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导入:
岳飞之死
导致他悲惨命运的原因是?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一、北宋建国
二、祖宗之法的确立——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三、祖宗之法的弊端——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四、祖宗之法的突破——王安石变法
五、祖宗之法的回归——南宋偏安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一、北宋建国
1、建立: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军事上:
“吾夜不能寐”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之后,相继灭掉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
五代十国“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旧五代史》
(一)背景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雪夜访普图》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何弊?
何解?
赵匡胤
赵普
宋太祖赵匡胤如何破除五代之弊
二、祖宗之法的确立——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武将专权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散机构的权力
抑制武将势力的膨胀
(二)措施
相关史料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1、收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行政
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
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定期更驻
财政
军政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加强中央集权
二、祖宗之法的确立——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重点突破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相关史料
(二)措施
2、分权——分散机构的权力
二、祖宗之法的确立——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中央:二府三司制
地方:各级分权制衡
四监司
—监控各州
通判监督
重点突破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分化事权
二府三司
重点突破
依据示意图,分析找出宋的二府三司制与隋唐三省六部制有哪些异同?
唐三省六部制分工图
决策流程分权
同: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1)崇文: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 人数 宰相 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2)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杯酒释兵权
枢密与三衙
更戍法
统兵权与
调兵权分离
杯酒释兵权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②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③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3、崇文抑武——抑制武将势力的膨胀
(二)措施
二、祖宗之法的确立——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宋太祖遗训
(2023·湖南怀化高一上期末·9)北宋欧阳修奏曰:从京城到海防边陲,几乎所有官职都由朝廷任命,大小政务命令出自于于中央,地方官员只是遵照执行而已。奏折意在强调北宋( )
A.过度集权带来弊端 B.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C.腐败问题亟需整治 D.边患危机日趋严重
A
看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频繁换相 B.培植亲信 C.分化事权 D.重视法治
C
当堂检测
(三)影响
难点突破
二、祖宗之法的确立——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给大家三分钟构思,之后选择正反方进行阐述(一分钟)论据
正方:宋初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对宋与后世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反方:宋初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对宋与后世的影响是弊大于利
宋初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对宋与后世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利用课本和以上材料,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正反方,提炼出本组的论点,进行小组辩论。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佑集》卷1《审势》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散。
—《朱子语类》
过度集权 → 政治危机、边防危机、财政危机
过度集权 → 强化中央集权、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
相关史料
三、祖宗之法的弊端——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积弱—边防压力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一来(燕云)十六州是唐代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区丢失、中原失去屏障。二来,基于这样的情况,宋代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契丹人和金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兵种
宋朝继承自中唐以降丧失养马区的现实,缺乏马源,不重视骑兵的建设,而古代的骑兵犹如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坦克部队,主要以步兵对抗辽朝、西夏、金朝和元蒙的骑兵,就处于弱势。
——王曾瑜《正确评价宋朝的历史地位》,原载《北京日报》
募兵制
相关史料
三、祖宗之法的弊端——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二)积贫—财政危机
冗官
冗兵
冗费
宰相、枢密使的正俸,每年铜钱三百六十万文,“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棉百两。”每年禄米一千二百石。单以三百六十万文计算,约等于北宋中期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A
(2023·湖南怀化高二下期末·4)宋真宗时,面对辽国强大的军事压力,宋签订了澶渊之盟,放弃了收复燕云的念头。随后,宋真宗宣称赵氏子孙是赵玄朗(传说曾转世为轩辕氏)的后人,并且将道教放在了所有宗教的第一位,并在泰山封禅。宋真宗的做法( )
A.利用神权阐述统治的合理性 B.出于对道教传统文化的尊重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推动着道教地位的不断上升
当堂检测
(2023·广东佛山高一上期末·10)澶渊之盟后的百年间,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宋辽之间“人户安居,商旅不绝”。这说明( )
A.岁币支出负担沉重 B.宋辽政权从此不再对立
C.和议带来双赢局面 D.北宋屈辱求和有失国威
C
“祖宗不足法,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解弊
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归于失败。
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
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宋太祖
四、祖宗之法的突破——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到庆历年间(宋仁宗年号),以农民和士兵为主体的反抗斗争时有发生,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而且从以前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力量较强大的腹心地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
问题:据材料及教材的相关叙述,概括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相关史料
富国强兵
内容 具体措施
富国
强兵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
“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开源节流
发展生产
富国强兵
(二)目的
四、祖宗之法的突破——王安石变法
(三)内容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有利于农民生产,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编制乡村农户,农闲时军训,平时夜间轮差巡逻,维持治安)、保马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知识拓展
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
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消极:
(1)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2)在执行中加重人民负担;
(3)引起争议,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重点探讨
(四)评价
王安石变法成功解决了北宋政治弊端了吗?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辞去宰相,法令亦陆续被废止
1085年宋哲宗即位,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几乎被废
结果
(五)失败原因
重点探讨
结合52页“学思之窗”思考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相关史料
王安石理财的关键是“抑豪强”,“使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实现国家对经济、财政的全面控制。这一点深得宋神宗支持,其强力支持是王安石变法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改革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
——熊光慈《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得失管窥》
1、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与破坏。
2、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
3、改革涉及面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
南宋对金称臣,向金缴纳“岁贡”
1127年
靖康之变南宋建立
1141年
绍兴和议
岳飞抗金
“世为侄国”
南北对峙
南宋的偏安并不仅仅指地域居南,更指的是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林升 《题西林壁》
五、祖宗之法的回归——南宋偏安
重点探讨
如何看待岳飞之死?
高宗当然不可能将岳飞释放,因为第一,他怕和议没法坚持下去;第二,释放岳飞意味着当初的兴狱即为有意制造的冤狱···第三,他怕岳飞怀恨在心,留下后患。 ——龚延明《岳飞》
从深层的政治文化角度来看,岳飞是死于宋代文官集团的集体迫害。
——付月《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和岳飞之死》
岳飞之死,象征着宋朝建国以来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归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二、确立:
加强中央集权
三、弊端:
边防、财政
四、突破:
王安石变法
五、回归:
南宋偏安
1、背景
2、措施:收权、分权、崇文抑武
3、影响:积极、消极
1、积弱:边防压力
2、积贫: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
1、背景
2、内容:目的、内容
3、评价
课堂小结
一、北宋建国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C
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A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