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一质量的某物质充分燃烧,消耗64gO2,同时生成了44gCO2和36gH2O,则该物质中( )
A.只含有碳元素
B.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2.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事实 解释
A 搜救犬搜索到幸存者 分子是运动的
B 双氧水能杀菌消毒而水则不能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C 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 mL 分子很小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A.A B.B C.C D.D
3.下图为甲烷与水反应得到水煤气的反应微观示意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B.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四种物质中有三种氧化物
4.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B.
C. D.
5.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改变的是( )
A.物质种类 B.原子数目 C.分子数目 D.元素种类
6.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B.
C. D.
7.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9:41
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8.如图是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A.从物质构成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从定量角度看: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与生成的一氧化碳质量比为1:2
C.从反应实质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D.从表示方法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
9.科学家研制出一一种,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物质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反应中新型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D.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5:3
10.已知反应:,则X的化学式为( )
A.Ca(ClO3)2 B.Ca(ClO)2 C.CaO D.CaH2
11.对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
A.氢气加氧气点燃等于水
B.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C.两个氢分子加一个氧分子等于两个水分子
D.2克氢气和1克氧气生成2克水
1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下列四种物质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20 12 2 6
反应后质量/g 0 2 2 待测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物质C一定是催化剂
C.物质D的待测值是36g D.反应中B、D的质量比是3:1
二、填空题
13.如图为用乙烯(C2H4)处理NO脱硝的原理.
(1)写出吸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解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书写下列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1)铜在空气中加热 ;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
三、计算题
1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发酵粉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取20g该发酵粉样品加热,反应原理为,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如图所示装置,反应结束后,测得装置B增重4.4g(杂质不参加反应)。
请完成下列分析并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若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装置B中,则会导致测得发酵粉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计算20g该发酵粉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
四、实验探究题
16.为了研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如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请分析有关问题:
(1)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 .
(2)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为27.6g,则图中托盘天平中游码的读数为 g.
(3)白磷燃烧:白磷燃烧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 .
(4)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造成的原因可能是 .
(5)将橡皮塞上的玻璃棒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到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这里要“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的原因是 .
(6)在上述实验中有时会出现:白磷燃烧后,瓶塞突然“冲出”瓶口,请你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可能原因 .你能改进实验装置避免这种现象吗? .
(7)反思:白磷燃烧 (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 .
1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甲乙丙三维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已知:铜在加热的条件下会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1)甲进行了图A所示的实验,在一根用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a端铜丝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结论:
乙认为:在化学反应前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丙认为:在化学反应前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你认为 的结论正确.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原因 .
(3)他们设计了A、B、C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装置.请写出否定其他装置的理由分别为 .
(4)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如果有气体参加或者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则一定要在 容器中进行.
五、综合题
18.
(1)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①A~E的结构示意图中,共有 种元素;
②图中A、C、D、E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填离子符号);
③若图B表示原子,x的值为 。
(2)如图是拉瓦锡实验所用氧化汞分解微观示意图,“ ”表示汞原子,“ ”表示氧原子。填写下列空白:
①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②由该分解的示意图可以得出的结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可以知道,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质量不变,所以可以判断在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而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44g× ×100%=32g,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6g× ×100%=32g,所以二氧化碳和水中所含氧元素的总质量为:32g+32g=64g,这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相等,所以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可以得出在该物质中不含氧元素.分析题给的四个选项可以得出选项B与我们的判断相符合.
故选B.
【分析】由题意可以知道,该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在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至于是不是含有氧元素,可以根据二氧化碳及水中的氧元素的质量来进行判断.
2.【答案】C
【解析】【解答】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微粒性,所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运动,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空隙。
3.【答案】D
【解析】【解答】A.反应前在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反应后在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2,发生了改变,故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四种物质中有CO、H2O两种氧化物,故不正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 或图表信息) 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 CO+3H2;
4.【答案】A
【解析】【解答】A. 由题意可知,“●”和“ ”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 表示两个水分,故符合题意;
B. 由题意可知,“●”和“ ” 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 表示2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C. 由题意可知, “ ”表示氧原子,则 表示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D. 由题意可知,“●”表示氢原子,则 分别氢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答案】A
【解析】【解答】A、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一定会改变,A符合题意;
B、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一定不会改变,B不符合题意;
C、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可能会改变,C不符合题意;
D、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一定不会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划分,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改变的是: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分子种类一定变;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6.【答案】C
【解析】【解答】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不是氧化铁,正确方程式为: ,不符合题意;
B、反应前有气体,反应后不用标气体符号,正确方程式为: ,不符合题意;
C、氧化汞受热分解产生汞和氧气,方程式完全正确,故符合题意;
D、铜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氢之后,不和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7.【答案】B
【解析】【解答】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19%-17%=2%,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1%-25%=16%,故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30%=18%,是反应物;
A、任何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说法不符合题意;
B、反应生成甲和丙的质量比为2%:16%=1:8,说法符合题意;
C、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说法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丁,生成物是甲和丙,一种物质参与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由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分析,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分数增加即为生成物,质量分数减少即为反应物,质量分数增加的比值即为物质反应或生成的质量比,反应前后质量分数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杂质。
8.【答案】B
【解析】【解答】A、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与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44):(2×28) =11:14,故B符合题意;
C、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有关微观模拟图的题目在解答时,先根据反应前后各微粒的构成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并写出化学式,从而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利用化学式及方程式进行分析。
9.【答案】D
【解析】【解答】A、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物质甲化学式为CH2O,为甲醛,其分子甲醛分子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物质乙是氧气单质,单质的化合价为0,则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B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则反应中新型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 ,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由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0.【答案】B
【解析】【解答】反应前有4Cl、2Ca、4H、4O,反应后(X除外)有2Cl、Ca、4H、2O,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各种个数相等,则X的化学式为Ca(ClO)2,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各种个数相等,分析X的化学式。
11.【答案】B
【解析】【解答】A、在反应中“+”读作“和”,不能读作“加”,该选项读法不符合题意;
B、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该选项读法符合题意;
C、从微观上,点燃条件下,每2个氢气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该选项读法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可读作:每2mol氢气和每1mol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2mol水,该选项读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也有三个,它们分别是:(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3)表示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关系。
12.【答案】C
【解析】【解答】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A和B,生成物是D,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说法不符合题意。
B、C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说法不符合题意。
C、物质D的待测值是36g,说法符合题意。
D、反应中B、D的质量比为10g:30g=1:3,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增大的是生成物,质量减小的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是催化剂或不参加反应,据此分析
13.【答案】(1)
(2)
【解析】【解答】该题中的吸附反应是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解吸反应是二氧化氮和乙烯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二氧化碳和水,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图示中反应的反应物及生成物及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
14.【答案】(1)
(2)Mg+O2 MgO
【解析】【解答】(1)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Mg+O2 MgO。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符号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注)进行书写即可。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符号表达式的能力,符号表达式的书写经常出现的不正确有不符合客观事实、化学式书写不正确、不写条件等。
15.【答案】(1)4.4;偏大
(2)解:设20g该发酵粉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答:20g该发酵粉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16.8g。
【解析】【解答】(1)装置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因此装置B增重4. 4g,即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 4g,若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装置B中,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会进入B装置,导致测定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最终测定的结果会偏大,故填:4. 4,偏大;
【分析】(1)根据装置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化碳酸氢钠分解的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是碳酸氢钠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16.【答案】(1)防止锥形瓶底部局部受热爆裂
(2)2.6
(3)产生白色烟,气球胀大,后又缩小
(4)装置漏气(或锥形瓶未冷却等)
(5)防止锥形瓶内的一部分空气扩散到空气中,导致测定质量偏小
(6)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在引燃后用手按住橡皮塞或将锥形瓶改为吸滤瓶,在吸滤瓶的导管口系上一只气球(合理即可)
(7)遵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解析】【解答】解:(1)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故填: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2)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为27.6g 则如图托盘天平中游码的读数为:27.6g﹣20g﹣5g=2.6g.故填:2.6.(3)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白烟;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气球膨胀;装置冷却后由于消耗氧气,气球又变小.(4)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则右边偏重,故造成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或锥形瓶未冷却等).(5)将橡皮塞上的玻璃棒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到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这里要“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的原因是防止锥形瓶内的一部分空气扩散到空气中,导致测定质量偏小;(6)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瓶塞突然“冲出”瓶口;可以在引燃后用手按住橡皮塞或将锥形瓶改为吸滤瓶,在吸滤瓶的导管口系上一只气球;(7)白磷燃烧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答案:(1)防止锥形瓶底部局部受热爆裂;(2)2.6;(3)产生白色烟,气球胀大,后又缩小;(4)装置漏气(或锥形瓶未冷却等);(5)防止锥形瓶内的一部分空气扩散到空气中,导致测定质量偏小(6)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在引燃后用手按住橡皮塞或将锥形瓶改为吸滤瓶,在吸滤瓶的导管口系上一只气球(合理即可)(7)遵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分析】(1)玻璃仪器受热不均时容易炸裂;(2)根据提供的数据可以判断游码的读数;(3)根据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解答;(4)根据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则右边偏重,故可推测.(5)根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解答;(6)白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中的气体受热会膨胀解答;(7)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7.【答案】(1)a端上铜丝变黑;玻璃棒a端下沉
(2)乙;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3)C;A实验a端铜丝增加了氧元素的质量;B实验反应后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了
(4)密闭
【解析】【解答】解:铜在加热的条件下会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会使铜丝质量增加,会使左端下沉,故答案为: a端上铜丝变黑;玻璃棒a端下沉;(2)化学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原子的数目、质量、种类不会增减,故答案为:乙;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3)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必须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的反应物的质量之和,A中铜在加热的条件下会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会使铜丝质量增加,a端铜丝增加了氧元素的质量;B中碳酸钠和盐酸及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可知,生成物是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实验反应后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了;(4)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如果有气体参加或者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则一定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答案:(1)a端上铜丝变黑;玻璃棒a端下沉;(2)乙;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3)C;A实验a端铜丝增加了氧元素的质量;B实验反应后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了;A实验a端铜丝增加了氧元素的质量;(4)密闭
【分析】(1)根据铜在加热的条件下会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会使铜丝质量增加.(2)化学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原子的数目、质量、种类不会增减.(3)根据反应原理分析解答;(4)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必须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
18.【答案】(1)4;Mg2+;6
(2)氧化汞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解析】【解答】①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A~E的结构示意图中,共有四种元素;
②阳离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图中A、C、D、E中A的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A是12号元素镁元素,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Mg2+;
③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若图B表示原子,则x+2=8,x=6。
(2)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化汞分子;
②由该分解的示意图可以知道:在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汞原子和氧原子,大量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分析】(1)根据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阳离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分析;
(2)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