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优选课件)-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优选课件)-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8 09:0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他本可以当东北王,安享权力与富贵,却毅然宣布“东北易帜”;
他被骂“不抵抗将军”,也被赞“千古功臣”“学生的保护者”;
他活了101岁,却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新课导入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8课
一、九一八事变
1.概况:


柳条湖
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史称“九一八事变”。
日本侵略军侵略
中国东北,为什么
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九一八发生了什么事?
2.背景:
“大陆政策”
一、九一八事变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田中奏折》
材料二: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可乘之机。
历史原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现实问题:日本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摆脱经济危机。
有利时机:国共内战给了日本可趁之机。
为何会发生九一八事变?
用已学过的史实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时间 事件 出处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
1904年 日俄战争 第18课
1915年 “二十一条” 第11课
1919年 巴黎和会欲占青岛 第13课
1919年 侵略东北最高指挥机关-关东军司令部成立 第18课
1927年 “东方会议” 第18课
1928年 “皇姑屯事件”谋杀张作霖 第15课
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
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
令北大营我军,收缴
军械,存于库房,避免
事态扩大。
日本军队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国民政府: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
张学良:不敢与日本开战、想保存实力
东北军“不抵抗”的原因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者。”
—蒋介石在南昌讲话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人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自《国民政府发表告国民书》,《申报》(1931年9月24日)
我觉得九一八事变,我判断错误了,假如我真知道日本人要这么办,我当时可能,我跟日本人要拼的。”
——张学良接受日本NHK电视台专访录音
国民党反动派全力“剿共”
国力不如日本
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干预
受国民政府长期决策的影响,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判断失误
山海关
一、九一八事变
3.结果:
①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局部抗战)
②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4年抗战由此开始(1931-1945年)
4.影响:
一、九一八事变
1932年春,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目的)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1932年-1945年,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或“伪满”。“首都”设于新京(今吉林长春)。
一、九一八事变
4.日本在东北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1)建立伪满洲国(以华制华):
一、九一八事变
4.日本在东北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2)屠杀无辜人民
日军对我平民大屠杀
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活埋中国人的万人坑
一、九一八事变
4.日本在东北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3)掠夺战略资源(以战养战):
掠夺资源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瘠,而中国地大物博,所以日本无力支撑一场长期的对华战争。鉴此,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实行“以战养战”“现地存活”的战略,尽可能减少侵华战争对日本本土的经济消耗。也就是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拿沦陷区的资源,供养战争的费用。
一、九一八事变
4.日本在东北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4)推行奴化教育:
奴化教育
当时的历史课“主要讲‘满洲史’和日本史。所谓‘满洲史’,是他们胡编的,将女真族历史单列出来,目的是不让青年学生懂得中国历史。日本史也是夸大其词,渲染吹嘘日本大和民族如何优秀。说‘满洲国’是在天照大神的神光保护下建立的,是日本的一部分,根本不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 ……
初小四个年级,共八册语文书。如:第四册的第一课是“国歌”,写什么“天地内有了新满洲”。第五册第一课是“建国日之清晨”,讲的是3月1日是“伪满建国节”。第六册的第一课是“首都——新京”。第八册的第一课是“民族协和歌”,讲的是“日满协和”“一德一心”。受这些教育,头脑里就只知道有个“满洲国”,“满洲国”靠的是“日本友邦”,后来叫“亲邦大日本帝国”。——齐红深主编《见证日本侵华教育》
目的:磨灭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一、九一八事变
5.东北爱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的抗日力量。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赵一曼等人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抗日义勇军
东北抗日游击队
1936年初,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与城偕亡”的东北军将领马占山
战斗在白山黑水间的共产党员杨靖宇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一、九一八事变
1939年,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杨靖宇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今靖宇县)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以无比坚强的毅力顽强战斗,直至弹尽粮绝,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竟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
东三省沦亡
日军侵占山海关
1933年1月
1935年下
“华北自治运动”
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图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华北事变:1935,日本蓄意制造的一连串侵华事件的总称。日本侵略东三省以后,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面对日本侵略各方态度如何?
国民党
不抵抗
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共产党
1、“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爱国学生
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
北平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华北自治”、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
遭到反动军警镇压
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②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③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时间:
地点:
口号:
结果:
影响:
反动军警镇压北平爱国学生
2.一二九运动: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
蒋介石妥协政策,引起不满
学生举行爱国运动,呼吁抗日
三、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背景:
根据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①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②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逼迫张、杨进攻红军,两人多次恳请无望,实行“兵谏”。
三、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东北军到临潼华清池捉蒋,蒋介石守卫武力阻拦,东北军开枪还击,双方激战。蒋介石慌乱中翻墙逃走,都没来得及穿鞋,为分散敌兵注意,蒋孝镇把自己鞋子脱下来给蒋穿。蒋介石踏着侍卫肩膀爬上后围墙,跌进墙外沟里,腰部受伤,蒋忍痛向后面骊山逃跑,摸索前进,最终藏进一个洼坑里,凌晨被东北军捉到,带回西安城内新城大楼。杨虎城第十七军在西京招待所扣押南京军政大员,如陈诚、蒋作宾、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
三、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发生后,轰动国内外,各大报纸纷纷报道。对蒋介石的杀与放都将对国内、国际时局发生重大影响,国内外各种势力开始暗流涌动……
亲美英派宋美龄等竭力主张和平解决。
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美英的在华势力,支持和平解决。
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主张“讨伐”张学良。
日本
美英
亲日派
亲英美派


三、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各方态度:
民族大义高于党派之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三、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义:
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之前 西安事变 之后
国共关系 剿共、内战 和平 解决
民众抗日 分散、自发的局部抗战
联合抗日
有组织有纪律的联合抗战
扭转时局的关键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
逼蒋抗日
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和平解决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时间:
人物:
目的:
结果:
影响:
张学良和周恩来
知识拓展——张学良、杨虎城的命运
1949年9月6日:杨虎城及其秘书、卫士和家人一共8人在重庆戴公祠被军统特务人员用匕首捅死,并用硝镪水毁灭尸体。
1937年12月:
偷回国,被软禁
西安事变后:被撤职,
被迫出国
2001年:逝世,享年101岁
1995年:侨居美国
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
解放战争后:继续被软禁
西安事变后:被软禁
东北抗联
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1年
局部侵华战争
1931年
1937年
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一二 九运动
伪满洲国
抗日义勇军
1937年
攻占山海关
华北自治运动
1935年
1933年
1934年
1932年
1936年
课堂小结
蒋介石
反蒋抗日
联蒋抗日
逼蒋抗日
九一八事变
华北事变
西安事变
共产党
不抵抗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
被迫联共抗日
(巴中中考)中国人民历经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是 (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A
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高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在当时的含义是 (   )
A.东北三省沦陷,民族危机加深
B.日本侵略热河,进攻察哈尔
C.日本企图将华北变为其殖民地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企图灭亡中国
C
3.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军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之情。东北的沦陷始于 ( )
A. 1931年九一八事变 B. 1936年西安事变
C. 1937年七七事变 D. 1937年八一三事变
A
4.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全面反攻阶段
A
5.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明(  )
A.国共两党的矛盾已经消除
B.民族矛盾已经是中国最主要的矛盾
C.中国开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D.中共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西安事变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他说西安事变是“幸事”的原因是(  )
A.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