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

文档属性

名称 地下森林断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19 09:3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感受大自然的奇迹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断想 张抗抗作品背景: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
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
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
对未来充满希望。
作者生平经历:
本文的作者张抗抗,19岁的
如花岁月正值“文革”,命运
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艰难
地生活工作了8个年头,委屈
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但
她怀有远大的志向,不羁于
田垄之间,更不甘于骈死于
槽枥之间,在文革结束后凭
借自己的写作才华脱颖而出,
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掌握下列词语:
瘠薄
沉湎
孱弱
浩瀚无垠:
袅袅烟云:
愤懑
万籁俱寂(jí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chán)软弱无能。(yín)形容广大;繁多。形容烟云缭绕上升。(mèn):气愤,抑郁不平。(lài):形容非常寂静。
(niǎo)


听读课文,谈谈你对课文结构的理解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 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一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我”的所见,在这其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快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勾画关键词句,归纳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地下森林是怎样形成的?火山爆发地貌改变、生命毁灭山顶发生变化,
而山谷和深渊沉寂多年谷底地貌发生变化种子掉到了谷底几千几万年后,
强的种子活了下来,
并成长成树林 地下森林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煎熬:
山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峡谷——依然如故、毫无生机。
在艰辛中期待和希望着什么……
不公:
阳光的不公 只有寒冷和霜冻
帮助:
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
还有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
时间是公平的,给了它机会。
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想一想 为什么行文结束时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
坚忍终会造就成功。
优秀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里也能生长。
黑暗,更加使人追寻光明。
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小草得阳光关爱,也没有成为森林。
地下森林断想寻觅想象所见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哲理深刻托物言志借物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