馏水处理相对应部位的叶片,其他条件都相同。由图实验I结果表明,B叶实验组叶片面积小于对照组,因此用细胞分裂素处理A叶会抑制B叶生长
(3)实验Ⅱ、Ⅲ、Ⅳ三组中,A叶片的数目分别为2、1、0,对应B叶片的面积递减,说明A叶片数量越少,B叶片生长越慢。
32.【答案】(1)气候
(2)←
(3)c
(4)能感受到电刺激但无法缩手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电流和电流的单位换算;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天气是指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总称。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方向总要与电子运动方向相反。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传播的方向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受器能感受外界刺激。神经传递信息。效应器是作出反应。
【解答】(1)干燥的秋冬季节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天气现象,属于气候。
(2)手指接触门把手放电,所以电子移动的方向是手指到门把手,所以电流方向是门把手到手指。
(3)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所以是图中的C。
(4)图中的d是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受损,大脑无法把指令传递给效应器,所以能接收到电刺激但无法缩手。
33.【答案】(1)树突
(2)2134
(3)反射弧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一般来说,细胞体有一条长面分支少的轴突,有较多短面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 神经元传导神经冲动是沿一定方向传导的,树突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则将冲动从细胞体传出。反射需要反射弧来完成。
【解答】(1) 图乙中2 是细胞体上短而多呈树枝状分支的,所以是树突。
(2)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是树突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则将冲动从细胞体传出。所以应该是2134。
(3) 渐冻症是由于效应器的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运动功能逐渐丧失,所以是缺少了完整的神经传导的结构即反射弧。
1 / 12023年温州市八上科学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拔高培优训练试卷(浙教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0八上·滨江期末)一株幼苗上下倒置,它的根会重新定向而向下生长,茎会弯曲向上生长。根、茎的重新定向可能与重力有关。如何找到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说呢?19世纪的科学家难以找到无重力的实验环境。英国植物学家奈特把几株蚕豆幼苗沿不同方向绑在木板上,木板以每分钟150转的速度旋转,制造了一个方向由中心向外的“人造重力”,抵消地球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创造性的实验设计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证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蚕豆幼苗的根向旋转木板外生长,说明根的生长向着“人造重力”方向
B.蚕豆幼苗的茎向旋转木板中心生长,说明茎的生长背着“人造重力”方向生长
C.植物感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这个实验无法说明植物的感应性
D.根和茎能弯曲生长的本质原因是蚕豆幼苗的根和茎上的生长素分布不均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解答时从植物的感应性知识特征切入。
【解答】据图可见:蚕豆幼苗的根向着旋转木板由于转动产生的“人造重力”方向生长;蚕豆幼苗的茎背着旋转木板由于转动产生的“人造重力”方向生长.蚕豆幼苗的根和茎上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根与茎弯曲生长,从而说明生物体具有应激性,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2020八上·拱墅月考)甲、乙、丙和丁四个图分别表示有关量的变化规律。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Ⅰ是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B.乙图中,若a处是茎的向光侧,则b处一定是茎的背光侧
C.丙图中,曲线表示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户外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
D.丁图中,饭后1﹣2小时内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升高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体温的控制;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1)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2)植物的向光性的实质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低于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
(3)人之所以能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
【解答】A、甲图中,I是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A不符合题意;甲图中,酶的催化效率最高的是20℃的影响,而人体淀粉人体淀粉酶催化效率的影响最适宜的温度是37℃,A错误;
B、由于b点的生长素含量比最高点低,并不一定是茎的背光侧,也可能是介于背光侧和向光侧之间的部位,B不符合题意;
C、 丙图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在寒冷的环境时,人的血液量减少,在温暖环境中人的血液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
D、饭后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冬泳是集冷水鱼、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一般情况下,游泳爱好者在冬泳过程中(  )
A.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
B.产热量始终小于散热量
C.通过激素调节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通过神经调节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答案】C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即体温不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
【解答】冬天环境温度较低,冬泳爱好者入水后,身体散热较多。但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达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同时还将刺激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其细胞内有机物 (包括脂肪)分解速率加快,增加产热来抵御寒冷,以使体温保持恒定。
故答案为:C
4.(2022八上·温州月考)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当产热大于散热时,温度升高;当产热小于散热时,温度下降;当产热等于散热时,温度不变;
【解答】A. 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正确;
B. 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正确;
C. 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正确;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错误;
故答案为:D.
5.(2023八上·婺城期末)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其表现形式有向性运动、感性运动。下列现象中属于感性运动的是( )
A.盆景向窗外伸长
B.含羞草叶受触碰合拢
C.植物根向水生长
D.植物茎背地生长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植物的运动方式有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两种。向性运动:是指外界因素对植物单方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感性运动是指无一定方向的外界因素均匀地作用于整体植物或某些器官所引起的运动。
【解答】A:盆景向窗外伸长,是植物的向光性,属于向性运动,故A错误。
B:含羞草叶受触碰合拢是植物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属于感性运动,故B正确。
C:植物根向水生长,是植物的向水性,属于向性运动,故C错误。
D:植物茎背地生长,是植物的负向地性,属于向性运动,故D错误。
所以选:B。
6.繁殖季节,雄棘鱼腹部颜色由银白色变成红色,并会对入侵其领地的其他雄棘鱼发动攻击性行为。某人为研究引发雄棘鱼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做了如下实验:在雄棘鱼活动的水域中放置了多种颜色的鱼形蜡制模型,观察并记录雄棘鱼在单位时间内对这些模型进行攻击的次数,实验结果如表:
模型特征 攻击频率
腹部银色 低
腹部红色 高
腹部有红色条纹 高
根据实验结果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A.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射
B.有条纹的模型更容易引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C.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先天性的,由基因决定
D.腹部为红色的模型更容易引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答案】D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根据对实验条件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腹部红色或腹部有红色条纹的模型,被攻击的频率偏高。
【解答】分析题意可知,此实验中设置了不同颜色的模型鱼,通过比较表中的实验现象,雄棘鱼对银色的模型鱼攻击率较低,不管是有条纹还是无条纹,对红色的模型鱼的攻击率都很高,由此现象可得出如下结论:雄棘鱼更容易攻击腹部为红色的模型鱼。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射,以及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先天性的,由基因决定的等内容虽然正确,但不是本实验的结论。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2023八上·南浔期末)在接种新冠疫苗时,小浔做出反应的神经系统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针刺手,人在未感觉到痛就马上缩回,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①→②→⑤→③→④
B.针刺手而手不缩,说明大脑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
C.打针时,小浔感觉到的疼痛是在⑧处形成
D.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解答】
A.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包括由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⑤神经中枢、③传出神经、④效应器组成,故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为:①→②→⑤→③→④,故A正确;
B.脊髓具有传到和反射的功能,脊髓将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后,针刺手而手不缩,说明大脑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故B正确;
C.感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故C正确;
D.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细胞,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①我们把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②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有时能控制一些大脑以下的低级神经中枢。如在缩手反射中,有时手可以不一下子缩回。
③图中结构②具有神经结,故②是传入神经,从而可以找到完整的反射弧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
8.(2022八上·临海期末)含羞草受到触碰时会合拢。下列植物的感应性类型与此相同的是(  )
A.郁金香白天开放,傍晚闭合 B.窗台上植物的茎向窗外生长
C.根向水生长 D.茎背地生长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
含羞草受到触碰时会合拢,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立即作出的反应;
A.郁金香白天开放,傍晚闭合,是生物对外界刺激立即作出的反应,与题目所给的感应性类型相同,故A正确;
B.窗台上植物的茎向窗外生长,是生物对外界长期刺激作出的反应,与题目所给的感应性类型不相同,故B错误;
C.根向水生长,是生物对外界长期刺激作出的反应,与题目所给的感应性类型不相同,故C错误。
D.茎背地生长,是生物对外界长期刺激作出的反应,与题目所给的感应性类型不相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2023八上·嘉兴期末)干燥的冬天,手触及金属门把手有时会感觉“麻”一下,“麻”这种感觉形成于(  )
A.皮肤 B.脑干 C.脊髓 D.大脑
【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受器;脑干是协调和控制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结构;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具有反射和传导两个作用;大脑是所有感觉形成的地方,是高级的神经中枢,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
【解答】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中形成,所以 “麻”这种感觉形成于大脑;
故答案为:D.
10.(2023八上·椒江期末)如图所示,单侧光引起了植物幼苗的向光生长。下列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茎在单侧光下向光生长是感性运动
B.单侧光促使植物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
C.该茎A处的生长素浓度比B处高
D.茎的向光性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得植物向光一侧的生长素移向背光一侧,使得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长得快,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这种现象叫做植物的向光性,属于植物的向性运动;
【解答】A. 茎在单侧光下向光生长是向性运动,刺激方向与运动方向有关,A错误;
B. 单侧光使得植物向光一侧的生长素移向背光一侧,所以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长得快,B错误;
C. 单侧光使得植物向光一侧的生长素移向背光一侧,所以该茎A处的生长素浓度比B处低,C错误;
D. 茎的向光性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正确;
故答案为:D.
11.(2023八上·青田期末)11月9日,某校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119”消防演习。如图是某同学在逃生演练中作出的部分反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表示感受器
B.若传出神经②受损,则肌肉无法收缩
C.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
D.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解答】A. 图中X表示感受器,A正确;
B. 若传出神经②受损,则肌肉能够收缩,但是内分泌腺没办法促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 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 ,正确;
D. 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所以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
故答案为:B.
12.(2023八上·拱墅期末)将培养在琼脂培养基上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入四个暗箱中一段时间(如图所示),其中②号和④号暗箱分别在项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能射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选择②④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以了解蚕豆茎的生长与光的关系
B.选择①③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以了解茎和根的生长与重力的关系
C.装置②的实验结果表明植物具有向光性
D.若在装置④的幼苗培养基底部放一个匀速旋转器,茎将会向右侧生长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时,对照组的设置应该只有一组变量,其余变量许都相同。
【解答】A.探究蚕豆茎的生长与光的关系,则单一变量是单侧光,则选择①②或③④两个装置进行实验,故A错误;
B.蚕豆幼苗的茎与根的生长与重力的关系,则单一变量是重力,选择①③两个装置进行实验,故B正确;
C.装置②缺少对照组,同时还会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故C错误;
D.如果将④装置放在匀速旋转的旋转器上,则茎尖能从窗口处均匀感受光的照射,所以茎尖直立生长,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3.(2023八上·嘉兴期末)放在阳台上的滴水观音叶片都向外生长,体现了植物的向性运动。以下不属于向性运动的是(  )
A..菊花的茎总是背着地面生长
B.桂花树的根在土壤中朝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C.郁金香的花通常在温度升高时开放,温度降低时闭合
D.梧桐树的根在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时会朝水多的一侧生长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 向性运动是指外界因素对植物单方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感性运动是指无一定方向的外界因素均匀地作用于整体植物或某些器官所引起的运动。不难看出向性运动是单方向刺激引起定向运动,而感性运动是不定向刺激引起的整体或局部运动。
【解答】A. 菊花的茎总是背着地面生长,茎的负向地性,属于向性运动;
B. 桂花树的根在土壤中朝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根的向肥性,属于向性运动;
C.郁金香的花通常在温度升高时开放,温度降低时闭合,属于感性运动;
D. 梧桐树的根在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时会朝水多的一侧生长,向水性。属于向性运动;
故答案为:C.
14.(2023八上·椒江期末)新冠奥密克戎毒株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患者不可过量服用退烧药
C.患者居家休息时,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D.患者某段时间体温维持在39℃,该时间段内人体产热大于散热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在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人的体温在产热和散热情况下维持动态平衡;当人的产热大于散热时,人的温度会升高;当人的产热小于散热时,温度会下降;人主要的散热方式是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两种;
【解答】A. 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正确;
B. 患者不可过量服用退烧药 ,正确;
C. 患者居家休息时,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正确;
D. 患者某段时间体温维持在39℃,该时间段内人体产热等于散热,错误;
故答案为:D.
15.(2023八上·椒江期末)如图是人体反射弧结构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是感受器,Q是效应器
B.O是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
C.若N受损,反射不能完成,但能产生痛觉
D.由O控制的反射活动不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
【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M是感受器,N是传入神经,O是神经中枢,P是传出神经,Q是效应器;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答】A. M是感受器,Q是效应器 ,正确;
B. O是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正确;
C. 若N受损,信息无法传递到脊髓,脊髓有传导和反射两个作用,所以反射不能完成,也不能将信息传递到大脑产生痛觉,错误;
D. O是脊髓,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属于低级反射,不需要后天学习的反射,所以由O控制的反射活动不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正确;
故答案为:C.
16.(2023八上·义乌期末)如图是人体某一反射活动的模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B.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
C.该反射活动与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相同
D.该反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膝跳反射是低级反射,不需要后天的学习,也称为非条件反射,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
【解答】A. 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正确;
B. 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正确;
C.该反射活动与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相同,错误;
D. 该反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正确;
故答案为:C.
17.(2023八上·拱墅期末)动物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两者的共同特点,下列可表示阴影部分内容的是(  )
A.有利于生存和繁衍
B.与生俱有的行为
C.通过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D.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学习行为使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先天性行为是一种本能,不会消失,能伴随动物一生;学习行为可以减弱或消失,不能伴随动物一生。
【解答】A.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与繁衍,故A正确;
B.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后天学习行为是需要学习获得的,故B错误;
C. 先天性行为通过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后天学习行为需要学习获得,故C错误;
D.后天学习行为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8.(2022八上·义乌期中)走在街道上,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叫你的名字,你立刻转过头。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结构如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鼓膜
B.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转头这个动作要依赖多个系统的配合
D.完成该反射的途径是③→②→④→①→⑤
【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①是传出神经,②是传入神经,③是感受器,④是神经中枢,⑤是效应器。 一条完整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该反应属于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解答】A.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耳蜗,所以A错误;
B. 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正确;
C. 转头这个动作要依赖多个系统的配合 ,需要依赖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的配合,正确;
D. 完成该反射的途径是③→②→④→①→⑤ ,正确;
故答案为:A.
19.(2022八上·温州月考)荷兰科学家温特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2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下图).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  )
A.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B.单侧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C.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D.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温特的实验能证明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该物质能从顶端向下运输,运输到下部并能促进下面部分的生长;
【解答】A. 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正确;
B.单侧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错误;该实验中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没有单侧光的实验,无法得出该结论;
C. 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正确;
D. 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 ,正确;
故答案为:B.
20.(2022八上·柯桥期中)科学小组同学在做植物茎的向性实验时,原来放置在暗箱中的直立幼苗生长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图的弯曲生长情况。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暗箱当初可能在甲侧开有一通光孔
B.暗箱当初可能在丙侧开有一通光孔
C.暗箱当初放置时可能接触水平地面的一侧是乙
D.暗箱当初放置时可能接触水平地面的一侧是丁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植物感受刺激并能够做出反应的过程,叫做植物的感应性,感应性分为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向光性是向性运动,是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体内的生长素向背光一侧移动,使得背光一侧的生长的比向光一侧快。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弯向甲生长,所以暗箱当初可能在甲侧开有一通光孔;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31分)
21.(2020八上·温州期末)下图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
(1)图甲中“?”处内容为   。
(2)图乙是人脑纵剖面图,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图中   (填序号)
(3)图丙是不同体表温度下血管口径变化情况图。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   。(填字母)
【答案】(1)增加产热
(2)②
(3)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寒冷时,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兴奋性增强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
【解答】(1)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出现“战栗”,增加产热量,进而维持体温恒定,因此图甲中“?”处内容为增加产热。
(2)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②下丘脑。
(3)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A,即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量。
故答案为:(1)增加产热(2)②(3)A
22.(2020八上·拱墅月考)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某位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的检查过程:①禁食12小时;②配制适宜的葡萄糖溶液;③抽取其血液(血样品号:0h),然后在5分钟内口服完步骤②配制的葡萄糖溶液;④开始服糖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抽取其血液(血样品号分别为1h、2h和3h),测定所采集各血样品中的血糖浓度,检测结果如表所示;⑤判断孕妇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判断依据:如果4个样品中有3个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参考值即可判定为患妊娠期糖尿病。
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该孕妇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
(2)在1h~3h的时间段内,该孕妇血糖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3)该孕妇口服大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会有“尿意”。产生“尿意”的过程是: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传入排尿中枢,并进一步传到   产生“尿意”。
(4)该孕妇大量饮水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减少,并通过相应的反射弧排出尿液,象这样调节人体内水平衡的机制属于   (选填“神经”“激素”或“神经-激素”)调节。
【答案】(1)是
(2)胰岛素分泌增多,血糖被分解
(3)大脑皮层
(4)“神经-激素”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尿液刺激→膀胱壁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尿道括约肌→大脑感觉中枢(产生尿意)。
(2)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参与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的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影响。
【解答】(1)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该孕妇是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2)在1h~3h的时间段内,该孕妇血糖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增多,血糖被分解。
(3)该孕妇口服大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会有“尿意”。产生“尿意”的过程是:膀
胱壁内的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传入排尿中枢,并进一步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4)该孕妇大量饮水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减少,并通过相应的反射弧排出尿液,
像这样调节人体内水平衡的机制属于“神经-激素” 调节。
故答案为:(1)是(2)胰岛素分泌增多,血糖被分解(3)大脑皮层(4)“神经-激素”
23.(2020八上·萧山竞赛)下图所示为某女士的手指不小心碰到火焰后的缩手反应。请据图分析作答:
(1)“手碰到火焰后立即缩回”的反应是一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    。
(2)如果用“→”表示的是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请你试着将该反射弧补充完整:
[1]感受器→[2]传入神经→[3]   →[4]传出神经→[5]   。
(3)手被烫到后立即缩回,在缩手后会感觉到疼痛,缩手和产生痛觉的中枢分别位于   和   内。
(4)有人患脑於血失去说话能力,可能压迫了大脑皮层的   中枢。
【答案】(1)反射
(2)神经中枢;效应器
(3)脊髓;大脑(大脑皮层)
(4)语言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1)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解答】(1)“手碰到火焰后立即缩回”的反应是一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反射。
(2)如果用“→”表示的是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该反射弧为:[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
(3)感受痛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神经冲动能到达神经中枢,是因为脊髓有传导功能,因此手被烫到后立即缩回,在缩手后会感觉到疼痛,缩手和产生痛觉的中枢分别位于脊髓和大脑皮层内。
(4)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人类特有的大脑皮层功能区是人的语言中枢,因此若是有人患了“脑血栓”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这是由于血栓压迫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故答案为:(1)反射(2)神经中枢;效应器(3)脊髓;大脑(大脑皮层)(4)语言中枢
24.为研究动物的行为,某同学进行了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该同学的实验记录,图甲为“迷宫”示意图,图乙为实验中小鼠找到食物所花时间的柱形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次数 找到食物的时间/秒
第一次 267
第二次 193
第三次 90
(1)请在图乙中绘出小鼠第三次找到食物所花时间的柱形图。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   行为,通常小鼠找到食物后会发出一种叫声,引来其他小鼠,这种叫声起到了传递   的作用。
(3)在上述实验中,若把小鼠换成蟑螂,蟑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   ,学习能力越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   决定的。
【答案】(1)
(2)后天学习;信息
(3)高等;遗传物质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按照其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我们称之为先天性行为。除了先天性行为,动物的有些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这些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后天学习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动物群体中的成员可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方式来交流信息。
【解答】(1)
(2)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学习而获得的后天学习行为,通常小鼠找到食物后会发出一种叫声,引来其他小鼠,这种叫声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3)蟑螂比小鼠低级,蟑螂难以像小鼠那样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故答案为:(1)如上图;(2)后天学习;信息;(3)高等;遗传物质
25.(2023八上·椒江期末)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共同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的人进入一定海拔高度的地区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但一段时间后会有所好转,在这段时间内人体发生了一些变化。
(1)人体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下降,体内的化学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     (选填“大脑”、“小脑”或“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再通过     使呼吸肌运动加强,使得氧分压回升。
(2)同时,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     分泌增加,使得心跳加快,以更快的速度输送氧气。同时为了抵御寒冷,皮肤血管    ,减少散热。
【答案】(1)脑干;传出神经
(2)肾上腺素;收缩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脑干中有控制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中枢,小脑控制人的身体平衡和动作协调,大脑是人语言和感觉的控制中枢;一条完整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人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在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人的体温在产热和散热情况下维持动态平衡;当人的产热大于散热时,人的温度会升高;当人的产热小于散热时,温度会下降;人主要的散热方式是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两种;
【解答】(1)脑干中有控制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中枢,小脑控制人的身体平衡和动作协调,大脑是人语言的控制中枢;所以人体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下降,体内的化学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一条完整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在通过传出神经使呼吸肌运动加强,使得氧分压回升。
(2)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能够扩张通往心脏和和肌肉的血管,体温调节时,为了抵御寒冷,经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所以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得心跳加快,以更快的速度输送氧气。同时为了抵御寒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故答案为:(1)脑干、传出神经(2)肾上腺素,收缩
26.(2022八上·温州期末)胰岛素的发现经历了百余年时间。.
材料一:1776 年,马修通过实验发现糖尿病人的尿和血液都是甜的。
材料二:1889年,科夫斯基发现狗的胰腺里含有一种能维持血糖浓度正常的物质。
材料三:1921年,班廷从狗的胰腺中提取到低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在之后的胰岛素提取研究中,科利普将捣碎的猪胰腺与稀的酒精溶液混合,当他继续添加酒精至一定量后,发现原先溶解在溶液中的胰岛素析出,从而得到纯度较高的胰岛素。
材料四: 1965 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从马修的实验可知,糖尿病人的血糖含量应是右图中的   。
(2)从科利普的实验推测,胰岛素的溶解能力与   有关。
(3)医学的进步源于一代代人不懈地努力。通常一次注射的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为24小时左右,只能暂时性的控制血糖,为达到根治糖尿病的目的,下 列研究方向合理的 。(可多选)
A.研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机理,以确定治疗方案
B.研究利用细菌产生胰岛素的基因技术,以提高胰岛素的产量
C.研究诱导普通细胞分化成胰岛细胞的技术,使患者胰岛素分泌增加
D.研究延长人工合成的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以减少注射胰岛素的频率
【答案】(1)甲
(2)溶剂的性质(或溶剂的种类或酒精溶液的浓度)
(3)A;C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可以调节血液中血糖的浓度;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有关,如果是气体的话,海域温度有关;
【解答】(1) 从马修的实验可知,糖尿病人的血糖含量应是右图中的甲;因为缺少胰岛素,血糖浓度偏高;
(2)班廷从狗的胰腺中提取到低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在之后的胰岛素提取研究中,科利普将捣碎的猪胰腺与稀的酒精溶液混合,当他继续添加酒精至一定量后,发现原先溶解在溶液中的胰岛素析出,从而得到纯度较高的胰岛素。从科利普的实验推测,胰岛素的溶解能力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3)为了达到根治糖尿病的目的,所以AC都是合理的研究方向;BD都是起不到根治糖尿病的作用的;
故答案为:(1)甲(2) 溶剂的性质(或溶剂的种类或酒精溶液的浓度) (3)AC;
27.(2022八上·温州月考)如图甲为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过程部分示意图,图乙是在同一坐标图上绘制出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请回答:
(1)当AB段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使其分泌胰岛素,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   .
(2)饭后1小时(AB段),血糖含量出现大幅度上升,其原因是   ;糖尿病患者B点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原因往往是   。
(3)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中,随着血糖浓度的升高,胰岛素浓度随之升高。图乙中,代表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选填“C”或“D”)
【答案】(1)效应器
(2)消化道吸收了葡萄糖;胰岛素分泌不足
(3)D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浓度的作用,在血糖浓度升高时会分泌增加,起降低血糖的作用;
【解答】(1)胰岛分泌胰岛素,所以胰岛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2) 饭后1小时(AB段),血糖含量出现大幅度上升,其原因是消化道吸收了葡萄糖;糖尿病患者B点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原因往往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3)代表胰岛素变化趋势的曲线应该是D,胰岛素是在进食后一顿时间,食物经消化吸收后进入血糖,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以后开始增加的;
故答案为:(1) 效应器 (2)消化道吸收了葡萄糖、胰岛素分泌不足;(3) D
28.某同学利用青菜幼苗进行了植物向光性实验。他把等量、已发芽的青菜种子均匀地排列在4个培养皿中,当青菜幼苗长高至1.5 cm左右时,对各培养皿中的幼苗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并都用单向光连续照射一段时间,如图所示。
(1)青菜幼苗在单向光照射下,向光源弯曲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分布   引起的。
(2)观察①②③,能得出的结论是   可以产生生长素。
(3)增加④的实验目的是研究   是否能产生生长素。
【答案】(1)不均匀
(2)顶芽
(3)子叶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茎的生长具有向光性.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顶芽。
【解答】(1)单侧光使青菜幼苗产生的生长素在体内分布不均匀.生长素在背光侧含量升高,细胞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激素含量减少,细胞生长较慢.从而使①盆青菜幼茎向光源弯曲生长.
(2)根据①②组实验可得出去掉顶芽和子叶的青菜,单侧光照射尖端,不会引起向光弯曲,说明顶芽或子叶可能产生生长素;根据②③组,说明顶芽产生生长素;所以综合①②③,得出结论是顶芽可以产生生长素.
(3)因为去掉子叶和顶芽后青菜苗不会出现弯曲,去掉子叶的青菜单侧光照射实验出现弯曲;
如果去掉顶芽后青菜苗不出现弯曲,说明子叶不产生生长素;如果去掉顶芽后青菜苗出现弯曲,说明子叶产生生长素;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 22分)
29.(2022八上·定海期末)植物自身产生的植物激素含量很少,分离提取困难,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大规模使用。1941年美国人R 波科尼发表了可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的2,4﹣D的合成方法。某兴趣小组为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5只烧杯,分别编成①~⑤号,分别装不同浓度的2,4﹣D溶液;
②选取的插条若干支随机均分成5份,分别插入5只烧杯中;
③每天测量每根枝条的生根数,记录测量数据并计算平均值。
【实验结果】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4﹣D溶液浓度 0 a1 a2 a3 a4 a5
根的平均数目(条) 1.8 6.4 7.8 10.2 7.8 1.3
注:a1、a2、a3、a4、a5溶液浓度依次增大
【过程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能促进根的数量生长最适宜的浓度为    。
【实验结论】分析表中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拓展交流】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它的作用与植物生长素相同。植物的向光性也与生长素有关,请解释盆载植物向光源弯曲生长的原因    。
【答案】a3;其他条件相同时,2,4﹣D溶液浓度高对根的生长会产生抑制作用;植物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所以植物会向光一侧弯曲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又叫对照比较实验或单一变量实验,是探究实验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指在研究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有何影响,处理意义(究果)或作用(析因)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简述为: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有何影响的实验.
【解答】【过程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④组实验中根的平均数目最多,能促进根的数量生长最适宜的浓度为a3;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 2,4﹣D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生根是有促进作用,但是当浓度过高时,反而会抑制植物的生根;
【拓展交流】 植物具有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使得背光一侧比赏光一侧长得快,所以植物会向光一侧弯曲;
故答案为:a3、其他条件相同时,2,4﹣D溶液浓度高对根的生长会产生抑制作用、植物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所以植物会向光一侧弯曲
30.(2023八上·拱墅期末)蓝莓里面含有丰富的花色素苷,经常食用可以促进人体健康。某研究小组想探究乙烯利(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蓝莓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开展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5株长势基本一致且处于蓝莓着色初期的植株,分别标为A、B、C、D、E;
步骤二:每隔6天,分别对标号为B、C、D、E的蓝莓果穗均匀喷洒500毫升相应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向A组喷洒等量清水;
步骤三:在第三次喷洒后,过10天采摘蓝莓;
步骤四:测出采摘的蓝莓中花色素苷的含量,如下表所示。
组别 A B C D E
乙烯利溶液浓度(mg/L) —— 100 200 400 600
花色素苷的含量(mg/g) 0.71 1.00 1.41 1.12 0.80
(1)设置A组的目的是   ;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用浓度为600mg/L的乙烯利溶液喷洒后,蓝莓中花色素苷的含量比自然生长时   (选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3)实验中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
(4)针对”提高蓝莓花色素苷含量”这一目的,若要进一步寻找乙烯利溶液的最适浓度,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应补充的步骤是   。
【答案】(1)设置对照实验
(2)增多
(3)每组的实验植株树太少了存在很大偶然性。
(4)将乙烯利溶液的浓度在100mg/L~400mg/L 之间(或200mg/L左右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范围再进行实验。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1)从A~C,随乙烯利溶液浓度增加,蓝莓花色素苷含量逐渐升高;C处浓度,蓝莓花色素苷含量最高;从C~E,随乙烯利溶液浓度增加,蓝莓花色素苷含量逐渐降低。
(2)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为了让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需要多个实验对象并进行多次实验。
【解答】(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乙烯利对蓝莓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A组没有添加乙烯利,因此A为对照组。
(2)由表可知:在不添加乙烯利时,花色素苷的含量是0.71, 用浓度为600mg/L的乙烯利溶液喷洒后 花色素苷的含量是0.80>0.71,所以含量是增多的。
(3) 该实验选取的是长势基本一致且处于蓝莓着色初期的植株5株,说明每组的实验植株树太少了,对于实验中应当注意的是实验样品少而导致实验存在很大偶然性,并且该实验也没有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4)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为乙烯利溶液浓度为 200mg/L是最有利于对蓝莓果花色素苷生成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寻找更合适、有效提高花色素苷含量的乙烯利溶液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应补充的步骤是将乙烯利溶液的浓度在100mg/L~400mg/L 之间(或200mg/L左右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范围再进行实验。
31.(2022八上·定海期末)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甲),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乙。从图乙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分别在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并用蒸馏水配制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分别处理A、B叶片,实验结果用B叶面积相对值来表示B叶的生长状况。
(1)植物枝条培养中通常会用到营养液,内含营养物质有利于生长,本实验    (填“能”或“不能”)用营养液来替换蒸馏水(图甲)。
(2)实验Ⅰ、II、III、IV都需要设置对照组,其中实验Ⅰ设置的对照组是:取与实验组相同的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在A1、A2叶片涂上   ,其他条件都与实验组相同。由图乙分析可知,在实验I中对A1、A2叶进行实验处理后,导致B叶生长受到   (选填“促进”或“抑制”)。
(3)实验II、III、IV的结果表明,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   (选填“快”或 “慢”)。
【答案】(1)不能
(2)细胞分裂素;抑制
(3)越慢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甲中 A1、A2、B分别代表不同部位的叶片,图乙中黑色表示用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叶片,Ⅱ、Ⅲ、Ⅳ组区别是去除的叶片的数量不同,据此可判断实验的自变量有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叶片的部位,以及去除叶片的数量,因变量是B叶面积相对值,据此分析。
【解答】(1)本实验不能用营养液来替换蒸馏水,因为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2)该研究的对照组应该是用蒸馏水处理相对应部位的叶片,其他条件都相同。由图实验I结果表明,B叶实验组叶片面积小于对照组,因此用细胞分裂素处理A叶会抑制B叶生长
(3)实验Ⅱ、Ⅲ、Ⅳ三组中,A叶片的数目分别为2、1、0,对应B叶片的面积递减,说明A叶片数量越少,B叶片生长越慢。
四、解答题(每空1分,共7分)
32.(2023八上·婺城期末)干燥的秋冬季节,当手接触金属体时常会发生放电现象而缩回。如图甲为手指、门把手上的电荷分布示意图,图乙为缩手反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干燥的秋冬季节”描述的是现象是   (填“天气”或“气候”)特点。
(2)手指触碰到门把手发生放电,产生的电流方向是人   (填“→”或“←”)门把手。
(3)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立即缩回,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图中的   (填字母)。
(4)若图中仅d处损伤,其它部位正常,当手受到放电刺激时,人的表现为   。
【答案】(1)气候
(2)←
(3)c
(4)能感受到电刺激但无法缩手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电流和电流的单位换算;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天气是指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总称。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方向总要与电子运动方向相反。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传播的方向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受器能感受外界刺激。神经传递信息。效应器是作出反应。
【解答】(1)干燥的秋冬季节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天气现象,属于气候。
(2)手指接触门把手放电,所以电子移动的方向是手指到门把手,所以电流方向是门把手到手指。
(3)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所以是图中的C。
(4)图中的d是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受损,大脑无法把指令传递给效应器,所以能接收到电刺激但无法缩手。
33.(2023八上·德清期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如图甲)是一名渐冻症患者,近期他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渐冻症研究。渐冻症是由于效应器的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运动功能逐渐丧失,从而不能完成正常的反射活动。如图乙所示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
(1)图乙中2的名称是   。
(2)人体生理活动时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的传导方向是   (用图中序号表示)。
(3)“渐冻人”不能完成正常的反射活动,因为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完整的   来实现。
【答案】(1)树突
(2)2134
(3)反射弧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一般来说,细胞体有一条长面分支少的轴突,有较多短面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 神经元传导神经冲动是沿一定方向传导的,树突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则将冲动从细胞体传出。反射需要反射弧来完成。
【解答】(1) 图乙中2 是细胞体上短而多呈树枝状分支的,所以是树突。
(2)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是树突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则将冲动从细胞体传出。所以应该是2134。
(3) 渐冻症是由于效应器的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运动功能逐渐丧失,所以是缺少了完整的神经传导的结构即反射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