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专题十 从原始社会
到中古时期: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文明的扩展与帝国林立
2
世界上古中古时期:
距今约1万年—约公元前3千纪
公元5世纪——15世纪
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呈现多元
发展格局;地域性帝国促进人类
文明交流与交融
课程标准: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古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了解古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文明的产生与多元发展
1
中古文明多元面貌
3
阶段特征
文明的产生与多元发展
1、远古时期的生产与生活
生产活动:采集、渔猎
劳动工具:木、骨、石制造工具
生活:迁徙;用火;女性负责生育和抚养后代、采集食物;群居
2、人类文明的产生
(1)前提:大约1万年前,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西亚(小麦、大麦、羊、牛)、东亚(水稻、粟、猪、狗)、
南亚(芋头)、中南美洲(玉米、甘薯、南瓜、骆马)
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
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分工)、生产关系(男女分工)、
生活方式(定居、制陶、存储、交通)、科技文化
(2)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文字产生
地理环境 政治制度 社会生产与生活 文化
西亚文明 公元前3500; 约公元前2900,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土地 青铜器、冶铁、战车 商业、借贷、契约 村落、城市、民居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
图书馆(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星期制度
艺术(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亚述
帝国人首飞牛、波斯王宫)
古埃及文明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3100年 尼罗河定期泛滥,利于农业,提供交通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是法律的来源。 土地 商业(外贸、货币) 借贷、契约 民居 象形文字;莎草纸;文学(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亚历山大博学园;
太阳历;建筑(金字塔、神庙)
古印度文明 公元前2300; 公元前1500; 公元前6世纪, 印度河流域平原;恒河流域 种姓制度 印章文字、巴利文、梵文;
诗歌《梨俱吠陀》
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建筑(桑齐大塔、石窟)、数学
古希腊文明 公元前2千纪; 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 公元前5—前4世纪上半叶,古典时代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 城邦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斯巴达寡头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 村社自治 农业(大麦和小麦、葡 萄和橄榄;城邦公 民拥有土地,奴隶) 商业(城邦商贸中心, 海外贸易;货币、汇 票的雏形;城市布局) 民居(列柱围廊) 文学(史诗;神话、悲剧、 喜剧
历史(希罗多德、修昔底德)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
多德)
数学(欧几里得)
雕塑(米隆)、建筑(雅典卫城)
教育(柏拉图学园;分科教育
重点探究一 原始农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到来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原始农业缓慢地向前发展。据粗略估计,新石器时代的人口大致已达5000万。……西亚地区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出现了简陋的灌溉农业。公元前5000年在埃及尼罗河流域产生了灌溉农业。公元前2500年印度已普遍种植稻麦。
原始农业的进程可概括如下:
用火→移居→棍棒→弓箭→狩猎→驯养
↓ ↓
石斧→种植→定居和制陶
——摘编自张同铸主编《世界农业地理总共论》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产技术进步;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重点探究二 世界古代文明多元性与统一性并存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
人类古典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对……人类共同体的经济生活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其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中国黄河流域,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实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中国先秦时期形成王权专制政体,古希腊的雅典则建立起城邦公民政体。
——摘编自李学智《古典文明中的地理环境差异与政治体制类型》
同一性:“农业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是标志
多元性:受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周边环境、宗教哲学的影响
思考: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体育所折射出
的文化传统。(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古希腊是商业贸易兴盛地区,民风习俗崇尚竞争,以体育竞技为欢乐,以逞强取胜为满足,并且把这种满足的欢乐奉献给奥林匹亚诸神,创造了奥林匹克竞技赛会。希腊人在体育竞赛中制定了平等、公正的规则,凡是在体育场上参加比赛的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有能力,你就可以取得优胜,带上冠军的桂冠,受到城邦的重视。裁判员对于场上比赛的运动员一视同仁,只要你是希腊血统的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凡是参加比赛的都按同一规则来对待。竞争意识虽然有鼓舞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优点,但是也有纵容贪得无厌、恃强凶的缺陷。中国早在周朝初年就有射箭、摔跤、驭车等体育竞技比赛。到了汉代,还创造了集体的蹴鞠竞赛方式。这些体育竞赛都是以评价一个人的品行为目的,参加者必须遵守严格的礼仪规范。这种竞争是君子之争,只要在竞赛中用尽自己的技术,就达到了参加的目的,不太计较比赛的成绩,重要的是在比赛过程中礼仪规范能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现。成功与失败之间没有天然的鸿沟,这样的竞争意识使得中国古代体育成为教化民众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崔怀猛《导致古代中西方体育差异性因素分析》
3、人类文明的交流
(1)古代文明的扩展
①农耕民族的迁徙:农耕文明的优势(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②游牧民族的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起;起源于东欧平原的印欧人;
公元前2世纪起,生活在亚欧大陆偏北地区的众多
游牧部落(匈奴和日耳曼人、阿拉伯人)
古代文明 方式 地域范围
埃及文明 武力扩张 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新王国时期达到两河流域,与西亚大国争霸
西亚文明 武力扩张 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
公元前8世纪,亚述
古希腊 移民 凭借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
古代世界的帝国 疆域拓展 巩固措施
赫梯帝国 公元前17世纪,在小亚建帝国; 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争霸 公元前15—前14世纪,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后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
波斯帝国 公元前6世纪 兴起于伊朗高原; 公元前330年 亡于马其顿王国 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印度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地区 政治: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经济:发行货币,广泛修建道路,连接帝国境内各地
文化交流: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亚历山大帝国 起源于巴尔干半岛的北部。公元前4世纪中期逐渐强大 公元前323年,走向瓦解 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东征,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政治: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文化交流:推广希腊文化。亚历山大东征首次把埃及、西亚、印度和希腊文明连成政治上的统一体;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帕加马)
罗马帝国 意大利中部城邦;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27年,建立帝国; 3世纪后,陷于危机; 4世纪末,分裂 公元前3世纪早期,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后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1-2世纪空前繁荣 政治:奴隶制迅速发展。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公元前1世之末,帝国形成君主政治;罗马法
经济:种植谷物、橄榄和葡萄,实行土地国有,家庭式劳作;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帝国道路连接罗马和各行省;城市建设;民居特点;
文化:基督教;文学家;史学;建筑;凯撒儒略历。
(2)文明的交流
①物质:“汗血马”、苜蓿、葡萄、西瓜和古文献中带有“胡”字的
物种、服饰、饮食、棉花、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传入中国
②技术
西亚的农耕技术、冶铁技术;
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漆器及其制造技术、中国陶瓷、四大发明
③文化
西亚的神话、埃及的雕刻艺术影响希腊;腓尼基字母;中医药知识
宗教(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入)
艺术(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
④中外往来:
交流通道:陆、海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汉志商道
汉朝和罗马帝国:公元前后,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
化交流。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
重点探究三 古代人类的迁徙
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广泛移民与地中海周边地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那里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和行省。中国古代,大批汉人陆续从北方迁往南方,形成今天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的客家人。
公元前18世纪,印欧游牧民族开始了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使得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爱奥尼亚人公元前2千纪初南下希腊地区。公元前1650年前后,另一支印欧种人阿卡亚人也到达了希腊本土,并创造了迈锡尼文明。不久,多利亚人进入了希腊,希腊历史进入荷马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印欧种赫梯人进入小亚细亚,并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建立起赫梯帝国。之后另一只喀西特人建立了喀西特王朝。印欧种的雅利安人从中亚进入印度,原先的印度河文明逐渐衰亡。……这次全球大迁徙有三大成就:马拉车的推广、青铜工艺的推广、商路的扩大与延伸。 ——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对被征服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各文明区的闭塞状态,各区域文化在相互交往中发生了变化;有利于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的确立与扩大;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重点探究四 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农业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孤立的、闭塞的。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扩张性和外向性,原因在于:其一,农业文明的发展,使文明区内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在激增的情况下便有可能离开文明中心而向四周迁徙;其二,农业文明物质资料手段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极易为文明周边原始部族所了解、所模仿,从而发展农业;其三,农业的先进性使生产出现了剩余,从而使一部分人能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而工商业在本质上又是需要与外界交往的。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人类社会从来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同地区的农耕文明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都表现出向外扩展的趋势,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波斯帝国从居鲁士立国开始,通过对外扩张,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不仅有自身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有统治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在帝国东部,征服印度的犍陀罗,获得了东方民族的信息。在帝国西部,征服吕底亚,与希腊人有了接触,他们的工匠吸收了吕底亚艺术的特色,商人学会了铸造钱币。公元前4世纪晚期,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及其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诸古老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方式:武力扩张、和平交流
途径:经贸往来、人口迁徙、军事征服、国家统一
中古时期的世界
1、欧洲
(1)西欧封建社会
法兰克王国:公元前2世纪,日耳曼人开始南迁
476年,克洛维;800年,查理帝国;843年,分裂
封建制度:封君封臣制、君主制(14世纪,英格兰议会君主制、法兰
西等级君主制)、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
法律与教化:“日耳曼法”、“教会法”、罗马法复兴运动、普通法
(英国诺曼王朝巡回法院、法国国王发布的法律、敕令)
基督教的伦理与教化:教义、各种礼仪和节日渗透
基层治理:庄园、城市、基督教会
官员选拔:教士和封建领主、国王亲信
庄园与农奴制(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领主、农奴和自由民)
中古西欧文化 基督教文化、骑士文学、市民文学
兴衰 经济文化
拜占庭帝国 395年,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 6世纪,查士丁尼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6世纪中期后,陷于混乱; 1453年,亡于奥斯曼帝国 帝国境内商业发达,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的文化。
东正教是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罗马民法大全》;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古典书籍;
建筑和雕塑艺术:索菲亚大教堂
基辅 罗斯 6~9世纪,斯拉夫人逐渐形成一些公国,以基辅和诺夫哥罗德最为重要; 882年,留立克王朝迁都基辅,形成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逐渐进入封建社会; 1240年,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
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并对俄罗
斯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
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
史诗《伊戈尔远征记》
(2)东欧国家
地区文明 统治 文化
阿拉伯帝国 7世纪初,伊斯兰教; 622年,在麦地那建立政权; 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8世纪中期,地跨亚非欧三洲 政治稳定: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 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 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都城巴格达;亚非欧中介贸易, 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 融合创造(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交流桥梁(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中国的造 纸术、印度的数字等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成就(文学,悬诗《天方夜谭》;数学,伊本·穆萨;天文,白塔尼;医学,伊本·西那)
奥斯曼帝国 13世纪,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 16世纪后期,地跨亚非欧三洲 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宗教领袖、国家军队的主宰、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苛捐杂税 经济: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连接 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笈多帝国:恒河中游 约公元320—540年 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保留了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印度教逐渐发展为主要宗教;
印度文化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德里苏丹国:13世纪初,突厥人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蒙古帝国:中国北方草原 13世纪,三次西征 东西方文化的直接交流;引发民族大迁徙
日本: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发展。 “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 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 12世纪末,进入幕府政治 神道;武士道;文学(诗歌、小说)、绘画(大和绘、浮世绘);建筑(法隆寺);
交流:吸收中华文化
朝鲜: 7世纪末,新罗逐步统一朝鲜半岛, 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高丽王朝, 14世纪末,朝鲜王朝,迁都汉城 青铜器;铁器;瞻星台、《三国史记》)
交流:受中国典章制度(科举制)文学、佛教、儒学、风俗习惯、文字等影响;朝鲜半岛的乐舞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3、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热带非洲)
(1)班图人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
绵羊和山羊等;9世纪掌握了铁器和青铜的冶炼技术;11世纪,成
为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主要居民。
(2)文明区域
①西非:8—15世纪,加纳、马里(延巴克图)、桑海
②东非:
埃塞俄比亚地区:公元前后,形成了阿克苏姆国家
东非沿岸:10—15世纪,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
③南非: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津巴布韦国家
大津巴布韦遗址
中南美洲 建立 印第安文化
中美洲尤卡坦半岛: 玛雅文明被称为 建立众多城市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是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为平民 经济:种植玉米;制陶
文化:城市建筑(金字塔庙宇);多神崇拜(自
然神);象形文字;“玛雅历”为太阳历
数学(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
中美洲墨西哥地区: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兴起;1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首都特诺奇蒂兰特位于特斯科科湖中岛 政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
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缴纳贡赋
经济:浮动园地;土地(贵族私有、村社公有)
铜器;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文化:宗教(多神崇拜;太阳神、金字塔);
文字(使用图画记录重要事件)
南美洲安第斯高原: 印加文明 12世纪,以库斯科(今秘鲁南部)为都城建立国家; 政治:最高统治者是国王;建立官僚体系(全国
划为四大政区);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迁移人口、建造驿道,加强控制;
经济: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文化:宗教((多神崇拜;太阳庙、金字塔));
历法;结绳记录;医学
重点探究一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日耳曼人迁徙
民族大迁徒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 日耳曼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统治能力都比较弱,建立不了一个新的统一帝国。日耳曼人迁徙后相继建立了一批国家。有法兰克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勃艮第王国、苏维汇王国、伦巴德王国、盎格鲁撒克逊等国,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冲突;摧毁了旧的文明,促进了新的发展;农耕世界进一步扩大和繁荣
重点探究一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庄园
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它是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住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的经济社会(上)》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自给自足;庄园领主拥有较大的统治权;
王权衰微,国王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重点探究一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城市自治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的在城市里自由的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他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城市的自由冲击了农奴制度,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富有的商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新办大学培养符合城市需要的实用人才,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重点探究二 阿拉伯帝国——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巴格达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用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普·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断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西欧文艺复兴有很大影响。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数学等也都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带来了阿拉伯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摘编自孙秉莹等主编《世界通史纲要》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自给自足;庄园领主拥有较大的统治权;
王权衰微,国王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重点探究三 古代日本和朝鲜文化
中、朝两国因地理环境及其历史发展形成了相近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自秦汉实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而朝鲜在中国的影响下,早在李朝之前1200多年,就已是中央集权制社会。如三国时期的新罗,受唐朝影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最终统一朝鲜半岛。日本圣德太子(574~622年)推行“推古朝新政”,崇尚中国的礼治,实施了“公地公民”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与中、朝两国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吴祖鲲、商学君《东亚文化格局:演变与应变》
与中国一衣带水,很早就有人员往来,经济文化联系持续不断;
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华文化。
重点探究四 美洲印第安文化——阿兹特克文明
(阿兹特克)土地归公社所有,分给各个家族共同耕种。此外,还有专门供养祭祀和军事首领的土地以及供军需用的军用地。这些土地用公社成员和奴隶来耕作。奴隶主要由战俘和债务奴隶构成,贵族和祭司一般都占有奴隶,用于从事耕作和建筑等劳动。奴隶也是买卖的对象。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是古代史》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自给自足;庄园领主拥有较大的统治权;
王权衰微,国王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思考:依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
重要性的认识。
……许多民族独立地“发明”了不同动植物的驯化。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自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是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 ——(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史》
古希腊是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