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5.16 人的呼吸(苏教版)课件(29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科学上册5.16 人的呼吸(苏教版)课件(29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07 21:49: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人的呼吸(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同步备课(苏教版)
核心素养
※通过“解暗箱”的方法,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之间的不同。
※能够有意识地关注人的呼吸,提高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研究兴趣。
※能够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重点
※观察、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难点
教学内容
呼吸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毫不费力地自然完成,通常并不引起人们注意;呼吸又是一件很大的事情,生命体片刻离不开它。作为认识和了解呼吸的起始课,本课按照“体验—明示—探究”的思路设计,分四个部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感受呼吸的存在。这是一个思维聚焦活动,借此丰富对呼吸活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学习。
第二部分,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并了解呼吸器官的作用及工作流程,对呼吸系统建立初步认识。
第三部分,通过在两种气体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比较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第四部分,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简单地认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人体半身模型或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澄清石灰水、塑料袋。
教学过程
感受我们的呼吸。
1.通过鼻子感受呼吸。
实验目的:用食指感受呼吸的存在。
实验材料:我们的身体。
实验猜想:通过鼻子感受到呼吸的存在。(填“能”或“不能”)
实验步骤:(1)将食指放在鼻前,深呼吸。
(2)将上述动作重复几次,亲身感受。
实验现象:将食指放在鼻前,深呼吸,有气体进出鼻腔的感觉。
实验分析:我们的呼吸是气体进出鼻腔的过程,将食指放在鼻前,
能感受到气流的出入。
实验结论:通过鼻子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
2.通过胸下方感受呼吸。
实验目的:用手部感受呼吸的存在。
实验材料:我们的身体。
实验猜想:通过胸下方_____感受到呼吸的存在。(填“ 能”或“不能”)。
实验步骤:(1)将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
(2)将上述动作重复几次,亲身感受。
实验现象:将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有气体进出腹部的感觉。
实验分析:我们的呼吸是气体进出身体的过程,将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时会感受到身体的起伏,即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能感受到气体的进出。
实验结论:通过胸廓的扩张与收缩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
设计意图:
呼吸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要研究呼吸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就要先引导学生感受呼吸的存在和呼吸时人体器官的变化。本活动从学生感知呼吸时自身身体的变化入手,从现象引出探究问题,为后面认识呼吸器官做准备。
认识呼吸器官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1.认识呼吸器官。
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呼吸器官的共同特点是壁薄、面积大、湿润、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每个呼吸器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空气进入体内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1)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2)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
(3)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支气管分为左支气管和右支气管,它们伸入肺,并在肺里分成许多更细小的支气管。
(4)肺在胸腔内,分为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空气中的氧气经过肺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然后排出体外。
2.认识呼吸过程。
吸气流程: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
呼气流程:人体不需要的气体→肺部→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体外
设计意图:
人体就好比一个“暗箱”,呼吸器官如何工作不能直接观察和研究。教材通过示意图和文字解释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解开这个“暗箱”,让学生初步认识各种呼吸器官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工作流程。
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塑料袋、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1)取一个塑料袋,把袋口撑开,袋口朝前在空中迅速移动,然后马上扎紧袋口,完成空气的收集。
(2)将袋口放开一点,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 观察实验现象。
(3)另取一个塑料袋,用手将塑料袋中的空气挤出。
(4)用力吸气,然后对准塑料袋口呼气,马上扎紧袋口。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塑料袋鼓起。
(5)将袋口放开一点,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向装有空气的塑料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不易变浑浊;向装有呼出气体的塑料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容易变浑浊,并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分析:
人之所以需要呼吸,是因为人体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一切营养物质转化为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东西,同时还需要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胸腔中的肺就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这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新陈代谢活动。当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遇到澄清石灰水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并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论:
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空气,呼出的是含二氧化碳比较多的气体。
设计意图:
要想知道人为什么要呼吸,首先要了解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比较活动可以发现,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发生了变化。
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其他动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河里和海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
人、马匹、大树等动植物的呼吸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所以氧气不会用完。
设计意图:
学生往往知道人吸进的是空气,那么呼出的二氧化碳到哪里去了呢?通过一段阅读资料,可以清晰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以及氧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利用人体模型、图片等材料,认识呼吸器官的名称及作用。利用人体模型、图片等材料分析呼吸系统的工作流程,了解空气是先经鼻腔、呼吸道到达肺,再经呼吸道从鼻腔呼出体外。通过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难易程度,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16 人的呼吸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
※通过“解暗箱”的方法,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之间的不同。
※能够有意识地关注人的呼吸,提高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研究兴趣。
※能够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重点
※观察、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难点
新知讲解
感受我们的呼吸。
鼻孔有气流出入。
胸下方感受到一起一伏的!
新知讲解
1.通过鼻子感受呼吸。
实验目的:用食指感受呼吸的存在。
实验材料:我们的身体。
实验猜想:通过鼻子感受到呼吸的存在。(填“能”或“不能”)
实验步骤:(1)将食指放在鼻前,深呼吸。
(2)将上述动作重复几次,亲身感受。
新知讲解
实验现象:将食指放在鼻前,深呼吸,有气体进出鼻腔的感觉。
实验分析:我们的呼吸是气体进出鼻腔的过程,将食指放在鼻前,
能感受到气流的出入。
实验结论:通过鼻子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
新知讲解
2.通过胸下方感受呼吸。
实验目的:用手部感受呼吸的存在。
实验材料:我们的身体。
实验猜想:通过胸下方_____感受 到呼吸的存在。(填“ 能”或“不能”)。
实验步骤:(1)将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
(2)将上述动作重复几次,亲身感受。
新知讲解
实验现象:将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有气体进出腹部的感觉。
实验分析:我们的呼吸是气体进出身体的过程,将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时会感受到身体的起伏,即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能感受到气体的进出。
实验结论:通过胸廓的扩张与收缩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
新知讲解
认识呼吸器官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1.认识呼吸器官。
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呼吸器官的共同特点是壁薄、面积大、湿润、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每个呼吸器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空气进人体内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新知讲解
(1)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2)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
(3)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支气管分为左支气管和右支气管,它们伸入肺,并在肺里分成许多更细小的支气管。
新知讲解
(4)肺在胸腔内,分为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空气中的氧气经过肺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然后排出体外。
2.认识呼吸过程。
吸气流程: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
呼气流程:人体不需要的气体→肺部→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体外
新知讲解
认识呼吸器官
新知讲解
呼吸器官及作用
新知讲解
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塑料袋、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1)取一个塑料袋,把袋口撑开,袋口朝前在空中迅速移动,然后马上扎紧袋口,完成空气的收集。
新知讲解
(2)将袋口放开一点,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 观察实验现象。
(3)另取一个塑料袋,用手将塑料袋中的空气挤出。
新知讲解
(4)用力吸气,然后对准塑料袋口呼气,马上扎紧袋口。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塑料袋鼓起。
(5)将袋口放开一点,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实验现象。
新知讲解
向装有空气的塑料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不易变浑浊;向装有呼出气体的塑料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容易变浑浊,并有白色沉淀产生。
新知讲解
人之所以需要呼吸,是因为人体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一切营养物质转化为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东西,同时还需要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胸腔中的肺就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这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新陈代谢活动。当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遇到澄清石灰水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并有白色沉淀产生。
新知讲解
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空气,呼出的是含二氧化碳比较多的气体。
新知讲解
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新知讲解
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其他动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河里和海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
新知讲解
人、马匹、大树等动植物的呼吸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所以氧气不会用完。
新知讲解
植物呼吸也需要氧气
人和动物都必须呼吸,否则就会死亡,植物也不例外。植物每天也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不同的是,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大量的氧气。这时候,虽然它们也呼出二氧化碳,但是排放的氧气是呼出的二氧化碳的几十倍。可是到了晚上,植物不仅不能通过光合作用排放大量氧气,植物继续呼吸,在吸入氧气的同时,还会排出二氧化碳,因此卧室尽量不要放绿色开花植物,以免晚上与我们争夺氧气。
新知讲解
自然界的氧循环
课堂练习
1.[填空]_______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
2.[填空]肺在胸腔内,是_______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3.[判断]收集一袋空气,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几下,石灰水会变浑浊。( )
4.[判断]人的呼吸器官主要是腹部。( )
5.[选择]科学家对我们的呼吸进行研究,发现呼出的气体和吸人的气体相比,( )减少了,( )增加了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氧气
气管
氧气
×
×
C
B
课堂练习
6.[选择]正确的吸气流程是空气经过( )进入肺部。
A.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B.鼻腔→咽→喉→支气管→气管
C.鼻腔→气管→咽→喉→支气管
A
课堂练习
7.[填图]写出相应的呼吸器官的名称。
鼻腔
鼻腔
气管
支气管

活动手册
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利用人体模型、图片等材料,认识呼吸器官的名称及作用。利用人体模型、图片等材料分析呼吸系统的工作流程,了解空气是先经鼻腔、呼吸道到达肺,再经呼吸道从鼻腔呼出体外。通过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难易程度,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