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课件(2份打包)第6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课件(2份打包)第6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7 17:16:08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 程 标 准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
素 养 目 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通过历史解释认识其主要特点。
2.从“史料实证”中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认识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基础必备 探新知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_______进行。村社实行自治,___________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2.西欧封建社会
(1)庄园:_______是主要的基层单位。
思考1:中世纪西欧庄园有什么特点?
提示1:西欧庄园的基础是农奴制度;西欧庄园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庄园法庭。
村社
村社大会
庄园
(2)城市:10—11世纪,_______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其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基督教会:___________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
基督教会
3.近代
(1)背景:近代西欧___________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表现
①英国在1835年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_________制度。
②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___________的传统,_______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③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___________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_______产生,市长同时对___________和本地选民负责。
民族国家
自治市
地方自治
乡镇
自治市镇
普选
中央政府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
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化;目标是争取自由和法治。
4.二战后
(1)表现
①_______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②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_______自我管理。
③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相关的___________、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2)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社区
居民
城市规划
思考2: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的发展原因有哪些?
提示2:(1)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
(2)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
(3)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4)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
(5)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
(6)制度保障,政策法规的引领等。
5.20世纪80年代以后
(1)更加强调_______、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2)_______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3)公众、_________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政府
社区
志愿者
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背景 基层治理与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体现了不同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推动因素 各国人民、政府和联合国(国际组织)在实现基层治理方面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历程 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实质 基层治理以基层自治为主要特点,自主权逐渐扩大
方式 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社区逐渐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发展方向 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市场化等方向发展
影响 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西方国家
(1)建立与发展
①17世纪初,英国颁布_________。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
②19世纪80年代,_______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③1935年,美国颁布《_____________》,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
济贫法
德国
社会保障法
④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___________体系,基本实现了_______ _____,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⑤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___________,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社会保障
全民覆

福利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1)为了缓和劳资矛盾;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
(2)受国内左翼政党的影响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影响。
(3)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4)资本主义社会民主进程的推动。
(5)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6)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2)评价
①积极:它是资本主义社会_________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___________,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_______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生产力
社会矛盾
财政
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方面功能
(1)政治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
(2)经济功能: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
(3)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
(4)道德功能:体现合理责任、提升社会道德。
2.现代中国
(1)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劳动保险
拓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从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在满足市场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同时,弥补家庭保障功能不断弱化的缺陷。
(2)以社会保险为主体。还需要发展各种补充保障事业,弥补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基本保障的不足。
(3)体现多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基本保障和单位为主体的补充保障以及其他保障等不同层次上。
史料探究 释疑难
探究主题: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演变历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
——摘编自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1:做法:以庄园为核心,安排庄园的生产活动;处理好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贵族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影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英国近代政治具有精英政治的特征;使得英国形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为近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
拓展:西方国家地方自治的共同特点
(1)由宪法或法律规定地方自治的范围和职权。
(2)地方自治政府既承担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同时也承担一部分中央委托的事项。
(3)地方自治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抵制中央干预地方自治范围内的事务。
(4)地方政府上下级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只有法律上的平等关系和实际管理中的指导关系。
史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非常恶劣。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探究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提示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拓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制性,是指社会保险是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实施都是通过法律进行的
普遍性 普遍性是因为社会保险要求社会化,是面对整体社会成员,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所有企业和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
福利性 福利性,是指社会保险的性质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实施社会保险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社会公 平性 它的公平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社会保险中不存在任何特殊阶层,同等条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形成保险基金的过程中和在使用的过程中,个人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并不严格对价,从而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
基本保 障性 社会保险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因为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们的收入稳定、生活安定,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互济性 社会保险通过法律的形式向全社会有缴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社会保费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并在全社会统一用于济助被保障对象,同时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可以从统一基金中相互调节
2.社会保障制度的三大功能
(1)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安全网”: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而退出劳动领域或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降低劳动风险,为劳动者及其家庭编织了一张社会安全网。
(2)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社会保障属于国家收入的二次分配,更注重公平原则,以缩小社会收入的分配差距。
(3)经济社会运行的“减震器”:特别是在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时,它通过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来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对前途失望的群体,从而减少可能引起的社会震荡。
课程延伸 提素养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公平
(1)覆盖范围的普遍性。各项社会保险法规中明确规定了该险种的义务参保人。
(2)缴费政策通过统一的缴费率和与缴费期限挂钩的待遇确定方式,使所有的参保者平等地分担风险,政府对特殊群体提供缴费补助。
(3)待遇与缴费紧密联系。个人参保与缴费情况挂钩,养老金的调整机制也反映了社会新增财富在劳动者与退休者之间的公平分配。
(4)自治管理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一大特色。自治管理机构负责社会保险事务的具体经办,包括保险基金的征集、管理和发放、社会保险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以及社会保险纠纷的初步协调等工作。
随堂训练 测达标
1.(2022·福建宁德期末)中世纪,伦敦的部分行会规定,任何入会满七年且并非由于自身愚蠢而导致贫困的会员,每周均可从公共金库里获得十个半便士。这表明当时西欧的行会( )
A.形成完善的济贫济困制度
B.保障贫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C.具有一定的社会救济功能
D.践行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
C
解析: 材料“行会规定……会员,每周均可从公共金库里获得十个半便士”体现了行会对会员的救济,说明中世纪的西欧行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救济功能,C项正确;A项“完善”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行会救济的是会员而非普通贫民,排除B项;D项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项。
2.(2022·广东中山期末)在西方国家,社区组织的最初职能是社会救济。二战后,社区很快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问题突出
B.中央政府的权力下移到地方
C.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D.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社区的功能由“最初的社会救济”发展到“二战后的基层自治”主要方式,并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这反映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突出,社区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政府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区功能的变化,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反而因为社区功能的演变,更多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的发挥,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山东临沂一中)某学者认为,近代以来,法国的市镇扮演着如下角色:一方面行使治理的职能,承担了国家许多职责,如组织选举等;另一方面,市镇是法国民主和自治的象征,市镇的任何利益,居民都能够通过市镇公决进行商讨。该学者意在强调近代以来法国市镇( )
A.利用双重身份整合基层社会
B.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C.构成对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
D.发挥了代议制民主的优势
A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一方面行使治理的职能”“居民都能够通过市镇公决进行商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近代以来法国市镇既是国家的行政单位同时又是基层自治单位,利用双重身份整合基层社会,A项正确;法国市镇官员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了直接民主,没有相关代议制民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山东济南)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议会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意外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等法律,以社会保险立法的形式,建立起强制性的由国家为劳动者提供生活风险保障的制度,内容涵盖了养老、医疗、工伤等各个领域。德国此举( )
A.提升了社会保障的能力
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利于防止社会贫富分化
D.缓和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末是德国工业革命快速发展的时期,其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律,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涵盖养老、医疗、工伤等各个领域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有助于提升社会保障的能力,A项正确;B项错在“完备”,排除;上述社会保障制度并不能防止社会贫富分化,排除C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当时社会矛盾尖锐的现象,更无法得出上述举措能够有效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陕西蒲城中学)“西方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承受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而大多数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意放弃任何利益。”以上信息说明( )
A.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已穷途末路
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
D.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为了选票等眼前利益,社会各阶层均不肯放弃福利制度,反映出西方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C项正确;“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已穷途末路”与各阶层均不肯放弃福利制度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排除B项;“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在材料中只是部分内容,反映材料信息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河南南阳)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公布后,数年内其实施范围几乎涵盖了城市各种企业、金融单位,以及国营农、牧场等。与此同时,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依照单行规定在生老病死伤残方面也有了相关保障。新中国初期社会保障建设( )
A.内容丰富、结构完整  B.呈现出全民覆盖特点
C.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D.具有完备的法律保障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国家通过立法,确保劳动保险涵盖城市企业、国营农、牧场等,国家公务人员也享受生老病死伤残方面的保障,说明了当时国家社会保障建设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劳动保险的情况,不能说明新中国初期社会保障体系结构完整,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出城市企业、国营农、牧场、公务人员享有一些社会保障,不代表全民覆盖,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无法说明具有完备的法律保障,排除D项。故选C项。(共55张PPT)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目标展示 定方向
课 程 标 准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素 养 目 标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学会评价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评价历代社会保障措施。
2.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历代政府管理户籍的背景;了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发展演变历程。
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通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和特点的学习,理解基层组织的任务主要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学会对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出现的背景进行史料分析。
基础必备 探新知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_________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1)_______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___________。
分类登记
丞相
人口调查
全面认识西汉的编户制度
(1)含义:西汉政府为控制人口流动和确保赋税征收,把民户按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这种造册登记户口的办法称为编户制度。
(2)对编户的限制:编户不得无故迁移,如果擅自流亡,抓到就要被罚作官奴。
(3)编户农民的负担:主要有田租(即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更赋、徭役和兵役等。
(4)特点: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5)影响
①对西汉的经济恢复起到过重要作用。
②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4)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4.隋唐
(1)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隋文帝时开展大索貌阅,按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姓名、性别、年龄和本人体态相貌进行查对,核验是否虚报年龄,有无诈称老小。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主户”和“客户”
主户是指纳入户口版籍,占有土地向官府缴纳“两税”的人户。客户是指“借人之牛,受人之土,佣而耕者”。主客户的划分表明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利于人口流动。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___________”,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
(1)明朝以_______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_______”,以_________为基础。
诸色户计
职业
黄册
里甲制
明朝政府依据黄册向人民征收赋役,因此,又叫“赋役黄册”。明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发给各户的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明初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8.清朝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___________,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摊丁入亩
思考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1:(1)积极: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成为古代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2)局限性: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_____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_______,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三老
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
(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维系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
(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
(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
(5)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___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里甲制
2.社会治理
(1)秦汉:建立_______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2)唐朝:实行___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
(4)明朝:王守仁推行___________。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_________。
什伍
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
保甲制
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统治者通过保甲制度建立起了封建王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宋之前
(1)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_______,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①汉朝建立___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_______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_______。
③_______救大灾,_______防小灾。
政府
常平仓
民间
义仓
官仓
义仓
(2)优抚政策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_______,以示尊重。
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鸠杖
思考2:中国古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2:(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
(3)统治者为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和统治的需要。
2.宋之后
(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①代表:北宋_________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宋朝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的特点
(1)设有专门的保障机构;(2)政府积极推进;(3)呈现专业化的发展趋势;(4)立法保障,定期考核。
(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范仲淹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史料探究 释疑难
探究主题: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盛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
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人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1:功能:征发民力;征收赋税;统计人丁;控制人民。
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其根源;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长期以来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等。
拓展:中国古代户籍的特征
(1)地域性。在农业社会,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具有制约人口流动的客观条件,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又从外部加强了这种安土重迁的特征。
(2)等级性。反映在户籍上是在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这几种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
(3)世袭性。同人口的地域流动一样,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记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在中国历史上,政府通过户口管理对人口活动进行控制和制约。
史料二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探究2:根据史料二,归纳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提示2:特点: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历史意义: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拓展: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优点
第一,从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脉络上来看,乡里制度是一脉相承,有所遵循的,它始终是作为乡村社会管理的组织制度而存在。
第二,从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上来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与村民群体共同致力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乡村社会的管理绩效。
第三,从乡村社会治理的制度网络上来看,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国家层面形成的制度体系,而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则是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其共同贯穿于乡村社会管理过程始终,对乡村社会的运行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史料三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赈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鳏寡、救疾医病、放赈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
探究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
提示3:特点:历史悠久(起步早);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救助措施在继承中得到发展;方式或措施多样;未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扶贫制度缺乏系统性、常态化)。
拓展:中国古代救济和优抚政策的特点
(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2)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并设立专门机构实施救助,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文明。如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明朝《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明清的养济院。
(3)社会救济方式多种多样。如政府设专门机构实施救助;宗族内部救济;慈善机构实施救济。
(4)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5)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6)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宣扬“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精神。
课程延伸 提素养
1.忠孝治理乡村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首要的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庭成了国家的缩影,国家成了家庭的放大。而家国意识反映在乡村政治文化中,就是忠孝治村,忠和孝作为两个重要的价值观,维系了乡村的政治秩序。忠是从政治上衡量村民的品质,要求村民尽一个臣民应尽的义务。而孝强调的是尊重权威,长幼有序,属于伦理范畴。儒学给民众和乡绅都设定了各自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它要求民众俯首听命于宗法制度和统治阶级,服从家族和国家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要求乡绅在伦理道德上做出表率,关心家乡建设,成为家乡利益的代表和维护者。
2.乡绅有限自治
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随堂训练 测达标
1.(2022·浙江期末)明朝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小岛修建库房,用于存放户籍册“黄册”,并派官员专门管理。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 )
A.夏朝          B.战国时期
C.西汉 D.明朝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B
2.(2023·山东青岛)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这一举措的出发点是( )
A.清查全国人口 B.完善户籍制度
C.加强人身控制 D.保证赋役来源
D
解析: 根据材料“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可知,文帝要求各州县官吏,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完善户籍编制,其目的是保证赋役的来源,D项正确;清查全国人口,是一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完善户籍制度,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加强人身控制,是“大索貌阅”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山西太原)中国古代户籍的书写载体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是战国后期以简册取代木牍,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呈报至县;二是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古代户籍书写载体演变反映了( )
A.征发赋役是户籍制度的目的
B.地方户籍管理权限逐渐上移
C.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已经完善
D.技术进步推动中央集权加强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战国后期“以简册取代木牍……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呈报至县”,至魏晋时期“纸张代替简册后……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可知,自战国后期发展到魏晋时期,中央对地方户籍的管理不断加强,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使得户籍管理更加有效,纸张代替简册后,纸张方便运输,使得中央可以更加直接快速地掌握地方户籍情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征发赋役是户籍制度的目的”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主旨为造纸术的进步加强了中央在户籍管理上的效率,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地方户籍管理权限一直在中央,不在地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根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已经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河南南阳)明朝法律典籍如《大明律》《大诰》等从各个维度对户籍制度进行了缜密的规制。其中,《大明律·户律》明确规定每个人的户籍一旦确定,不能随意变动,对脱户、漏口、合户附籍等罪作了严厉惩处。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法家思想的深化实践
B.促进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
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体现了户籍管理制度的严苛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法律典籍对户籍制度进行了全面、缜密的规制,禁止随意变动户籍,严厉打击脱户、漏口、合户附籍等现象,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C项正确;明代统治者治国思想是儒家而非法家思想,排除A项;仅户籍立法的发展不能促进整个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排除B项;户籍管理制度的严苛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山东济南)有学者指出,自秦以后的历代王朝都热衷于进行分区控制,最基本的分区往往被称为“里”“保”,分区之内又通过邻里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举发,实现政府对一家一户的监视与控制。这一举措( )
A.防止了地方叛乱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基层治理 D.禁锢了人们思想
C
解析: 依据材料“分区之内又通过邻里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举发,实现政府对一家一户的监视与控制”可知,分区控制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基层百姓的管理与控制,即加强了基层治理,C项正确;“防止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政府对基层的管理,属于中央集权范畴,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政府对基层的管理,与思想控制无关,思想文化专制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浙江温州)嘉善同善会是明末清初江南的民间慈善组织。它规定“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一律禁止施济”。这一规定( )
A.有利于理学逐步确立其统治地位
B.弥补了政府救济的不足之处
C.一定程度上具有教化乡里的作用
D.经政府默许具有法律约束力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民间慈善组织对不孝不悌、赌博等人不进行救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教化乡里拥有美好品德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与理学的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民间救济与政府救济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法律的约束力,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