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7 17:5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桐城派,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阴”“阳”等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2、3是重点,4是难点
教法学法
诵读体悟法,问题导入法,分类整理法,合作探究法
考点关联
文言词句理解,文化常识积累,托物言志的写法,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泰山是中国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名山,古代的帝王都要把“封禅”看做是自己文治武功卓著的重要表现,很多诗人和散文家也都写了关于泰山的诗文。如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习《登泰山记》。
二、走近姚鼐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
20岁考中举人
30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
1773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因学识渊博被破格举荐入馆担任纂修官。
1774年,《四库全书》初编成,44岁借病辞官。
1777年起,姚鼐先后在扬州、安庆、徽州、江宁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
小结:历任兵部主事、乡试副考官、礼部员外郎、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
三、写作背景
1.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2.了解泰山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3.了解“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
四、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赏析内容
1.读准字音
汶水(wèn) 济水(jǐ) 徂徕(cú lái) 樗蒲(chū pú) 绛皓(hào)
2.第一段问题探究
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 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由面(汶和济)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思考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明确 “皆”。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句子显得顿挫有力。
3.第二段问题探究
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思考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明确  “乘”“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明确  “四十五”“皆”“石”“七千”。这些词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
(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明确 “迷雾冰滑”“几”“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明确 “负”“烛”。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明确 “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思考3:试概括这一部分景物的特点。
明确 高峻、壮阔、雄浑。
第二课时
4.第三段问题探究
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思考2:试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明确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从形状、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绚丽壮美的日出图景。
思考3: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明确 “扬”“击”“皆”。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
(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明确 “丹”“红光”“动摇”“东海”。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语调应高亢激昂。
思考4:积累文化常识: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望:阴历每月十五;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5.第四段问题探究
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思考2:这一段列举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何好处?
明确 (1)人文景观: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2)好处: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6.第五、六段问题探究
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交代记游人。
思考2:分析文末的景色描写
明确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五、整体探究
思考1:整理全文思路
明确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经过→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
思考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
明确
①志当存高远,敢于迎难而上。
②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
③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④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
⑤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能驱散心灵的阴霾。
思考3: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与朋友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的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