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羁旅思乡类 专题练习合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羁旅思乡类 专题练习合集(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7 15:4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羁旅思乡类 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平甫①金山②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③。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平甫:王安国的字,安国为安石长弟。②指镇江的金山寺。③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以浑厚豪健之笔为起调,从远处落笔,遥望北固山,像是大海的门户,横亘天边。
B.“烟中”一句由远及近,描写眼前景物,晚烟朦胧的沙岸,犹如杭州萧山的西兴镇。
C.颔联写夜色中金山的所闻所见,使用了夸张手法,将夜间宿于金山的见闻记录下来。
D.前六句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由黄昏到初夜再到深夜的过程,章法井然有序。
2.这首诗颈联写景颇为精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京师【注】
吕本中
北风作霜秋已寒,长江浪生船去难。
客愁不断若江水,朝思暮思在长安。
长安外城高十丈,此地岂容胡马傍?
亲见去年城破时,至今铁马黄河上。
小臣位下才则拙,有谋未献空惆怅。
汉家宗庙有神灵,但语胡儿莫狂荡。
【注】此诗作于靖康(北宋年号)二年,时诗人避难南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深秋北风肃杀、寒霜遍野的景象,营造凄凉阴郁的意境,为下文抒情议论做铺垫。
B.第三句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以“江水”喻“愁”,化无形为具象。
C.诗歌的七、八两句述写经历:去年亲见金兵攻破京城,而到现在敌人的铁骑被阻挡在黄河两岸。
D.本诗运用了借代手法,诗歌中的“长安”指北宋京都汴京,诗题中的“京师”也应指北宋的京城。
4.通读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留、停宿。
B.首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D.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6.杜甫的《春望》和本诗都提到了“书”的意象,请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羁旅诗,首联写诗人孤身一人在旅馆居住,静静凝思黯然神伤,营造了一种孤寂的凄冷氛围。
B.诗歌颔联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寒灯”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断雁”引发愁绪,描绘一幅寒夜孤客难眠图。
C.诗歌颈联虚实结合,想象拂晓才能到家,家信更要隔年方可送达,流露出浓浓而真挚的思乡之情。
D.全诗由思旧到愁思难眠,再由梦归到设想,情感层层推进,内含深长的忧愁,读之凄婉动人。
8.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去者日以疏①
《古诗十九首》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注】①游子路出城郊,看到墟墓,有感于乱世而发。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统领全诗,以富于形象的哲理警句作为序幕,对人生命运进行了深刻思考。
B.诗人眼前所见图景触目惊心:埋葬死人的古墓被平成耕地,松柏也被摧毁化为柴薪。
C.“萧萧”形容秋风,白杨树在秋风吹拂下发出悲凄的声响,使人联想到死去的故人。
D.最后两句看似游离之笔,却显示出了诗歌的跳跃性,它和上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10.这首诗抒发了主人公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歙浦①
[宋]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注】诗人家在祁门,陆行到款州城,改由浙江水道东下。本诗作于歙州府城江畔舟中。
1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因岸景“似去年”而今昔勾连,“此路”虽是暂时停泊,却也不忍分别。
B.颔联进一步渲染,把具体形象与抽象的感情结合起来,收到生动的艺术效果。
C.颈联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展现出广阔凄清的背景。
D.尾联出现了一个“独立”的人影,与“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中的诗人形象一致。
12.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书怀
高士谈①
肃肃霜秋晚,荒荒寒日斜。老松经岁叶,寒菊过时花。
天阔愁孤鸟,江流悯断槎②。有巢相唤急,独立羡归鸦。
【注】①高士谈:宋宣和末期任忻州(今山西忻县)户曹参军,入金,官至翰林直学士,后因参与宇文虚中密谋南归而被拘,遭杀害。②槎:木筏。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海边有个人发现每年八月都有槎如期而来,于是备好食、用之物,乘槎到天河(即银河)之上。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秋风之强劲肃杀、寒日之暗淡,描绘出一幅萧条的晚秋景象,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诗人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感,如颔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颈联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颈联运用“断槎”的典故,槎断自然无法归来,诗人以此委婉抒发了入金后难归故国的悲伤。
D.全诗充斥着一股悲凉之气,诗人触景生情,将自己与眼前的景物联系在一起,情思深沉悲切。
14.请分析诗中的“老松”“孤鸟”“归鸦”这三个典型意象分别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客游
李贺①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②石。
不谒承明庐③,老作平原客④。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⑤,归问时裂帛⑥。
【注】①李贺:公元790年—816年,唐福昌(今河南宜阳)人。②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③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④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的潞州,是旧赵地,故称自己“平原客”。⑤弹铗:《战国策》载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弹铗而歌。⑥裂帛:指写家信。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标题“客游”表明诗人客居他乡,借此诗表达思乡怀人之感。
B.首联中的“暖”字与“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离家是悲伤的,而故乡则永远是温暖的。
C.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政者,“不谒”表面上表达自己的清高,因此只能作“平原客”,其实暗含不被赏识重用、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
D.尾联的“屡弹铗”意为自己虽然不能返家,却可以像冯谖那样弹唱悲凉慷慨的剑歌,并且还可以“时裂帛”,在忧伤中仍不乏豪放洒脱之情。
16.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与本诗都提到家信,请简要分析作者借家信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客思①
陈与义
南北东西俱我乡,聊从地主借绳床。
诸公共得何侯②力,远方新抄陆氏方。
老去事多藜杖在,夜来秋到叶声长。
蓬莱可托无因至,试觅人间千仞岗③。
【注】①靖康之变爆发,陈与义避地湘、汉,转徙湖、湘。②何侯,汉朝何武,以奖掖后进著称。③魏晋左思《咏史八首·其五》有“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之句。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了诗人流落四方的情形,羁旅途中无处可居,只能借绳床略作安顿。
B.颔联对比,旧友复起,而诗人尚在羁旅,心有余悸,借陆氏集验方以自嘲。
C.颈联感慨身世国事之悲,诗人连叶子生长的声音都能听到,说明其夜不能寐,愁思之深。
D.尾联用典,表明诗人想超脱尘世而不可得,只能洁身自好,寻找洁净之地,不同流合污。
18.前人评论陈与义的诗“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该诗是如何体现“语意超绝”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清明二首(其二)
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③蹴鞠:踢球。④紫塞:泛指北方。⑤汉主:指唐皇。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
B.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语带双关,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身不由己的悲凉酸楚。
C.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逢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
D.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20.本诗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①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②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注】①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参军。这首诗写于遗贬泷州参军时的途中。
②洛桥:今洛阳灞桥。
2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蹴鞠、荡秋千等风俗。
B.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C.“北极”和“南溟”,前者实指皇上的位置,后者实指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D.尾联写令人伤心的故园想必又长出了新的柳条,也暗指人事的更替。
2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无奈。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2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行即事
杜荀鹤
年少髭须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
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抒情。诗人年龄不大,却须白如雪,可见其常年奔波劳苦。此联写诗人离家,不能与家人同乐,不免感慨万千。
B.颔联记事。诗人白天跟随商人乘舟旅行,担心刮风下雨误了行程;夜晚和渔夫一起寄宿在芦苇荡,风餐露宿,随遇而安。
C.尾联写景抒情。诗人手端新酿好的菊花酒,眼见紫色茱萸盛开,面对滔滔江水,为美好的节令里不能与亲友团聚而感到惆怅。
D.整首诗清新自然,洗练隽永,既有对风光的描绘,也有对风俗的反映,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可谓写重阳的佳作。
26.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乌亦有行。
2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28.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为什么而忧?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9.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30.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的妙处?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夕次洛阳道中
崔涂
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
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
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3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诗和韦诗,题目相近,“次”字表明都是以驻留他乡为创作情境的羁旅诗。
B.“高树鸟已息”“雁下芦洲白”,这两句既暗扣诗题,又烘托作者处境。
C.崔诗中作者因独自渡河而生慨叹,韦诗点明自己因钟声无法入眠。
D.崔诗和韦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均为写景、叙事和抒情兼胜之作。
32.这两首诗的抒情方式和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①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②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起笔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诗人感叹春光易逝,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B.颈联出句写家里的藏书已几年未翻动,暗示自己长期旅居在外,诉说了相思之苦。
C.颈联对句写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思家忧国竟生出了满头白发,“唯”字突出了内心愁苦之深。
D.尾联自慰自嘲,饶有情味,暗用五湖典故,“归”字即是归家,也是归隐田园之意。
34.这首诗的颔联历来是人为传颂的名句,请赏析该联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①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①这首诗作于金陵。②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表现出自己离家已久,对家人的思念。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36.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37.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头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
B.“独鸟背人飞”暗喻着诗人的孤苦,蕴含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
C.从全诗来看,诗人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来展开景物的描写。
D.诗人在前三联中的景物描写,已将乡情旅思写足,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诗人捕捉“捣寒衣”的砧声入诗,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发了他满怀的悲愁痛苦。
38.首联用什么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清)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景,再写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睛看到的景象,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歌,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40.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①比喻。松林间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白浪犹如积雪崩落,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山月的斑驳和江水的奔涌。
②动静结合。山月入松为静景,江风吹浪为动景,一动一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高旷明丽的山月江水图。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使用了夸张手法”错误,颔联意思是游船已都停泊不开,但不时从船中传来一阵阵悠扬的笛声;远处的楼台消失在朦胧的夜色里,只看到闪烁的灯火。诗句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意思是松林中斑驳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白浪腾涌,犹如积雪崩落。
诗人用片片碎金比喻林中月光,用积雪崩落比喻白浪腾涌,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高旷明丽的山月江水图。
其中山月入松为静景,一个“入”字,将山月写活了,似乎山月钻到了松林间,在林间洒下斑驳的倩影,银光点点,令人陶醉。再写江水,“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是“白浪滔天”,那滔天的白浪又像是积雪崩落,很有“江间波涛兼天涌”那种意境。这两句一静一动,有声有色,富有诗情画意。
3.C 4.①流亡途中对故都的深挚怀念。
②为自己位卑言轻、无力回天而无奈悲叹。
③向侵略者发出不要猖獗横行的警告。
④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抗金复国的渴盼。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而到现在敌人的铁骑被阻挡在黄河两岸”错误,应是“至今敌人的铁骑还蹂躏着黄河两岸”。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须通读全诗,从整体语境入手分析,“客愁不断若江水,朝思暮思在长安”写客人的愁思像江水一样不断,早晚都在思念长安,表现了诗人对故都的思念;
“小臣位下才则拙,有谋未献空惆怅”写我的地位低下,才疏学浅,有谋略却不能进献,只能在这里空惆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位卑言轻、无力回天的无奈、悲伤
“此地岂容胡马傍?”写京都汴京岂是胡马待的地方;“汉家宗庙有神灵,但语胡儿莫狂荡”写汉家宗庙有神灵保护,告诉胡人你们莫要张狂。可见诗人向侵略者发出不要猖獗横行的警告。
从“至今铁马黄河上”可见至今敌人的铁骑还蹂躏着黄河两岸,表现了诗人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抗金复国的渴盼。
5.C 6.《春望》里的“书”蕴含着因战争频发、诗人和家人走散、家信难求的伤感、悲凉,真切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深,令人悲伤、慨叹;《次北固山下》中的“书”蕴含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春潮渐退”错,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涌涨的壮观景象。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战争频发,国破家亡,诗人和家人走散,家信难求。这里的“书”蕴含着伤感、悲凉,真切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深,令人悲伤、慨叹。
《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这里的“书”蕴含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7.C 8.①通过设想家乡的美好风光,表达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②以乐景衬哀情,加深诗人羁旅漂泊他乡的愁苦;
③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思乡思归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想象拂晓才能到家”错误。应是思归的梦直到拂晓,突出梦的时间之长,思乡之切。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
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尾联用清丽明快的色调绘出家乡的美好风光,似乎从乡愁中跳出,实则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内含的忧愁深长。
9.C 10.①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前两句的“去”“来”和“疏”“亲”是作者直接感慨时光流逝,也是人生的感悟。
②对世事变迁之感伤。三到六句写出所见之景,点明世事的变化,带给人伤感之情;(或即景所生的悲愁)
③羁旅他乡之愁。思归故乡,亦即为旅居他乡而愁。
④思归欲归而不可得的无奈。末尾两句直接点明归思之急,但找不到回家的路。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使人联想到死去的故人”错误,此处是说“白杨树在秋风吹拂下发出悲凄的声响啊,那萧萧悲凄的声响使人愁煞”。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是说“死去的人因岁月流逝而日渐疏远了啊,活着的人却会因离别愈久而更感亲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前两句的“去”“来”和“疏”“亲”是作者直接感慨时光流逝,也是人生的感悟。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转为空虚、幻灭。新生下来的一辈,原来自己不熟悉他们,可经过一次次接触,就会印象加深。今日之“去”,曾有过往昔之“来”;而今日之“来”,当然也会有来日之“去”。联系后文,应该是作者走出郭门,看到遍野古墓,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人天廖廓之想,表达了世事无常、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是说“作者走出城门,来到郊外,放眼望去,却只见遍地荒丘野坟。古墓被犁成了耕地啊,墓地中的松柏也被摧毁而成为柴薪”。埋葬死人的“古墓”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了,然而死人也还是难保。他们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边的松柏也被摧毁而化为禾薪。点明世事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之感伤。
“思还故里闾”,是说“身逢乱世,羁旅天涯我想返回故乡”,表达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他乡之愁。
“欲归道无因”,是说作者“心想回家却又找不到回家的路”,直接点明归思之急,表达了作者思归欲归而不可得的无奈。
11.D 12.诗人运用了“丹枫””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营造了凄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在深秋漫漫客路里泛起的淡淡乡愁。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诗人形象一致”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中的诗人是一个胸怀壮志的青年革命者形象。而本诗“独立渺风烟”是孤独思乡的游子形象。二者形象不同。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意象、氛围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颔联“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萧瑟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悲凉的感情,再加上一个人孤零零地出门在外,举目无亲,只有南归的大雁好似同情旅人的孤寂,暂时停下来相陪伴。
颈联“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霜露满江,月亮似乎也感到寒意,忽听吹角之声越江而来,格外凄厉,船上难眠的旅人不由得吃了一惊,更感到了旅况的凄凉。
尾联“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孤城在岸上耸立,小船独泊在江边,而船上正站着孤独的游子,面对万里寒江,倾听城中传来的号角声,不禁分外感到天地的寥廓,人生的渺小,前途的渺茫了。
由此可知,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写的是游子的羁旅、漂泊之感。我们可以由“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氛围和情感。
13.B 14.①老松,着一“老”字,写其活得久远,诗人以老松自喻,寄寓了自己风烛残年、行将干枯的伤感。②孤鸟,着一“孤”字,写其孤独寂寥,诗人以孤鸟自喻,寄寓了自己的孤寂愁苦。③归鸦,着一“归”字,通过写羡慕乌鸦相互呼唤归巢,寄寓了自己对故园浓烈的思念。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颔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错误,颔联诗人以松、菊自比,说自己犹如历经岁月的老松,又似历秋霜的菊花,并没有将松与菊进行对比。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
“老松”这一意象突出其“老”的特点,与“萧萧”“荒荒”一起描绘了一幅萧条的晚秋景象。诗人以“老松”自喻,写出自己犹如经岁的老松,风烛残年,垂垂老矣,行将干枯,表达出自己的感伤之情。
“孤鸟”这一意象突出其“孤”的特点,一语双关,既言鸟的形单影只,又突出自身的孤独寂寥,诗人将自己比作“孤鸟”,可体会出其孤独寂寞愁苦之情。
“归鸦”这一意象强调“归”这一特点,日暮时分,乌鸦相互呼唤归巢,而人却仍在孤独漂泊,诗歌尾句借一个“羡”字直接传达出诗人对乌鸦可以归巢的羡慕,从而表达出自己对故园浓烈的思念之情。
15.D 16.同:二者都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异:杜诗表达身在他乡、处于逆境中忧国、思家之情;李诗写入朝无门、为官无望,只好时时想写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表达壮志未酬、落魄凄苦的悲慨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屡弹铗”意为自己只能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时裂帛” 则表达归乡不得、聊且借信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与本诗尾联中的“裂帛”,都指家信,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客游》羁旅在外,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李贺正值壮年,本应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然而,却只能离乡背井、困顿于异乡。为此,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写自己的忧怨。“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这是怎样的尴尬和无奈。失意之中,人总是会生出思乡之情,李贺也不例外。“屡弹铗”,诗人希望能像冯谖那样展示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根本无法实现。更令诗人伤痛的是,除了政治上失意外又被迫客居异乡。可以说,失意之中又增添几分痛苦。
根据以上分析,从情感的同与异两个角度概括即可。
17.C 18.①“语意超绝”是指诗歌言简意赅,语意丰富,超乎寻常。
②诗歌既有对个人流离困顿的艰辛生活的感慨,也有对国家战乱的担忧。
③“南北东西俱我乡”,写自己流离生活的艰辛;“诸公共得何侯力”,旧友复起与自己犹在流离之中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的内心该是何等的羞愧和不满;“老去事多”,写自己年华老去,而国家也正是多事之秋,感慨国家的战乱频仍;“试觅人间千仞岗”,用典,写诗人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绝。
【解析】1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诗人连叶子生长的声音都能听到”错误。根据诗词平仄规律,“夜来秋到叶声长”的“长”字应读作cháng,二声,整句的意思是秋天到来叶声长夜不息。C项误将该字解作“生长”。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学生先要理解“语意超绝”的含义,然后简要概括诗歌中的表现,最后结合具体诗句从赏析情感、内容、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语意超绝”,语意丰富,超乎寻常。诗中的表现对为个人流离困顿的艰辛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战乱的担忧,具体各联诗中都有体现。
“南北东西俱我乡”,意为东西南北都是我的家乡,作者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结合注解一“靖康之变爆发,陈与义避地湘、汉,转徙湖、湘”可知写出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
“诸公共得何侯力”,旧友复起,而自己仍然在流离之中,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的内心充满羞愧。也浓缩了对自己未能报效国家的不满;
“老去事多”,“老去”写自己年华老去,“事多”指国家也正是多事之秋,诗人感慨国家战乱频仍,而自己却已年老,忧心不已;
“试觅人间千仞岗”,用典,在极高的山岗上整饬衣服,抖落衣服的灰尘,以去尘杂污秽。作者借此写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绝。
19.C 20.第四联为眼前实景。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钻木取火,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第五联为想象虚景。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诗人之心禁不住飞到故都。长安的楼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两联一实一虚,一动一静,诗人身处异乡,想念京华欲归故都之情含蓄深婉地表现出来,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错误,尾联写春水也如大雁一样如期回归,茫茫白蘋逢春生长,诗人却无法回归,愁上加愁,并无喜悦之情。
故选C。
20.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诗人由上联“蹴鞠”“秋千”等物事巧妙转入对景物的描写,情感也逐级上升到新的高度。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四野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此联为眼前实景动态;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诗人之心禁不住越过千山万水,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都京华。长安的楼阁一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月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含蓄深婉,真切动人。诗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此联为想象虚景静态;
第四联旅雁青枫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第五联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两联虚实结合,可谓构思精妙。
21.C 22.①放逐之悲:诗人被贬至遥远的南方,难免有悲情。②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③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实指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错。“北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意思是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表达诗人被贬的苦闷,放逐之悲。
②“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直抒胸臆,以景结情,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③“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中“寒食”“暮春”点明暮春时节,表达岁月流逝、伤春惜春之情。
23.B 24.①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
②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
③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
④结尾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一开头就点题,写春晴怀念故园(家乡)的海棠,意思说,今天天气晴朗,春风和暖,正是家乡海棠开花的时候,我在梦中回到江西吉州吉水老家,看到了海棠一朵一朵都开了,这繁花就像美丽的锦绣堆起来似的,写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乡之情;
颈联,“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对句以直白之语,将柳絮将飞又堕的神态写出来。这柳絮像是要掉下来,却又飞上去,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飘个不停。这一联也是形容“万物皆春”,使人感到天空也是春,柳絮也是春。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的孤寂和思念故园的愁绪;
颔联,写初春的美景,“万物皆春人独老”,抓住“独”,便可把握诗人的“孤寂”之情,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而人却老了,这里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形成一种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这里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
颔联,“一年过社燕方回也”激起了对春天的热爱。每年过了社日,燕子才飞回来。这里说的是春社。燕子是候鸟,过了春社日(春分前后),才从南方海岛上飞回。这一句和上句相呼应,以燕子飞回,补充说明“万物皆春”,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
尾联,直接抒情,“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酒杯中来吧。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作者在这里一反其意,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却又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正是用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
25.C 26.①羁旅漂泊之愁。②思家思乡之情。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眼见紫色茱萸盛开,面对滔滔江水”错,对尾联的理解有误。诗人想象着故乡的风物(酒和茱萸)、亲人团聚的情景,倍感无奈,只能倚桨吟味。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不能说眼前所见。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诗中,根据诗中鹭、晚、暮山、猿叫等内容可知,作者选取的都是有哀怨之情的意象,以及诗中“别家三日几般心”一句,可知诗中寄寓了诗人羁旅漂泊的寂寥与落寞。
根据诗中“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一联,可知诗人在此时想念着家人们喝重阳酒、佩戴茱萸的节日情景,而自己却孤身一人在外。从中,也可看出诗人的思家思乡之情。
27.B 28.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主旨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错误,这句诗是说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首联“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
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离散,自己饥寒交迫。可见诗人忧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又忧饥寒交迫,度日艰难。
“欲出畏虎狼”,《庄子》中写“屠羊说畏难而避寇”,《史记》也说“秦,虎狼之国也”,可知此句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使得诗人无法安定地生活,这也是诗人“日夜忧”的内容。
29.C 30.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动感。《望月怀远》中的“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春江花月夜》中的“生”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错。“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两个“生”字都赋予明月和海水以活力,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动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描述的是明月慢慢从大海上升起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别有情趣。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31.C 32.(1)同:两首诗均采用了以景写情的方式,表达了羁旅之孤苦。 (2)异:崔诗表达时光流逝、往事成空之悲,尾句以景结情,流露出对世路艰难的无奈。韦诗多处融情于景,以客自称,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愁。
【解析】31.
考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因独自渡河而生慨叹”错误。“流年川暗度”意思是光阴如河水般无声无息流过。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夕次洛阳道中》前两联写景,写作者驻留在洛阳道中所看到的景象,写到秋风萧瑟,吹拂故城,城下诗人一个人在吟唱,即将独自远行。树木高大,树上鸟儿早已栖息,而古原人还在辛劳耕种,这是以景写情,从而表达自己驻留在外的羁旅行役之孤苦。
《夕次盱眙县》前三联写景,写到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也是以景写情,表达了作者多次驻留现在盱眙县的羁旅行役之孤苦。
《夕次洛阳道中》颈联写到时光啊,像河流一样暗自流逝,不舍昼夜。往事如同当空明月,清晰明亮却无法触及,表达了时光流逝、往事成空之悲。尾联写到可我不能再感叹前路崎岖了,骑上马儿前行,这时尘土扬起,黑夜深沉。这是以景结情,流露出对世路艰难的无奈。
《夕次盱眙县》前三联都在写景,融情于景,同时“听钟未眠客”中“客”指的是自己,以客自称,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愁。
33.B 34.①用典。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突出了梦醒之后家园依旧远隔万里的空虚 失望,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②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明月相伴。③烘托渲染。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语言的能力。
B.“颈联出句写家里的藏书已几年未翻动”错误,“故园书动经年绝”意思是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选项理解为“家里的藏书已几年未翻动”犯了以今度古的错误。
故选B。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用典。“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意思是: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杜鹃在树枝上凄厉地啼叫。“蝴蝶梦中”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②虚实结合。“梦境”与“子规枝上月三更”的现实结合,梦中梦到自己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这是虚写;醒来却只听到子规的鸣叫,看到明月高挂。虚实结合,更能表现思乡之情。
③烘托渲染。“子规枝上月三更”用景物渲染情感,“子规”为听觉,“月”为视觉,视听结合,声色相搭,子规的凄凉叫声,月亮的凄迷景色,渲染了清冷、悲凉的气氛,令人更感孤独思乡。
35.B 36.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李白……不禁泪下如泉”错误,“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泪下如流泉”的不是作者,而是作者的女儿。
故选B。
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中重要物象的意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考虑象征意义,答题时还要是注意两个方面分开答,意义和作用。
意义:“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说明这是作者亲手在家种植的桃树,桃树被赋予了家的含义;“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说明桃树已经和楼一样高了,而作者却还在外未回家,表明时光流逝,我漂泊在外已久。
作用:桃树是组织意象的重要内容,家中的桃树被作者赋予了思念之意,由桃树想到了家中的儿女。诗中想象儿女的体态、动作、神情、心理活动,都惟妙惟肖。一连串生动逼真、情韵盎然的想象,使诗歌充溢着极其炽热的感情。桃树是作者思念家乡、家人的重要场景,娇女在桃树下盼作者归家,儿女在桃树下行走等场景都是在桃树下完成的,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37.C 38.作者用草木摇落、淡淡悠远的暮色、稀稀落落的青枫描绘了一幅萧瑟秋景图。
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由近及远”错误。从全诗来看,诗人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展开景物的描写。
故选C。
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蕴含的情感的能力。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翻译为:叶落草枯暮色中天显得清旷悠远,原先茂密的青枫现在的霜叶稀稀落落。首联描绘出一幅西风落叶图。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也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
诗人通过描写暮色中特有的秋景,展现了辽旷凄凉的自然景色,春去秋来,时间飞逝,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这样萧条的环境也为后边的抒情蓄势,做了铺垫。
39.C 40.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睛看到的景象”错。结合颔联的大雁的叫声分析,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千村杵”是作者想象的,不是实写。
故选C。
4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一句中,先写明亮的落日和水,却马上转为萧瑟,接着写秋天城市的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可以读出诗人的悲秋之情;
②“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一句,“高楼”有遥望故乡之意,“孤雁”南归,引发诗人归乡之情,“思家”一词更直接点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一句,写千家万户捣衣声衬托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月下雁声如“绝漠笳”的凄凉,更刻画出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思;
③“我亦稻梁愁岁暮”一句写出诗人为“稻梁”而年年在外奔波,为又是一年结束而发愁,体现为温饱奔波不断的愁苦;
④“年年星鬓为伊加”句中“星鬂”可知,诗人为自己增添白发而感慨,是在感慨年华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