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3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21 09:1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明清之际出现进步思想的历史背景 请阅读下面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概括历史背景。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新风貌
(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3.思想——纲常礼教腐朽、文化专制;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4.专制腐朽的王朝政治、因循死板的八股取士又严重地阻挠着新思想的破坏而出。神宗一次就赐给他的儿子福王田二百万亩;在太湖流域,十分之九的农民失去土地。封建政府的赋役剥削也越来越重。借口与后金作战、镇压农民起义,先后加派“辽饷”、 “剿饷”和“练饷”,三饷加派的总额超过明朝正赋的一倍以上。农民常常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这些“皇粮国税”。 徐光启(1562-1633),松江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通天文、历算,习火器。入天主教,与利玛窦合作将 《欧几里得原本》译为中文。利玛窦(1552年—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贞节牌坊 童生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及格者称为秀才,即可入学为生员。
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是乡试。乡试规定三年一次,乡试取录后称为举人,即准备会试。
会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三阶段。会试亦三年一科。举人会试及格称为贡士,经过殿试及格始称进士。殿试算是皇帝亲自主持。进士一甲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八股取士 八股文是我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又叫“制义”、“时文”、“八比文”。
??? 八股文的规则随时代不同小有变化,但大体上每篇要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各自要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这就是八股文名称的由来。八股文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七百字。
??? 八股文的命题取自《四书》、《五经》,行文要求“代圣贤立言”,就是只能用孔子或朱熹等人的口吻说话。解释《四书》只能依“朱注”,不许自由发挥。(说明程朱理学的地位)(分析影响,顾炎武因此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八股文形式呆板,内容贫乏,束缚人们的思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八股文,改试策论。从此,这种通行四百多年的文体,终于寿终正寝了。(科举于1905年废除)一是李贽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二是倡导经世致用;
三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代表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是指某些少数的宗教团体,他们的信仰不是正统的,离弃了已经广被接受的信条。异端二、“异端”思想家李贽(一)背景:1、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2、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人们竞相逐利;3、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他们有着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二)李贽所谓“异端”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未必)高,众人不曾低。”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                 
问:通过《焚书·答耿中丞》反映了李贽的什么思想?答:反映了李贽挑战正统教条,反对绝对权威。材料二 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种地、做生意,一切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 李贽还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
问:上述两段文字主要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答:李贽主张人们应该有平等地位,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
他提出人皆有私,揭露道学先生的虚伪,反映了其反对宋明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和对纲常礼教的揭露、批判。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李 贽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续焚书》“异端”思想:否认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 “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的天理。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李 贽 “异端”思想: “理”应该用于关注民生,人必有私,追求物质享受、个性自由和个人幸福是人的自然权利。男女应该平等。 从材料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 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否定孔孟学说
批判程朱理学
倡导个性自由
追求物质享受
主张男女平等概括(二)李贽所谓“异端”思想1、鞭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2、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3、利用阴阳理论从根本上否定“天理”,否定“三纲五常”,进而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三)李贽思想的影响: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顾炎武—亭林先生黄宗羲—梨洲先生王夫之—船山先生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思想 材料一“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1)结合材料和教材归纳顾炎武有那些主张?(3分)你认为什么是“亡国”什么是“亡天下”?(4分)(2)后人把他的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什么传统美德?(1分)结合中国的历史或现实,列举几个能体现这种美德的人物或事迹(2分)作为高中生的你应该怎样做?(3分)①主张:①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② “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是指朝代的更替是指民族的危亡③“亡天下”:爱国主义②“亡国”: 何谓“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炎武学有本原,博赡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顾氏之后,乾嘉诸儒接踵继起,对各门学问进行了专门而精深的研究,使清代学术门类发生了明显的分化。
——《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注:乾嘉学派是中国清代的学术流派。称汉学、朴学、考据学派。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故名。 分析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 清代考据学者不仅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而且还对诸子百家、史部、集部等更大范围内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了清理和爬梳。他们通过校勘、辨伪、辑佚、注疏、考订史实等多种手段,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做了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使许多面目全非、久已散佚、真伪混杂的文献基本恢复了本来面目。清代考据学的发展,使服务于经学的辅助学科文字学、音韵学、历史学、地理学、历算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传统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清代考据学不仅对传统学术有清理总结之绩,而且对近代学术发展有开启之功”。 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 大夫中的有识之士,觉察到空谈义理,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他们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 “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高中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1、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
2、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思想源泉。文献资料 引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生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以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人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文献资料 引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分官以治之。

认为君与臣只是分工不同,无贵贱尊卑之分,二者都是为着一个目的,即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文献资料 引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分官以治之。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公其是非于学校”,是试图创立一种新的政治模式,以取代专制主义政体,其基本思路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具有“志于道”的传统,学校历来是专制暴政的对抗性的力量,是社会健康思想的集散地。充分发挥学校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便可限制专制君主的集权。在他看来,此举还有助于世人平等意识的养成,有助于对奴性的克服。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什么政治思想?除此之外,黄宗羲还有什么政治主张?①反对君主专制,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②倡导言论自由,提倡“法治”取代“人治”③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学校黄宗羲的思想 (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什么经济思想?(1分)这种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1分)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思潮?(2分)如何解释该思潮?(2分)传统的经济思想是什么,结合背景简要评述这种经济思想的作用(4分) 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这时,它就不再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了。工商皆本商品经济的发展经世致用  明末清初一些士大夫面对危局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他们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的思想。①经济思想:②背 景:③思 潮:④含义:⑤传统的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材料一 严者,治吏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而非以时为进退者也 ”    
——《读通鉴论》
材料二 “气者理之依也”、“天下惟器”(物质第一性)、“天地之化新”
材料三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王夫之《黄书》(1)问材料一反映了王夫之什么思想?(1分)什么是“宽”?(1分)就是指对民要轻刑法、减免赋税。 王夫之的思想“严以治吏,宽以养民”①思想:②宽: (2)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分析王夫之是怎样批判程朱理学的?道在气先理在气中格物致知
唯心主义先验论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存天理,灭人欲私欲之中,天理所寓(3)归纳三者(黄、顾、王)思想的共同点。A.背景相同
B.主张相同:(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2)经济上:提倡“经世致用”.(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抨击儒家伦理道德,继承儒家民本思想
C.影响相同:都打击了封建君主专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 (4) 明清三大思想家反对专制的思想和法国启蒙运动为什么在推动社会变革上会起到不同的作用?(3分)列举中国近代反对君主专制的人物或者派别,(2分)他们各有什么主张?(2分)①原因②列举③主张C、封建专制色彩强烈A、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B、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 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
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但是,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进步意义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经世致用思想、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和启蒙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对那个时代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唤醒了一些知识分子尘封的历史记忆,近代的维新志士和革命志士才深深想到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的价值,他们受到启发,为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寻找历史依据。所以说,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影响主要在后世。但它对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社会弊端的无情批判也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中国明末清初出现的具有民主色彩的批判思想与西欧文艺
复兴和启蒙运动几乎是同时代的。 (都主要处在17世纪中期)
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最终没能实现中国社会的
逐渐转型? 探究建议:可以从中国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及国 人的精神风貌等方面去考虑、探究。 下列资料叙述的是哪一位思想家的?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秦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已任。……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晚年所指撰《读通鉴论》《宋论》,荟萃平生治史心得,为探讨其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顾炎武黄宗羲李贽王夫之阅读材料(2006年连云港一模卷)(1) 材料一: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说:有道德的君子要学问渊博,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可能有反叛的事发生了。
材料二:他(顾炎武)读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对读书也推崇备至。……他认为:“为人君之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他进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命题。
(1)材料一中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主张是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纳?主张:用礼治国可维持长治久安。
没有。因为许多皇帝往往滥用繁刑,最终导致灭亡。 (2)根据材料二,归纳顾炎武对君主专制的主要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 态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原因: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统治腐败导致灭亡;《明夷待访录》的影响。 材料三:为了配合维新变法运动,这部书( 《明夷待访录》 )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梁启超说这部书“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又说:“此书乾隆年间入禁书类,光绪间我们一班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以上材料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3)材料三中梁启超为什么要秘密私印和发送《明夷待访录》 ? 原因: 《明夷待访录》 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动员人们支持变法(或减少维新变法阻力)。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对秦汉以来的儒学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进行深刻反省和理性的批判。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总结明清思想家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是对先秦儒学的一个发展1、关于李贽思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
A、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B、否定宋明理学
C、批判三纲五常 D、否定君主专制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主张,不包括( )
A、个性自由 B、经世致用
C、农工皆本 D、民主共和
3、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
A、否定君主专制 B、批判宋明理学和八股取士
C、限制君权 D、经世致用DDB4、关于明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解放思想
B、农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
5、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DD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的观点( )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
7、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有关的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腐朽王朝的统治
c八股取士因循守旧 d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abcd B、adc C、acd D、abd
8、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AAC9、在李贽的思想体系中,世界的本原是( )
A、阴阳二气 B、道 C、理 D、天
1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的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的危难
C、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导致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得国家分裂
AB11、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
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对文字狱的抗争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D12、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则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正确评价是( )
A、都是片面的
B、都是进步思想
C、其局限性决定他们的思想都未能对历史的进步起到推动的作用
D、由于他们都属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其主张的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B13、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  
C、“理”并不是世界的本原      D、“工商皆本”D14、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A15、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认为当时社会弊病丛生的根源在于( )
A.程朱理学已经不合时宜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土地高度集中,社会贫富不均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