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
取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
空间定位
时间定位
BC476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475
BC770
平王东迁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BC221
统一六国
周敬
王卒
春秋五霸-相继
战国七雄-并存
BC770周平王东迁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其动荡之激烈,变革范围之深广,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仅见。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这是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社会各方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
开放性思考: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社会之“变”。
课堂任务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比较春秋和战国的不同,提高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时空观】
2.通过阅读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唯物史观】
3.通过自主阅读课本,表格归纳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和变法运动概况,并分析变法运动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重难点】
重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难点:认识诸侯纷争对民族关系影响——“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社会之变
二、如何应变
1、政治——诸侯纷争
2、民族——华夏认同
3、经济——生产力发展
1、变法运动
2、百家争鸣
变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繻xū葛之战”
“春秋五霸”
诸侯崛起
下移
1.列国纷争
一、社会之变-----(一)政治——诸侯纷争
春秋:BC770—BC476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刘向《<战国策>书录》
再下移
大夫专权
思考1:请同学结合材料和所学,比较战国与春秋在权力下移上的不同点
提示:周天子权威进一步下降,诸侯专政到卿大夫专权
1.列国纷争
战国:BC475—BC221年
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
田氏代齐:公元前379年,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一、社会之变-----(一)政治——诸侯纷争
西周
春秋
战国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特点:争霸
特点:兼并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卿室崛起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兼并战争;局部统一
②出现长城
疆域观念初现;战争频繁;民族冲突;权力集中
③北方部族数量减少
融入华夏,民族交融
④韩赵魏三家分晋
政治力量重组,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
【合作探究】对比课本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你看出了哪些不同?思考一下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
战争,迁徙,交流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民族交融,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一、社会之变-----(二)民族——华夏认同
1.经济发展表现:
(1)农业: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春秋·穿鼻环牛牺尊(上海博物馆藏)
铁犁铧
铁镰
铁锄
一、社会之变-----(三)经济:生产力发展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冶铁技术)
(3)商业:
①货币流通广泛。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②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临淄、邯郸)。
(课本11页史料阅读)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一、社会之变-----(三)经济:生产力发展
(3)商业: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农产品、劳动力的剩余
主要表现:①货币 ②大商人 ③商业城市
范蠡
吕不韦
1、经济发展
各成体系,尚未统一
(3)商业: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农产品、劳动力的剩余
①货币 ②大商人
③商业城市:各诸侯国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齐都临淄——商贸发达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1、经济发展
燕都蓟
齐都临淄
赵都邯郸
魏都大梁
韩都郑
秦都咸阳
楚都郢
史论:春秋战国,“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井
公
私
新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生产力发展
阶级关系变化
铁犁
牛耕
井田制瓦解
自耕农
佃农
新兴地主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政治变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如何应变?
【合作探究3】
材料一: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刘向《战国策》
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二、如何应变---(一)变法运动
1.必然性:
(1)经济:
(2)阶级关系:
(3)政治:
(4)目的:
铁犁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逐渐被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
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巩固统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富国强兵。
二、如何应变---(一)变法运动
春秋时期(改革)
战国时期(变法)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①公元前685年管仲 “相地而衰征”:等衰,按照土地不同情况分等征收农业税。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 “初税亩”:开始按亩征税,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2、各国变法运动
措施 内容 作用
政治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普遍推行县直制,县的官员由君主任免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开始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
(小农经济)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提高发展农业积极性
提高军队战斗力
加强政府管理,稳定秩序,方便税收。
3.商鞅变法措施
社会经济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社会政治体制由君主、贵族等级分权制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政局由分裂走向统一。
4.商鞅变法的意义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1)特点: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2)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第2课时【学习目标】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政治经济变化概括百家争鸣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结合课本,自主归纳孔子、老子的思想并结合材料深化理解其思想内涵【史料实证】
3.结合课本自主归纳战国时期各流派思想家主要学说,并通过情景模拟理解各家主张。【历史解释】
4.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影响感悟我国古代传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应变——(二)百家争鸣
孔子思想(思想核心、教育思想、民本思想)
老子思想(思想核心、朴素辩证法、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重建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课堂探究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1.百家争鸣的原因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经济:
(2)政治:
(3)阶级关系:
(4)思想文化:
铁犁牛耕的出现 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基础。
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国君的重用。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二、如何应变——(二)百家争鸣
士,属于西周时期贵族的最低阶层,拥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以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以作为卿大夫的家臣。东周时,士这个阶层发生了分化,既没有了“食田”,又没有了原先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者主持宗教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士”阶层的崛起
核心观念 ,意为关爱他人
政治方面 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②恢复 ,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方面 以“ ”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典籍整理 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孔子的思想言论记载于《____》中。
2、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一)孔子和老子
1
孔子
“仁“,
为政以德
礼乐制度
有教无类
春秋后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
史料1:子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篇》
史料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篇》
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即奴隶制统治秩序,反映孔子政治上的保守性。
史料3: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
“仁”:主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课堂探究2】以下言论分别体现了孔子的哪些观点?简要评价。
2
老子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 ”追求______
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主张 主张顺其自然,__________, 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朴素唯物论
朴素辩证法
无为而治
道
天人合一
三、孔子与老子
【课堂探究3】以下言论分别体现了老子的哪些观点?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材料四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老子》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唯物论
朴素辩证法
无为而治 消极悲观的态度,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
小国寡民
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隐居不仕,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
孔子(前551―前479年)
老子(约前571-前471年)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孔子主张恢复奴隶制统治秩序,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适合富国强兵的需要,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课堂探究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老子的主张在当时不为统治者所重视的原因。
(二)战国时期派别及思想
(阅读课本,说出思想家的主张)
派别 代表 主张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墨家
法家
人性__, 提倡____; 民本:民贵君轻
人性___, 主张____; 制天命而用之”。
崇尚逍遥自由。
孟子
荀子
庄子
邹衍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_________的政治思想;主张变法革新
善
仁政
恶
隆礼重法
“兼爱”“非攻”“尚贤”
中央集权
核心:“仁政”思想
义利观:先义后利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人性论:人性向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的思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人性恶
隆礼重法
荀子的思想
天命观:“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民本思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齐物”,即万物齐一,任何事物在本质上相同
“逍遥”的人生态度,旁观、超然、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庄子的思想
邹衍的思想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 《七略》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子的思想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以上均摘自《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韩非(法家集大成者)
(1)法治观: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法、术、势相结合)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韩非子》
(2)集权观:加强中央集权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3)改革观: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
法家的三把利刃
法
术
势
用法律来
治理国家
君主控制臣民的策略
中央集权
君主威势
情景模拟:假如你是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请你向诸侯王陈述你的治国思想,并建议诸侯王采纳。
假如你是诸侯王,你会采纳谁的主张?为什么?
儒家
道家
法家
在争鸣中的共鸣:
围绕如何改变社会动荡的现状,如何恢复或重建秩序这一中心话题展开,以图天下大治。
(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极大的影响。
疑难导思:百家争鸣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留下的思想智慧,不仅像乳汁一样滋养了华夏民族,而且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
【疑难导思】春秋战国时期历史阶段特征。
(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礼乐制度逐渐瓦解;官僚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分裂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兴起。
(3)阶级关系:奴隶主阶级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呈现繁荣景象,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教育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移。
(5)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华夏文明不断扩大。
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今天大放异彩,你能说出哪些?
儒家:仁、“德政”“仁义礼智信” --------和谐思想、以德治国、诚信
儒家的“民贵君轻”——“民本”
道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