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思妇闺情类 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有所思
沈佺期
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
美人旷延伫,万里浮云思。
园槿绽红艳,郊桑柔绿滋。
坐看长夏晚,秋月生罗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君子”是女子对男子的称呼,与颔联中的“美人”相呼应。
B.首联下句表明男子离家时间已经很长,女子在等待中美好的青春已逝。
C.颔联中“浮云”是指女子的思绪如浮云般追随远在万里之外的男子。
D.本诗主要是从女子的角度来叙事、描写、抒情的,思绪深沉,感情缠绵。
2.古人评价唐代诗人依“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写诗,“虽为旧题,但技艺成熟”,本诗也是如此。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技艺”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女主人公居处之华美,暗示女主人公昔日生活的幸福美满。
B.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所表达的感情与“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致。
C.“白狼河北”亦即诗中所说的“辽阳”,这里用“白狼河北”,一则避免行文的重复,二则与下句中的“丹凤城南”相对偶。
D.由于满怀思念无处诉说,本应清爽宜人的秋月高照之景,却只带给主人公怨和恨了。
4.郭茂倩《乐府诗集》题解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请简要回答本诗是如何表达伤思之情的?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①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④。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曷:何时。②埘:鸡舍。下文“桀”是指鸡栖的木桩。③有佸:相会。④括:会合。
5.下列对作品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章开头的几句,均以“独白”的口吻来反映居家人的期待。
B.“不知其期”与“不日不月”,都表明君子已经是久役未归。
C.“鸡栖于埘”几句,以日常的不堪来反映居家人内心的愤怒。
D.两章结尾的感叹和疑问,包含着对“君子于役”状况的无奈。
6.全诗二章结构相似,采用 的艺术形式来推进抒情,第一章侧重抒发 之情,第二章侧重抒发 之情。
7.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品是如何通过写乡村晚景来表达人的内心感受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①难寻,篆香②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③不整。残红立褪慷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注】①雁:指雁柱,是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②篆香:犹盘香。香屑或香灰。唐宋时将香料做成篆文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③鬓蝉:即蝉鬓,中国古代各族妇女的一种发式。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写思妇怀人,通篇就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算得上是善达言外之意。
B.开篇由“院落”、“池塘”写到“帘钩”,让读者切身感受了主人公的生活天地。
C.这首词特别注意引导、启发读者参与到词中意境来,一读即感,耐人寻味。
D.整首词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作、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9.请结合该词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的。
阅读以下作品,完成各题。
阮郎归·春思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10.下列关于这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首作品可以收录于《诗余大全》。
B.“南园春半踏青时”交代了创作作品的时间、环境。
C.“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
D.本首作品用语清丽,情思宛转。
11.结合作品,请赏析画线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仲夏寄江南
卢殷[唐代]
五月行将近,三年客未回。梦成千里去,酒醒百忧来。
晚暮时看槿,悲酸不食梅。空将白团扇,从寄复裴回①。
[注]①裴回:彷徨,徘徊的样子。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闺情诗,塑造了一位思念远方离人,心思百转千回的女子形象。
B.槿花朝开暮落,本诗写主人公傍晚看槿,含有与自身境况类比伤怀的意味。
C.诗中写饮酒不消愁,食梅难除酸,用生活细节形象地传达了人物心理境况。
D.本诗运用虚实结合、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人物形象细腻生动。
13.本诗在数字的运用上颇有巧思,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蝶恋花
赵令畤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①。恼乱横波秋一寸②。斜阳只与黄昏近。
【注】①双鱼信:典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句。②横波秋一寸:横波和秋水都是指眼瞳,一寸形容眼瞳大小。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词和赵词题目均为词牌名,词中都写了初春时节的所见所感,构思独特新颖。
B.黄词中的“问取黄鹂”和赵词中的“无处问”,都表明了词人想要探寻春的踪迹。
C.赵词运用意象和典故,写出词人独倚高楼,思念远人的情状,而黄词未涉及典故。
D.黄词借事抒情,赵词融情于景,两首词均未直接抒发情感,而是婉转含蓄地表达。
15.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①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易其有佸③?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④。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曷:何时。②埘:鸡舍。下文“桀”是指鸡栖的木桩。③有佸:相会。④括:会合。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二章结构相似,跟《无衣》一样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来推进抒情。
B.“不知其期”与“不日不月”,都表明君子久役未归,两句连读,深化了情感。
C.诗歌第一章侧重抒发担忧、牵挂之情,第二章则侧重抒发相思、想念之情。
D.“如之何勿思!”“苟无饥渴?”结尾的感叹和疑问包含着对“君子于役”的无奈。
17.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品是如何通过写乡村晚景来表达内心感受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青青水中蒲三首
〔唐〕韩愈
其一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其二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其三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18.对上面这三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以“蒲”自比,以“鱼”比“君”,抒发夫妇离别之情。
B.第二首诗说蒲草常居水中,而浮萍漂泊无定,比喻夫妇不能相守。
C.第三首诗说妇人当恪守本分,男子则应志在四方,不该思念纠缠。
D.首诗巧用比兴,语言浅近而意韵深远,有汉魏六朝乐府之古风。
19.三首诗都是韩愈寄赠妻子的作品,不直接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拟写妻子思念自己,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柳、薰草点缀着春光丽景,候馆、征辔透视了行人漂泊,以春景写羁旅,以乐景衬离愁,起到离愁倍增的效果。
B.本词善用叠词,“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不仅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而且与“迢迢春水”一脉相承。
C.本词以“春水”喻离愁,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
D.末两句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与李白送别友人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相似。
21.金圣叹先生评价此词“构思极妙”,请结合本词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春闺①
(明)陈子龙②
满眼韶华,东风惯③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④。
[注]①选自《倡和诗余》中的《湘真阁存稿》。《倡和诗余》收录了陈子龙等六人在顺治四年(1647)暮春的唱和之词。②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③惯:照例。④“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2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风雨摧落满日春光,使人徒生“花难护”之慨,以百花凋零的衰败景象,奠定了凄凉惆怅的情感基调。
B.如果说上片紧扣题目中的“春”字来写的话,下片则重在落实其中的“闺”字,写出了闺中人的相思与幽怨。
C.“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D.“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鹃” “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
23.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词人伫立在即将倾倒的楼头,极目天涯,黯然销魂的“春愁”油然而生。
B.“草色烟光残照”写春草、夕阳、迷蒙如烟似雾的光与色,景色凄美而又感伤。
C.下片写疏狂的词人为求得一醉,不拘形迹对酒当歌却强乐无味,排遣不去愁绪。
D.全词紧扣“春愁”又扑朔迷离,最后两句情感达到高潮后戛然而止,构思精巧。
2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脱胎于《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想去日已远、衣带渐已缓”的后一句,有人说柳永化的诗句好,也有人说“衣带渐已缓”一句更妙,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词
白居易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2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诗开头写地点“妆楼”,暗示是青年女子,第二句点出女子神态,正面写出其愁绪。
B.“思量何事不回头”一句给全诗带来神秘感,“思量何事”“为何不回头”,令人回味无穷。
C.刘诗“宜面”意为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有匀称和谐之美,说明女子装扮认真、讲究。
D.刘诗后两句尤为生动,女子开心地数着花朵,沉醉于春光,连蜻蜓飞上头也没有察觉。
27.有人认为刘诗比白诗“更为婉曲动人,别出蹊径”。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双调】大德歌·春
(元)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①,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②无消息,则③见双燕斗街泥。
【注】①子规啼,不如归:子规啼叫声很像人说“不如归”。②鱼雁:书信的代称。③则:只。
28.下列关于本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双调”是曲牌,“大德歌”是曲名。
B.“双调”是宫调,“大德歌”是曲牌。
C.“双调”是曲牌,“大德歌”是曲调。
D.“双调”是宫调,“大德歌”是曲头。
29.本作品紧紧围绕“春”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情感,请结合全篇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
周文璞
风韵萧疏玉一团。更著梅花①,轻袅云鬟。这回不是恋江南。只是温柔,天上人间。
赋罢闲情共倚阑。江月庭芜,总是销魂。流苏斜掩烛花寒。一样眉尖,两处关山。
【注】①据《太平御览》中《荆州记》记载,南朝陆凯自江南折梅赋诗寄赠好友范晔后,人们常以折梅赋诗表达对家人和友人的怀念。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0.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周词开篇“风韵萧疏玉一团”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风韵萧娴,貌美如玉的女主人公形象,“更着梅花,轻袅云鬟”在高耸的云髻上插上梅花,又写出了她对意中人的思念。
B.周词中“温柔”二字是女主人公浓郁相思的情结所在。“天上人间”表明过去的温柔和现在的离索有如天壤之别,极言女主人公对曾经美好生活的留恋不舍。
C.李词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既是写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流水之景,与上片的“红藕香残玉簟秋”“独上兰舟”“两句相照应。
D.周词和李词同属婉约词,两首词用词浅近却意蕴深厚,语言疏朗自然,格调明艳,令人回味无穷。
31.这两首词都表达了闺中思妇的怀人之情。试比较“一样眉尖,两处关山”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休洗红①
[唐]李贺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卿卿②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注]①乐府古题。明末清初曾益:“言红莫洗,洗多则色浅,以比人莫骋,骋则易老。”②卿卿,此处是送别时女子对爱恋男子的称呼。
3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诗写主人公在春日经过一番精心打扮之后,登上高楼,乍见青青柳色,便触景生情。
B.王诗抓住少妇心理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细致描写,以此来刻画人物形象,耐人寻味。
C.李诗开头两句与《诗经·氓》三四章均采用比兴手法,其借助物象迥异,作用却相同。
D.李诗语言浅近,节奏明快,爱称与送别之语,揭示出了女子对男子的深情,极富意趣。
33.“封侯”体现了大唐时代人们怎样的普遍心态?两诗分别流露出主人公什么心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丛花令
【宋】张先①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③。
【注】①张先:他与柳永齐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都。②小桡:小船。③嫁东风:李贺《南国》:“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3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愁正引千丝乱”一句将总括性的话延伸到具体的描写,不写别时折柳相赠,却写别后见柳起相思,摆脱了俗套。
B.上阕倒叙,本是送别者伤别离,柳丝引愁,飞絮惹恨,却先将离别之苦、相思之情推向最高点,有“此恨绵绵”之意。
C.下阕开始,女子的视点由高处、远处收回到了近处的池沼上,鸳鸯成双,南北畅行的小船,这些都与两人相隔千里形成照应。
D.结尾三句重墨言情与开头遥相呼应,构思新颖,意浓语俊,将“闺情”这一传统题材里凄婉动人的情感传达得恰到好处。
35.唐圭璋先生评价这首词“疏荡有韵”,请分析全词是如何表现“伤高怀远”的情韵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霜天晓角
蒋捷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3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人物、环境、故事要素气质鲜明,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
B.这首词具有散文特征,联想和想象丰富生动,行文精巧别致。
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
D.这首词与《涉江采芙蓉》相同,塑造人物都用了心理描写。
37.请从闺怨诗的角度,以窗内闺中人为基本要素,对全词作鉴赏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①。
春闺怨
杜荀鹤②
朝喜花艳春,暮悲花委尘。
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
[注]①“渔阳”在古代多指征戍之地。②杜荀鹤,出身寒微,勤学苦读,却屡屡落第,苦斗三十年左右。
38.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闺怨诗,多写从军戍边的征人之妻的怨情,张诗却以独辟蹊径著称。
B.张诗结尾止笔“梦渔阳”,对昨夜的梦境和此刻的心情一概不提。
C.杜诗中一“喜”一“悲”,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位多愁善感、烂漫多情的闺阁女子形象。
D.杜诗四句却三句含“悲”字,突出悲情,一悲花谢早,二悲青春逝,三悲诗人自己。
39.这两首唐诗都以女性视角抒情,但各自抒发的主要情感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0.阅读下面这首诗词,按要求作答。
思远人
[北宋]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思远人,是词牌名。一般的词牌名限定了词作的韵律、句式以及内容风格。
B.黄花,一般指菊花,与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相同。
C.本词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而归鸿无法传信,别出心裁,更能表达相思之苦。
D.“千里念行客”,指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直接点明本词主旨。
(2)试分析开头“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的作用。
(3)结合词句分析“红笺为无色”的原因。
答案:
1.C 2.①细节描写生动。“延伫”“坐看”等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②反衬,以乐景写哀情。诗歌借园中美好的景物反衬女子内心的哀愁。③运用典型意象。“秋月”是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本诗中借助这一典型意象,表达了女子的思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指女子的思绪如浮云般追随远在万里之外的男子”错误,“浮云”是比喻在外的男子如浮云般游踪不定。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
“美人旷延伫,万里浮云思”“坐看长夏晚”, 美人空闲地流连忧思,思念千里之外的云彩;坐在那里,看着长夏的夜晚。“延伫”“坐看”为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
“园槿绽红艳,郊桑柔绿滋”,花园里的槿花绽开红艳,郊外的桑树温柔地滋养。这是乐景,而此处要体现的是女子内心的愁思,所以此为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借园中美好的景物反衬女子内心的哀愁。
“秋月生罗帏”,秋月婆娑地映在薄纱帷幕上,“秋月”是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月圆思团员,月残伤别离,本诗中借助这一典型意象,表达了女子的思念之情。
3.B 4.(1)直接抒情:尾联直抒胸臆。窗外明月照人,令思妇更加难以入眠,月色越美,愁思越盛。直接抒发愁思。
(2)间接抒情:①对比反衬。首联海燕成双与思妇的形单影只形成对比,反衬出少妇独自一人居住的孤独寂寞之情。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砧声四起,落叶纷纷的凄凉之景抒发少妇想起戍边十年未归的丈夫的凄楚哀怨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B.“一致”错误。本诗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写九月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表达的是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写人们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
(1)尾联“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意思是:是谁使人满怀愁绪难见亲人,偏偏还让那月光空照帷帐。那一轮恼人的明月,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这两句写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尾联直接抒发愁思,是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①对比反衬。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写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无比芬芳,无比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梁上海燕相依相偎,柔情密意,与闺房之内形单影只的思妇形成对比,反衬出少妇独自一人居住的孤独寂寞之情。
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写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寒砧催木叶”写出了砧声四起,落叶纷纷的凄凉之景;“忆辽阳”抒发少妇想起戍边十年未归的丈夫的凄楚哀怨之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5.C 6. 重章叠唱(重章叠句) 思念(相思、想念) 关怀(担忧、牵挂) 7.写夕阳余晖下禽畜归来会合,烘托出乡村晚景的恬静美好,有人服役未归的现实因此也就更加牵引人的心绪;居家人情不自禁要想,久役未归的人情形又会如何,思念和担心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日常的不堪来反映居家人内心的愤怒”说法有误。“鸡栖于埘”描绘的是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个场景并没有“不堪”。且“愤怒”过于极端,这里重点展现的还是思妇等待家人的怅惘。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第一空,这首诗的两章中,充满了大量如“君子于役”“曷”“鸡栖于”“日之夕矣,羊牛下”“君子于役”的相同内容,可见,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也就是重章叠唱(重章叠句)手法。
第二空,第一章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和“如之何勿思”:叫我怎么不把他来想可以看出,这里侧重抒发思念(相思、想念)之情。
根据最后一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的意思丈夫服役在远方,但愿不会饿肚肠,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丈夫的担忧与牵挂。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景与情的关系的能力。
诗歌中,“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几句,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在平常人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一天的劳作结束后,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一个家庭相聚、休憩,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只能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居家人情不自禁地想久役未归的人此时此刻情形又会如何。由此,读者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
8.D 9.①通过写环境的“深沉”“寂静”来烘托思妇的孤独寂寞。
②通过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来表现思妇彻夜难眠,内心凄凉。
③通过写容貌不整、情态慵懒来表现思妇内心痛苦,相思成疾。
④通过写杜鹃啼月(催归)来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词内容的综合能力。
D.“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说法错误。词中没有心理描写。“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这些是环境、气氛;“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是外貌、动作、情态。但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作者通过典型的意境、意象描写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词的前两句“院落深沉,池塘寂静”,通过描写“深沉”“寂静”的典型环境,营造出寂静、萧瑟的氛围,给读者以情感上的压抑感,烘托出思妇的孤独寂寞。
“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两句则是描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这是主人公百无聊赖的表现。她夜不能寐,靠弹琴、焚香来消解自己心中的苦闷,表达出她内心的凄凉。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则是对主人公外貌和情态的描写。主人公因为内心的苦闷而无心整理妆容,也无心去注意自己的外貌。所以呈现出衣服容貌不整、情态慵懒的表象。一位少妇居然无心关心自己的外貌,可见其内心痛苦,相思成疾。
“杜鹃啼月一声声”一句则是用杜鹃啼月的典型意象来表达思妇的情绪。杜鹃啼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盼望远行之人快快回归。通过运用这一典型意象,表达出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10.C 11.画线句以“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用“豆”和“眉”来形容梅和柳,观赏精细,比喻贴切,颇具匠心;“日长蝴蝶飞”与前一句,动静结合,看似寻常之景,却耐人寻味,和下片“双燕归”暗合,寄寓了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思念之情,情感蕴藉。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的能力。
C.“暮春”错,由“南园春半踏青时”的“春半”可知是“仲春”。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青梅如豆柳如眉”,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青梅”比作“豆”,把“柳”比作“眉”,比喻形象生动,贴切自然,观察细致;“日长蝴蝶飞”是动态描写,前一句是静态描写,前后动静结合,“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梅子结于枝头清晰可见,柳叶也已非“陌头柳色”之鹅黄新绿,而是已长如女子修修黛眉。
以外物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叹怨远人“可怜春半不还家”。“日长”正是“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之意,无伴、失伴倍觉时光难熬。而蝶又双飞,追绕花丛之间,愈发惹动相思之情,情感蕴藉。
12.D 13.首联中“五月”与“三年”皆为时间数字,前者点时令,和题目中的“仲夏”相呼应,后者点明了思妇与游子分别之久,且“五月”与“三年”对仗工整,在严谨的格律中,传达出思妇内心的哀怨以及对游子的思念又无奈的情绪体验;
颔联中使用数字为“千”和“百”,前者写思妇与游子分别之远,后者写思妇在梦醒时产生的无可排解的忧愁,且“千”与“百”二字平仄相对,使得整句音节跌宕铿锵,声与意完美统一,将思妇内心的忧愁体现出来。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运用虚实结合”说法错误,诗中并未采用虚写,皆为实笔。“梦成千里去”一句虽涉及到梦境,但并非是虚写梦境,而是具体描述女主人公在百般思念的情境下,由思生梦的真实情境。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目问及数字运用妙用,首先应该找出运用数字的句子,即首联和颔联。接着,可从律诗平仄相当、讲究对仗的角度以及诗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首联中“五月”与“三年”这两组数字都写时间,词性相对,同时在平仄上又是平对仄,平仄相当,对仗相当严整。从内容上看,一个写时令,一个写思妇游子分别之久,既扣题目“仲夏寄江南”,又暗中展现出了女子内心的哀怨和无奈。
颔联中“千里”与“百忧”也是平仄相对,对仗工整,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前者描写女子因思成梦,后者写她好梦破碎之时借酒消愁之苦。“千里”交代出夫妻分别距离的遥远;“百忧”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思妇内心的无限悲愁。
这两处对仗都体现了律诗在对仗上的工稳与情感体验上相融合的特色。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14.A 15.同:两首词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
异:
①黄词写词人希望留住春光,表达了词人对春光的珍惜;
②赵词以伤春托出怀人,以晚春的黄昏之景渲染出音讯隔绝的愁苦、郁闷之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A.“词中都写了初春时节的所见所感”错误。黄词“春归何处?”写春归,是暮春时节;赵词“卷絮风头寒欲尽”是说落花飞絮,天气了渐暖,已是暮春季节。二者写的都是暮春时节。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一)同:
黄词:“春无踪迹谁知?”“百啭无人能解”写词人察觉到无人知道春天的去向,词人寄希望于黄鹂也不能得到答案,万分无奈,心头的寂寞感加重;“因风飞过蔷薇”句写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使词人清醒地意识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
赵词:“今春不减前春恨”写今年春天的怨恨,比去年春天的更甚,年年春去,年年无奈;“蝶去莺飞无处问”写蝴蝶翩翩离去,黄莺叫着飞走,又无人可以问讯,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
所以,两首词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
(二)异:
①黄词:“唤取归来同住”写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写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写词人希望留住春光,表达了词人对春光的珍惜。
②赵词:“望断双鱼信”“恼乱横波秋一寸”写秋波望断,全无消息;“斜阳只与黄昏近”写时近黄昏,更觉心绪烦乱。以伤春托出怀人,以晚春的黄昏之景渲染出音讯隔绝的愁苦、郁闷之情。
16.C 17.①写夕阳余晖下禽畜归来会合,烘托出乡村晚景的恬静美好,有人服役未归的现实也就更加牵引人的心绪;②居家人情不自禁要想,久授未归的人情形又会如何,思念和担心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第一章侧重抒发担忧、牵挂之情,第二章则侧重抒发相思、想念之情”错,说反了,第一章“如之何勿思”侧重抒发相思、想念之情,第二章“苟无饥渴”则侧重抒发担忧、牵挂之情。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描写夕阳余晖下禽畜归来会合,烘托出乡村晚景的恬静美好。
这画面很感动人,因为它是有情绪的。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让读者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思念和担心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18.C 19.这三首诗在体裁上属于“代内人答体”。
①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
②第二首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③第三首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
④三首诗其实是表达远行人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但却从妻子的角度写她如何思念自己,更能表达出双方心意相通,传达出对妻子深沉的思念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第三首诗说妇人当恪守本分,男子则应志在四方,不该思念纠缠”错,第三首仍是写女子对远行人的思念。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三首诗在体裁上属于“代内人答体”,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作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她触景生情,不禁依依不舍,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
第二首仍言离情,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
三首诗其实是表达远行人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但却从妻子的角度写她如何思念自己,更能表达出双方心意相通,传达出对妻子深沉的思念之情。
20.C 21.①本词上片写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融合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
②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像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
③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错误,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愁情而想到春水,是因情设景,景是虚写,并非即景设喻。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构思艺术的能力。
词上片先写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这是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而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这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由丽景转入离情,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
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想像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结尾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此词上阕写陌上游子,下阕写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整首词既写游子自己所见所感,又写游子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这是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22.C 23.①词的上片描绘的春天落红狼藉的凋零景象,寓指大明江山势已去,抗清复国事业的前景不容乐观,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情绪。②“只有花难护”既有对春光逝去的无奈,也能令人感到作者在国家败亡之际无力回天的沉痛。③“王孙路”可以指游子的旅程,也令人联想到江山代易之时明朝那些王公贵胄流离失所的没落之路。④“杜啼”可以是春天逝去的标志,也可以令人联想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传说,饱含亡国之痛。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理解错误,词中“王孙”表面指思妇心中远游不归的恋人,本意则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反抗。此处作者对明代王孙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将复兴明代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词上阕,起二句,先扬后抑。此时词人举目所见,是“满眼韶华”,一片春光。继而东风乍起,落红遍地。这一顿挫,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陈子龙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对明王朝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看来,明代江山无限美好,正如满眼韶华。可是清兵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犹如骤起狂风,将万紫千红摧残殆尽。在这里,词人用的是比兴手法,描绘的春天落红狼藉的凋零景象,寓指大明江山势已去,抗清复国事业的前景不容乐观,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情绪。
下面二句,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春天的风雨连绵无尽,常常呈现烟雾迷蒙的状态。在东风肆虐、烟雨茫茫的天气中,百卉凋残,一片凄凉,于是词人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只有花难护!”前几句造足蓄势,至此词人的感情迸发而出,力抵千钧。在生活中,他奔走呼号,出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结果毫无效果。因此这一句正是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
下阕“王孙”一辞,通常被理解为贵族子弟,这里的本意却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反抗。“王孙路”可以指游子的旅程,也令人联想到江山代易之时明朝那些王公贵胄流离失所的没落之路
结二句进一步渲染出这种悲哀情绪,哭出了国家将亡的忧思。句中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是古蜀国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它隐于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后人常用杜鹃啼血借指失国之痛。这里说“泪染胭脂雨”系由“啼血”转化而来,则杜鹃悲鸣时流出血泪,洒在飘扬落花的风雨中,红雨满天,景象壮丽而又悲惨。“杜啼”可以是春天逝去的标志,也可以令人联想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传说,饱含亡国之痛。
24.A 25.柳永化用的诗句更好:①柳永的诗句形象鲜明,将一个因相思而日益消瘦、憔悴的词人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画面感强。②柳永的诗句表情达意充分,点明了相思之苦的主题,写出词人对意中人的专一痴情,执着无悔。
《行行重行行》的原句更好:①“衣带渐已缓”一句,只说“衣带缓”,并未像柳词那样说出“人憔悴”,更加含蓄,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②“衣带渐已缓”一句,质朴简洁,句意内蕴丰富深远,在耐人寻味中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即将倾倒的楼头”错,“危”为“高”之意,“危楼”,高楼。
故选A。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句的能力。
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阐述理由。
柳永化用的诗句更好:
柳永的这句词意思是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这句诗形象鲜明,将一个因相思而日益消瘦、憔悴的诗人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画面感强。
柳永的这首词紧紧围绕“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柳永的诗句表情达意充分,点明了相思之苦的主题,写出词人对意中人的专一痴情,执着无悔。
《行行重行行》的原句更好:
这句诗的意思是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这句诗虽然也是说主人公因相思而憔悴,但是并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借用“衣带缓”表达出,更加含蓄,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衣带渐已缓”一句仿佛在告诉游子,因为我对你的思念也越来越强烈,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用质朴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深远的内蕴,在耐人寻味中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26.D 27.示例一:刘诗“更为婉曲动人,别出蹊径”。第二句直接点出“愁”,结尾“蜻蜓飞上玉搔头”暗示了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蜻蜓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暗示主人公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突深锁,无人赏识,表达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婉曲动人,别出蹊径。
示例二:白诗“更为婉曲动人,别出蹊径”。第一句暗示主人公女子身份,第二句直接点出“愁”,之所以背向鹦鹉,怕的是鸟儿学舌,勾起伤心之事,伤春伤别。“思量何事不回头”,没有明说其“愁”因,引发读者自去联想想象,更加含蓄有味。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女子开心地数着花朵,沉醉于春光,连蜻蜓飞上头也没有察觉”理解错误,“蜻蜓飞上玉搔头”一句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
示例一:刘诗“更为婉曲动人,别出蹊径”。开篇一句“新妆宜面下朱楼”写出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而诗的第二句“深锁春光一院愁”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这一句直接点出了“愁”,结尾“蜻蜓飞上玉搔头”一句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表达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婉曲动人,别出蹊径。
示例二:白诗“更为婉曲动人,别出蹊径”。第一句“低花树映小妆楼”暗示主人公女子身份,暗示是青年女子,并且交代了地点小楼,第二句“春入眉心两点愁”直接点出“愁”,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点点的愁一下就进入了主题的表达层面,写出了这个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第三句之所以背向鹦鹉,怕的是鸟儿学舌,勾起伤心之事,伤春伤别。结尾“思量何事不回头”这句,给全诗带来了重重叠叠的神秘感。没有说明其“愁”的原因,只是点出一句“思量何事”,引得读者自去联想“思量何事不回头”,没有明说其“愁”因,引发读者自去联想想象,更加含蓄有味。
28.B 29.①“子规啼”的春景抒发闺妇思亲怀远之情。
②春日柳絮飘飘,衬托闺妇心绪不宁,无所适从情状。
③“一春鱼雁无消息”表明闺妇空等一春,毫无消息时百无聊赖的痛苦之情。
④末句以双燕衔泥营巢反衬闺妇深深的思念和独寂之情。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体裁的能力。
宫调是音乐的各种调式。我国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是乐律之本。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常用的四调有:大石、双调、商调、越调。故“双调”是宫调名。
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大德歌”是这个调子的曲牌。
《春》是这首元曲的题目。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关汉卿《大德歌·春》以一位闺中女子的吻,抒发其久盼离人归来屡屡失望的相思之哀怨苦。
首二句“子规啼,不如归”,描写了春天的杜鹃叫了,好像在说“不如归去”。声声响在少妇耳旁,深深触动了她怀念远人的情怀。
第三句“道是春归人未归”意为:你走的时候说是春天就回来,而今春已到,却不见你的踪影。由于盼人人不至,精神饱受折磨,强烈地传达出思念的情感。。
“几日憔悴”是从外形上描绘其愁苦。“虚飘飘柳絮飞”,表面写的是景,实际是比喻少妇的心理状态。情侣在外是凶、是吉、是祸、是福都不得而知,不能不令人担心。因而心绪不定,无所适从。
“一春鱼雁无消息”,是说她等了整整一个春天,却一点消息也没等到,痛苦已极,百无聊赖。
“则见双燕斗衔泥”写眼前景,以双燕衔泥营巢继续映衬和强化浓郁的思念和独寂之情。燕是“双燕”,它们为筑爱巢在比赛着衔泥。此情此景,和孤居独处、落落寡欢的少妇形成鲜明对比,不禁使人又添几分苦涩。
30.D 31.同:①两首词都用了对写(想象、虚写)的手法来表达彼此思念的情感。
异:②周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两眉紧锁的样子比作关山,表现了浓浓的愁思。李词直抒胸臆抒发愁情。(周词间接抒情,李词直接抒情)③周词在抒发愁情时通过对女主人公神态的描写来展现愁情,李词则侧重将浓重的情感通过直接的抒发来表达。④周词抒情较为含蓄委婉,李词较为直接浓烈。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格调明艳”错误,周文璞词以梅花为抒发感情的媒介物,全词意脉断续自然,结构圆转流畅,格调平实质朴。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周词中“一样眉尖,两处关山”两句,把两眉紧锁的样子比作关山,运用比喻的手法,对女主人公神态的进行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浓浓的愁思。
李清照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故而,两首词都用了对写(想象、虚写)的手法来表达彼此思念的情感。只是周词抒情较为含蓄委婉,李词较为直接浓烈。
32.B 33.①“觅封侯”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立功边塞是“封侯”的重要途径。
②王诗表达了主人公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的心理。
③李诗表达了少女对情人深切的爱情,嘱咐恋人功成名就后早日归来的心理。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作了细致描写”错误。结合全诗“不知愁”“忽见”“悔教”可知是作了集中的描写,并未细致入微的描写心理的变化。
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诗句“悔教夫婿觅封侯”“封侯早归来”可知,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王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中的“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表达了主人公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的心理。
李诗“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意思是:封侯之日早早归来,不要作那弦上的箭!这两句以女子口吻写其送别之际嘱托男子功成名就后及时归来,不要如离弦之箭一去不返,使自己独守空闺,坐愁红颜老,深深地揭示出少女对情人深切的爱情,感情纯真。
34.C 35.①借景抒情,以纷乱的柳丝,蒙蒙的飞絮表现送行者的郁闷,忧愁的心情。
②烘托,以斜月映照画阁帘栊勾起对往昔人约黄昏后的欢愉,烘托出如今楼阁的冷清,此为“伤高”。
③对比,过去的美好回忆和如今的触景伤怀形成对比。成双的鸳鸯,畅行的小船牵动独坐人的情思,此为“怀远”。
④用典,化用李贺的诗句,表现花在自己青春快要凋谢时,还懂得嫁给东风,突出体现对青春的珍惜和对无聊生活的抗争。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照应”错误。应是“相成对比”。
故选C。
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阕写到“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意思是离愁别恨正牵连着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更何况东陌之上,垂柳已是飞絮蒙蒙了呢。本处借纷乱的柳丝,蒙蒙的飞絮表现送行者的郁闷,忧愁的心情,属于借景抒情。
下阕写到“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意思是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黄昏以后,依然还是独个儿面对帘栊,望着斜照在它上面的冷冷清清的月亮。以斜月映照画阁帘栊勾起对往昔人约黄昏后的欢愉,烘托出如今楼阁的冷清,此为“伤高”,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
下阕写到“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意思是池水溶溶,一对鸳鸯在戏水,这水南北可通,时见有小船往来。成双的鸳鸯,畅行的小船牵动独坐人的情思,此为“怀远”,将过去的美好回忆和如今的触景伤怀形成对比。
下阕写到“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意思是怀着深深的遗憾,我反复思量,我的命运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随风而去呢。这里化用李贺《南国》“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的诗句,表现花在自己青春快要凋谢时,还懂得嫁给东风,突出体现对青春的珍惜和对无聊生活的抗争,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36.C 37.①上片运用心理描写,写窗内闺中人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下片运用语言描写,写她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
②全词通过“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写了七个“折”,表现出窗内闺中人爱花、护花、爱美并愿成人之美的高雅生活情趣。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说法错误。《霜天晓角》是词牌名,不是题目。词牌名仅规定了格式和押韵,跟词的内容无关,并不是环境描写。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从写人的手法入手:上片用了细节描写中的心理描写,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是谁来折花?”她想这是谁来折花呢?她没怀疑这人有其他企图,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可见她爱花心切。既然爱花,自然想护花,不愿让人折去。但她转念又想,虽然不知道来折花的是谁,但想必也是爱花之人,不如成全吧,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成人之美的好事。
下片用了细节描写中的语言描写,闺中人干脆发话了:“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高点。从这番话可以看出,她对自家的花枝十分熟悉,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可见对花多么怜爱。等到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她又嘱咐道“须插向,鬓边斜”,说的是这么美的花最适合美人戴,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韵味。这就看出她是爱美的,平日里插花发现这样插戴最是好看。
从修辞手法入手:由词中“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可以看出,全词写了七个“折”字,这种修辞手法叫“反复”,反复的手法可以起到强调作用,通过反复咏叹增加诗词语言的复沓美。通过这些与“折”相关的内容,反映了窗内闺中人爱花、护花、爱美并愿成人之美的高雅生活情趣,写得极有层次。
38.A 39.①张诗以景起兴,引出采桑女子“忘采叶”的情景,最后点明原因,思妇的思念之苦、怨怅之情,虽未明言,却耐人寻味。②杜诗借惜春伤己的女子来象征自己大好年华消磨在这年复一年的赴考途中,表达了诗人无尽的心酸无奈和痛楚之情。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张诗却以独辟蹊径著称”说法错误,张诗同样写征妇之思,本诗中“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
故选A。
3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张诗的诗境很像画,前两句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的春意。但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这景勾起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至于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
杜诗“朝喜花艳春,暮悲花委尘”中女子借悲花悲叹时光流逝,青春易逝,根据注解“杜荀鹤,出身寒微,勤学苦读,却屡屡落第,苦斗三十年左右”可知,诗人在屡屡落第中备受煎熬,在这首诗中,诗人借惜春伤己的女子来象征自己大好年华消磨在年复一年的赴考途中,表达了诗人在多次落榜中无尽的心酸无奈和痛楚之情。
40.(1)A
(2)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以乐景衬哀情,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结构上为下句直接抒情做好了铺垫。
(3)原因: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词牌名限定了……内容风格”错。一般的词牌名限定了字数、断句以及平仄等韵律,与内容无关。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红叶黄花秋意晚”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
在写法上,借红叶黄花起兴,“红”“黄”绘染出深秋红色和黄色明艳的色调,而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以乐景衬哀情,这样的景色反而渲染出离别之后思念远方行人的悲凉气氛;与后文的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相映照,更表现出这深切缠绵的思念之情,从而为下句“千里念行客”的情感抒发做好了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下阕首句写“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
而末尾一句“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思念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渐写到别来”,一直写到离别后,情到深处,泪水更是一发不可收,滴到信笺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可以说红笺因情深泪重而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