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4.3国际合作课件作业含解析(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4.3国际合作课件作业含解析(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07 23:41:51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第三节 国际合作
1.理解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2.掌握中国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的作用。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理解在资源、环境安全领域进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地理实践力:结合实例,了解我国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实际行动。
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1)根本原因:不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不同,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和现实责任有别,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差异巨大。
(2)原则:本着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等原则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3)具体表现
①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②具有跨国、跨地区影响的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
③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国际视野。
(4)特点:意愿高、涵盖面广、影响面宽、活动频繁。
2.中国在行动。
(1)承担合理的国际义务。
(2)批准了一系列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成效显著。
(3)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资源、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形成高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合作局面。
(4)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一系列新发展理念。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知识点一 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____________,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2)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_______________。
(3)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国际视野,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_______________,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
全球性
区域合作
以邻为壑
2.目前国际合作的主要途径
_______援助;签署公约及履约;签署多边、双边____________;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技术援助和科技合作。
资金
合作协议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材料 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与丹麦签署二氧化碳减排贸易协议,丹麦将向中国购买63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这是中丹两国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甲烷气的收集与利用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削减量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
(1)试分析中国向发达国家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给中国带来的积极意义。
(2)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为什么需要国际合作?
提示:(1)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以便在能源和环保领域获得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提高环保能力;通过转让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增强自身的节能和环保意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促进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重大的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局部地区所造成的;有些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
归纳拓展
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不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不同,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和现实责任有别,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差异巨大。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需要本着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等原则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举例
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 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分配、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等
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举例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国际视野,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
2.国际合作的特点和途径
当前资源、环境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具有意愿高、涵盖面广、影响面宽、活动频繁等特点。
国际社会围绕共同关心的资源、环境问题,实施了多种途径的国际合作。有些国际合作进展良好,有些国际合作虽进展有限但仍在艰难前行。
典例剖析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全球行动紧迫性持续上升。行动,愿景才能变为现实。各方应该重信守诺,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愿景,并根据国情尽己所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举措落地实施。发达国家不仅自己要做得更多,还要为发展中国家做得更好提供支持。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国家中最急切盼望应对气候变化举措落地实施的是(  )
A.俄罗斯 B.美国
C.中国 D.马尔代夫
例题 1
D
(2)发达国家不仅自己要做得更多,还要为发展中国家做得更好提供支持,说明(  )
A.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都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
B.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不承担减排限排的义务
C.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无论国家大小,承担的责任是相同的
D.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D
解析: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要针对的问题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突出问题是气候变暖。马尔代夫属于地势低平的岛国,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该国可能会被海水淹没。(2)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多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即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1)~(2)题。
对点训练
(1)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参与,下列有利于制止该“环境变迁”的行动有(  )
①采用节水措施 ②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③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 ④购买节能电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C
(2)许多大气环境问题需要依靠国际合作才能解决,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但受到一些原因的影响,不同大气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进展程度不同。目前,有的大气环境问题国际合作进展有限,原因主要有(  )
①参与合作的各国关注度都很低 ②问题复杂度高 ③问题解决方案成本高④解决问题的收益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解析: 第(1)题,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购买节能电器都能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第(2)题,目前,国际合作进展有限的大气环境问题是气候变化,主要原因是参与合作的各国关注度不一、问题复杂度高、问题解决方案成本高和解决问题的收益低等。故选B。
知识点二 中国在行动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主要姿态
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向持积极态度,愿意承担合理的国际义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2.主要表现
(1)我国批准了一系列环境公约和议定书,___________国际环境公约成效显著。
(2)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_____________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形成高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合作局面。
(3)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建设_____________、推进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不仅有利于解决自身资源环境问题,还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履行
资源、环境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材料 中国正在与有关国家商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项目合作。中方提出的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倡议(如亚投行)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一步深化中国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关系,推动共同发展。
亚投行投资业务的开展对亚洲地区发展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提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区域内的信息联系,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增强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亚洲经济的发展。
归纳拓展
1.环境管理中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环境污染没有国界,许多环境污染事件超越本国国界,甚至影响全球。造成污染的国家应当根据形成污染的份额承担其消除影响的责任。因此,环境管理必须进行国际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必要性 表现及原因
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整体,自然的变化过程和相互影响不受国界和地区界线的限制。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已成为相互依存的整体
必要性 表现及原因
不同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存在着很多利益冲突 主要是由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这些利益的冲突会妨碍各国在国际环保领域中的协调行动
国际合作是国际环境立法和国际环境法实施的必要条件 所有国际环境法律文件的形成过程都是国际合作或经过斗争达到合作的过程。只有各国合作,才能克服利益冲突和政治、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才能制定出表现为各国协调意志的国际环境法规则,并有效实施国际环境法
2.中国参与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主要方式
典例剖析
(2023·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关于近几年影响中东地区的沙尘暴,国外的一些媒体认为其沙源都在中国。经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中国的沙尘暴源地2/3在国外,我国是沙尘暴最大的受害者。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中国沙尘暴的沙源大多在(  )
A.俄罗斯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蒙古
例题 2
D
(2)我国为减少东亚沙尘暴的发生已实施一些积极的措施,下列行为对降低沙尘暴发生频率有效的是(  )
①加强国际合作 ②退耕还草 ③建立预报监测系统 ④加强草原生态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D
解析: 第(1)题,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多是快行冷锋所致,受强烈西北气流的影响,地表沙粒粉尘被高空气流挟带,向东南扩散。蒙古国附近冬季形成高压,且离我们国家近,荒漠面积广大,因此是影响我国的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D正确;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距我国东部较远,沙尘难以到达;俄罗斯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沙源少,排除A、B、C。故选D。第(2)题,解决区域性特别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退耕还草、加强草原生态建设,有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减轻风的强度,减少扬沙天气和大气中沙尘的含量,预报监测不能降低沙尘暴的发生频率。①②④正确,排除③。故选D。
(1)我国加强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B.没有国际合作,我国就不能进行环境保护工作
C.我国是造成环境污染份额最大的国家,应承担最大的责任
D.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
对点训练
D
(2)关于我国参与的国际合作,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
B.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与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无关
C.“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将有助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减少
D.对于环境问题,我国应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责任
C
解析: 第(1)题,加强环境管理、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并不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基础,即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是最大,也要加强环境管理、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A错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我国局部地区的环保工作,应由我国自主完成,不需要国际合作,B错误;发达国家美国是造成环境污染份额最大的国家,应承担最大的责任,C错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D正确。第(2)题,我国于1998年5月29日签署了《京都议定书》,A错误;人口增加是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上升的本质原因,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与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有关,B错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C正确;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D错误。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考题展示
环境管理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这是大势所趋。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资源、环境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很多环境问题,大多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局部地区造成的,而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
B.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
C.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
D.根据公平的原则,全球所有国家应承担相同的责任
D
(2)下列选项中,性质上有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是(  )
A.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B.核事故或辐射事故
C.臭氧层的破坏
D.海洋污染
C
解析: 第(1)题,目前重大的环境问题,大多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局部地区造成的,而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有些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普遍存在于地球上;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由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全球所有国家中,发达国家应负主要的责任。故选D。第(2)题,只有臭氧层的破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会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故选C。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欧洲国家把乞力马扎罗山、马尔代夫群岛称为“末日旅游胜地”,这些景观将从地球上消失。据此完成1~2题。
1.促使乞力马扎罗山、马尔代夫群岛成为“末日景观”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
A.制冷技术的出现 B.矿物能源的消费
C.海洋石油污染 D.不合理的垦殖
B
2.下列国际合作有助于缓解上述景观面临消失问题的是(  )
A.海底石油的合作开发
B.煤炭脱硫技术合作
C.太阳能、潮汐能开发技术合作
D.荒漠化治理技术合作
C
解析: 第1题,乞力马扎罗山的冰雪消失,马尔代夫群岛的淹没均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而全球气候变暖与矿物能源大量消费,向大气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有关,B正确;制冷技术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原因,A错误;海洋石油污染并不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C错误;不合理的垦殖会造成生态破坏,虽然植被减少会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才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第2题,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节能减排,缓解气候变暖,C项正确;开采使用海底石油同样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A错误;煤炭脱硫技术合作能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但对全球气候变暖无影响,B错误;荒漠化治理技术合作主要是为了治理荒漠化问题,D错误。故选C。
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据此完成 3~4题。
3.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所致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将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D
4.“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C.全球性环境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球气候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得到解决
C
解析: 第3题,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所致,因此,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臭氧层主要分布在低层大气的平流层。全球气候变暖往往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第4题,臭氧层破坏属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A,B,D三项均表述错误。
八国集团领导人发表声明,宣布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声明称,八国寻求2050年实现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但环境保护人士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官员对声明提出批评,认为八国应承担更多责任。据此完成5~6题。
5.八国集团领导人声明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问题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
C.臭氧层日益减少 D.汽车尾气排放过多
B
6.环境保护人士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官员认为八国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耗的能源少 B.排放的污染物多
C.防治技术先进 D.经济发达
解析: 第5题,八国领导人声明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第6题,发达国家排放的污染物多,消耗资源多,所以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B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据此完成7~9题。
7.环境问题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的原因是(  )
A.目前重大环境问题,大多是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形成的
B.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局域性
C.许多环境问题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形成的
D.某些国家的环境问题边治理边破坏
C
8.依据公平性原则,治理全球环境问题时(  )
A.造成环境污染份额大的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相同的责任
C.所有发达国家都应承担较大的责任
D.发展中国家不承担责任
9.全球环境问题共同解决行动中,最重要的是环境管理方面的(  )
A.环境会议 B.国际合作
C.参与 D.治理本国环境问题
A
B
解析: 第7题,目前许多环境问题是多个国家共同造成的,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有些环境问题会跨国、跨区域转移,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合作。第8题,依据“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造成环境污染份额大的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第9题,在共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行动中,国际合作是最重要的方面。
二、综合题
10.(2023·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1)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哪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目前,美国、中国的CO2排放量居世界前两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举例说明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3)列举两条为应对该全球性环境问题,我国可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的领域。
答案:(1)全球变暖。原因:美国工业发达,对能源的消耗量大,CO2排放量大;中国人口规模大,能源消耗量大,CO2排放量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加快产业升级(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等。
(3)气象卫星监测领域;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等。
解析:第(1)题,低碳经济主要针对全球变暖问题。目前,美国、中国的CO2排放量居世界前两位,但主要原因存在差别。美国CO2排放量大主要原因是美国工业发达,对能源的消耗量大。中国CO2排放量大是因为中国人口规模大,能源消耗量大。第(2)题,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可采取的措施。我国能源结构有待调整,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快产业升级转型,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促进高耗能产业的转型。立足长远,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等。第(3)题,为应对全球变暖,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领域主要从气象监测、低碳减排等方面说明。如在气象卫星监测领域和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第四章 第三节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福建福州高二期末)绿色贸易是指在贸易中预防和制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人民身体健康,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其表现形式有:环境友好产品贸易、资源集约型产品贸易和安全健康产品贸易等。绿色贸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快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有助于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后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创造投资机会。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绿色贸易可以减少( )
A.非农产品的贸易
B.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走私
C.污染物跨境传输
D.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2.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绿色贸易的措施有( )
A.在西亚布局新兴产业
B.在南亚进行技术研发
C.在中东欧布局特色农业
D.构建东盟绿色产业网络
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习惯。“碳中性”是指生活中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森林、大海等资源,将这个量抑制到地球可以吸收的程度,保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前联合国副秘书长提出了“碳中性国家”(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概念之后,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黎加率先响应,为各自实行“碳中性国家”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据此完成3~4题。
3.对实行“碳中性国家”计划不利的条件或现象是( )
A.冰岛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B.新西兰农业高度机械化
C.挪威有95%的电力来自水力发电
D.哥斯达黎加森林覆盖率高,是世界上人均种植树木最多的国家
4.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 )
A.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
B.全球平均气温与现在相比大大降低
C.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
D.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更干旱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020年11月15日,东盟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下图反映了“2019年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贸易往来情况”(注:贸易差额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正值代表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负值代表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据此完成5~7题。
5.结合图片,推测2019年我国( )
A.从澳大利亚进口大量矿产品
B.从新西兰进口大量光学医疗器械
C.对东盟各国存在明显的贸易顺差
D.与文莱之间几乎无贸易往来
6.自贸区的建设对该区域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
B.拓宽市场空间,提高产品附加值
C.优化各国进口结构,增加消费成本
D.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增加就业
7.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中,中国能够( )
A.减少环境污染 B.获得充足资金
C.引进先进技术 D.扩大消费市场
二、综合题
8.读全球环境基金融资项目的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全球环境基金特别关注的领域。
(2)试简述B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3)上述项目关注领域所对应的环境问题中,在性质上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
(4)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___;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___方面的国际合作。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典型发达国家人均能耗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人均GDP收入5 000~20 000美元的国家中,人均单位GDP能耗最低的是( )
A.德国 B.澳大利亚
C.英国 D.意大利
2.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后,导致人均能耗变化的原因是( )
①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②采取节能措施,能源利用率提高
③工业生产能力下降
④环保意识逐步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3·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塞内加尔河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是西非一条国际性河流,海水可上溯到河口以上200千米。该河流下游河谷地带人口稠密,河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1972年,塞内加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三国联合成立了开发塞内加尔河的组织——塞内加尔河流域治理开发委员会,负责流域治理开发规划和工程实施。下图是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塞内加尔河河口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受海水污染严重 B.下游地区需水量大
C.全流域降水量少 D.气温高,蒸发量大
4.三国联合成立了开发塞内加尔河的组织,说明有些资源开发需要( )
A.全球共同行动 B.开展多边合作
C.寻求资金援助 D.开展技术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让中非合作更加紧密,本班光伏产业园位于埃及阿斯旺尼罗河西岸北部35 km处,是埃及首个由中国企业承建并参与融资的光伏发电项目,于2018年4月开工建设,有望成为世界最大光伏产业园。下图为埃及地理位置简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是( )
A.多风沙,影响发电效率
B.昼夜温差大,设备易老化
C.可利用土地面积较小
D.夏季降水多,发电效果差
6.该合作项目有利于埃及( )
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缓解能源紧缺状况 ④增加大气湿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3·山东临沂期中)酸雨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污染物,它可以随同大气转移到1 000千米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挪威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其南部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下图为欧洲造成酸雨的主要工业废气排放扩散图。读图,完成7~8题。
7.挪威南部成为欧洲酸雨最严重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是( )
①该地矿物能源使用量大,工业排放废气多
②该地处于工业废气排放源地的下风向
③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④该地处于工业废气的最大扩散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为有效防治酸雨,挪威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强国际合作
B.使用清洁能源
C.使用废气净化设备
D.广泛喷洒碱性化学物质
二、综合题
9.(2023·上海闵行区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闭幕,世界各国全面应对气候变化踏上新征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需要限制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还要控制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英国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3日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格拉斯哥闭幕,大会的目标是:与工业化前相比,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限定在1.5 ℃内。中国、俄罗斯、巴西等100多个国家共同承诺到2030年停止砍伐森林;40多个国家同意放弃使用煤炭。下图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图,下表示意部分国家某年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注:净零碳排放指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等于植树或新技术减少的碳排放。)
国家 总排放量(百万吨) 人均排放量(吨) 承诺净零碳排放的时间
中国 9 826 7.25 2060年
美国 4 965 15.57 2050年
印度 2 480 2.01 2070年
俄罗斯 1 533 10.76 2060年
日本 1 123 8.84 2050年
(1)简述1880年以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全球平均气温的具体数值变化。
(2)说出除二氧化碳之外,其他两种温室气体的名称。
(3)运用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解释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是如何加剧全球变暖的。
(4)应对全球变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请以材料中的两个国家为例,阐述你对“共同”和“有区别”责任的理解。
第四章 第三节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福建福州高二期末)绿色贸易是指在贸易中预防和制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人民身体健康,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其表现形式有:环境友好产品贸易、资源集约型产品贸易和安全健康产品贸易等。绿色贸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快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有助于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后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创造投资机会。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绿色贸易可以减少( D )
A.非农产品的贸易
B.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走私
C.污染物跨境传输
D.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2.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绿色贸易的措施有( D )
A.在西亚布局新兴产业
B.在南亚进行技术研发
C.在中东欧布局特色农业
D.构建东盟绿色产业网络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绿色贸易的形式是“环境友好产品贸易、资源集约型产品贸易和安全健康产品贸易等”,因此发展绿色贸易可以减少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从而减少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D正确;绿色贸易不是特指农产品贸易,因此发展绿色贸易不能减少非农产品的贸易,A错误;绿色贸易不是产品走私活动,B错误;污染物跨境传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排放的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河流等自然过程传输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绿色贸易显然不是自然过程,C错误。第2题,西亚矿产资源丰富,但科技水平不高,不适合发展新兴产业,A错误;南亚地区科技水平不高,我国在南亚应加大绿色产品贸易类型和规模,而非进行技术研发,B错误;中东欧地区科技水平较高,应进行技术研发,C错误;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绿色贸易量大,应构建东盟绿色产业网络,D正确。
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习惯。“碳中性”是指生活中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森林、大海等资源,将这个量抑制到地球可以吸收的程度,保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前联合国副秘书长提出了“碳中性国家”(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概念之后,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黎加率先响应,为各自实行“碳中性国家”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据此完成3~4题。
3.对实行“碳中性国家”计划不利的条件或现象是( B )
A.冰岛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B.新西兰农业高度机械化
C.挪威有95%的电力来自水力发电
D.哥斯达黎加森林覆盖率高,是世界上人均种植树木最多的国家
4.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 C )
A.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
B.全球平均气温与现在相比大大降低
C.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
D.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更干旱
解析: 第3题,对实行“碳中性国家”计划不利的条件或现象是那些大量消费矿物能源、释放大量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或现象,A、C、D三项均有利于全球变暖的防治,新西兰农业高度机械化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第4题,绝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则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幅度减少,全球变暖减速,有利于减缓海平面上升速度。C正确,故选C。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020年11月15日,东盟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下图反映了“2019年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贸易往来情况”(注:贸易差额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正值代表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负值代表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据此完成5~7题。
5.结合图片,推测2019年我国( A )
A.从澳大利亚进口大量矿产品
B.从新西兰进口大量光学医疗器械
C.对东盟各国存在明显的贸易顺差
D.与文莱之间几乎无贸易往来
6.自贸区的建设对该区域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D )
A.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
B.拓宽市场空间,提高产品附加值
C.优化各国进口结构,增加消费成本
D.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增加就业
7.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中,中国能够( D )
A.减少环境污染 B.获得充足资金
C.引进先进技术 D.扩大消费市场
解析:第5题,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推测,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大量的矿产品,A正确。我国从印尼进口大量光学医疗器械,不是从新西兰,B错误。由图可知,负值一侧明显,我国对东盟各国应为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C错误。由图可知,我国与文莱即无贸易顺差也无贸易逆差,说明我国与文莱之间进出口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D错误。故选A。第6题,自贸区的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协调分配,轻工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向缺乏的国家出口、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向缺乏的国家出口等,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增加就业,D正确。跨国贸易对一些国家的生态环境反而是恶化,比如生产高污染产品出口到别的国家,A错误;拓宽市场空间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一般地,打造品牌效应和市场营销等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B错误;优化各国进口结构,会减少消费成本,C错误。故选D。第7题,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中,中国比东盟国家发展快,资金和技术实力也比东盟各国雄厚,因此不可能从东盟各国获得充足资金,引进先进技术,B、C错误;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促进彼此经贸发展,促进生产,因此不一定能减少环境污染,A错误;由图可知我国机电产品,运输设备、纺织品、塑料制品等都呈正值,说明这些产品大量出口中,因此扩大了消费市场,D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
8.读全球环境基金融资项目的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全球环境基金特别关注的领域。
(2)试简述B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3)上述项目关注领域所对应的环境问题中,在性质上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
(4)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_共同行动__;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_环境安全__方面的国际合作。
答案:(1)生物多样性。
(2)臭氧层空洞。原因是工厂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电冰箱等制冷设备,排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
(3)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第(1)题,读图可知,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领域主要有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国际水域、臭氧的消耗。特别关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生物多样性。第(2)题,B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臭氧层空洞,主要是空调、冰箱等电器中制冷剂的使用,排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第(3)题,图中项目对应环境问题中,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第(4)题,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环境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典型发达国家人均能耗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人均GDP收入5 000~20 000美元的国家中,人均单位GDP能耗最低的是( D )
A.德国 B.澳大利亚
C.英国 D.意大利
2.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后,导致人均能耗变化的原因是( B )
①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②采取节能措施,能源利用率提高
③工业生产能力下降
④环保意识逐步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材料中显示人均GDP收入5 000~20 000美元的国家中意大利的人均能耗最低。故选D。第2题,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节能、新技术、环保意识等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后,人均能耗却保持了平稳增长。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并没有下降。③错误。故选B。
(2023·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塞内加尔河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是西非一条国际性河流,海水可上溯到河口以上200千米。该河流下游河谷地带人口稠密,河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1972年,塞内加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三国联合成立了开发塞内加尔河的组织——塞内加尔河流域治理开发委员会,负责流域治理开发规划和工程实施。下图是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塞内加尔河河口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C )
A.受海水污染严重 B.下游地区需水量大
C.全流域降水量少 D.气温高,蒸发量大
4.三国联合成立了开发塞内加尔河的组织,说明有些资源开发需要( B )
A.全球共同行动 B.开展多边合作
C.寻求资金援助 D.开展技术合作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海水可上溯到塞内加尔河河口以上200千米,说明塞内加尔河受海水污染严重,导致淡水资源短缺,A项不符合题意。该河流下游河谷地带人口稠密,需水量大,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B项不符合题意。据图可知,塞内加尔河上游地区降水量大,因此并非全流域降水量少,C项符合题意。该流域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水资源消耗量大,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4题,三国联合成立了开发塞内加尔河的组织,说明该国际性河流的水资源分配等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特点,对其治理开发需开展多边合作,B项正确。河流的治理开发问题是区域性问题,不是全球性问题,无需全球行动,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寻求资金援助、开展技术合作相关信息,C、D项错误。故选B。
“一带一路”建设让中非合作更加紧密,本班光伏产业园位于埃及阿斯旺尼罗河西岸北部35 km处,是埃及首个由中国企业承建并参与融资的光伏发电项目,于2018年4月开工建设,有望成为世界最大光伏产业园。下图为埃及地理位置简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是( A )
A.多风沙,影响发电效率
B.昼夜温差大,设备易老化
C.可利用土地面积较小
D.夏季降水多,发电效果差
6.该合作项目有利于埃及( A )
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缓解能源紧缺状况 ④增加大气湿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第5题,埃及国土约90%是沙漠,该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是多风沙,影响发电效率。昼夜温差对设备影响小,当地有广阔的沙漠土地可供利用,终年高温干旱,夏季降水少。故选A。第6题,光伏属于清洁能源,增加了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①正确;该项目利于埃及减少使用矿物能源,从而减少化石能源的开采,减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以改善生态环境,②正确;该项目有望成为世界最大光伏产业园,可缓解能源紧缺状况,③正确;光伏发电不能增加大气湿度,④错误。故选A。
(2023·山东临沂期中)酸雨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污染物,它可以随同大气转移到1 000千米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挪威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其南部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下图为欧洲造成酸雨的主要工业废气排放扩散图。读图,完成7~8题。
7.挪威南部成为欧洲酸雨最严重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是( B )
①该地矿物能源使用量大,工业排放废气多
②该地处于工业废气排放源地的下风向
③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④该地处于工业废气的最大扩散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为有效防治酸雨,挪威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
A.加强国际合作
B.使用清洁能源
C.使用废气净化设备
D.广泛喷洒碱性化学物质
解析: 第7题,由材料可知,挪威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故工业废气排放少,①错误。该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多,受盛行西风影响,工业废气由排放源地向东北方向扩散,而挪威南部正处于工业废气排放源地的下风向,故导致挪威南部成为欧洲酸雨最严重地区之一,②③正确。由图可知,工业废气的最大扩散区位于扩散区的东部,④错误。故选B。第8题,由材料可知,酸雨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污染物,它可以随同大气转移到1 000千米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因此为有效防治酸雨,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故选A。
二、综合题
9.(2023·上海闵行区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闭幕,世界各国全面应对气候变化踏上新征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需要限制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还要控制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英国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3日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格拉斯哥闭幕,大会的目标是:与工业化前相比,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限定在1.5 ℃内。中国、俄罗斯、巴西等100多个国家共同承诺到2030年停止砍伐森林;40多个国家同意放弃使用煤炭。下图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图,下表示意部分国家某年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注:净零碳排放指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等于植树或新技术减少的碳排放。)
国家 总排放量(百万吨) 人均排放量(吨) 承诺净零碳排放的时间
中国 9 826 7.25 2060年
美国 4 965 15.57 2050年
印度 2 480 2.01 2070年
俄罗斯 1 533 10.76 2060年
日本 1 123 8.84 2050年
(1)简述1880年以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全球平均气温的具体数值变化。
(2)说出除二氧化碳之外,其他两种温室气体的名称。
(3)运用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解释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是如何加剧全球变暖的。
(4)应对全球变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请以材料中的两个国家为例,阐述你对“共同”和“有区别”责任的理解。
答案:(1)二氧化碳浓度由290 ppm上升到405 ppm;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约1.1 ℃。
(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氟利昂、臭氧(O3)。
(3)温室气体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紫外线;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温室气体能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回地面;以上过程,使得地表增温,温室气体浓度增大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4)中国(或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阶段,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大,但人均排放量小,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少;美国(或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少,但人均排放量大,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少。
全球变暖需要各国积极行动尽早实现净零碳排放,承担“共同”的责任;但发达国家应该在资金、技术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在时间上,发达国家应该比发展中国家更早实现净零碳排放,体现“有差别”的责任。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二氧化碳浓度由290 ppm左右上升到405 ppm左右;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约1.1 ℃。(2)除二氧化碳之外,温室气体还有: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氟利昂、臭氧(O3)。(3)根据所学知识,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臭氧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气温上升;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温室气体能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回地面;以上过程,使得地表增温,温室气体浓度增大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4)根据表中信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或印度)属于还处于工业化阶段,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大,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排放量小,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少;美国(或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少,但人均排放量大。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积极行动尽早实现净零碳排放,承担“共同”的责任;但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拥有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阶段,还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在资金、技术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在时间上,发达国家应该比发展中国家更早实现净零碳排放,体现“有差别”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