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课时规范练
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荀子·法行》中记载,子贡询问“君子贵玉”的原因,孔子答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谦谦君子,正如温润之玉,光华敛于内而不炫于外,清辉藏于身而气韵自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方志敏在狱中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逼供,依旧正气凛然, ① ,这是革命先烈“ ② ,不为瓦全”的坚韧气节。体现了年轻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责任担当。为了让基层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黄文秀把韶华留在广西百色的大山深处。杨善洲常拿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为他们买粮食、购种子、送衣被,却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办过私事,这是优秀党员干部冰清玉洁、白璧无瑕的崇高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每块玉都有独特的形态与气质,每个青年也都有独特的禀赋与追求。对玉的雕琢不能 ③ ,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也讲究因材施教。因材因性,把雕琢之功施于无形,方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广大青年也需要在干事创业的路途中,心怀真善美的追求,以不负韶华之朝气、激越沧海之胆气,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镌刻在灵魂深处,清白做人,踏实做事,让青春之花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胸怀锦绣,腹隐珠玑,时时砥砺,事事精进,必能成为栋梁之材。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利用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给出的信息,仿照前后两个事例的表述,用几个较短的语句重新表述,使语段连贯通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 ① ,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
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 ② ,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 ③ 。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III
6.请为下面文段写一个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象生动,精练简洁,带有格言意味。《孟子》用语警辟,比喻精当,往往借助形象议论说理,深入浅出。《庄子》想象丰富,汪洋恣肆,总能为其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其他诸子散文,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具有这一特色。
理解性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 , ”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劝学》中“ , ”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劝学》中“ , ”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 , 。”
(5)《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8-12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漪,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纳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悟悟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媵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注】①漪(xiǔ):已酸臭的淘米水。②醯(xī):醋。
(节选自荀子《劝学》)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B.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C.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D.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广泛地学习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神明:非凡的智慧
C.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怠慢:淡漠,不恭敬
D.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质的:靶子、箭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二)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作者通过比喻阐明道理,证明论点,这是荀子的《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B.选文(一)的最后一段谈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荀子通过几组比喻从正反两面强调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认识。
C.选文(二)第一段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事实来设喻,阐明不好的环境会对学习主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劝勉人们要重视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去选择对的地方和对的人。
D.选文(二)告诉我们,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君子立身处世一定要保持谨慎,否则就容易遭受一些祸害和耻辱。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2.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强调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结合选文(一)来看,学习有哪些重要意义和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①坚贞不屈 ②宁为玉碎 ③千篇一律 2.黄文秀为了让基层群众过上好日子,把韶华留在广西百色的大山深处,这是当代年轻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责任担当。 3.“青春之花”把“青春”比作“花朵”,写出了青春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像花朵一样绽放,激励广大青年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和“正气凛然”并列使用,形容革命先烈的精神,可填“坚贞不屈”。坚贞不屈:形容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②根据“不为瓦全”可填“宁为玉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原指宁如珍贵之玉器被击成支离破碎,而不作贱价之瓦器得以保全。喻宁可保全气节,为正义之事而死,而不愿忍辱屈从,而苟且偷生。
③此处和“因材施教”相反,指不能公式化,可填“千篇一律”。千篇一律:形容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完全按老一套,没有任何变化。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变换句式的能力。
分析例句,应该先叙事,再总结。叙事句子的基本结构为:主人公+状语+谓语+这是+偏正短语(某类人)的+定中短语。
据此,“为了让基层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黄文秀把韶华留在广西百色的大山深处”可改为,“黄文秀为了让基层群众过上好日子,把韶华留在广西百色的大山深处”;
“体现了年轻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责任担当”可改为:这是当代年轻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责任担当。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青春之花”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青春”,喻体为“花朵”。以花朵喻青春写出了青春花一样的风采: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像花朵一样绽放。充分体现了广大青年中流砥柱的巨大能量,激励广大青年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启发人想象力,鼓舞人心。
4.①其实就是靛蓝
②不能溶于水
③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 5.①把靛蓝用水稀释,②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③再加入米酒或酒糟,④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⑤最后捞出晾晒。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可知,此处是解释“青”是什么,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可知,此处可填“其实就是靛蓝”。
第二处,根据“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可知,隐色体与靛蓝不同,文中已说靛蓝“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据此可知,另一个不同点是靛蓝“不能溶于水”,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不能溶于水”。
第三处,根据后文“隐色体比靛蓝‘乖巧’”可知,此处是说“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后,变成隐色体,再根据“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可知,隐色体是黄绿色的,由此可填“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题干要求“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首先对染色的全过程分层,然后再概括。
根据“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可知,先把靛蓝用水稀释,然后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再加入米酒或酒糟。根据“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可知,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最后捞出晾晒。
据以上信息可整理得出答案。
6.先秦诸子散文的突出特色是寓理于形,借助形象议论说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能力。
本语段一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讲述《论语》特色:为语录体,运用生动的比喻说理,语言精练简洁。第二句讲述《孟子》特色:比喻精当,借助形象议论说理。第三句讲述《庄子》特色:想象丰富,借助生动的寓言故事说理。第四句,总括说明,其他诸子散文都具有以上所说散文具有同样的特点。仔细阅读前三句,可以概括出诸子散文的共同点是借助形象议论说理,说理形象生动,寓理于形。所以本段主要论述了诸子散文寓理于形的特色,然后用一句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概述出来即可。
7.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4)(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5)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博”“知”“臾”“生”“跬”“至”“蟹”“螯”“鳝”“躁”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8.C 9.C 10.B 11.(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2)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用来防止自己受乖戾不正之人的影响,而接近正直的人。 12.①学习可以提高自己。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③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听”是倾听之意,应做“流鱼”的谓语,不应断开,排除AD;
“玉”应为“在山”的主语,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怠慢:怠惰荒疏。句意: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选文(一)的最后一段谈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说法错误,最后一段是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角度来论述的。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爪牙”,古今异义词,爪子和牙齿;“上”“下”,向上,向下;“黄泉”地下的泉水。
(2)“乡”,好的环境;“游”,交游,来往;“士”,有道德的人;“所以”,用来……的;“中正”,正直的人。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可知,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②由原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知,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③由原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参考译文:
(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征讨地思索,(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更强,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非凡的智慧自然会获得,圣人的心怀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二)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用来防止自己受乖戾不正之人的影响,而接近正直的人。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