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海陆的变迁 两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海陆的变迁 两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08 07:14:03

文档简介

课题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模拟和相关资料的分析,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体验科学研 究的一般方法。 通过分析资料,运用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 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通过了解人类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过程,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形成正确的 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 板块的运动与地表形态、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板块的运动与地表形态、世界火山的地震分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2 分钟 导入 教师回顾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提问依据大陆漂移学说能否解释喜马拉 雅山出现海洋化石的原因,大陆漂移说尤其不完善的地方,后期随着 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板 块构造学说,引入正课。
5 分钟 环节一: 初识 板块 一、 初识板块 教师出示板块分布图,提出问题:
1. 地球表层由哪些板块组成? 追加问题:六块大陆和六大板块有何区别? 2. 这些板块如何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总结板块学说基本内容。 承转:你是否支持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怎么才能论证板块理论的科 学性?引导学生形成验证板块构造学说的一般方法:(1)模拟实验(2) 实例验证
5 分钟 环节二: 模拟 实验 二、 模拟实验 教师讲授模拟试验的内容、材料、过程要求。 播放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通过模拟实验初步判断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分钟 环节三: 实例 验证 三、 实例验证 1.教师出示红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成因示意图,请同学运用板 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 (2)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 (3)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读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示意图,请同学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具体 的形成过程。 学生读图描述喜马拉雅山脉成因的形成过程。 承转:如何证明板块在发生运动?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方法。 2.教师介绍如何查找地震资料并提炼所需信息,出示近年全球火山、 地震的分布图,启发思考火山地震的多发地区与板块运动有何关系? 出示六大板块分布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分布图,提 出问题:(1)描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 (2)描述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板块运动的特点,介绍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
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1 分钟 总结 教师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提出问题:你支持板块构造学说 吗?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错误的吗? 教师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明确正确的科学观念,鼓励学生用科学方 法去探索未知世界。课题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运用资料,知道海陆变迁的含义。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运用资料,设置问题链,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 程,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形成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2 分钟 导入 教师出示化石实物,介绍鹦鹉螺化石,引发思考海洋化石出现在西 藏珠峰脚下的原因,引出沧海桑田的变化-海陆的变迁。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5 分钟 环节一: 提出 假说 教师提问:我们脚下的大地是稳定的还是运动的? 哪些实例能证明大地是运动的? 学生思考并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常识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教材 P38 图片 2.14 和图 2.15,启发思考两个案例中海洋
和陆地出现了何种变化,分析其可能原因。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海陆变迁的含义,引导学生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明确人 类活动对海陆变迁作用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人类还要顺应自然过 程,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各种活动,才能实现人地和谐,反之,则易 出现生态问题。
13 分钟 教师承转:前面我们认识了沧海桑田的实例,它们反映了地球表面 局部的海陆变迁,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海陆的变化。那么进一步 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就全球而言,我们猜想海陆的轮廓可能也 出现过变化,七大洲、四大洋是如何变化的?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一、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出示七大洲轮廓图,提出问题: (1)你能说出这些大洲大洋的名称吗? (2)观察大陆轮廓,你有什么发现? (3)你对此有什么猜想? 学生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并观察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海陆 轮廓图,学生说出非洲与南美洲大陆轮廓的特点,猜想其可能原因。 教师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
环节二: 论证 假说 二、论证大陆漂移假说 1.大陆漂移说 教师出示教材 P40 图 2.18,提出问题: (1)图中 ABCDE 分别代表哪个大陆? (2)两亿年前这些大陆是怎么分布的? (3)从 2 亿年前到现今这些大陆有何变化? (4)观察大西洋的面积是如何变化的? (5)描述大陆漂移的过程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了解各大陆的运动演化过程,认识大洋的形
成、发展过程。 2.大陆漂移说的论证 教师介绍大陆漂移说提出后学术界的反对,提出问题: 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寻找证据论证大陆漂移假说?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寻找证据论证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 教师出示证据(教材 P40 图 2.19 和图 2.20),提出问题:哪个学说 能对图示现象作出合理解释?请解释图中现象。 学生思考并依据大陆漂移学说进行解释。
环节三: 完善 学说 三、完善大陆漂移学说 承转:大陆漂移说提出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学术界多数人并不相信 大陆漂移说的观点,因为大陆漂移的动力是什么,魏格纳并没有给 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教师简要介绍海底扩张学说,播放海底扩张动画视频,提出问题: “海底扩张说 ”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 ”? 它解决了“大陆漂移 说 ”的什么问题 学生聆听并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海底扩张学生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大西洋海底的 岩石年龄分布,证实了海底的扩张,证明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相似性 正是海底扩张的结果。人们在“大陆漂移说 ”和“海底扩张的基础 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在魏格纳去世 30 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 性。 教师回顾魏格纳的研究历程,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 同学们了解了魏格纳科学考察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思考并感悟魏格纳不畏逆境、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1 分钟 总结 回顾课堂内容,形成知识框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观 念。