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8 09: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沁园春·长沙》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反复诵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意象,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进行诗歌鉴赏。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深秋的意境美,领会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学习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的意境美,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情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 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 必定生出很多感慨。陈子昂在幽 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感叹宇宙之寥廓, 人生之苦短, 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 毛泽东在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 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沁园春.长沙》。 二、自主学习 (一)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方。1925年, 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全国各地工农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1925年1月,党的 “四大 ”在上海召开。大会指出, 中国民族革命, 必须有无产阶级参加, 并取得领导地位, 才 能取得胜利。1925年10月, 毛泽东从韶山前往 主持 ,途经长沙, 重游 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二)诗人简介 毛泽东, 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 湘潭 人,生于 1893 年 12 月 26 日,逝世于 年 9 月 9 日.
(三)文体知识介绍 词兴起于 ,盛行于宋,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始称“ 曲子” 或 “ ” ,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又称为“ ”。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 ,句有定 ,字有定 。 词的组成: 1.词牌: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 ,如“沁园春”“水调歌头”“采桑子”等。词牌规 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押韵等。 2.标题:词牌和词的内容无必然联系,所以词牌后多另立标题, 如: “长沙”。标题是词的 内容的集中体现。 3 .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长调(91 字以上)、中调(59 至 90 字)、小令(58 字以下)。 4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 一段叫作“一阕”或“一片”。词从片数上来分有单调(不分 片,多为小令)、双调(两片,上下阕)、三叠(三片)、四叠(四片)等。 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 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 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四)正音 橘子洲( ) 百舸( ) 挥斥方遒( ) 遏( ) 峥嵘岁月( ) 怅寥廓( ) (五)词语释义 漫江: 。 百舸: 。 寥廓: 。 百侣: 。 峥嵘岁月: 。
风华正茂: 。 挥斥方遒: 。 蹉跎岁月: 。 大气磅礴: 。 (六)情境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在《沁园春 ·长沙》中起过渡作用, 描写词人旧地 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沁园春 ·长沙》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诗句是: ,写出了诗人经历 了无数个革命岁月的诗句是 。 3.《沁园春 ·长沙》表现诗人关心国家大事的言行的诗句是 , 。 4.《沁园春 ·长沙》中“ , ,表现了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 5.《沁园春 ·长沙》中“ , , 表现了静中有动, 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 6. 《沁园春 · 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 引起诗人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是 “ ” , 。 _____________ 7. 《沁园春 · 长沙》上阕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寒秋大好河山的壮美图景,远眺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学校举办纪念“ 五四”运动专题活动,需要设计海报。为了号召同学们学习“ 五四”青年慷 慨激昂、评论国事、奋笔疾书、勇于向军阀官僚展开斗争的豪迈气魄, 我们可以引用几句诗歌, 如“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9.“ ,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七)板书设计
三、合作学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 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 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 .《沁园春 · 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 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 与内容无 关; “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 .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和长调(91 字以上);但 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2.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 “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意 进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 枕上[注]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此词写于 1921 年,是毛泽东写给夫人杨开慧的,当时二人结婚不满一年。 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江海翻波浪”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鲜明地写出“愁”之状。 B .一个“ 晓”字,点出作者彻夜未眠; 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 C .下阕末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点出了别离之苦。 D .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4.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相比, 从景与情的角度看, 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劳亭①歌 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②,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③,今来何谢袁家郎④。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一名临沧观。②康乐:即谢灵运,东晋 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③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五章:五首诗。④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 文章绝丽, 曾有咏史诗。一次,袁宏在舟中讽咏,时谢尚镇牛渚,微服泛江,闻之,遂往听之。谢尚佳其
有兴致,邀其谈话至旦。自此袁宏名誉日茂。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 劳劳” 一词值得玩味,在此虽指亭名,却又容易使人想起“ 举手长劳劳” 的诗句, 诗人意在借此突出送别时的忧愁伤感。 B .诗歌巧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蔓草离离” 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而“ 古情不尽” 句则 以“ 东流水” 比喻离别之情长久难断。 C.“我乘…… 飞夜霜”说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舟, 霜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素舸”“清川”“夜 霜”等意象突出诗人的清高脱俗。 D .“昔闻” 两句运用袁宏牛渚咏诗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 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 6 .以景结情是诗词常用的手法, 试比较这首诗和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以景结情的差异。 四、教考融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说,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 日不读 ”。毛泽东的读书志向、读书精神、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读书治 学的一代新风, 也留下了许多① 的人间佳话。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研究颇深。他 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 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 但叙事有法, 历代兴衰治 乱本末毕具, 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 借读这部书来熟悉历史事件, 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 晚年,毛泽东与孟锦云谈论《资治通鉴》时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啊!我读了十七遍,每 读一遍都② 。”延安时期流传一句毛泽东的名言:“一天不读报是缺点, 三天不读报 是错误 ”。( )领导武装斗争后,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如饥似渴, 红军 每打下一个城镇,他都要派人到邮局搜罗一捆报刊,犒劳自己的“精神世界 ”。全国解放后, 毛泽东阅读的报刊数量更多、范围更宽, 一天几万字的《参考资料》是他的每日必读。正是因 为长期养成了读报的好习惯,毛泽东一生对世界风云洞若观火,对天下大事③ 。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一生喜好读报,也酷爱读书。 B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也喜好读报。 C .毛泽东喜好读报,也酷爱读书的一生。 D .毛泽东酷爱读书,也喜好读报的一生。 (二)比较阅读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4 .下列对两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 天的景象。 B .《忆秦娥· 娄山关》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铁铸似的清晨凄清的画 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C .“漫道” 的意思是“漫长的道路” ,“真如铁” 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 D .“年年柳色” 一句,之所以提到“ 柳” ,是因为这里写的是“ 伤别” 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 送别的习俗。 5 .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试概述其感情的
不同之处,并与《沁园春 长沙》所抒发的感情进行比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 犁, 以梦为马, 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 表现出昂扬的浪 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 年 前后, 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 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 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 的,是“风华正茂 ”的“ 同学少年 ”。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 他们, 才能“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只有他们, 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 年 2 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了《沁园春·雪》。 北国的茫茫寒雪, 在他如椽的巨笔下, 气势恢宏, 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 在他浪漫的想象中,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 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 ”,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 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 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 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 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 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 业的伟大实践, 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堪称一代诗史。随着岁月 的流转, 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 的火红诗句, 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 已经成为中国 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 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 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 关山, 今朝更好看 ”(《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
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 长征的千山万水, 深 沟险壑,不过是“泥丸 ”“细浪”(《七律·长征》),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 英雄主义气魄, 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 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 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 ”的强大自信, 体现为“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的加快社会主 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 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 大实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1965 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 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 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 为了总结经验, 更好地创造未来,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 大的历史总结, 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 够达到。 (摘编自康裳《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 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 ”字起笔, 对秦始皇, 汉武帝、唐太宗、 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 尤其爱读历史书 籍。毛泽东读史书, 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 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 人物, 不因袭旧说, 而是独具慧眼, 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 发人之所未发, 言 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 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 相, 毛泽东每有所感, 就有评说。这些评点, 虽只区区三言两语, 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 反映 了他的是非观。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 皇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 ”。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 克思加秦始皇。 ”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 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 开拓刘邦的业绩, 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
士之弊, 下了罪己诏, 不失为鼎盛之世。 ”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 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革命诗词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时期,革命者和建设者们用来记录伟大的 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 .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 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 · 长沙》写于 1925 年前后的长沙, 与 1936 年 2 月写于陕北的 《沁园春 · 雪》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 .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并流传, 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 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菩萨蛮 · 大柏地》和《七律 · 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 刻画了共产党人 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 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的诗句, 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材料二中, 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 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 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8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 .要似昆仑崩绝璧,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9 .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 10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五、参考答案 二、自主学习 (一)背景介绍 广州 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二)诗人简介 韶山冲 1976 (三)文体知识介绍 唐 曲子词 诗余 格 数 声 沁水公主 (四)正音 jú g ě qiú è zhēng róng liáo kuó (五)词语释义 漫江:满江。 百舸:许多船。舸,大船。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百侣:很多伴侣。侣,指同学。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遒,有力。 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大气磅礴:形容气势浩大。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 (六)情境默写 1.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 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4.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5.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6.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看万山红山遍 层 林尽染 8.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9.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三、合作学习 1.D 【解析】D. “都分为上下两阕”说法太绝对,词长短皆有,短则一阕,长则几阕。 2. ①“击 ”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搏击长空的矫健雄姿。②“翔 ”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 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意思: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 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击 ”,搏击。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此处引申为振翅飞翔。这里形 容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搏击长空的矫健雄姿。“翔 ”,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采用移就修辞手法,形容鱼 游得轻快自由。“翔”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3.C 【解析】C. “含蓄”错误,“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是直接抒情。 4.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其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而《沁园春 长沙》选取的景 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其抒发的是作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写景和抒情的把握能力。从景的角度看,本词写天色难明、寒星、一钩 残月, 景物特点是凄清、冷寂;《沁园春 长沙》描绘的是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等, 景物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从情的角度看, 本词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沁园春 长沙》抒发的是作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 情。
5.D 6 . ①画面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是中流击水图,以大江、飞舟为背景,景象壮阔;而《劳劳亭 歌》结尾是独宿空船图,以苦竹、寒声、秋月为背景,景象凄凉。②人物形象不同: 中流击水图里活跃的 是独挽狂澜的青年革命者;而独宿空船图里则是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诗人形象。③所抒之情不同。《沁 园春·长沙》结尾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雄心壮志;而《劳劳亭歌》结尾抒发的是怀 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单苦闷之情。 四、教考融合 1.脍炙人口 获益匪浅 了如指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成语,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 的人间佳话 ”可 知,此处应填表示为人赞赏的成语,故可填“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 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诵好的诗文或事 物。第二空,根据前文“ 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读这部书来熟悉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 “我读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 ”可知,此处想表达的是每一遍阅读都能有所收获的意思,故可填“获益匪 浅 ”。获益匪浅:形容受到很大的益处和启迪。第三空, 根据前文“一生对世界风云洞若观火, 对天下大事 ” 可知,此处应填与“洞若观火”意义相近的成语,故可填“了如指掌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 2. ①把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比喻成如同饿了想吃饭, 渴了想喝水一般。②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毛泽东对读 报的迫切需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句中, 本体是“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 ”,喻体是 “饥 ”和“渴 ”,比喻词是“如 ”和“似 ”,所以句子运用了比喻中的明喻。口腹之欲是生而为人的本能, 所以解决“饥 ”和“渴 ”就是每个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这里作者把“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 ” 这一普通人未必都需要的精神需求比喻成人人都有的物质需求,也就强化了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之迫切。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语段前半部分内容“我一生最大的爱好 是读书 ”“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研究颇深 ”,以及括号前一句“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 ” “领导武装斗争后, 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如饥似渴 ”可知, 语段前半部分讲的是“读书 ”,后半部分讲的是 “读报 ”,故“也 ”前后应分别是讲读书和读报, 排除 AC。根据括号后面的句号可知, 此处填写的应是一个
完整的句子, 而 D 项“毛泽东酷爱读书, 也喜好读报的一生 ”只是一个定语+中心语的短语结构, 并不是完 整语句,排除 D。故选 B。 4.C 5.第一首词抒发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豪迈雄壮之情;第二首词抒发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沁 园春 长沙》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时期 ”错误,材料 一原文第一段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选项以偏概全。 C. “二者之间没有 关联”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可知,两者是有着联系的。D. “缘于 ”错误。从材料一第四段“ 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 句名篇……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可只,选项中“缘于 ”前后内容并无 因果关系。故选 B。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C.“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 ’事件 ”错误。材料 二第二段中“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 ’‘中国过去的 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 ’。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 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这些内容只能表明毛泽东肯定秦始皇的历 史功绩,并不能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故选 C。 8.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是对 事件的客观描述,是写实。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描写了寒冷夜里的行军情景,是对客观事 实的描述,是写实。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对事实的描述,是写实。D.“要似昆仑崩 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是作者的想象,里面运用夸张的修辞,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故选 D。 9. ①以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抒发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②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 书写中国革 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③以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刻画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二段“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 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 ”可总结出:革命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抒发了共产 党人理想主义情怀。从第四段“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 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 ”可总结出:革命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 在精神。从第五段“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 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 可总结出:革命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刻画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10 .全文为总分总结构。①第一段总说, 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 概,毛泽东诗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②第二至五段分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 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以革命英雄 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③最后一段总说,以毛泽东诗篇为例,体现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结构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首先给出了革命诗词的定义,“优秀的 革命者,建设者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 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然后提出“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从而提出问题。接着从三个方面 论证了毛泽东诗词的特点:第二、三段主要是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 人崇高的理主义情怀 ”;第四段主要是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 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 ”;第五段主要是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 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第六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 不平凡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 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 ”。指出了毛泽东诗词的巨大作用。全 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有力,层次清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