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19 19:4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都德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 “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
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
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
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
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
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课文背景 1870年7月19日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联邦的行动,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与普鲁士签订了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这篇小说写的就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军队占领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 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最后一课 3.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1.了解小说的要素,能根据情节划分段落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字词暖和 婉转 思量 喧闹
戒尺 气氛 诧异 懊悔
惩罚 祈祷 钥匙
踱 挟 哽nu?n huow?n zhu?nsī liangxuān nàojiè chǐqì fenchà yìào huǐchéng fáqí d?oyào shiduóxiég?ng解词婉转——戒尺——诧异——懊悔——惨白—— 哽——(歌声、鸣叫声)抑扬动听。 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
使用的板子。惊奇、惊异。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
自恨不该这样。苍白、煞白。声气阻塞。 小说三要素:人物 情节 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最后一课 文 章 结 构开 端发 展高 潮结 局(1—6)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的见闻。 (7—23)韩麦尔先生
上“最后一课”的情景
小弗郎士 的转变 (24—29)韩麦尔先生
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自然环境普鲁士兵在操练 (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11-16)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的悔
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17-23)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气氛学生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今天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情景的不同教师平时今天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情景的不同后排板凳平时今天一向空着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情景的不同小弗郎士的变化:天真贪玩、不爱学习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法语热爱祖国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韩麦尔先生标出有关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段并分析该人物。
分析人物形象1、(7)动作描写严厉的老师2、(9)语言描写温和的老师3、(10)外貌描写内心的悲痛和崇高的爱国感情4、(18、19)语言描写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老师5、(22)神态描写留恋祖国、为国伤怀6、(24-29)神态、语言、动作十分悲痛的心情;坚信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 韩麦尔先生就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深入阅读24-29段,分析以下问题(细节描写):
1.请找出前文中与“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相应的句子。
2.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
3.为什么小弗朗士感觉先生形象高大起来了?
4.“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5.如果结尾处改成“他高举着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
环境描写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说说它的作用。1、自然环境:表现小弗郎士愉快的心情,同时又有反衬故事悲剧气氛2、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中心意思: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首先学好你的母语。学习启示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课后习题答案
一.上课前,小弗朗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拾取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恋。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的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四、这段话包含几方面的内涵。
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将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作 业: 请同学们设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练习答案
1.gěng duó chéng chà xuān
婉 祈祷 懊 郝
2.惋-婉 炼-练 乘-趁 渲-喧 3.D
4.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5.(1)把“使”改为“是”(或者去掉“的重要原因”)
(2)“静电”之后加上“的作用”(或:“的功能”)
6.你很无能,最好默不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