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2张PPT。第7课
汉字与书法■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书艺历程
■印宗秦汉课程标准: 掌握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会徽的原创者郭春宁说,能够做出这样的会徽,灵感其实就出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你知道会徽中采用了哪几种中国艺术形式呢?中国印
·
舞动的北京 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上古黄帝时,史官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足迹等自然景物创造了汉字。图为仓颉像。仓颉造字虽只是传说,但据考证,仓颉可能是对汉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的第一人。图为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台。 “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仓颉1、文字起源传说——“仓颉造字”一、汉字的发展演变文字的发明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1、文字起源传说:“仓颉造字”
2、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一、汉字的发展演变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二里头遗址出土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3. 中药里的惊世发现——甲骨文 相传1899年,中国学者王懿荣在他吃的中药“龙骨”里发现了距今3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图为王懿荣。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成熟汉字。甲骨文特点:1,由于是刀刻的,所以其线条多方折,劲直为主,同时字体的结构,长短,大小都没有定势。2,由于处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过渡,所以字形变化非常大,常常一个字就有很多种写法且象形意味比较大,带有较明显的图画意味。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兔虎牛鼠羊马蛇龙猪狗鸡猴4,金文在甲骨文之后,出现了新 的字体,这种字体多是铸在青铜器上,故称为铭文或钟鼎文。因为青铜在古代又称为“吉金”。故又把它称为金文。这种字体盛行于西周,其产生时代和甲骨文相差无几。但与甲骨文相比,它的成熟度已大大提高。金文、铭文钟鼎文、籀文 铸造出来的文字—金文 “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形式要求庄严、稳重、端肃、有序、精美,以符合“藏礼于器”的礼仪文化的特点。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铭、《大盂鼎》铭、《散氏盘》铭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同周末铜器上的文字很接近,是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的汉字形体。大篆也称籀文,因见于《史籀篇》得名。大篆的主要特点是:象形符号进一步失去象形性;笔画线条化,匀称、柔婉;构形较复杂,字形趋于方块形,比金文工整。 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大篆) 这件西周的青铜利簋(gǔi)
通高28厘米,1976年于陕西省
临潼县零口出土,现藏中历史
博物馆。这件利簋的内底就镌
刻着周武王在讨伐商纣之前占
卦问神的铭文,共32字。
牧野之战——“铜” 证如山 铭文的大意是: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并逢岁(木)星当空,并对伐商能否取得胜利进行了卜问,兆象很好。就在当天,周师一举打败了商军。到辛未这天(七天以后),武王在驻军处,赐给有事(官名)利(人名)以金(青铜),利觉得很荣耀,遂铸此簋作为纪念。利簋铭文牧野之战——“铜”证如山西周毛公鼎铭文金 文大盂鼎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三足圆鼎,西周康王时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鼎腹内壁有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史实。《散氏盘》是西周青铜器文物珍品,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传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请同学把金文和甲骨文对比一下,看看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点:1,字体结构趋向整齐,大小匀称,纵横有序。2,线条和形体由方折变为圆转。象形意味大大减少。《散氏盘》局部5、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是相当规范,偏旁有统一的样式,笔画委婉曲折,粗细匀称,字形狭长。
秦 李斯 峄山石刻 汉字的统一——小篆战国时期,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削弱了文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发展和生产进步。 统一的汉字,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李斯书法
秦朝篆书
秦朝“书同文字”的意义:
1、克服文化交往时的障碍
2、促进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秦琅邪刻石(小篆) 秦始皇在位期间,五次巡视各地,七次刻石,包括绎山刻石、琅邪刻石、泰山刻石等,现保存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以及后人的一些拓本、摹本。秦小篆和汉隶书《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小篆小篆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字,字形是长圆形,左右对称,线条粗细一样,有一种圆笔曲线的美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隶书,是小篆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
“隶”本是隶人的意思,也就是管罪犯的官吏。秦始皇统一中国初始,严法酷刑,犯法的人很多,因此每天要抄写的报告文件也就很多,于是管件的官吏就用这种早已在民间流行的俗体来写,人们说它是隶人们用的字体,所以把它叫作隶书。秦朝的书叫做秦隶或古隶,到汉代叫汉隶也叫今隶。 隶书是快写小篆形成的,隶书字形扁平,笔画有了波势,并有了轻重粗细的变化.隶书表现的是一种方笔直线的美 隶书汉代墨迹——木简
汉代隶书铭刻在泰山压顶的巨石上,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份震撼与眷恋。东汉《曹全碑》(隶书)
结字讲究、雄健、体势挺秀
给人以疏阔大度之感的独特
字体 秦绎山刻石(小篆)二、书艺历程1、汉字发展为艺术的原因或条件:单体汉字的字型丰富、数量庞大----准备了材料知识群体的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动力基础提供了条件东汉以后,一个特立独行,谈吐风雅,知书达理的士人群体形成。书法成为他们挥毫笔墨,凸显神韵和风骨,表达自我意识提供了条件。魏晋时期艺术发展成为分水岭的原因①政治上:都注重发展经济民族融合加强佛教盛行,促进美术发展⑤思想上:⑥文人群体上:国家分裂,政局动荡②经济上:③民族关系上:④外来文化上:三教并行,魏晋玄学兴起士大夫形成特立独行的个性( “魏晋风度”)⑦笔墨纸张的改进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完成书体演变使之成为艺术的魏晋书法
这一书法史上造就了一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王羲之。他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学书者莫不宗法“书圣”。
王羲之像王羲之故居——洗砚池 在楷书和草书产生之际,楷草之间还有一种字体也在流行,就是“行书”。行书的字体既不象楷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呆立着,又不象草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在奔跑,而是象云、象水那样慢悠悠地不停地流动着,所以,叫“行书”。行书易写、易认、易于流行,实用性很高。最擅长写行书的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称“书圣”。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丧乱帖》 快速书写的字体(一):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兰亭序》局部摹本 天下第一行书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行书第一” 王羲之
《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 草书今日的兰亭颜真卿《祭侄文稿》:是其为怀念在安史之乱中死于叛军之手的侄子所作,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为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在隶书成为汉代通行的主要字体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写得简便、潦草的字体,叫做“草书” 。草书是隶书快写而简便的结果。“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主要是用来起草文稿和写信。由于写得比较快,所以在书写过程中有的省去了字形的一部分,有的把一些笔画连在一起。到唐朝以后的“狂草”,则更是难以辨认。“狂”就是漫无章法,随心所欲。这种几乎无法辨识的“狂草”实际上不再是一种实用的书写字体了,而只是一种艺术观赏形式罢了。 快速书写的字体(二):草书 草书王羲之的《七月都下帖》 王献之《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书体的成熟期—楷,行,草书的出现1,楷书 又称正书,正楷,真书,因其字形方正,笔画平稳,结构均匀,具有较强的书写规范,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创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达到顶峰。按照用笔和结体特点,可分为魏碑和唐楷两大系统。 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东汉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出现了: 汉朝末年,文字形体又由隶书演变成了现在使用的“楷书”。“楷”是楷模的意思,“楷书”就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楷书把扁形、方形的隶书变成竖长方形,并且把波折的笔法变为平直。写楷书时得一笔一笔、整整齐齐地写。图为楷书的创始人钟繇 楷书 书法中最常见的书体之一,由隶书发展而来. 楷书字形方正工整,笔画线条丰满美观,把书法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度.唐代是楷书最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楷书的大书法家,其中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最有名气,加上元代的赵孟兆页,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楷书家.作为唐代最为杰出的两位楷书大家,颜真卿和柳公权各有千秋,颜体在于点画厚重,结构端庄雄伟,有如关东大汉。柳体则是点画瘦劲,骨力遒劲,结构严谨。二人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书告身》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筋柳骨” 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钟王复生,无以复加焉。”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之美誉。 穆宗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气势开张,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气象。现存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等。颜真卿,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颜真卿 多宝塔碑欧阳询、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都留下千古绝墨。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起到规范和楷模的作用。
楷书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无论结构,用笔都已达到完善成熟的境界。完全摆脱了隶书的痕迹。
“颜体”肥硕丰润、
刚健雄强、显出
雍容大度的气派唐.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 欧阳询,唐初书法家。据史书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明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早年他专学二王(羲之、献之)书,并吸取六朝北派诸家的长处,勤学苦练,融会贯通,独创一派书风,其书以“险劲瘦硬” 著称,史称“欧体”。欧体开创了唐代楷书的先端,对后世影响大,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
草书 最能体现线条艺术美的是草书.草书线条飞舞,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生动而有气势,能尽情地抒发书法家的感情,表现书法家的个性.草书实用性不大,艺术欣赏性比较高.
王羲之 草书王献之 草书 怀素,僧人,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大草书家,有“颠张醉素”之称。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 素《千金帖》 ?
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零陵(今湖南长沙)人。自幼出家为僧,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秃笔成冢,经禅之馀,从事艺文,喜好草书。好饮酒,酒酣与发,於寺壁裹墙,衣裳器具,无不书之,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史称“草圣”。 张旭,“草圣”,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张旭,唐人,生卒年不详。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才华横溢。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酒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杜甫诗云:“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韩愈评价张旭:“喜怒……忧悲……怨恨……酣醉……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风雨水火……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张旭《古诗四帖》草书有什么不同于其它字体的特点是什么呢? 特点:结构简便,笔划纠连。书写流畅、快速。但不易识别。楷书:笔画祥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
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
任情纵性。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
又有实用价值。宋朝书法呈现“宋人尚意”特征的原因①政治上: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理学兴起和发展,更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国家分裂,民族阶级矛盾尖锐②经济上:③思想上:④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群体增多“宋四书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眉山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流畅洒脱。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赤壁怀古 黄庭坚,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 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米芾
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字态奇逸超迈 宋 米芾《珊瑚复官二帖》????蔡襄,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他的书法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宋徽宗赵佶(1082-1135)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艺术上他是个天份极高的书画家 ,他的书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 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瘦劲;;结体笔势取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瘦金体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八、帖学大盛的明代书法
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碑版,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其代表书家有: 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
明清书法呈现个性化、平民化、世俗化特征原因:②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①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君主专制走向极端 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和徐祯卿(电视剧里则根据文人后来虚构的人物周文宾所创造),他们才思敏捷,才华横溢,诗词曲赋,样样精通,或长于绘画,或长于书法,或长于文理,是明朝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们创作了很多著名的绘画、书法和诗词作品,并源渊流传。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唐寅的行书真迹飘逸瀟洒,风流问世朝代 时代风貌书法名家艺术特色魏晋南
北朝隋唐宋代明代社会危机及文具的改进王羲之 虚玄灵动
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宋四家、赵佶有意无法追求个性 忽略法度社会平民
化、世俗化祝枝山、文征明更强调个
性化创造盛世景象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狂放不羁注重规范法度汉字的演变( 以“鱼”字为例)汉字的演变 从“鱼”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变的过程。三、篆刻艺术的发展1、秦汉: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特点:秦印——
汉印——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代表:文彭
3、清代:各派纷起、风格多样
代表:西泠八家…… 用刀“写”的汉字:篆刻篆刻,就是镌刻印章,也就是用刀在硬质材料上“写”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汉字造型艺术。玉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秦安台丞封泥 秦御府丞封泥 秦少府封泥秦西共丞封泥 秦郎中令丞封泥秦郡佐邸封泥选择题练习,请准备1、我国古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是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夏朝
D、商朝2、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是:
A、金文
B、籀文
C、铜器刻画符号
D、甲骨文3.下列字体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甲骨文 ②隶书 ③小篆 ④籀文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 ④①②③ D.①④③②
4.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
A.魏晋南北朝 B.秦朝
C.隋唐 D.宋朝
5.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品是
A.《石门颂》 B.《兰亭序》
C.《自叙帖》 D.《玄秘塔碑》( D )( A )( B )6、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字”,将统一哪一字体作为官方规范规则:
A、隶书 B、籀文 C、楷书 D、小篆
7、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
8、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
A、夏商
B、魏晋南北朝
C、两汉时期
D、西周晚期9、篆刻与书法、绘画一起开始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A、两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明中叶以后
D、西周晚期10、对中国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表述不准确的是:
A、有了文字,就形成了印章艺术
B、明代中期,思想活跃、文化自由,篆刻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篆刻艺术上,秦汉时代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D、其创制以汉字为前提,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 11、汉字演变的脉络是( )
A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 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
C 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D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行书A12.右图是2008年奥运会场馆的部分标识,其构思取材于
A.楷书
B.草书
C.小篆
D.行书C三:观察图片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片中的书法作品分别是什么字体?楷书 隶书 行书 草书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是以哪种字体笔画为基本形式的? 篆书活动建议 谈一谈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的艺术门类和艺术风格,试一试能否吸收中国传统书法、篆刻的艺术风格,为班级、学校设计徽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四、问答题:在我国,目前中小学校纷纷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连小学生也掌握了电脑打字,而office 软件的排版又使得打印效果特别漂亮。市场上,各行各业的标牌、铭牌、标语、横幅……几乎全部是电脑打出来的,宋体、魏碑、隶书、楷体、行楷、姚体、广告体……,要什么有什么。在这市场经济时期,有人说:“写书法只能作为业余爱好……”,更有人说:“写得一手好字、好书法,还不如打得一手快字”。
请大家讨论:现在还要不要学习书法?理由是什么?如果要,怎样才能学好书法?
自我测评1.概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过程。2.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隋唐一统,国家繁盛,是中国君主专制社会发展的巅峰,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或意绪狂放,极尽张扬个性之能事;或雍容大度,力求建立新的法度。宋代时文化极为繁荣,文风很盛,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书法也是重视个性而忽略法度。明代则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一方面思想控制严密,所以书法更世俗化、平民化,强调个性化创造。文字起源: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中群体创造的成果,如结绳记事是促使文字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仓颉将这些散乱的文字加以整理。
发展演变: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雏形。商周时期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到秦朝时出现了一个巨大飞跃,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措施克服了文化交流中的文字障碍,用秦国通行的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接着又用书写更为简便的隶书作为新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