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测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测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7 18:01:06

文档简介

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创造性叛逆”是对文学翻译特征的一个很恰切概括。文学翻译有两个层面。一是语言转换层面。在这一层面,强调语言转换的等值,追求译作对原作在各方面的忠实,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文学意蕴和语言特色。二是文学再创造的层面。这一层面指译者将原作者所创造的意象、意境、艺术风格等等,通过译者的解读、体会再度传达出来,是在原作规定的有限范围内的再度创作。虽然译者在主观上努力追求全面再现原作,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译者的文化心理、文化价值取向、个人的审美心理、文学气质、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都会影响对译作的“全面忠实”再现。特别是,如果译者出于政治、意识形态、审美或道德等方面的原因,有意误译原作,这样,翻译的叛逆和再创造的特征就会更明显。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文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总是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之中。译语文化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经济等因素,不仅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择、过程和策略,也影响译作的文学意义及其接受。
(摘编自查明建《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
材料二: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类型: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四种:
个性化翻译。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都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譬如同样是拜伦的诗,马君武用七言古诗体译,苏曼殊用五言古诗体,而胡适则用离骚体。不同的诗体不仅赋予拜伦的诗以不同的中文面貌,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塑造了彼此不同的诗人拜伦的形象。
误译与漏译。绝大多数的误译与漏译属于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例如英译者在翻译陶诗《责子》中“阿舒已二八”一句时,把它译成了“阿舒十八岁”。他显然不懂汉诗中的“二八”是十六岁的意思,而自作聪明地以为诗中的“二八”是“一八”之误。这样的误译造成了信息的误导。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有意的误译。譬如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的名作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是《RoadToCalvary》(译成中文为《通往卡尔瓦利之路》),这里英译者故意用一个含有具体象征意义的地名“Calvary”(出典自《圣经》,系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地方)代替了俄文中那个泛指“苦难、痛苦”的普通名词MyKи。漏译也分无意与有意两种。无意的漏译多为一言半语,通常未产生什么文学影响。有意的漏译即节译,我们将在下面予以分析。节译与编译。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有多种:为与接受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接受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等等。例如我国早期翻译家伍光建在翻译法国大仲马的《侠隐记》(现通译《三个火枪手》)时,压缩或节略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凡与结构及人物个性没有多大关系的语句、段落、议论、典故等统统删去,把原作差不多删掉三分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编译也是一种节译,编译者与节译者一样,旨在理清原著的情节线索,删除与主要情节线索关系不大的语句、段落,甚至篇章,以简洁、明快的编译本或节译本的形式介绍原著。编译与节译最大的差别在于:节译本中所有的句子都是依据原本直接翻译的,而编译本中的句子,既有根据原文直接翻译的,也有根据原文编写、改写的,甚至还有编译者出于某种需要添写的。
转译与改编。转译,又称重译,指的是借助一种外语(我们称之为媒介语)去翻译另一外语国的文学作品。这种形式的翻译,无论中外古今,都很普遍。譬如,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所用的术语就多半不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过来的,而是间接经过一个媒介-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天竺文字或西域文字。在大多数情况下,转译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尤其是在翻译小语种国家的文学作品时,因为任何国家也不可能拥有一批通晓各种小语种的译者。然而文学翻译又是如此复杂,译者们在从事具有再创造性质的文学翻译时,不可避免地要融入译者本人对原作的理解和阐述,甚至融入译者的语言风格、人生经验乃至个人气质,因此,通过媒介语转译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会产生“二度变形”,也就不难理解了。更何况媒介语译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滥译本,以及存在一些有独特追求的译本。改编经常出现在诗歌、剧本的翻译之中。如林纾把易卜生的剧本《群鬼》改译成文言小说《梅孽》,方重用散文体翻译乔叟用诗体写成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朱生豪用散文体翻译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对白(原作为无韵诗体),等等。
(摘编自谢天振《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追求译作对原作在各方面的忠实并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文学意蕴和语言特色,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
B.创造性叛逆是由客观层面的文化语境和主观层面的文化倾向、认知表达水准等造成的,两个层面中前者的规避难度更大。
C.《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RoadToCalvary》是英译者有意为之,这使得该书的英译本和原著相比多了一层宗教色彩。
D.创造性叛逆分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两种类型,节译与编译形成原因复杂,是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一种文学翻译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再分写其在翻译中的具体类型。
B.马君武等采用不同语言形式翻译拜伦的诗歌,语言形式的背后其实有中华文化的介入。
C.汉译佛经所用术语多半不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而来,故中国古代佛经内容上可信度不高。
D.“二度变形”是由前译者和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叛逆造成的。
3.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德翻译中国古诗时无视英语语法,省去了介词,没有主谓结构,这属于个性化翻译。
B.傅东华在翻译小说《GoneWithTheWind》时,中国化了小说中的地名,这属于误译。
C.国内译者在翻译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时,通常会删减部分情节,这属于节译。
D.纪德与巴罗合作,把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城堡》搬上了法国舞台,这属于改编。
4.两则材料都涉及创造性叛逆,但论证方法却有明显差异。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5.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学者说:“葛浩文、陈安娜等西方译者对莫言作品不遗余力地改写与重构,是莫言得以走出本土的重要原因。”如何认识葛浩文、陈安娜等西方译者对莫言作品的“改写与重构”?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山前是一列大山岭,山后靠海是一马平川的平地。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有时不小心踩断了一棵笋芽,她就心疼得一天吃不下饭去。
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她是有打算的,这个打算在她心里已有十几年了。十几年前,她老伴临死的时候,对她说:“你跟着我苦了一辈子……咱俩受点苦也算不了啥,只要孩子……无论如何得给他成个家,抱个孙子……”从那时起,林大妈就想积蓄点钱,好给孩子成家。可是,她刚积了几个钱,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却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呢。
于是,林大妈干得更起劲了,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数数捆数,点点根数,心里盘算着:“到时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把喜事办得风风光光的。”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上,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阿根到民兵队去集合了,林大妈靠在竹子垛上,摸着心爱的竹子。大炮“咕咚咕咚”地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这群狗东西啊,我这竹子……
忽然,一阵脚步声从竹林后面传过来,越来越近,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
林大妈吓坏了,她哆哆嗦嗦地走过去,一下被那家伙抓住了。
“快说,这山上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啊!现在,她忍住心痛,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这不是烧竹子,简直是烧她的心。
就在这时候,蒋军们忙起来了。蒋军军官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他用手朝大山一指,“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听明白了没有?”那个蒋军军官瞟了林大妈一眼。林大妈连忙转过脸去,向灶坑吹了几口气,假装没听见。
蒋军的话,林大妈虽说不能全听懂,但是意思是知道了。她闭着眼,心里好像烧滚了的锅: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现在又来了!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要是阿根在家就好了。
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
她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听见“啪”的一声。她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蒋军军官火了,就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溜出屋子。
摸呀,摸呀,竹垛摸到了,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她想这竹子就是准备给孩子办喜事用的,只要火柴一擦,就要烧个精光,可是一想到屋里这些可恨的蒋军,立刻把心一横:“不,一定得烧,一定得让解放军知道!”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
她醒来的时候,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
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解放军同志,又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愉快地笑了。
1954年2月2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十多岁的林大妈,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没死没活地干,就因为她不服老。
B.林大妈老伴临死的时候对林大妈的嘱托被林大妈一直牢记在心里,她过着苦日子,积了几个钱,要给当民兵的儿子成亲。
C.东山岛的战斗打响,“几十条黑影窜过来”,林大妈担心自己心爱的竹子被蒋军糟蹋,又怕又恨,不由得“哆哆嗦嗦”起来。
D.林大妈望望那片可爱的竹林,再看看儿子和姑娘,“愉快地笑了”,暗示她已经确定这个姑娘就是儿子的对象,心里特别愉快。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对竹子的描写贯穿全文,既写出了竹子对林大妈的重要性,又象征着她正直而有气节的精神。
B.“抓住”林大妈,“折断”竹子等细节写出了蒋军蛮横的军阀作风,是为了与林大妈的勇敢形成对比。
C.第四段交代林大妈的家庭状况,为后文“她醒来的时候”,看到“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埋下伏笔。
D.小说以东山岛战役为背景,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而且体现了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
8.本文标题“火”内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请以“林大妈”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①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节选自《墨子 鲁问》)
【注释】①三世:数代,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B.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C.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D.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在古文中的用法多样,本文“子墨子闻而止之”的“之”用法和《庄子 逍遥游》中“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之”用法相同。
B.“笞”是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笞、杖、徒、流、死”五大刑中,“笞”是相对轻的刑罚。
C.“家”在古文中有丰富意义,本文中“大家伐其小家”的“家”和课文《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家”意思相同。
D.中国语言十分丰富,“豕”本意是猪,在古代还用“豚”来表示大猪,“彘”来表示小猪。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仍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
C.文中墨子将诸侯互相攻伐的行为和平民互相争斗的行为进行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服鲁阳文君不要像平民一样目光短浅,施行不义的战争。
D.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事例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
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14.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柳、薰草点缀着春光丽景,侯馆、征辔透视了行人漂泊,以春景写羁旅,以乐景衬离愁,起到离愁倍增的效果。
B.本词以“春水”喻离愁,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
C.本词善用叠词,“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不仅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而且与“迢迢春水”一脉相承。
D.末两句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与李白送别杜少陵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相似。
16.清人金圣叹曾评点此词“构思极妙”,对此请作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   ,   ”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2)《阿房宫赋》中总结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   ”。
(3)落叶有动态美,“落木”给人肃杀辽远之静。古诗中常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意境更为开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现象级文化类节目,到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的《清明说吧》《写在墓碑上的人生》等新节目模式,对传统文化的青睞和回归成为电视荧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原创、低成本、接地气、____,这些节目内容清新、风格充实,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更直指世道人心,(  )。从山东尝试让儒学走出大学课堂而重新回归乡村生活,到成都、贵阳、昆明、重庆等西南4城市联合举办国学吟诵活动,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的中华传统信条迎来春天,在乡村、在城市,传统文化热____。当代人类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人与自然关系____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和储存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力量,具有最广泛的社会认同,是中华民族____、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通过各种形式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解决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是凝聚社会共识、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力量。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节目风格充实、内容清新,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更直指世道人心
B.这些节目风格清新、内容充实,不仅直指世道人心,更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
C.这些节目风格清新、内容充实,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更直指世道人心
D.这些节目风格充实、内容清新,不仅直指世道人心,更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社会风气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B.社会风气逐渐变好,起着引领作用
C.因此逐渐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转化
D.良好的社会风气引领了其逐渐转化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寓教于乐 盛极一时 剑拔弩张 息息相关
B.学以致用 盛极一时 分崩离析 生生不息
C.学以致用 方兴未艾 分崩离析 息息相关
D.寓教于乐 方兴未艾 剑拔弩张 生生不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代造纸技术承袭隋唐,但因南北封建割据,社会动荡,各地技术发展很不平衡。敦煌石窟所出西北地区制造的麻纸多不精良,书法亦不工。传世的南方书法家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用纸亦不精细,这毋宁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但当时统治者御用的“澄心堂纸”, ① 。澄心堂是南唐烈祖李昇在全陵(今南京)宴居、读书及批阅奏章的殿室,其中藏有图书、琴瑟及文房用具。至南唐后主李煜时,设官局监造名纸供宫中御用,因号澄心堂纸。苏易简在《文房四谱》卷四中写道:“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南唐灭亡后,储藏在宫中的这些纸无人知晓,竟长达半个世纪。直至传入北宋一些著名文人之手后, ② 。史学家刘敞从南唐宫中得到一百张澄心堂纸,后赠欧阳修十张。欧阳修又转赠梅尧臣两张,于是他们之间专为此纸互相吟诗唱和。 ③ ,澄心堂纸是以楮皮为料,用敲冰水举帘荡纸精制而成。这种纸坚滑如玉,洁白如雪,纤维细密如蚕丝,而且质地较为厚重。
21.下列句子中的“经济”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经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宋史》中说,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B.常人记述此事,累千言而不办:使高手为之,三百字足矣,何等经济!
C.郭绍虞先生题书,同一册书买三本,方便剪贴,也因其经济较为宽裕。
D.制造业供需回升,表明在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后,经济水平有明显改善。
22.请在文中横线外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这句话出自小说《山月记》,亦可视为世上无数才华横溢却拙于锻造、满怀理想又为现实所困的年轻人所做的自叙。对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B
4.虽然两则材料都涉及创造性叛逆,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侧重论述创造性叛逆的内涵和原因,故以道理论证/因果论证为主;材料侧重论述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故以举例论证为主。
5.这种改写与重构属于典型的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多都有信奉的翻译原则和独特的标追求;这种改写与重构分为有意识型和意识型,是在原作规定的有限范围内的再度创作,是学翻译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很难完全避免;这种改写与重构影响了译作的学意义及其接受,契合了西方世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是莫言被西方世界接受并认可的重要原因。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把握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分析和概括。
1.D.“是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一种文学翻译形式"表述有误。根据原文“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有多种:为与接受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接受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等等"可知,节译与编译是翻译者有意为之,
均属于有意识型创造性叛逆。
故答案为:D。
2.C.“故中国古代佛经内容上可信度不高"表述有误。原文只是说转译“不可避免地要融入译者本人对原作的理解和阐述,甚至融入译者的语言风格、人生经验乃至个人气质"“媒介语译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滥译本,以及存在一些有独特追求的译本"并没
有明确说转译必然会导致可信度不高(可信度可能会下降,但“不高"则失去分寸了)。
故答案为:C。
3.B.“这属于误译"曲解文意。从材料二中关于个性化翻译和误译的定义可知:“中国化了小说中的地名”应属于个性化翻译。
故答案为:B。
4.根据材料一原文“‘创造性叛逆’是对文学翻译特征的一个很恰切概括。文学翻译有两个层面。一是语言转换层面”“虽然译者在主观上努力追求全面再现原作,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可知,作者主要是想要论述说明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几点原因,因此作者采用说理论证,把道理讲清楚即可。材料一中,作者详细地说明了自己的主张(观点),并对此给出具体的理由(如“虽然译者在主观上努力追求全面再现原作,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这都是说理论证的基本要素。
根据材料二原文首段“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类型: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四种"可知,材料二侧重论述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而为了把表现讲得具体生动,容易被人理解,作者主要采用举例论证进行论述,如“譬如同样是拜伦的诗,马君武用七言古诗体译,苏曼殊用五言古诗体,而胡适则用离骚体“譬如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的名作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是《RoadToCalvary》(译成中文为《通往卡尔瓦利之路》)"等,以真
实可见的例子加以佐证。
故答案为:虽然两则材料都涉及创造性叛逆,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侧重论述创造性叛逆的内涵和原因,故以道理论证/因果论证为主;材料侧重论述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故以举例论证为主。
5.改写与重构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个性化理解与再创作,因此,这是属于典型的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
根据原文“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都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可知,葛浩文、陈安娜等西方译者之所以并没有完全直译莫言的小说,二是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和独特的目标追求。
而对于葛浩文、陈安娜等西方译者改写、重构莫言作品的褒贬评价,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译者在主观上努力追求全面再现原作,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类型: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所以,这种改写与重构分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是在原作规定的有限范围内的再度创作,是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很难完全避免。
此外,根据原文“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有多种:为与接受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接受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等等"可知,在中西方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存在诸多不同的情况下,莫言还能获得由西方人主导的诺贝尔文学奖。其中或多或少会有译作按照西方思维、审美习惯改编的原因。所以,这种改写与重构影响了译作的文学意义及其接受,契合了西方世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是莫言被西方世界接受并认可的重要原因。
故答案为:这种改写与重构属于典型的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多都有信奉的翻译原则和独特的标追求;这种改写与重构分为有意识型和意识型,是在原作规定的有限范围内的再度创作,是学翻译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很难完全避免;这种改写与重构影响了译作的学意义及其接受,契合了西方世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是莫言被西方世界接受并认可的重要原因。
【答案】6.D
7.B
8.①指林大妈为了传递消息燃竹而起的熊熊烈火。②指林大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火。③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火。
9.①外貌描写,如“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交代林大妈的基本情况。②动作描写,如用“拄”“夹”“钻”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林大妈的勤劳以及她想攒点钱给儿子成亲的迫切心情;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等写出了林大妈的勇敢。③心理描写,如“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表现出林大妈的牺牲精神和对儿子的爱,也可看出林大妈对解放军的信任。④侧面衬托。如满山的竹子,衬托出林大妈的气节;蒋军的蛮横,衬托出林大妈的机智勇敢。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内涵意蕴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平时掌握的人物描写方法比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中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主要是从他人的角度分析。
6.A.“就因为她不服老"错误。结合文章开篇可知,林大妈干活不仅因为她不服老,更因为她想攒钱给儿子娶媳妇。
B.“要给当民兵的儿子成亲"错误。由第三段可知,林大妈积了几个钱,是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但积蓄被蒋军抢了,阿桂也被抓去了。
C.“林大妈担心自己心爱的竹子被蒋军糟蹋"错误,林大妈“哆哆嗦嗦"是因为在漆黑的夜里受到了突然的惊吓。
故答案为:D。
7.B.“是为了与林大妈的勇敢形成对比"错误。写蒋军蛮横的军阀作风是为了衬托林大妈的勇敢。
故答案为:B。
8.依据第二十一段“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可知,“火”首先指林大妈为了传递消息燃竹而起的熊熊烈火。
依据第七、十七段“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这群狗东西啊,我这竹子......”“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现在又来了!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 要是阿根在家就好了"等可知,“火"还指林大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火。
依据第十八、二十、二十二、二十四段“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溜出屋子”“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等可知,“火”还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火。
故答案为:①指林大妈为了传递消息燃竹而起的熊熊烈火。②指林大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火。③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火。
9.正面描写:
第一、二段“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是外貌描写,交代了林大妈的基本情况;
第二、五段“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数数捆数,点点根数"等是动作描写,表现了大妈的勤劳以及她想攒点钱给儿子成亲的迫切心情;第二十二段“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也是动作描写,写出了林大妈的勇敢;
第十八段“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是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出林大妈的牺牲精神以及对儿子的爱,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林大妈对解放军的信任。
侧面衬托:
第一、二、五段“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满山的竹子,衬托出林大妈的气节。
第九至十二、十四、二十二段“*林大妈吓坏了,她哆哆嗦嗦地走过去,一下被那家伙抓住了”“快说,这山上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蒋军的蛮横,衬托出林大妈的机智勇敢。
故答案为:①外貌描写,如“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交代林大妈的基本情况。②动作描写,如用“拄”“夹”“钻”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林大妈的勤劳以及她想攒点钱给儿子成亲的迫切心情;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等写出了林大妈的勇敢。③心理描写,如“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表现出林大妈的牺牲精神和对儿子的爱,也可看出林大妈对解放军的信任。④侧面衬托。如满山的竹子,衬托出林大妈的气节;蒋军的蛮横,衬托出林大妈的机智勇敢。
【答案】10.B
11.D
12.C
13.①(他们)认为把它铭刻在钟、鼎上,可以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
②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14.①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②上天已经惩罚了郑国,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③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四境之内的大都攻打小都,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狗、猪、布、帛、米、粟、货、财,那怎么办?”鲁阳文君说:“鲁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都攻打小都,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象您具有鲁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诛伐难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三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诛伐。”墨子说:“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它三年不顺利,上天的诛伐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还不荒谬吗!”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进攻邻国,杀害它的人民,掠取它的牛、马、粟、米、货、财,把这些事书写在竹、帛上,(他们)认为把它镂刻在金、石上,铭刻在钟、鼎上,可以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现在下贱的人,也进攻他的邻家,杀害邻家的人口,掠取邻家的狗、猪、食、粮、衣服、被子,也书写在竹、帛上,铭刻在席子、食器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难道可以吗?”鲁阳文君说:“对。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可以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就被称作义。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说是白,看一大片白则说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的情况,如同这句话所讲的。”
10.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看“ /故其父笞之/ ”,这里“故”是表原因的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据此排除CD;再看“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一句中“也”是表停顿的助词,其后可以断开,排除AC。
故答案为:B。
11.本题需要注意比较分析词义及用法:
A项“之”用法相同,都是代词。解说正确。句意: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我因为它无用,就把它砸了。
B项解说正确。
C项解说正确,都是“指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家”意思相同。正确。
D项“在古代还用‘豚’来表示大猪,‘彘’来表示小猪”表述错误。《孟子 梁惠王上》中有“鸡豚狗彘之畜”一句,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豚”与“彘”意思不同,《说文解字》说:“豚,小豕也。”可以得出豚指的是“小猪”。
故答案为:D。
12.C项“文中墨子将诸侯互相攻伐的行为和平民互相争斗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述错误。第二段中诸侯“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和“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之间是类比说理,不是对比。
故答案为:C。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以为”,认为;“铭”,铭刻、雕刻;“莫”,无定代词,没有人。②“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
故答案为:①(他们)认为把它铭刻在钟、鼎上,可以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②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14.本题作答注意结合文本相关句子,进行整合分析:
①由“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分析可知,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
②由“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分析可知,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
③由“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分析可知,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故答案为: ①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②上天已经惩罚了郑国,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③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答案】15.B
16.①本词上片写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②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像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③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构思艺术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从写作手法和技巧的角度分析,重点是答出情感来。
15.B.“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错误,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愁情而想到春水,是因
情设景,景是虚写,并非即景设喻。
故答案为:B。
16.词上片先写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而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这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由丽景转入离情,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
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像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结尾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此词上阕写陌上游子,下阕写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整首词既写游子自己所见所感,又写游子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这是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故答案为:①本词上片写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②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像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③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17.【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折腰、锱铢、萧萧、滚滚。
故答案为: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⑵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⑶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名句名篇的识记重点是反复记背,多理解句子的情景,重点是默写时不写错别字。
【答案】18.C
19.A
20.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2)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3)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
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18.A.搭配不当,“风格”与“充实"不搭配。
B.语序不当,应该先“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再“直指世道人心”;
D.“风格”与“充实”搭配不当,且语序不当。
故答案为:C。
19.B.前后主语不一致;
C.强加因果,夸大影响;
D.主客颠倒,前后主语不一致。
故答案为:A。
20.①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学以致用:学习能应用于实际。结合语境“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更直指世道人心”,相应空缺处宜用“寓教于乐”。
②盛极一时:在一个时期之内非常兴盛。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结合语境“中华传统信条迎来春天”,相应空缺处宜用“方兴未艾”。
③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剑拔弩张:指形势紧张,一触即发。结合语境“人与自然关系”,相应空缺处宜用“剑拔弩张"。
④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结合语境“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相应空缺处宜用“生生不息。
故答案为:D。
【答案】21.D
22.它的制作较为精良;此纸才被诗人知晓;澄心堂纸制作精细
【知识点】词类(连词、副词等);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把握词性,从具体的语境入手,分析词语的含义。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把握语段中心,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从关联词的呼应搭配到句式语意的协调等方面考虑。
21.原句中“经济"的含义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A.应分别解释。“经”是管理人世、管理国家的意思;“济”是“济民"的意思,就是给民众好处。指为治理好国家,给老百姓好处。
B.指耗费较少获益较大。
C.指生活费用,
D.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故答案为:D。
22.第①空,由上文“敦煌石窟所出西北地区制造的麻纸多不精良,书法亦不工。传世的南方书法家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用纸亦不精细"可知,其他纸张制作不精良;由“但"可知此空与上文应构成转折,据此可填:它的制作较为精良。
第②空,由前文“南唐灭亡后,储藏在宫中的这些纸无人知晓,竟长达半个世纪"可知,澄心堂纸无人知晓,由后文“史学家刘敞从南唐宫中得到一百张澄心堂纸,后赠欧阳修十张。欧阳修又转赠梅尧臣两张,于是他们之间专为此纸互相吟诗唱和"可知,自北宋以后为文人所知,据此可填写:此纸才被诗人知晓。
第③空,本空是总括,后文是对其的解释,横线后“澄心堂纸是以楮皮为料,用敲冰水举帘荡纸精制而成"是说制作澄心堂纸用料、制作过程的精细,据此可以填写:澄心堂纸制作精细。
故答案为:它的制作较为精良;此纸才被诗人知晓;澄心堂纸制作精细。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
材料是选自小说《山月记》里的一句话,“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可理解为自己因不够自信,害怕最终得不到好的结果而不敢刻苦努力,体现了对未来成才结果的担忧,在前行路上,瞻前顾后,不敢付出过多努力;“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庯庸碌碌,与瓦砾为伍"可理解为不甘心自己是一普通人,不肯庯庯碌碌生活,体现了对现状的不甘和对生活的追求。“美玉”可理解为有才华的人,“瓦砾”可理解为普通人。
结合材料和引导语“可视为世上无数才华横溢却拙于锻造、满怀理想又为现实所困的年轻人所做的自叙"可知,写作方向有,无论是否是美玉,都请勇敢刻苦努力;坚信自己是一块美玉,坚守初心,勇敢前行,突破困境……结合写作身份“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可以围绕“成才"的话题展开写作。
建议写议论文。青年学子担心自己不是可雕琢之才,故而不敢努力奋斗,刻苦学习;但又怀着自己要成才的理想,故而不敢放松自己。这是心中理想与现实行动之间的矛盾困境。如要突破困境,那就坚定理想,坚定行动,不犹豫不退缩,勇敢前行。行文时可以先写新时代青年学子是可雕琢之才,是美玉,接着分点论述勇于锻造成才,无需担忧未来;勇于突破困境,坚定理想成才;最后总结既要坚定理想,又要刻苦行动。
【立意选取】
1.坚定理想,勇敢前行。
2.思考干遍不如行动一遍。
3.在成才路上,理想与行动都要有。
4.既要坚定理想,又要刻苦行动,方能成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创造性叛逆”是对文学翻译特征的一个很恰切概括。文学翻译有两个层面。一是语言转换层面。在这一层面,强调语言转换的等值,追求译作对原作在各方面的忠实,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文学意蕴和语言特色。二是文学再创造的层面。这一层面指译者将原作者所创造的意象、意境、艺术风格等等,通过译者的解读、体会再度传达出来,是在原作规定的有限范围内的再度创作。虽然译者在主观上努力追求全面再现原作,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译者的文化心理、文化价值取向、个人的审美心理、文学气质、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都会影响对译作的“全面忠实”再现。特别是,如果译者出于政治、意识形态、审美或道德等方面的原因,有意误译原作,这样,翻译的叛逆和再创造的特征就会更明显。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文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总是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之中。译语文化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经济等因素,不仅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择、过程和策略,也影响译作的文学意义及其接受。
(摘编自查明建《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
材料二: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类型: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四种:
个性化翻译。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都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譬如同样是拜伦的诗,马君武用七言古诗体译,苏曼殊用五言古诗体,而胡适则用离骚体。不同的诗体不仅赋予拜伦的诗以不同的中文面貌,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塑造了彼此不同的诗人拜伦的形象。
误译与漏译。绝大多数的误译与漏译属于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例如英译者在翻译陶诗《责子》中“阿舒已二八”一句时,把它译成了“阿舒十八岁”。他显然不懂汉诗中的“二八”是十六岁的意思,而自作聪明地以为诗中的“二八”是“一八”之误。这样的误译造成了信息的误导。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有意的误译。譬如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的名作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是《RoadToCalvary》(译成中文为《通往卡尔瓦利之路》),这里英译者故意用一个含有具体象征意义的地名“Calvary”(出典自《圣经》,系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地方)代替了俄文中那个泛指“苦难、痛苦”的普通名词MyKи。漏译也分无意与有意两种。无意的漏译多为一言半语,通常未产生什么文学影响。有意的漏译即节译,我们将在下面予以分析。节译与编译。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有多种:为与接受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接受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等等。例如我国早期翻译家伍光建在翻译法国大仲马的《侠隐记》(现通译《三个火枪手》)时,压缩或节略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凡与结构及人物个性没有多大关系的语句、段落、议论、典故等统统删去,把原作差不多删掉三分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编译也是一种节译,编译者与节译者一样,旨在理清原著的情节线索,删除与主要情节线索关系不大的语句、段落,甚至篇章,以简洁、明快的编译本或节译本的形式介绍原著。编译与节译最大的差别在于:节译本中所有的句子都是依据原本直接翻译的,而编译本中的句子,既有根据原文直接翻译的,也有根据原文编写、改写的,甚至还有编译者出于某种需要添写的。
转译与改编。转译,又称重译,指的是借助一种外语(我们称之为媒介语)去翻译另一外语国的文学作品。这种形式的翻译,无论中外古今,都很普遍。譬如,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所用的术语就多半不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过来的,而是间接经过一个媒介-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天竺文字或西域文字。在大多数情况下,转译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尤其是在翻译小语种国家的文学作品时,因为任何国家也不可能拥有一批通晓各种小语种的译者。然而文学翻译又是如此复杂,译者们在从事具有再创造性质的文学翻译时,不可避免地要融入译者本人对原作的理解和阐述,甚至融入译者的语言风格、人生经验乃至个人气质,因此,通过媒介语转译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会产生“二度变形”,也就不难理解了。更何况媒介语译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滥译本,以及存在一些有独特追求的译本。改编经常出现在诗歌、剧本的翻译之中。如林纾把易卜生的剧本《群鬼》改译成文言小说《梅孽》,方重用散文体翻译乔叟用诗体写成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朱生豪用散文体翻译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对白(原作为无韵诗体),等等。
(摘编自谢天振《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追求译作对原作在各方面的忠实并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文学意蕴和语言特色,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
B.创造性叛逆是由客观层面的文化语境和主观层面的文化倾向、认知表达水准等造成的,两个层面中前者的规避难度更大。
C.《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RoadToCalvary》是英译者有意为之,这使得该书的英译本和原著相比多了一层宗教色彩。
D.创造性叛逆分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两种类型,节译与编译形成原因复杂,是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一种文学翻译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再分写其在翻译中的具体类型。
B.马君武等采用不同语言形式翻译拜伦的诗歌,语言形式的背后其实有中华文化的介入。
C.汉译佛经所用术语多半不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而来,故中国古代佛经内容上可信度不高。
D.“二度变形”是由前译者和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叛逆造成的。
3.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德翻译中国古诗时无视英语语法,省去了介词,没有主谓结构,这属于个性化翻译。
B.傅东华在翻译小说《GoneWithTheWind》时,中国化了小说中的地名,这属于误译。
C.国内译者在翻译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时,通常会删减部分情节,这属于节译。
D.纪德与巴罗合作,把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城堡》搬上了法国舞台,这属于改编。
4.两则材料都涉及创造性叛逆,但论证方法却有明显差异。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5.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学者说:“葛浩文、陈安娜等西方译者对莫言作品不遗余力地改写与重构,是莫言得以走出本土的重要原因。”如何认识葛浩文、陈安娜等西方译者对莫言作品的“改写与重构”?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C
3.B
4.虽然两则材料都涉及创造性叛逆,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侧重论述创造性叛逆的内涵和原因,故以道理论证/因果论证为主;材料侧重论述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故以举例论证为主。
5.这种改写与重构属于典型的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多都有信奉的翻译原则和独特的标追求;这种改写与重构分为有意识型和意识型,是在原作规定的有限范围内的再度创作,是学翻译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很难完全避免;这种改写与重构影响了译作的学意义及其接受,契合了西方世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是莫言被西方世界接受并认可的重要原因。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把握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分析和概括。
1.D.“是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一种文学翻译形式"表述有误。根据原文“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有多种:为与接受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接受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等等"可知,节译与编译是翻译者有意为之,
均属于有意识型创造性叛逆。
故答案为:D。
2.C.“故中国古代佛经内容上可信度不高"表述有误。原文只是说转译“不可避免地要融入译者本人对原作的理解和阐述,甚至融入译者的语言风格、人生经验乃至个人气质"“媒介语译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滥译本,以及存在一些有独特追求的译本"并没
有明确说转译必然会导致可信度不高(可信度可能会下降,但“不高"则失去分寸了)。
故答案为:C。
3.B.“这属于误译"曲解文意。从材料二中关于个性化翻译和误译的定义可知:“中国化了小说中的地名”应属于个性化翻译。
故答案为:B。
4.根据材料一原文“‘创造性叛逆’是对文学翻译特征的一个很恰切概括。文学翻译有两个层面。一是语言转换层面”“虽然译者在主观上努力追求全面再现原作,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可知,作者主要是想要论述说明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几点原因,因此作者采用说理论证,把道理讲清楚即可。材料一中,作者详细地说明了自己的主张(观点),并对此给出具体的理由(如“虽然译者在主观上努力追求全面再现原作,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这都是说理论证的基本要素。
根据材料二原文首段“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类型: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四种"可知,材料二侧重论述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而为了把表现讲得具体生动,容易被人理解,作者主要采用举例论证进行论述,如“譬如同样是拜伦的诗,马君武用七言古诗体译,苏曼殊用五言古诗体,而胡适则用离骚体“譬如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的名作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是《RoadToCalvary》(译成中文为《通往卡尔瓦利之路》)"等,以真
实可见的例子加以佐证。
故答案为:虽然两则材料都涉及创造性叛逆,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侧重论述创造性叛逆的内涵和原因,故以道理论证/因果论证为主;材料侧重论述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故以举例论证为主。
5.改写与重构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个性化理解与再创作,因此,这是属于典型的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
根据原文“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都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可知,葛浩文、陈安娜等西方译者之所以并没有完全直译莫言的小说,二是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和独特的目标追求。
而对于葛浩文、陈安娜等西方译者改写、重构莫言作品的褒贬评价,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译者在主观上努力追求全面再现原作,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类型: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所以,这种改写与重构分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是在原作规定的有限范围内的再度创作,是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很难完全避免。
此外,根据原文“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有多种:为与接受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接受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等等"可知,在中西方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存在诸多不同的情况下,莫言还能获得由西方人主导的诺贝尔文学奖。其中或多或少会有译作按照西方思维、审美习惯改编的原因。所以,这种改写与重构影响了译作的文学意义及其接受,契合了西方世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是莫言被西方世界接受并认可的重要原因。
故答案为:这种改写与重构属于典型的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多都有信奉的翻译原则和独特的标追求;这种改写与重构分为有意识型和意识型,是在原作规定的有限范围内的再度创作,是学翻译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很难完全避免;这种改写与重构影响了译作的学意义及其接受,契合了西方世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是莫言被西方世界接受并认可的重要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山前是一列大山岭,山后靠海是一马平川的平地。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有时不小心踩断了一棵笋芽,她就心疼得一天吃不下饭去。
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她是有打算的,这个打算在她心里已有十几年了。十几年前,她老伴临死的时候,对她说:“你跟着我苦了一辈子……咱俩受点苦也算不了啥,只要孩子……无论如何得给他成个家,抱个孙子……”从那时起,林大妈就想积蓄点钱,好给孩子成家。可是,她刚积了几个钱,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却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呢。
于是,林大妈干得更起劲了,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数数捆数,点点根数,心里盘算着:“到时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把喜事办得风风光光的。”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上,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阿根到民兵队去集合了,林大妈靠在竹子垛上,摸着心爱的竹子。大炮“咕咚咕咚”地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这群狗东西啊,我这竹子……
忽然,一阵脚步声从竹林后面传过来,越来越近,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
林大妈吓坏了,她哆哆嗦嗦地走过去,一下被那家伙抓住了。
“快说,这山上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啊!现在,她忍住心痛,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这不是烧竹子,简直是烧她的心。
就在这时候,蒋军们忙起来了。蒋军军官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他用手朝大山一指,“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听明白了没有?”那个蒋军军官瞟了林大妈一眼。林大妈连忙转过脸去,向灶坑吹了几口气,假装没听见。
蒋军的话,林大妈虽说不能全听懂,但是意思是知道了。她闭着眼,心里好像烧滚了的锅: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现在又来了!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要是阿根在家就好了。
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
她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听见“啪”的一声。她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蒋军军官火了,就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溜出屋子。
摸呀,摸呀,竹垛摸到了,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她想这竹子就是准备给孩子办喜事用的,只要火柴一擦,就要烧个精光,可是一想到屋里这些可恨的蒋军,立刻把心一横:“不,一定得烧,一定得让解放军知道!”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
她醒来的时候,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
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解放军同志,又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愉快地笑了。
1954年2月2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十多岁的林大妈,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没死没活地干,就因为她不服老。
B.林大妈老伴临死的时候对林大妈的嘱托被林大妈一直牢记在心里,她过着苦日子,积了几个钱,要给当民兵的儿子成亲。
C.东山岛的战斗打响,“几十条黑影窜过来”,林大妈担心自己心爱的竹子被蒋军糟蹋,又怕又恨,不由得“哆哆嗦嗦”起来。
D.林大妈望望那片可爱的竹林,再看看儿子和姑娘,“愉快地笑了”,暗示她已经确定这个姑娘就是儿子的对象,心里特别愉快。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对竹子的描写贯穿全文,既写出了竹子对林大妈的重要性,又象征着她正直而有气节的精神。
B.“抓住”林大妈,“折断”竹子等细节写出了蒋军蛮横的军阀作风,是为了与林大妈的勇敢形成对比。
C.第四段交代林大妈的家庭状况,为后文“她醒来的时候”,看到“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埋下伏笔。
D.小说以东山岛战役为背景,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而且体现了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
8.本文标题“火”内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请以“林大妈”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6.D
7.B
8.①指林大妈为了传递消息燃竹而起的熊熊烈火。②指林大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火。③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火。
9.①外貌描写,如“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交代林大妈的基本情况。②动作描写,如用“拄”“夹”“钻”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林大妈的勤劳以及她想攒点钱给儿子成亲的迫切心情;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等写出了林大妈的勇敢。③心理描写,如“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表现出林大妈的牺牲精神和对儿子的爱,也可看出林大妈对解放军的信任。④侧面衬托。如满山的竹子,衬托出林大妈的气节;蒋军的蛮横,衬托出林大妈的机智勇敢。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内涵意蕴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平时掌握的人物描写方法比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中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主要是从他人的角度分析。
6.A.“就因为她不服老"错误。结合文章开篇可知,林大妈干活不仅因为她不服老,更因为她想攒钱给儿子娶媳妇。
B.“要给当民兵的儿子成亲"错误。由第三段可知,林大妈积了几个钱,是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但积蓄被蒋军抢了,阿桂也被抓去了。
C.“林大妈担心自己心爱的竹子被蒋军糟蹋"错误,林大妈“哆哆嗦嗦"是因为在漆黑的夜里受到了突然的惊吓。
故答案为:D。
7.B.“是为了与林大妈的勇敢形成对比"错误。写蒋军蛮横的军阀作风是为了衬托林大妈的勇敢。
故答案为:B。
8.依据第二十一段“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可知,“火”首先指林大妈为了传递消息燃竹而起的熊熊烈火。
依据第七、十七段“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这群狗东西啊,我这竹子......”“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现在又来了!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 要是阿根在家就好了"等可知,“火"还指林大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火。
依据第十八、二十、二十二、二十四段“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溜出屋子”“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等可知,“火”还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火。
故答案为:①指林大妈为了传递消息燃竹而起的熊熊烈火。②指林大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火。③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火。
9.正面描写:
第一、二段“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是外貌描写,交代了林大妈的基本情况;
第二、五段“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数数捆数,点点根数"等是动作描写,表现了大妈的勤劳以及她想攒点钱给儿子成亲的迫切心情;第二十二段“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也是动作描写,写出了林大妈的勇敢;
第十八段“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是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出林大妈的牺牲精神以及对儿子的爱,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林大妈对解放军的信任。
侧面衬托:
第一、二、五段“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满山的竹子,衬托出林大妈的气节。
第九至十二、十四、二十二段“*林大妈吓坏了,她哆哆嗦嗦地走过去,一下被那家伙抓住了”“快说,这山上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蒋军的蛮横,衬托出林大妈的机智勇敢。
故答案为:①外貌描写,如“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交代林大妈的基本情况。②动作描写,如用“拄”“夹”“钻”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林大妈的勤劳以及她想攒点钱给儿子成亲的迫切心情;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等写出了林大妈的勇敢。③心理描写,如“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表现出林大妈的牺牲精神和对儿子的爱,也可看出林大妈对解放军的信任。④侧面衬托。如满山的竹子,衬托出林大妈的气节;蒋军的蛮横,衬托出林大妈的机智勇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①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节选自《墨子 鲁问》)
【注释】①三世:数代,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B.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C.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D.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在古文中的用法多样,本文“子墨子闻而止之”的“之”用法和《庄子 逍遥游》中“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之”用法相同。
B.“笞”是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笞、杖、徒、流、死”五大刑中,“笞”是相对轻的刑罚。
C.“家”在古文中有丰富意义,本文中“大家伐其小家”的“家”和课文《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家”意思相同。
D.中国语言十分丰富,“豕”本意是猪,在古代还用“豚”来表示大猪,“彘”来表示小猪。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仍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
C.文中墨子将诸侯互相攻伐的行为和平民互相争斗的行为进行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服鲁阳文君不要像平民一样目光短浅,施行不义的战争。
D.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事例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
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14.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0.B
11.D
12.C
13.①(他们)认为把它铭刻在钟、鼎上,可以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
②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14.①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②上天已经惩罚了郑国,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③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四境之内的大都攻打小都,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狗、猪、布、帛、米、粟、货、财,那怎么办?”鲁阳文君说:“鲁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都攻打小都,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象您具有鲁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诛伐难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三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诛伐。”墨子说:“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它三年不顺利,上天的诛伐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还不荒谬吗!”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进攻邻国,杀害它的人民,掠取它的牛、马、粟、米、货、财,把这些事书写在竹、帛上,(他们)认为把它镂刻在金、石上,铭刻在钟、鼎上,可以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现在下贱的人,也进攻他的邻家,杀害邻家的人口,掠取邻家的狗、猪、食、粮、衣服、被子,也书写在竹、帛上,铭刻在席子、食器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难道可以吗?”鲁阳文君说:“对。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可以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就被称作义。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说是白,看一大片白则说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的情况,如同这句话所讲的。”
10.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看“ /故其父笞之/ ”,这里“故”是表原因的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据此排除CD;再看“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一句中“也”是表停顿的助词,其后可以断开,排除AC。
故答案为:B。
11.本题需要注意比较分析词义及用法:
A项“之”用法相同,都是代词。解说正确。句意: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我因为它无用,就把它砸了。
B项解说正确。
C项解说正确,都是“指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家”意思相同。正确。
D项“在古代还用‘豚’来表示大猪,‘彘’来表示小猪”表述错误。《孟子 梁惠王上》中有“鸡豚狗彘之畜”一句,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豚”与“彘”意思不同,《说文解字》说:“豚,小豕也。”可以得出豚指的是“小猪”。
故答案为:D。
12.C项“文中墨子将诸侯互相攻伐的行为和平民互相争斗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述错误。第二段中诸侯“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和“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之间是类比说理,不是对比。
故答案为:C。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以为”,认为;“铭”,铭刻、雕刻;“莫”,无定代词,没有人。②“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
故答案为:①(他们)认为把它铭刻在钟、鼎上,可以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②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14.本题作答注意结合文本相关句子,进行整合分析:
①由“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分析可知,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
②由“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分析可知,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
③由“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分析可知,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故答案为: ①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②上天已经惩罚了郑国,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③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柳、薰草点缀着春光丽景,侯馆、征辔透视了行人漂泊,以春景写羁旅,以乐景衬离愁,起到离愁倍增的效果。
B.本词以“春水”喻离愁,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
C.本词善用叠词,“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不仅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而且与“迢迢春水”一脉相承。
D.末两句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与李白送别杜少陵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相似。
16.清人金圣叹曾评点此词“构思极妙”,对此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本词上片写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②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像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③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构思艺术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从写作手法和技巧的角度分析,重点是答出情感来。
15.B.“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错误,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愁情而想到春水,是因
情设景,景是虚写,并非即景设喻。
故答案为:B。
16.词上片先写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而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这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由丽景转入离情,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
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像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结尾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此词上阕写陌上游子,下阕写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整首词既写游子自己所见所感,又写游子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这是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故答案为:①本词上片写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②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像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③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   ,   ”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2)《阿房宫赋》中总结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   ”。
(3)落叶有动态美,“落木”给人肃杀辽远之静。古诗中常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意境更为开阔。如“   ,   。”
【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折腰、锱铢、萧萧、滚滚。
故答案为: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⑵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⑶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名句名篇的识记重点是反复记背,多理解句子的情景,重点是默写时不写错别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现象级文化类节目,到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的《清明说吧》《写在墓碑上的人生》等新节目模式,对传统文化的青睞和回归成为电视荧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原创、低成本、接地气、____,这些节目内容清新、风格充实,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更直指世道人心,(  )。从山东尝试让儒学走出大学课堂而重新回归乡村生活,到成都、贵阳、昆明、重庆等西南4城市联合举办国学吟诵活动,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的中华传统信条迎来春天,在乡村、在城市,传统文化热____。当代人类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人与自然关系____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和储存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力量,具有最广泛的社会认同,是中华民族____、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通过各种形式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解决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是凝聚社会共识、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力量。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节目风格充实、内容清新,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更直指世道人心
B.这些节目风格清新、内容充实,不仅直指世道人心,更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
C.这些节目风格清新、内容充实,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更直指世道人心
D.这些节目风格充实、内容清新,不仅直指世道人心,更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社会风气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B.社会风气逐渐变好,起着引领作用
C.因此逐渐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转化
D.良好的社会风气引领了其逐渐转化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寓教于乐 盛极一时 剑拔弩张 息息相关
B.学以致用 盛极一时 分崩离析 生生不息
C.学以致用 方兴未艾 分崩离析 息息相关
D.寓教于乐 方兴未艾 剑拔弩张 生生不息
【答案】18.C
19.A
20.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2)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3)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
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18.A.搭配不当,“风格”与“充实"不搭配。
B.语序不当,应该先“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再“直指世道人心”;
D.“风格”与“充实”搭配不当,且语序不当。
故答案为:C。
19.B.前后主语不一致;
C.强加因果,夸大影响;
D.主客颠倒,前后主语不一致。
故答案为:A。
20.①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学以致用:学习能应用于实际。结合语境“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更直指世道人心”,相应空缺处宜用“寓教于乐”。
②盛极一时:在一个时期之内非常兴盛。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结合语境“中华传统信条迎来春天”,相应空缺处宜用“方兴未艾”。
③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剑拔弩张:指形势紧张,一触即发。结合语境“人与自然关系”,相应空缺处宜用“剑拔弩张"。
④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结合语境“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相应空缺处宜用“生生不息。
故答案为: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代造纸技术承袭隋唐,但因南北封建割据,社会动荡,各地技术发展很不平衡。敦煌石窟所出西北地区制造的麻纸多不精良,书法亦不工。传世的南方书法家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用纸亦不精细,这毋宁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但当时统治者御用的“澄心堂纸”, ① 。澄心堂是南唐烈祖李昇在全陵(今南京)宴居、读书及批阅奏章的殿室,其中藏有图书、琴瑟及文房用具。至南唐后主李煜时,设官局监造名纸供宫中御用,因号澄心堂纸。苏易简在《文房四谱》卷四中写道:“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南唐灭亡后,储藏在宫中的这些纸无人知晓,竟长达半个世纪。直至传入北宋一些著名文人之手后, ② 。史学家刘敞从南唐宫中得到一百张澄心堂纸,后赠欧阳修十张。欧阳修又转赠梅尧臣两张,于是他们之间专为此纸互相吟诗唱和。 ③ ,澄心堂纸是以楮皮为料,用敲冰水举帘荡纸精制而成。这种纸坚滑如玉,洁白如雪,纤维细密如蚕丝,而且质地较为厚重。
21.下列句子中的“经济”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经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宋史》中说,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B.常人记述此事,累千言而不办:使高手为之,三百字足矣,何等经济!
C.郭绍虞先生题书,同一册书买三本,方便剪贴,也因其经济较为宽裕。
D.制造业供需回升,表明在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后,经济水平有明显改善。
22.请在文中横线外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D
22.它的制作较为精良;此纸才被诗人知晓;澄心堂纸制作精细
【知识点】词类(连词、副词等);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把握词性,从具体的语境入手,分析词语的含义。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把握语段中心,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从关联词的呼应搭配到句式语意的协调等方面考虑。
21.原句中“经济"的含义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A.应分别解释。“经”是管理人世、管理国家的意思;“济”是“济民"的意思,就是给民众好处。指为治理好国家,给老百姓好处。
B.指耗费较少获益较大。
C.指生活费用,
D.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故答案为:D。
22.第①空,由上文“敦煌石窟所出西北地区制造的麻纸多不精良,书法亦不工。传世的南方书法家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用纸亦不精细"可知,其他纸张制作不精良;由“但"可知此空与上文应构成转折,据此可填:它的制作较为精良。
第②空,由前文“南唐灭亡后,储藏在宫中的这些纸无人知晓,竟长达半个世纪"可知,澄心堂纸无人知晓,由后文“史学家刘敞从南唐宫中得到一百张澄心堂纸,后赠欧阳修十张。欧阳修又转赠梅尧臣两张,于是他们之间专为此纸互相吟诗唱和"可知,自北宋以后为文人所知,据此可填写:此纸才被诗人知晓。
第③空,本空是总括,后文是对其的解释,横线后“澄心堂纸是以楮皮为料,用敲冰水举帘荡纸精制而成"是说制作澄心堂纸用料、制作过程的精细,据此可以填写:澄心堂纸制作精细。
故答案为:它的制作较为精良;此纸才被诗人知晓;澄心堂纸制作精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这句话出自小说《山月记》,亦可视为世上无数才华横溢却拙于锻造、满怀理想又为现实所困的年轻人所做的自叙。对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
材料是选自小说《山月记》里的一句话,“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可理解为自己因不够自信,害怕最终得不到好的结果而不敢刻苦努力,体现了对未来成才结果的担忧,在前行路上,瞻前顾后,不敢付出过多努力;“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庯庸碌碌,与瓦砾为伍"可理解为不甘心自己是一普通人,不肯庯庯碌碌生活,体现了对现状的不甘和对生活的追求。“美玉”可理解为有才华的人,“瓦砾”可理解为普通人。
结合材料和引导语“可视为世上无数才华横溢却拙于锻造、满怀理想又为现实所困的年轻人所做的自叙"可知,写作方向有,无论是否是美玉,都请勇敢刻苦努力;坚信自己是一块美玉,坚守初心,勇敢前行,突破困境……结合写作身份“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可以围绕“成才"的话题展开写作。
建议写议论文。青年学子担心自己不是可雕琢之才,故而不敢努力奋斗,刻苦学习;但又怀着自己要成才的理想,故而不敢放松自己。这是心中理想与现实行动之间的矛盾困境。如要突破困境,那就坚定理想,坚定行动,不犹豫不退缩,勇敢前行。行文时可以先写新时代青年学子是可雕琢之才,是美玉,接着分点论述勇于锻造成才,无需担忧未来;勇于突破困境,坚定理想成才;最后总结既要坚定理想,又要刻苦行动。
【立意选取】
1.坚定理想,勇敢前行。
2.思考干遍不如行动一遍。
3.在成才路上,理想与行动都要有。
4.既要坚定理想,又要刻苦行动,方能成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