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科书 书 名:中外历史纲要(上)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通过地图和图表、文字史料,理解北宋的政治形势,对宋代国家政策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有所了解。 借助各种图文资料,梳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影响,并尝试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学难点: 1.王安石变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钱穆《国史大纲》宋朝开篇描述:“ 在不堪言状的分裂与堕落之后,中国又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来。这一个中央,却以他特殊的姿态出现于历史。这一特殊姿态是什么呢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措施。分别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为解决君弱臣强问题,宋采取的是两府三司制。得出宋中央官制的特点 3.对比两幅图,得出宋的崇文抑武政策。 思考: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50页【史料阅读】P53页【问题探究】以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简单讲述下边防压力和财长危机,这是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产生的弊端也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三、王安石变法 北宋出现统治危机。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施行新政,这次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开变法之风。1069年,王安石进行变法。 教师重点讲述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和市易法及保甲法,对于其他变法内容可以作为课外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四、南宋的偏安 简要叙述南宋前期、中期历史。注意对金和战这条线索。 五、小结。 六、学完这一节课,我们明白了钱穆这段话的涵义,但易中天并不认同这一观点,10月9日,第七届浙江书展在宁波开幕。当晚,著名作家易中天应邀出席浙江书展主论坛——他认为宋代既不贫也不弱,而且文明程度最高。只是运气不好。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共20张PPT)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部编版高一年级上册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在不堪言状的分裂与堕落之后,中国又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来。这一个中央,却以他特殊的姿态出现于历史……。”
——钱穆《国史大纲》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时间
事件
人物
都城
960年
陈桥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
背景
阅读分析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针对这些问题,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解决方镇太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绝大部分上交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权
钱
兵
四
监
司
彼此制约
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唐:决策流程分权 宋:行政、经济、军事三大专业领域分权
三衙(统兵)
2.解决君弱臣强—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从军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北宋)汪洙《神童诗》
3.思考对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崇文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三衙分权,更戍法)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形成文官政治
3.防止武将跋扈—实行崇文抑武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据《宋史·宰辅表》统计,
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50页【史料阅读】P53页【问题探究】以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材料一: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
材料二: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也。
——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利】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
【弊】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地图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人教版本51页。
岁币
岁赐
养兵
养官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宋辽 辽威胁宋北宋两次北伐惨败,宋辽协议(1004澶渊之盟),北宋每年送辽“岁币”
宋夏 宋夏战争屡战屡败,宋夏和议(1044宋真宗庆历和议),北宋每年送夏“岁赐”
养兵 实行“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养官 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地图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人教版本51页。
三、王安石变法
富国
政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逐渐恢复“兵农合一”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市易法
青苗法
保甲法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3、评价: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南宋建立
1127年
临安(今杭州)
宋高宗(赵构)
1、南宋建立
四 、南宋的偏安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地图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人教版本53页。
《绍兴和议》内容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贡。
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以北归金,以南归南宋。
2.宋金议和
四、南宋的偏安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地图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人教版本53页。
大宋革新 矫前世之弊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新弊渐生 旧爱变成新愁——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变法革新 欲扶大厦将倾——王安石变法
偏安江南 苟且半壁江山——南宋的偏安
小结
“ 在不堪言状的分裂与堕落之后,中国又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来。这一个中央,却以他特殊的姿态出现于历史。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却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
——钱穆《国史大纲》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