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单元经典题型检测卷-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认真、细心。
一、选择题(共18分)
1.如图的七巧板中有( )个平行四边形。
A.1 B.2 C.3
2.二(1)班有男生32人,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少5人。二(1)班一共有( )人。
A.27 B.37 C.59
3.8-3的差不可能是( )。
A.四十多 B.五十多 C.三十多
4.在6×3=18中,6和3都是( )。
A.加数 B.乘数 C.减数
5.除数是4,商是4,被除数是( )。
A.8 B.0 C.16
6.下面算式中,商最小的是( )。
A.25÷5 B.12÷3 C.36÷6
二、填空题(共11分)
7.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 )个。
8.比34大15的数是( );比45小27的数是( )。
9.小文看一本66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5天,每天看6页,一共看了( )页,第6天应从第( )页看起。
10.林林过生日,他收到一个大礼盒,大礼盒里有2个中礼盒,每个中礼盒里又有3个小礼盒。林林收到( )个小礼盒,这个礼品一共用了( )个包装盒。
11.计算15÷5时,可以想乘法口诀( )。由这个口诀还可以计算另一道除法算式是( )。
12.除数是2,被除数是8,商是( ),算式是( )。
三、判断题(共10分)
13.摆2个三角形至少要用6根火柴棒。( )
14.有63颗珠子,每10颗穿一串手链,能穿6串。( )
15.和的计算结果相等。( )
16.小丽今年6岁,爸爸的年龄是她的6倍。爸爸今年36岁。( )
17.把16个萝卜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一定分得4个。( )
四、计算题(共25分)
18.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共8分)
19.用竖式计算。(共9分)
20.看图列式计算。(共8分)
( )×( )=( )(个)
( )×( )=( )(个)
( )÷( )=( )(个)
( )÷( )=( )(个)
五、解答题(共36分)
21.二(1)班图书角原来有52本书,借出27本,又还回来18本,图书角现在有多少本书?
22.公交车上原来有38人,到站后,后门下去了10人,前门上来了9人,车上现在还有多少人?
23.滨湖公园培育一批盆花,如果每行摆6盆,正好能摆6行。这批盆花一共有多少盆?
24.一篮水果,小鹿拿走一半后,剩下的平均分给小兔和小象,小象拿到了5个,这篮水果共有多少个?
25.环保站3天回收废旧报纸18千克。平均每天回收几千克?
26.操场上有6队男生和4队女生,男生每队有6人。
(1)男生一共有多少人?
(2)要求女生平均每队有多少人,可补充条件_________,并计算。
参考答案:
1.A
【分析】七巧板是由7块板组成的,其中有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如图的七巧板中③是平行四边形,即共有1个平行四边形。
故答案为:A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掌握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特征。
2.C
【分析】先计算出女生的人数,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再加上男生人数,即可求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
【详解】32-5+32
=27+32
=59(人)
二(1)班一共有59人。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需准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C
【分析】八十多减三十多,当被减数的个位数够减时,结果就是五十多;
八十多减三十多,当被减数的个位数不够减时,就需要向十位借1,结果就是四十多;据此选择。
【详解】由题意得:
8□-3□的差不可能是三十多;
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100以内数减法的估算,关键是掌握估算的方法。
4.B
【分析】根据乘数×乘数=积即可解答。
【详解】在6×3=18中,6和3都是乘数。
故答案为:B
【点睛】此题考查表内乘法的基础知识。
5.C
【分析】根据“被除数=商×除数”及乘法口诀来解决此题即可。
【详解】由题意分析得:
4×4=16
所以,除数是4,商是4,被除数是16。
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乘法口诀的应用,关键是熟练掌握除法算式的关系。
6.B
【分析】思考每个除法算式所对应的乘法口诀,依次计算出每个选项的计算结果,再比较大小即可。
【详解】由分析可得:
A.25÷5=5
B.12÷3=4
C.36÷6=6
因为6>5>4,
所以三个选项中,商最小的算式是12÷3。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表内除法计算,要熟练掌握除法算式与对应的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
7.3
【分析】先找出一个顶点,然后把这个顶点与它不相邻的顶点分别连接起来,然后数一数,即可知道最少能分成几个三角形。
【详解】由题意分析得:
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3个。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图形的分割,要熟悉三角形的特点。
8. 49 18
【分析】求比一个数大多少的数,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小多少的数,用减法计算。
【详解】34+15=49
45-27=18
比34大15的数是49;比45小27的数是18。
【点睛】主要考查了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要熟练掌握。
9. 30 31
【解析】略
10. 6 9
【解析】略
11. 三五十五 15÷3=5
【分析】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可以计算出15÷5=3及15÷3=5;据此解决。
【详解】由题意分析得:
计算15÷5时,可以想乘法口诀:三五十五。由这个口诀还可以计算另一道除法算式是:15÷3=5。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乘法口诀的应用,熟练掌握即可。
12. 4 8÷2=4
【分析】被除数÷除数=商,由此代入数据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出商即可。
【详解】8÷2=4
除数是2,被除数是8,商是4,算式是8÷2=4。
【点睛】本题考查除法的认识,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
13.×
【详解】略
14.√
【分析】从63里连续减去10,看能减几次,就能串几串。据此解答。
【详解】63-10=53(颗);53-10=43(颗);43-10=33(颗);33-10=23(颗);23-10=13(颗);13-10=3(颗)
减了6次,即63颗珠子,每10颗穿一串手链,能穿6串。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减法的计算解决问题,需准确理解题意。
15.×
【详解】略
16.√
【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用小丽的年龄乘6,求出爸爸的年龄。据此解答。
【详解】6×6=36(岁)
所以爸爸今年36岁,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求一个数的若干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要熟练掌握。
17.×
【分析】根据除法和平均分的意义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16÷4=4(个)
把16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一定分得4个,原题没有说平均分,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除法与平均分的认识。
18.39;3;16;19
20;67;14;4
【解析】略
19.81;87;59
【分析】整数加减法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详解】70-28+39=81 14+36+37=87 92-7-26=59
20. 3 4 12 4 3 12 12 3 4 12 4 3
【解析】略
21.43本
【分析】用图书角原来书的数量减去借出去的数量,得到的差再加上还回来的数量,结果就是图书角现在有的书的数量。
【详解】52-27+18
=25+18
=43(本)
答:图书角现在有43本书。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整数混合运算的应用,要找准数量关系。
22.37人
【分析】用车上原有的人数减去下车的人数,再加上车的人数,即可求出车上现有的人数。据此解答。
【详解】38-10+9
=28+9
=37(人)
答:车上现在还有37人。
【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需准确理解题意。
23.36盆
【分析】根据题意,求一共有多少盆,即是求6个6是多少,用乘法解答此题即可。
【详解】6×6=36(盆)
答:这批盆花一共有36盆。
【点睛】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4.20个
【分析】根据题意,剩下的平均分给小兔和小象,小象拿到了5个,那么小兔也拿5个;原来小鹿拿走总数的一半,即小鹿拿走水果的数量等于小兔和小象拿的水果之和,也就是2个5,所以这篮水果的总数是4个5,用乘法计算,即可求出这篮水果的总数。
【详解】5×4=20(个)
答:这篮水果共有20个。
【点睛】本题考查乘法的意义及应用,关键是分析出这篮水果的总数是几个5,再运用表内乘法列式计算。
25.6千克
【分析】用环保站3天回收废旧报纸的质量除以3,即可计算出平均每天回收几千克。
【详解】18÷3=6(千克)
答:平均每天回收6千克。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式计算,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6.(1)36人
(2)女生共有12人;3人
【分析】(1)男生每队有6人,求6队男生有多少人,就是求6个6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列式计算。
(2)要求女生平均每队有多少人,就需要知道女生一共有多少,所以,先补充女生的人数(不唯一,合理即可),然后再列式计算即可。
【详解】(1)6×6=36(人)
答:男生一共有36人。
(2)要求女生平均每队有多少人,可补充条件:女生共有12人。
12÷4=3(人)
答:女生平均每队有3人。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表内乘除法计算的应用,熟练掌握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