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形图的判读 两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地形图的判读 两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08 07:10:56

文档简介

课题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地面高度的计算 ”示意图,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 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能够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培养学生阅读专题地图的能力。 2.根据等高线地形图性质,尝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培 养学生掌握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3.借助相关示意图与文字资料,对照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 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及增强学生 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通过地球仪与地图的差异这一知识点过渡到等高线地形图 的学习中。
海拔高度 与相对高 度 告知学生等高线的定义,强调海拔水准零点,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海 拔高度(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的含义现实生活的应用。
承转过渡 引导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发展史,讲解等高线地图绘制方法与步 骤。
绘制等高 线地形图 通过演示告知学生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以个人为单 位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总结归纳 让学生阅读自己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等高线图的 特点。
等高线山 体部位判 读 教师给出山体不同部位景观图,引导学生分析对应等高线图特点,并 在自己绘制的图中找到不同部位,着重讲解山脊、山谷等高线差异
落实教材 对应教材原图,通过找寻等高线山体特点方式让学生巩固等高线山体 部位的判读。课题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对照真实的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 缓,同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并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3、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温故知新 通过等高线山体特点方式让学生巩固等高线山体部位的判 读。
陡缓坡判读 根据教材原图,让学生分析陡缓坡等高线特点并选择适当的路线。
实际问题的 应用 让学生阅读北京西山等高线地形图(局部),了解真实生活中等高线 地形图样貌,并找寻山体部位,选择合适路线登山。
新课引入 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 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
介绍如何从 地形图转变 到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地形图上的等高线 虽然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和坡度,但对缺乏读图经验的人来说,却 不容易建立起地面起伏的立体感。为更好地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 倾斜缓急,可以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绘画步骤演 示 首先沿等高线示意图绘制剖面线,以及绘制垂直海拔高度表。等高 线与剖面线交点重点标出,设置点标。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 的交点。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上找到相应的点。将各点 用圆滑曲线连接。
承转过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将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体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绘制分层设 色地形图 首先准备一张等高线地形图,依照相同海拔绘制不同颜色,并在地 形图图例中用同样颜色标注。
了解不同地 形类型 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 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