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8 05:1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借助对动词、形容词和意象、手法的分析,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手法,学会运用比喻和通感表现景物特点,学习作者如何在景物中自然地融入感情。
2.梳理文章的感情线索,结合朱自清的生活处境,理解他“不宁静-宁静-不宁静”的情感变化,感悟月下荷塘的宁静自由之境。
3.品味文章语言的自然流畅、典雅诗意,通过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朱自清融情于景、复杂、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手法,学会运用比喻和通感表现景物特点,学习作者如何在景物中自然地融入感情。
2.理解作者“不宁静-宁静-不宁静”的情感变化,感悟月下荷塘的理想色彩。
三、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后来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散文名篇有《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2.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任务一:自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1.理清作者的行踪,并画出结构图。(空间顺序,明线)
2.找出直接表达“我”今晚心情变化的句子。(情感脉络,暗线)
第1段:心里颇不宁静
第3段: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第6段: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8段: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10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根据游踪结构图,画出情感变化图。
游踪:家→小煤屑路→荷塘→小煤屑路→家
感情:颇不宁静→宁静→失宁静→颇不宁静
任务二:写景鉴赏,体悟情感
1.月下荷塘鉴赏:
荷叶(叠词,比喻,拟人)
荷花(拟人,比喻)
荷香(通感,动静结合)
荷波(比喻,拟人,视觉,动静结合)
荷韵(虚实结合)
幽雅宁静。音韵和谐,画面优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引人联想。
2.荷塘月色鉴赏:
比喻(月光的轻柔、澄澈)
“泻”,动词,动静结合,月光照耀着整个荷塘。
比喻(月光下雾气的洁白,轻柔)
虚实结合(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浮”,雾的轻盈。
“洗”,月光下的荷叶、荷花鲜艳欲滴。
3.月光下的影鉴赏:
比喻(对杨柳倩影的喜爱,对灌木黑影的恐惧)
“画”,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下微风吹拂的月影之美,富有情趣。
通感(将视觉转化为听觉,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光影交织、和谐优美的特点。)
4.荷塘四面。树数量、树色、远山、路灯、蝉声、蛙声。
鉴赏:
叠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树之多,错落有致,月光明亮,境界阔大。“重重”,树之多。)
叠词(“阴阴”,表现树的颜色,突出杨柳的风姿)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树色,突出杨柳的风姿)
“乍”,表现了阴阴的树色带给人的恐惧感。
叠词(“隐隐约约”,境界开阔又朦胧,是淡淡圆月下的特有夜色。)
拟人(“渴睡人的眼”,表现了树木茂密,与月光相比,路灯的灰暗)
衬托(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衬托此时作者想宁静却不宁静的心)。
任务三:探究主旨,赏析写法
1.《荷塘月色》通过描绘月下优雅朦胧的荷塘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以及想要求得宁静却不得的心绪,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作者对江南的思念,都有所流露。
2.作者借景抒情又融情于景。作者大量运用叠词,不仅富含音韵之美,而且形象地再现了荷塘景色。比喻和拟人的运用,不仅生动形象,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对景物的喜爱赞美。视觉听觉,通感,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极富感染力,给读者无限想象。作者还注重炼字,使表达更精炼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