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课件(共4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复活》课件(共4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8 05:3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形象分析
合作探究






CONTENTS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出生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身名门贵族。是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
知人论世
列夫·托尔斯泰贵族出身,世袭伯爵;托尔斯泰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托尔斯泰晚午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
知人论世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知人论世
《复活》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写于1889-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列宁评: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高尔基评: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关心人民困苦,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在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作品简介
《复活》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小说主要写贵族聂赫留朵夫在出席法庭陪审时,发现被诬告杀人的玛丝洛娃正是他年轻时引诱、抛弃的姑娘,于是良心觉醒,开始悔罪。他极力为玛丝洛娃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上诉失败后,又陪她流放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玛丝洛娃,使她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玛丝洛娃没有和他结婚,而是接受了革命者西蒙松的求婚。
小说以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陪她去西伯利亚为主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民的苦难,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广泛深入地再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生活画面,全面体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毁一切假面具”的创作思想。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
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一、阅读文章,复述节选部分故事,梳理情节。
二、分析二人的心理变化,并画出二人的心理变化图。
整体感知
开端(1—26):隔栏相见。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发展(27—52):长凳交谈。聂赫留朵夫探问旧事,玛丝洛娃冷漠回避。
高潮(53—70):卢布插曲。玛丝洛娃讨要卢布,聂赫留朵夫内心发生动摇。
结局(71—78):探监结束,玛丝洛娃等待回牢,聂赫留朵夫表示再来。


整体感知
心理变化
媚笑卖弄,讨好有钱人
痛苦,往事不堪回首
无奈愤怒,躲避回忆
讨要卢布,自甘堕落
不满不屑,拒之千里
敷衍讨好,已得好处
决定赎罪,
有所顾虑
情绪激动
自我感动
探问旧事,
深感羞耻
动摇纠结
自我斗争
坚定决心
唤醒灵魂
约定再见,
心存希望
形象分析
文本解读
一、为什么聂赫留朵夫开始交谈时在“您”和“你”的称谓之间犹豫不决?称谓发生了哪些变化,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二、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睛,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心理?
三、小说以《复活》为题,这里的“复活”指谁?有什么含义?
人物形象
一、为什么聂赫留朵夫开始交谈时在“您”和“你”的称谓之间犹豫不决?称谓发生了哪些变化,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要求:
1.找出经典语段
2.点明描写手法
3.概括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
一、为什么聂赫留朵夫开始交谈时在“您”和“你”的称谓之间犹豫不决?称谓发生了哪些变化,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①您你犹豫,您——4
②你——17
③您——31
④卡秋莎、你——63
⑤您——75
一共经历了4次转变
人物形象
场景一:铁栅栏相见
[文段一]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人物形象
【解读]为何聂赫留朵夫纠结“您”还是“你”的称谓
——“您”是一种尊重,也意味着距离。“你”则比较平等,意味着亲切、亲近,有时也可以意味轻视、瞧不起。我们可以理解为:由于两个人身份地位的悬殊,聂赫留朵夫怕玛丝洛娃产生自己瞧不起对方的误解;也可以理解为十年不见,彼此生分、隔膜和疏远感,还可以更深一步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背景:他在来探监之前一直忐忑的,犹豫的,胆怯的,认为自己在人格上是丑陋的、自私的、有罪的,而玛丝洛娃虽然身陷牢狱,但她是无辜的,在灵魂上是善良的纯洁的。用“您”来称呼,一方面给玛丝洛娃这个身份比自己地位低的囚犯以人格上的尊重,“我想见见您……我……”以此来表现自己请求宽恕,认罪态度的真诚、郑重、庄重。
人物形象
[文段二]
(17段)“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象背书一样。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人物形象
[解读]——用“你”来称呼,一方面往日的称呼习惯使然,两个人毕竟交往过、亲近过,相爱过、下意识中会还原原来的称谓模式。另一方面,玛丝洛娃的皱起的眉头和阴沉的表情让他更加紧张和胆怯,情急之下,忘记了事前刻意的称谓设定:“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聂赫留朵夫急于让玛丝洛娃接受他,表现出认罪态度的急切、恳切。
(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又换回了“你”,足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
人物形象
场景二:长凳交谈
[文段三]
(31段)“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人物形象
【解读]长凳交谈问旧,称谓为何又变成“您”
玛丝洛娃走出铁栅栏,来到长凳前,聂赫留朵夫让自己稍加平静。当问及旧事,当问起玛丝洛娃为他生下的那个孩子时,聂赫留朵夫“感到脸红了”,这个细节表明他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径深感羞耻,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在这段文字中,称谓再次回到“您”再次表明聂赫留朵夫内心深深的负罪感和祈求宽恕的真诚。
人物形象
场景三:讨要卢布
[文段四]“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
(63段)“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 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
人物形象
[解读]玛丝洛娃媚笑着向他要钱,他“窘态毕露”。在激烈的心理挣扎后为何直接称呼“卡秋莎”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为什么“没有使他疏远,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与她接近 在经过心灵的摇摆斗争之后,他在失望中获得某种新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在已经堕落的玛丝洛娃面前,不仅他需要被宽恕,需要自我救赎,玛丝洛娃心灵同样需要被救赎,他应该成为玛丝洛娃灵魂的唤醒者。他的称呼从“您”又变成“你”,以至直呼“卡秋莎”,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玛丝洛娃重新变回当初那个天真可爱,心中善良纯洁的女孩子---卡秋莎。通过救赎玛丝洛娃实现自我救赎。所以,他甚至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
人物形象
场景四:告别时分
(72段).……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
[解读]之所以他又恢复了“您”的称谓,是因为在玛丝洛娃的目光里,发觉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一方面怕过分亲切的称呼引起玛丝洛娃的反感,一方面在诚恳、热切祈求宽恕的恳求之外,在礼貌、客气中,多了一份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的决心。
聂赫留朵夫形象
“您”和“你”的人称变换,其实反映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激烈的矛盾震荡,表现了他走向“精神复活”时抉择的艰难。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从寻求原谅、试图唤醒到决意救赎。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
塑造这一形象用意
他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能幡然悔悟,能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毅然打算赎罪,并且产生了不带有任何私心的想法——唤醒玛丝洛娃的精神!达到了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精神的复活,完成了从“兽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质飞跃。
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在他身上,体现了托尔斯泰宣扬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即悔罪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人物形象
通过解读文章对玛丝洛娃的细节描写语句,分析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
二、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睛,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心理?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
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
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人物形象
二、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睛,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心理?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人物形象
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9)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眼神
情感:“皱眉”“阴沉”表现内心的痛苦,蔑视,愤怒,抵抗
人物形象
E.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F.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G.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眼神
1、“皱眉、斜睨”隐含了她对生活的不满和蔑视,“浮肿的眼皮下”,表明了严酷的现实和生活的重压使然,“显得特别有神”表明她依然保存她的善良。
2、“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转过眼睛不去看他”,说明她对聂赫留朵夫的冷漠置之、痛苦愤恨、鄙夷不屑。
玛丝洛娃形象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与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和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了厌恶.
玛丝洛娃形象
作者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48)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57)
——《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线索,玛丝洛娃是俄国底层民众中的典型代表,作者借她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合作探究
标题含义
1、有人认为标题“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
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请结合作品的相关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标题含义
观点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之阶段
①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②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③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2)典型意义:聂赫留呆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标题含义
观点二:"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1)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之阶段
①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②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好
③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2)典型意义:玛丝洛娃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的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和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和尊严的回归.
主旨总结
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托尔斯泰的《复活》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只有打破这一切,国家和人民才能“复活”。
合作探究
2、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仅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变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臣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