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单元练习题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一、单选题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泥土 B.面粉 C.蔗糖 D.豆油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
B.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它可以溶解任何化学物质
C.将汽油加入水中可形成溶液
D.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4.下列物质加入足量的水中能形成紫红色溶液的是( )
A.酒精 B.植物油 C.高锰酸钾 D.大理石
5.将80g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加水的质量为( )
A.80g B.100g C.200g D.280g
6.现有编号为①、②、③的三个烧杯中均分别盛有100克水,20℃时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6克、56克、76克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②③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②中溶液升温到30℃,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
D.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7.和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的溶解度比的大
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的大
C.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时仍是饱和溶液
D.时,在100g水中加入,形成不饱和溶液
8.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生理盐水 B.蔗糖水
C.泥水 D.75%消毒酒精
9.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是( )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C.t1℃时,在 50g 水中加入 15g 甲,可得到 65g 溶液
D.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10.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步骤依次是:称量、量取、计算、溶解
B.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量筒、漏斗、烧杯
C.量取水的体积为100mL
D.溶解不能在量筒中进行
11.ZnSO4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
A.M 点对应的 ZnSO4 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N 点对应的 ZnSO4 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
C.ZnSO4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40℃时,ZnSO4 的溶解度为 41g/100g 水
12.图1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在甲烧杯中分别加入30g硝酸钾和30g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后,把甲烧杯溶液从t1℃升温至t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溶液中氯化钾为不饱和溶液
B.甲溶液中质量分数硝酸钾大于氯化钾
C.乙溶液的质量为110g
D.乙烧杯溶液又降温到0℃,氯化钾比硝酸钾晶体析出更少
二、填空题
13.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是化学学习的基本能力。如图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其含义是 。
(2)60℃时,在50g水中加入70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至固体不再溶解时,此时形成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图中,当向盛有水的烧杯中缓慢倒入浓硫酸时,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14.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右图实验中得到氢气的试管是 (填“1”或“2”);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
(2)农业生产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20%的NaCl溶液来选种。现将600g25%的NaCl溶液稀释为15%的NaCl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g。
(3)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NH4Cl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①4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40gNaCl和NH4Cl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的水,充分溶解后,为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
②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烧杯中的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变为不饱和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溶质的质量不变
B.溶液质量一定增大
C.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三、实验探究题
15.
(1)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P点的含义是 。
②当温度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③t2℃时,分别将30g硝酸钾和氯化钾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一定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④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若保持溶液的质量不变,操作I为 。
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B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等温度、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质量:硝酸钾>氯化钾
D等温度、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降低相同的温度,析出的晶体质量;硝酸钾>氯化钾
(2)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 CO2并探究 CO2与过氧化钠(Na2O2)的反应。
(查阅资料)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CO2、H2O发生反应, , 。
请回答下列问题:①装置 a的名称为 ,利用装置A制取CO2的优点是 。
②装置 D的作用为 。
③装置 E中收集的气体该还可用如图装置中 (填字母序号)收集。
④为探究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
根据判断,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为 。
16.某课外兴趣小组对一批铁样品(含有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进行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其中只有一位同学所取用的稀硫酸与铁样品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数据如下表:
甲 乙 丙
烧杯+稀硫酸 200g 150g 150g
加入的铁样品 9g 9g 14g
充分反应后,烧杯+剩余物 208.7g 158.7g 163.7g
请你认真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烧杯的质量为25.4g,计算结果精确到1%)
(1)哪位同学所取用的稀硫酸与铁样品恰好完全应?
(2)计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
(3)计算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7.欲配制100g 10%的NaCl溶液,操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操作有错误的是 (填序号)。
(2)配制该溶液时,需要NaCl固体 g。
(3)量取溶剂时,采用仰视的方法读数,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将配好的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需加入 g水。
四、综合题
18.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
(2)若要从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固体, 宜采用 的结晶方法。
(3)t1℃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 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4)t3℃时,将100g水加入到盛有30g甲物质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得到不饱和溶液,若想使溶液恰好饱和,可采用具体的方法是(答一种就可以): 。
(5)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是 。
19.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 。
(2)t3℃时,分别将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的质量关系是 。
(3)在t2℃,12 g b溶解在40 g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g。
(4)c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溶液的质量分数情况下,应采取的方法是 。
五、计算题
20.化学兴趣小组向一包NaCl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如图所示稀盐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泡,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1)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与稀盐酸反应的物质的质量(x)比例式 ;
(3)用36.5%的浓盐酸配制上述稀盐酸,所需浓盐酸的质量为 ;
(4)向溶液A中加入58.4g水后,所得不饱和溶液A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泥土加入水中形成不均一的悬浊液,不是溶液,错误;
B、面粉加入水中形成不均一的悬浊液,不是溶液,错误;
C、蔗糖加入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正确;
D、豆油加入水中形成不均一的乳浊液,不是溶液,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
2.【答案】A
3.【答案】B
【解析】【解答】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红磷和白磷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磷元素,A不符合题意;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B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散逸到空气中,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C不符合题意;
D、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不是溶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C、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溶液是一种或者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4.【答案】C
【解析】【解答】A. 酒精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与题目不符,故不符合题意;
B. 植物油不易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与题目不符,故不符合题意;
C. 高锰酸钾溶于水,能形成紫红色溶液,与题目相符,故符合题意;
D. 大理石难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与题目不符,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溶液。
5.【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列等式,设需加水的质量为为x,列式为:80g×35%=(80g+x)×10%,x=200g,故答案为:C
【分析】稀释前后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不变。加水稀释:关系式:
溶液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后溶液质量分数%
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加入水的质量)×稀释后溶液质量分数%
6.【答案】B
【解析】【解答】A. ①中所得溶液不确定是否饱和,故不符合题意;
B. ②③中所得溶液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符合题意;
C. 不能确定30℃时物质的溶解度,故②中溶液升温到30℃,不确定溶质溶解情况,故不符合题意;
D. ③此时为饱和溶液,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仍然得到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题意,盛有100克水,20℃时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6克、56克、76克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结合图,进行分析。
7.【答案】B
【解析】【解答】A、比较溶解度应先确定温度,故的溶解度不一定比的大,故A错误;
B、由图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NaCl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B正确;
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 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时变为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时,NaCl的溶解度为小于40g,则在100g水中加入,形成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比较溶解度需要确定温度;
B、由图可知,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C、4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20℃;
D、 时,NaCl的溶解度小于40g。
8.【答案】C
【解析】【解答】A、生理盐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蔗糖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C、泥水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
D、75%消毒酒精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析
9.【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不符合题意;
B、t2℃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故B不符合题意;
C、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在50g水中加入15g甲,可得到60g溶液,故C不符合题意;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0.【答案】D
【解析】【解答】A、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等,用不到漏斗,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量取水的体积为=84mL,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溶解不能在量筒中进行,要在烧杯中进行,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分析;
B、根据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分析;
C、根据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水需84毫升水分析;
D、根据量筒只能用于量取液体体积分析。
11.【答案】B
【解析】【解答】A、M点在溶解度曲线上,对应的ZnSO4溶液是饱和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
B、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N点对应的Zn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故B符合题意;
C、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0℃-70℃,溶解度逐渐增大,大于70℃,溶解度逐渐减小,故C不符合题意;
D、40℃时,ZnSO4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1%,所以溶解度应该是大于41g,大约是69.5g,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2.【答案】D
【解析】【解答】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50g水中最多溶解15.8g硝酸钾,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6g,50g水中最多溶解18g氯化钾,甲烧杯中是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50g水中最多溶解30g硝酸钾,t2℃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50g水中最多溶解20g氯化钾,乙烧杯中是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
A、乙溶液中氯化钾为饱和溶液。A答案错误;
B、甲溶液中质量分数硝酸钾小于氯化钾,因为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溶解度大。B答案错误;
C、乙溶液的质量为50g+30g+20g=100g。C答案错误;
D、乙烧杯溶液又降温到0℃,氯化钾比硝酸钾晶体析出的更少,因为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分析。
13.【答案】(1)20℃时,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的质量为36g
(2)饱和;52.4%
(3)试管中的硝酸钾逐渐溶解
【解析】【解答】(1)溶解度的定义是:在某温度下,溶质溶于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故填:20℃时,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36g;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55g硝酸钾,质量小于70g,因此此时的溶液为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 ;
(3)浓硫酸的稀释会大量放热,导致大烧杯中的溶液和试管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导致硝酸钾溶解度增大,因此现象为:试管中的硝酸钾逐渐溶解。
【分析】(1)根据溶解度的定义,进行分析。
(2)
(3)浓酸的稀释会放热。
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14.【答案】(1)1;
(2)400
(3)NaCl;AC
【解析】【解答】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实验中得到氢气的试管是1,因为过程中产生氢气的速度快,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分子个数之比2:1;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则X=400克;4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40gNaCl和NH4Cl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的水,充分溶解后,为饱和溶液的是氯化钠的溶液,因为该温度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6克;不能完全溶解;将该溶液中的剩余物质溶解完,可能是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当升高温度时溶质的溶解度变大。
【分析】(1)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及微观反应的实质分析解答
(2)根据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溶质的质量不变分析解答
(3)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化分析解答
15.【答案】(1)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同;小于t1℃;氯化钾;28.6%;降低温度;C
(2)长颈漏斗;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除去二氧化碳气体;ad;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解析】【解答】(1)①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两条曲线相交于P点,则P点的含义是: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同。
②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当温度小于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故填:小于t1℃。
③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分别是63.9g、40.0g,即在t2℃时,100g水中最多分别可以溶解硝酸钾63.9g,氯化钾40.0g,即50g水中最多分别可以溶解硝酸钾31.95g,氯化钾20.0g。分别将30g硝酸钾和氯化钾加入到50g水中,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充分溶解后一定形成饱和溶液的是氯化钾,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分别填:氯化钾;28.6%。
④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图中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通过操作I,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若保持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操作I为降低温度;故填:降低温度。
⑤A、根据 可知,由于溶液的质量不变,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此选项正确;
B、②到③是恒温蒸发溶剂,③中有晶体析出,说明一直是饱和溶液,故②与③都是该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此选项正确;
C、由于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题干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温度,所以等温度、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质量无法判断,此选项不正确;
D、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幅度大于氯化钾,所以等温度、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降低相同的温度,析出的晶体质量:硝酸钾>氯化钾,此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①通过图示信息,装置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对于装置A,如果在反应发生时关上弹簧夹,装置内产生了气体导致压强增大,稀盐酸和石灰石分开,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压强减小,稀盐酸和石灰石接触,反应发生,故利用装置A制取CO2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填:长颈漏斗;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②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故装置D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故填:除去二氧化碳气体。
③装置E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a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故填:ad。
④如图实验可知,过氧化钠和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根据固体加水溶解无气泡,得出固体成分中无过氧化钠;加入足量氯化钙目的为:检验碳酸钠存在并将碳酸钠全部转化为沉淀;滤出沉淀后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钙,故原固体中有碳酸钠;滤出沉淀后的滤液pH=12,溶液显碱性,故原固体中还含有氢氧化钠。故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根据常用仪器名称、能控制药品接触分离的气体发生装置可控制反应发生与停止、气体的收集方法的选择分析。
16.【答案】(1)解:甲、乙比较说明9g铁样品完全反应能产生0.3g氢气;乙、丙比较说明150g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0.3g氢气,因此可以判断乙同学所取用的稀硫酸与铁样品恰好完全反应
答:乙同学所取用的稀硫酸与铁样品恰好完全应
(2)解: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50g+9g﹣158.7g=0.3g
设Fe的质量为x,FeSO4的质量为y
Fe+H2SO4═ FeSO4+ H2↑
56 152 2
x y 0.3g
解得:x═8.4g,y=22.8g
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100%=93%
答: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93%
(3)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7%
答: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7%
【解析】【分析】(1)甲、乙比较说明9g铁样品完全反应能产生0.3g氢气;乙、丙比较说明150g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0.3g氢气,因此可以判断乙同学所取用的稀硫酸与铁样品恰好完全反应.(2)由氢气的质量根据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样品中铁的质量,进而计算出铁的质量分数.(3)由氢气的质量根据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反应后生成的硫酸亚铁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7.【答案】(1)②
(2)10
(3)偏小
(4)100
【解析】【解答】(1)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g10%的NaCl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10%=10g;(3)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会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4)将配好的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00g+x)×5%=10g ,x=100g。
【分析】(1)称量物品应该“左物右码”的原则;(2)溶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3)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会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4)由于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的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为b%的稀溶液B g,则有关系式:A g×a%=B g×b%,其中B=A+m水。
18.【答案】(1)降温(或加水)
(2)蒸发溶剂
(3)乙>丙>甲
(4)加20g甲物质(或蒸发40g水、降低到t1℃)
(5)乙>丙>甲
【解析】【解答】(1)据图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降温可以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2)要从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固体,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因为乙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 (3)t1℃时,将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因为甲、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所以乙大于甲;t1℃时,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并小于乙大于甲,因为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4)t3℃时,若将100g水加入到盛有30g甲物质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得到不饱和溶液变成恰好饱和,可采用的方法是:加20g甲物质、蒸发40g水、降低到t1℃;(5) t1℃时,将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质量不变,因为甲、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溶质不析出;t1℃时,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质量减小,并小于乙大于甲甲,因为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有溶质析出。
【分析】(1)根据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解答
(2)根据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因此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3)升温后乙和甲的溶质质量不变,都等于起始的溶质质量,而丙的溶解度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解答
(4)根据饱和和不饱和的转化方法结合题中的溶解度曲线图解答
(5)根据升温后甲和乙的溶解度不变,因此溶液质量不变,而丙有固体析出,据此分析解答
19.【答案】(1)b>a=c
(2)a>b
(3)50
(4)升高温度
【解析】【解答】(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b>a=c。故填:b>a=c。
(2)t3℃时,分别将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由于a的溶解度差比b大,因此析出固体的质量关系是a>b。故填:a>b。
(3)在t2℃b的溶解度是25g,12g b溶解在40g水中,只能够溶解10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50g。故填:50。
(4)c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溶液的质量分数情况下,应采取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是因为其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故填:升高温度。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答案】(1)
(2)
(3)10g
(4)解:设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则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22.3g-5.3g=17g 故向溶液A中加入58.4g水后,所得不饱和溶液A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所得不饱和溶液A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解析】【解答】(1)向一包NaCl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
(2)解:设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
x=5.3g;故填: ;
(3)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则用36.5%的浓盐酸配制50g 7.3%的稀盐酸,设需要浓酸盐的质量为x, ;故填:10g。
【分析】(1)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钠质量分析;
(3)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4)根据反应的氯化氢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生成氯化钠质量,再计算出原混合物中氯化钠质量,由反应过程中质量的变化计算氯化钠溶液质量,从而计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