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1第一课时。根据初中化学的课程标准,我们知道本课时的核心内容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第二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所以这一课时我们分为两个内容,第一个学时讲质量守恒定律的初步形成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第二讲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物质的化学变化等核心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因此,本课题在整个初中教材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定量化学实验。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学生早已认识了能量守恒的知识,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化学变化,特别是第四单元中较系统的学习了水的知识,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水分解的图示或动画,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水的分解反应,认识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来的分子变成新的分子,从而了解了水的组成和结构,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可能存在的前概念: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学生的生活概念有一些是正确的,与科学概念相一致;而有一些则是错误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如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观察煤、木柴、蜡烛的燃烧,认为物质燃烧以后的质量减少了,甚至消失了,怎么是质量守恒呢?这就是一个错误的生活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应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建立科学的概念,实现学生头脑中的概念转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通过化学反应微观实质的分析,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红磷磷燃烧、铁和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定量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电解水微观实质的分析,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探究、 合作学习、对比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会严谨的科学探究性。
2、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过程。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合作学习法 、对比归纳法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情景设置: [投影]“狄仁杰的疑惑”的视频 [设问]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上述两个反应都发生了化学变化。那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我们必须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提问]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有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讲述】对于这个问题呢,同学们都有各自的想法,那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到底哪个是正确的? 欣赏视频,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学习化学知识。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做出猜想: 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2)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小于生成物的质量 (3)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大于生成物的质量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来进行研究 明确探究方向
(二)演示实验,初步认识反应前后质量的关系 [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教师演示) (1)原理: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观看实验现象并填写表格 实验方案方案一实验现象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问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 【思考】对比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你发现了什么? 反应前反应后集气瓶、细沙集气瓶、细沙橡皮塞橡皮塞玻璃管、气球玻璃管、气球红磷红磷空气(氮气、氧气等)空气(氮气、氧气等)
【追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反应前后质量是没有发生变化的,通过一个实验就能得出结论吗? 【讲述】接下来我们就再通过一个方案二来看看,和上面的结论是否一致 观看实验现象,填写表格,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材P94页) 学生回答所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反应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思考、讨论并回答: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记录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完善质量守恒的定义 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进一步完善质量守恒定律做铺垫
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方案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1)原理:铁 + 硫酸铜 铜 + 硫酸亚铁 (2)观看实验现象并填写表格 实验方案方案二实验现象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反应前后质量并记录。指导学生对比反应前后哪些的质量发生变化,哪些的没发生变化 【问题】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 [提问]根据上述两个实验,两个表格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讲述】 经科学家做的大量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记录现象 学生观察填写表格 观察,并记录反应前有哪些物质反应后又有哪些物质, 讨论并回答 没有变化 学生思考并归纳得出结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记录数据的方法 对比实验,对质量的变化与不变化有更直观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方法
课堂练习 通过学习,能帮助狄仁杰解除他的困惑了吗? 回忆、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五)讨论与交流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通过动画展示电解水的微观) ①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了吗? 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变了吗? ③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并回答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六)课堂小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师生互动 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印象
课后作业 同学们好好思考一下,所有的化学实验均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吗? 课下思考 课下思考;为下节课的内容做准备
(七)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教学反思
1.亮点:演示实验教学的应用
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以演示实验法教学方法为主,其中,还适当采用了一些别的科学教学方法,比如:创设问题情景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还考虑到要尽量引导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里,课堂中,一起动手动脑,探究新的知识。作为教师,应该面对所有学生,充分挖掘出每个学生个体的潜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将关注点放在了指导学生:
(1)刚开始进行实验的时候,提示学生应观察的角度;
(2)对实验现象的表述,要求表达完整、用词准确、语言专业;
(3)透过实验现象看本质,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提升学生合作互助的意识。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着表达,学着倾听,学着尊重他人,学着反思总结。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能体验知识的形成,并能主动联系和应用到其他知识体系或是生活实际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增强对化学学习的信心,真真正正地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2.不足:
教学过程中停留通过教师演示提问让学生获取知识,对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及实验操作的能力得不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